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百年(七):民国政府退守台湾(11)——国共大决战的开始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内战进行到1948年的秋天,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和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共的军队总兵力已经发展到280万人,其中正规军149万人;相较而言,国军虽然在数量上仍明显多于共军,但战略优势和主动权已失,军队多被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五个战场上,士气低落,战斗力不高。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制定了未来一年内的军事计划,要求各野战军夺取国军坚固防线,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随后,从9月开始,解放军先后在东北、华北、中原、华东、西北战场上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攻势,拉开了国共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意图夺取北靠黄河、南倚泰山,津浦、胶济铁路的交会点济南。当时,固守济南的是国府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所部10万人,另外国军在徐州附近还驻有17万人,随时可以北援。按照中共一贯的战术打法,华东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组成了14万人的攻城集团和18万人的打援集团。打援集团在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的直接指挥下,在滕县、邹县、钜野、嘉祥地区阻击徐州北援之国军,而攻城集团则于9月16日强攻济南,迅速突破外围防线,至24日全歼守军,生擒王耀武及其它国军高级将领20余人。济南战役之后,中共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国军形势日益危急。

接下来,国共之间最为精彩的大规模战略对决展开了。这次大决战主要包括三大战役,其主战场分别是东北、华东及中原和华北,在大陆的历史资料里更多的称其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其中,辽沈战役最先打响,中共对全国政权的夺取就从东北开始。

辽沈战前,中共东北野战军的总兵力已是驻东北国军兵力的两倍,且已将国军压迫至沈阳、锦州、长春三座孤城内。国府东北行辕副主任兼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为重点确保沈阳、锦州、长春,并相机打通北宁路,将郑洞国的第一兵团10万人部署在长春,牵制东北野战军部分主力;将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的第六兵团15万人设防于义县至山海关一线,重点保护锦州、锦西,确保关内外陆、海联系;此外,东北剿总还直接指挥第八、九兵团30余万人防守沈阳及本溪、抚顺、铁岭、新民地区,作为防御中枢,以确保沈阳并支援长春、锦州。

1948年下半年,东北野战军指挥部已经做好了决战的一切准备,但仍没决定从哪里开始攻击。按照毛泽东的想法,首当其冲的应是东北的门户锦州,拿下锦州即可将国军封锁在东北境内各个歼灭。但是,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林彪却对毛泽东的计划存有疑虑,认为这个计划太过冒险,并通过电报与老毛争论了70多个来回,力主先打长春。当时,林彪的考虑是,东北野战军主力均在北满,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一带,如果先打锦州,他就要将军队通过铁路、公路长途运输南下;然而,眼前的情况是,国军在长春、沈阳均驻有重兵,且拥有制空权,极有可能将中共如此之长的运输线切断,一旦锦州国军顽强防御,解放军便会因弹药补给不济而陷入困境,最终输掉战争;反过来,如果先打距离东野大本营北满相对较近的长春,则不会出现上述问题。

在林彪的坚持下,毛泽东最终妥协,东北野战军也于1948年5月调动两个主力纵队试探性的进攻了长春。不过,林彪这一打才发现,长春的城防固若金汤,难以攻克。随后,毛泽东再次坚持先打锦州,并迫使林彪妥协,然而大兵团作战,劳师袭远,补给不便的阴影却仍然笼罩着东北野战军,官兵因此情绪沉闷。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70万大军秘密南下,蒋介石下令加紧军事部署,他心里明白,一旦锦州失守,关外50万国军精锐就会全军覆没;丢了东北,共军获得了工业基地,鸟枪换炮,那便天下无敌。

为策应东北野战军南下作战,解放军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于1948年8月发起察绥战役,迫使国军傅作义部主力西调,牵制华北国军增援东北。9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东北作战方针指示,要求必须确立攻克锦州、山海关、唐山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而置长春、沈阳之敌于不顾,同时要敢于在卫立煌集团来援时与其作战……9月10日,林彪、罗荣桓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最后拟定了解放军东北作战计划。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对义县至昌黎一线的国军发起进攻,辽沈战役正式打响。9月16日,解放军包围义县,17日攻克昌黎、北戴河,27日占领塔山、高桥,28日夺取绥中,包围兴城。9月28日,东北野战军以炮火封锁锦州机场,切断了国军的空运,29日又绕过锦州攻克兴城,10月1日再下义县。至此,东北野战军已将北宁线上锦州至秦皇岛段的国军分割孤立在锦州和锦西、葫芦岛以及秦皇岛、山海关三个地区,切断了北宁铁路,使锦州陷于孤立境地,东北、华北国军之间的陆上联系被切断。此间,东北野战军在继续包围长春的同时,陆续将原用于监视沈阳、长春的部队秘密南调,在新民西北、锦州以北地区待机。

9月30日,林彪乘火车离开双城指挥部南下锦州。10月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命令国军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率领包括新一军、新六军在内的11个师组成西进兵团,直出辽西解锦州之围,同时以从华北和山东经海路调至葫芦岛的10万大军组成东进兵团,东西对进,对林彪实施反包围。同日,林彪在彰武得知自华北和山东而来的10万国军已经开始在距锦州仅50公里的葫芦岛登陆,由于从葫芦岛到锦州行军只需不到10小时,因此东北野战军极易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林彪准备了一桌菜却迎来了两桌客人。经再三权衡,林彪向毛泽东发去电报,建议转兵攻打被围已久、士气低落的长春。10月3日,毛泽东复电,以极其严厉的措辞驳回了林彪的计划。同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经重新商议,决定致电中央,表示“仍决心攻锦”。

10月4日,东北野战军动用5个纵队主力20多万人,组成南北东三个突击集团,强攻锦州,另以2个纵队和冀察热辽军区2个独立师扼守塔山、虹螺山一线,阻击国军侯镜如的东进兵团,并部署3个纵队于彰武、新立屯以东地区,阻击国军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同时还在通江口地区部署一个纵队,阻击援敌和截击长春突围之国军,以12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10月8日,国军西进兵团自新民和辽中分路西进,东北野战军以两个纵队主力在彰武东南运动防御,将国军诱至西北方向,同时派兵在新立屯以东阻击国军驰援锦州。10月13日,国军西进兵团进占彰武和新立屯以东地区,炸毁彰武铁桥,切断了东北野战军的后方补给线,意图引诱攻锦部队回援。此间,国军东进兵团在海空军火力掩护下于10月10日开始向塔山实施连续猛攻,意图打通增援锦州的通道,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在第11纵队和独立第4、第6师的配合下,依托野战阵地展开了后来被写进西点军校教科书的“塔山阻击战”,这也是决定东野命运的第一场血腥角力。

10月10日,侯镜如的东进兵团进至塔山(塔山其实不是山,而是一个狭长的走廊地带)。塔山阻击战第一天,国军在重炮和海空军的支援下分三路向打渔山、塔山堡、白台山一线猛攻,攻占打渔山岛,威胁塔山防线侧后,甚至可以绕过塔山直奔锦州。接着,东野经一天激战,重新抢回打渔山阵地。10月11日,国军调集4个师采取中间突破战法,重点攻击塔山堡,一度突入东野阵地,后在解放军顽强阻击下,国军没能取得太大进展,被迫退回原阵地。10月12日,侯镜如调整部署,改由战斗力很强的国军独立95师主攻塔山,但由于95师需要时间熟悉地形,研究步炮协同,国军的进攻因此推迟了一天,解放军则趁此机会抢修工事。10月13日,国军在数十门重炮和“重庆”号巡洋舰火力的支援下,采取两翼突破,夹攻塔山堡的战法,对塔山阵地再次发起猛烈攻击,真正的恶战开始了。

国军独立95师号称“赵子龙师”,曾经打遍华北无敌手,抗战八年也没丢过一挺机枪。在10月13日的攻击中,“赵子龙师”使用波浪式冲击战法,轻重机枪集中使用,其密集的进攻压得东北野战军透不过气。更为罕见的是,在冲锋时,“赵子龙师”的团营军官都身背大刀,胸前挂一排手榴弹,冲在队伍最前面。危急时刻,东北野战军以炮兵攻击国军后队,使国军的进攻始终缺少后劲。此间,蒋介石亲自乘坐“重庆”号巡洋舰来到塔山附近海面督战,连夜下令侯镜如:拂晓攻下塔山,否则军法从事。据说在这一天的激战中,平均每一秒钟就会有一发炮弹落在塔山上,连树上麻雀的肠子都被炸了出来,一向以士兵生命为重的林彪对主持塔山前线战事的程子华说: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就是把部队打光了,也不许后退一步。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城发起总攻,蒋介石严令东进兵团各军、师长要奋不顾身,亲临前线指挥,加速前进。然而,国军的塔山总指挥侯镜如是中共1925年的老党员,参加过南昌起义,1947年他与中共取得联系。塔山战役期间,侯镜如借口敌情不明拖延援军进度,毁灭了蒋介石东西对进的最后希望——10个月后,侯镜如起义,投奔共军。10月15日,锦州城破(详情下次说),国军东进援锦已无意义,东进兵团各部遂逐次后退。

塔山一战,国共双方都伤亡惨重,解放军前线部队只剩不足200人,国军独立95师也仅剩下三分之一,但塔山的胜利却保障了解放军攻锦部队的侧后安全,为攻克锦州赢得了时间,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国共大决战中的最经典。 


三鉴斋 2011-01-13 21:02:20

[新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0)——國軍轉入全面防御

[舊一篇] 民國百年(七):民國政府退守臺灣(12)——中共占領全東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