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 宗白华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宗先生一生着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也是先生生前唯一的一部美不着作。初版于1981年,此次重版,除新增若干照片、校正部分错字外,基本保持原貌。对于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魂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日益强大的现代化的机器轰鸣声中,也许再也难以再现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世界性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们以这方面的启迪。

宗白华(1897-1986),江苏常熟人。1918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语言科。 1920-1925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 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1949-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

美学散步

小言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

美从何处寻?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一 空灵

二 充实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一 引言-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 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三 中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

四 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五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引言

学习中国美术史,在方法上要掌握魏晋六朝这一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但是中国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汉代,这一漫长的时间内,的确存在过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有着不同于六朝以后的特点。在学习中国美学史时,要特别注意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果。从魏晋六朝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中国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型,而注意在流动的线条。由于把形体化成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于线条的流动,因此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意味。有的线条不一定是客观实在所有的线条,而是画家的构思、画家的意境中要求一种有节奏的联系。中国的笔有极大的表现力,因此笔墨两字,不但代表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话是有部分真理的。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引自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会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作“移人之情”或“移我情”。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蕴,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所以诗人艾略特说:“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又说:“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并不仅是如此这般的一种格式或图形,而是一种恰是如此思想感情的方式”,而具有着理想的形式的诗是“如此这般的诗,以致我们看不见所谓诗,而但注意着诗所指示的东西”引自 美从何处寻


2023-06-16 16:31:00

[新一篇] 營銷革命 (美)阿爾·里斯(Al Ries) / (美)杰克·特勞特(Jack Trout)

[舊一篇] 史景遷《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