中国古典乐曲欣赏(四)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空山鸟语
    二胡独奏曲。
    刘天华历经十年做成此曲。标题采唐代王维诗句“空山不见人”之意。作者以富于民族性的旋律,在民间传统演奏手法的基础上,运用专业创作技巧、构成一首结构完整、富有诗意的乐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乐曲描写了深山幽谷中群鸟欢鸣,生气盎然的景象。乐曲以拟声手法模仿百鸟啁啾声,在音乐中深深渗透了作曲者的情感。结构上共五段,另加引子和尾声。引子犹如山林召唤,空谷回声,意境深远、静穆,引人神往。接着,非常活跃的旋律进行,作为“人”的形象出现,在全曲贯串始终,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与鸟鸣结合,宛若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清新愉悦心情与自由自在的鸟语交织融会。乐曲中使用了轮指(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快速按同一音)、大幅度滑音演奏手法和旋律上大三和弦的分解,表现了作者在创作上的革新精神,使二胡这一古老的乐器面目一新。

    连环扣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名家严老烈根据传统小曲《寡妇诉怨》改编而成。原曲是用唢呐演奏的乐曲,也可配词演唱,是一首寡妇倾诉心中哀怨之情的曲子,表现了封建时代寡妇生活艰苦、受人歧视的悲怨心情,曲调低沉哀伤。作者的改编对发挥扬琴适用演奏华簇旋律的特点,将旋律装饰加花,把哀怨之情一扫而尽,使曲调变得明朗而欢快,以流畅活泼的旋律表现了人们欣喜、乐观的情绪。
    雨打芭蕉
    广东音乐。
    乐谱初见于1917年左右丘鹤俦编着的《弦歌必读》,是广东音乐早期优秀曲目之一。乐曲开始就以明快流畅的旋律,表达人们喜悦之情;接着一连串分裂的短句,节奏顿挫,犹闻雨打芭蕉淅沥之声,始见芭蕉婆娑摇舞之态,极富南国情趣。最早由粤乐名家吕文成等灌制唱片,演奏风格粗犷朴实,显示出广东音乐形成初期的清新格调。解放初期,演奏者在乐队中增加笛和碰铃等乐器,演奏时充满热情,富有生气。六十年代初,方汉又通过多声、配器等作曲手段加以改编,使乐曲更为优美动听,最后用高胡领奏的慢板尾句,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别有情趣。
    雨溅梨花
    筝独奏曲。
    乐曲清新幽雅,委婉动听。古筝模拟出雨打落在梨花上的清脆之声,以优美的旋律表现出带露梨花分外娇艳的景色,给听者一种清丽、典雅、韵味悠长之感。
    战台风
    筝独奏曲。
    由王昌元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乐曲除引子外,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以快速强烈的节奏,表现码头生产勃勃、热烈欢腾的劳动景象。第二部分采用左右手在筝码两侧反向刮奏,以及扣摇(即在右手拇指摇的同时,左手拇、食指紧夹筝弦,在筝码与右手触弦点之间,先左后右,往返捋动)的技法,模拟台风的呼啸。第三部分通过旋律由疏至密,左手伴奏由简至繁,以及音区变化等变奏手法,造成逐渐紧张强烈的效果,使人联想到工人们与台风激烈奋战的场面。第四部分以宽广清新的旋律,抒发了工人们胜利的豪情。最后是再现部分。乐曲气势磅礴,形象鲜明,曾被编为钢琴协奏曲。
    柳青娘
    广东潮州筝曲。
    有轻六调、重六调、活五调三种曲调。每曲都是三十板。《轻六·柳青娘》的旋律优美,以五声音阶为主,少用fa、si二变之音。《重六·柳青娘》在“曲速三变”的同时,套用《采花》一段、此段旋律较多地运用吟按、揉滑和花指等技巧,使乐曲活泼跳跃,富于舞蹈性。此曲技巧全面,是学习重六调筝曲的必修曲目。《活五·柳青娘》在演奏时,不仅fa、si两个变音也相互照应,且与这两个音先后毗邻的其他各音也须佐以吟滑的变化,做到潮州当地所谓的“活五调字字皆活”。由于活五调乐曲在技巧上错综变化地运用吟、揉、波、滑等,所以构成与轻六调、重六调不同的独特风格。《柳青娘》是潮州筝曲中流传最广泛的传统曲目之一,艺人们称它为“弦诗母”(乐曲之母)。
    柳浪闻莺
    广东音乐,乐曲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乐曲以抒情的旋律和轻盈跳动的莺啼模拟,描绘了柳林随风摇摆、群鸟枝头歌唱的自然景色。听过之后,令人沉思遐想于风光秀美、鸟语花香的宜人景色之中。
    流波曲
    二胡独奏曲。
    民间艺人孙文明的代表作。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幼年双目失明,因丧父生活贫困,只得背井离乡,以算卦糊口。后专攻胡琴演奏,靠卖艺为生。乐曲是他流落他乡困苦生活的自我写照。解放后,随着生活改善、心情开朗,先后创作了《弹六》、《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安心》等八首二胡曲。并在演奏技法上进行探索和创造,如《弹六》一曲为模仿弹弦乐器,不用千斤;在《人静安心》一曲中尝试采用四胡八度定弦,以奏出八度和音;创造类似洞箫音色的技巧用于《夜静箫声》等。
 

  秋水
  琴音飘然洒脱,体现了虚无缥缈,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道家思想。

    秋湖月夜
    笛子独奏曲。
    俞逊发与彭正元在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的启发下写成此曲。笛曲古朴典雅,充满诗情画意,表现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常见的那种恬静淡远的意境美。乐曲分三段。一开始抱笙奏出长音背景,箜篌轻轻拨动,宛如一湖清波微微荡漾。后笛子与小乐队相互依托,奏出悠缓平静、秀美高雅的主题,勾画一幅秋湖月夜图。第二段是富于浪漫主义想像的一笔。先由钟笛和笛子模仿出远山古刹的夜半钟声,使人感到深秋月夜的静谥。接着箜篌的刮奏就像一阵仙风吹过,引出笛子的小快板,音乐颇具古代宫廷舞曲的风韵,仿佛展现了九天仙女于湖光月色下舞动长袖,起舞弄清影的舞姿,这一段与前后两段形成动静对比,使优美宁静“画卷”增添了生气。第三段在抱笙空旷安静的背景下,笛子再次奏出稍有变化的主题,描绘出秋露满天、玉兔西沉、沧远空阔、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使人陶醉于诗情画意之中。演奏者用特制的低音曲笛演奏此曲,音色时而如一泓秋水清澈见底,时而又如洞箫鸣鸣不绝如缕,使乐曲倍添意境。此曲在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奖中获一等奖。

     胡笳十八拍 
  相传《胡笳十八拍》为汉末着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之女蔡琰(字文姬)所作。她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12年与左贤王为妃,生两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曾在《悲愤诗》中真切地记述了这段生活。叙述了她流亡思乡的痛苦,还乡时与稚子惜别的悲伤。本曲作于她从胡返归故里的途中。
  全曲共十八段,突厥语称“首”为“拍”,又该曲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故叫《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胡笳,是少数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适胡笳声,一弹一有十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该曲内容的概括。
  乐曲描绘了她被匈奴族虏获,不得已过起了自己不习惯的生活:“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在有可能回归故土时,却又不愿丢弃稚子于异域,民族感情与母子之情的矛盾交织缠绕在一起,使其痛苦万分:“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
  全曲通过她得被虏、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坎坷遭遇的倾诉,生动地反映了战乱年代中一个才女悲欢离合的一幕。乐曲鲜明地显示出塞外草原的风土人情,带有异域民歌那种开朗豪放的特色。同时,乐曲更着重刻画蔡文姬矛盾不安和悲伤痛苦的内在感情。曲调悲怆凄丽,如泣如诉。
  另外,作为一个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又熟悉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人,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中把这两种音乐、文化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到一种新意。
 
    香山射鼓
    筝独奏曲。
    曲云做于1980年。乐曲取材于西安鼓乐的同名乐曲及琵琶曲《月儿高》。作者擅长弹筝,并熟悉陕西地方戏曲,运用秦筝按变音等演奏技巧,使该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引子以清脆的泛音与华彩的琵音描绘了空山香烟袅袅,响起了梵音的情景。第一段,运用揉、吟、滑、按等技法奏出慢而柔美的主题音调。第二段在左手上行刮奏声中显示《月儿高》的音调后,右手以密集的摇指,左手伴以低音,表现了山在虚无飘渺间的意境。第三段用"勾搭"的组合指法,将全曲推向高潮。最后用双手快速交替演奏的技法,展示了人们在举行香会时那种热烈而欢腾的场面。该曲于1983年在第六届亚洲音乐论坛上被评为优秀音乐作品。
 
 


 


 


网载 2012-07-20 21:18:38

[新一篇] 中國古典樂曲欣賞(三)

[舊一篇] 中國古典樂曲欣賞(五)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