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与文化-三国智谋精粹(三)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三国历史与文化-三国智谋精粹(三)

第二章 用人艺术

  在古今一切人际竞争中,其成败与有否人才大有关系。取胜要有智谋,而智谋出自人才,所以说人才是至关键的。这一章从“人策”、”风格”、”御人”、“鉴诫”四个方面评介了三国的用人艺术,如能吸取三国用人的经验教训)用其所长,弃其所短,时事业是大有裨益的。

一、人策

  用得其人,三国鼎立,用不得其人,国破家亡!三国的兴亡,虽由于经济政治上的原因,但与用得其人与否也大有关系。东汉末年,群雄逐鹿, 18镇诸侯先后灭亡,而曹操、孙权、刘备之所以能崛起,三分鼎足,其关键在善于用人。而三国后期的继承者却恰恰相反,都不善于任贤举能,结果被晋所灭。

  “人策”之重要可见一斑。

1.由弱变强:刘备得孔明而兴

  在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贤”里,有一段关于用人的对话,水镜先生初遇刘备,见他气色不佳便料到其坎坷遭遇,因问说:”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刘备说。“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镜说:“不然。益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说:“备虽无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相辅,颇赖其力,”水镜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等乃白面书生耳,非经纶济世之才也。”水镜先生的话阐明了一个有关用人的重要思想:有了人才,并不等于会用人;不善于使用人才,就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他说刘备“左右不得其人”,是指没有使用人才的大才,即缺乏统筹全局的人才,也是他所说的“经纶济世之才”。刘备的“命途多蹇”,证实水镜先生的话是对的。

  从逆境走向顺境

  “桃园结义”之日,刘备兄弟三人就立下替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尽管他们怀有雄心壮志,却不能如愿以偿。虽然虎将关、张、赵云拼死效忠,孙乾、糜竺、简雍等竭能尽力,也无济干事,仍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他转战沙场,经千辛万昔,才得徐州作为安身之地,却又被吕布夺了;只好附属曹操,因恶其为人,乃设计脱身,借截击袁术之机回师徐州;后被曹操打败,仅以身兔投靠袁绍,因失公助曹轩了颜良、文丑,险些被袁绍杀了:后依刘表,又被蔡瑁和蔡夫人暗算,几乎送了性命。

  刘备此时的景况是凄凉的,故他见已身髀肉复生,感到”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遂”,不觉悲从中来,长叹不已。而当他得孔明相助,高兴地比之为”如鱼得水”。鱼没有水,寸步难移:鱼有了水,便可游泳自如了。

  从此,刘备从逆境走向顺境:联合东吴,打败曹操;取荆益二州,称帝西蜀。

  孔明何以有如此扭转乾坤的力量?

  待机而动的决策

  当对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无所了解的时候,人们是无所作大的,如果与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背道而驰,任何人都会碰壁,遭到失败,掌握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人们就主动了,就可改天换地。杰出的人物能在历史上起伟大的作用,并非他们有三头六臂,或先知先觉,而是因其能从实际出发,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实事求是地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孔明的”隆中对”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要了解孔明所起的杰出作用,有必要从研究“隆中对”

  入手。“隆中对”是什么?这是刘备”三顾草庐”时,孔明跟刘备的一段重要对话,即孔明为刘备制定圄天下的战略决策。孔明指出:“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予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以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只有荆益二州可取,”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因主客观上的种种原因,孔明的“汉室可兴”的愿望虽没有实现,但他的联吴抗曹、取荆益二州、待机而动的决策,在实践的过程中证明是正确的,它使弱小的蜀国能鼎立近半个世纪之久,故有“千古奇策”之誉,孔明未出草庐已预见天下三分。不愧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而他能制定”隆中对”,是由于他对当时天下大势有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对各个政治集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故能明确打击的对象和团结的力量,确定短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

  依形势,定谋略

  “隆中对”是孔明在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提出来的。这一年天下大势是:在北方,曹操凭着其挟大予以令诸侯的优越地位,先后消灭吕布、袁术、陶谦、张绣、袁绍等军阀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他带甲百万,是当时中国最强者。在这一年春2月,曹操发布的丁酉令说:“天下虽未悉定,吾当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这表明他决意南征。在东南地区,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已7年,在残酷地镇压越族的反抗后,政权基本巩固,加以有长征之险,并得到顾雍、陆逊为首的吴郡士族的支持;且能举贤任能,有周瑜、鲁肃等文武全才为之辅佐,国力日益强大,在当时其势力仅次于曹操。在西南地区,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都是软弱无能之辈,难于与曹操抗衡,迟早必被人所并。只有刘备,他虽寄托于刘表,但很得人心,故荆州豪杰多归之,事实上他已成为荆州地区的新兴势力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实力,很明显,当时力足以争天下的只有曹操、孙权、刘备三人而已。而三人中,曹操势力最大,刘备要与曹操对抗,只能联合孙权。故刘孙联盟抗曹,是形势使然。这时,孔明已“躬耕南阳”有12年之久,且由于荆州是当时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和军事咽喉,这给他提供了观察政治风云的有利条件;他经常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谈仕迸,议时政,在刘备“三顾草庐”前,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天下大势已成竹在胸。故在刘备屈身求教下,能提出正确的战略决策——“隆中对”。

  下对了关键棋子

  譬如下棋,关键性的一着下对了,就全盘皆活;关键性的一着下错了,就着着被动。“隆中对”对于蜀国的形成和发展来说,是关键性的一着棋,自从制定了这一正确的战略决策,便把刘备集团内部潜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各种人才的智慧、力量都充分发挥出来,因而取得了节节的胜利。

  而“隆中对”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孔明智慧的结晶,足见刘备得孔明对于他事业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刘备未得孔明前和得孔明后的不同处境,给用人艺术添加了一些什么新内容呢?它说明:大凡干事业,必须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但更重要的要有掌握全局的、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刘备也是个会用人的人,他的用人特长是善于识贤、集贤、信贤,但对于如何使用人才,则非其所长,这是因他缺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智,故虽有关、张、赵云之勇,也不免屡战屡败。

  以智谋折服众将

  孔明则既能从大处着眼,也能从小处着手,即既有正确的战略决策,也有出入预料的“神机炒算”,他的才智使关、张、马、赵、黄五虎大将如虎添翼,大显神咸,张飞,原是个有名莽汉,丛不懂使计,只一味恃勇。他快人做快事,敢于鞭打督邮,屡揪“三姓家奴”吕布:他嗜酒如命,醉后鞭打部属,致失掉了徐外。后来在孔明的领导下,他变了,不再是老粗,而是粗中有细,他义释严颜,使严颜所管的45处关隘,皆望风归顺;他假醉赚张合,智取瓦口隘。韦中虽不说是孔明所教,但既在其指挥之下,显然与孔明的军事部署有关。不服老的黄忠,也是在孔明的激将法的推动之下,勇挑重担,计夺天荡山,勇斩夏侯渊。孔明的智慧折服了众将,连目空一切的关羽,在他面前也服服贴贴,俯首听令,因而能调动三军,沿着他的羽毛扇指的方向,奋勇直前,去夺取胜利!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才易得,全才难求,如何在众才之中,选拔具有全局之才的人才,这是取得事业成功的至为关键的一环,也是用人艺术的一大学问。 

2.统一北方:曹操听荀彧之策

  一统北方成为一代之雄的曹操,虽因时势造成,但他的雄才大略是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他的雄才大略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善于用人。故济济人才,奔集于曹氏,宛如众星伴月。他们出谋献策,为曹魏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其中,以荀彧的贡献最大,曹操能统一北方,雄视中国,实有赖于苟或的英明决策。

  备受赞誉的荀彧

  曹操一见荀彧来投,便给他高度的评价,“吾之子房也。”魏晋南北朝时期,评点人物的风气很盛,许多人因此而以知人见称,其事迹多记于《世说新语》之中。他们评点人物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其言多中,这很值得研究,因用人要从识人始,不识人就难于用得其人。三国时代,逐鹿中原的群雄都懂得:要打天下,要有人才,故大部谦恭下士以搜罗人才为己用。而用人才要先了解其人之才,始能量才录用。曹操说荀彧是“吾之子房也,”并非出于印象之言:或因“或为人伟美”,或因其能说会道,而是根据其过去的表现下的结论。《三国演义》没有提供这方面的材料,陈寿着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却有记载,说得很明白:在他未投奔曹操前,其才智已为时人所重,南阳何颙就赞他。“王佐才也”。他料事辄中:董卓乱起,为亢父令的荀彧便弃官归乡,谓父老说:“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因留恋故土犹豫不去,荀彧便率领其宗族迁居冀州。后颖川果为“四战之地”,乡人多遭难,独荀彧宗族得以保存。袁绍占据冀州后,很重视荀彧,待以上宾之礼,但“或度绍不能成大事”,乃弃绍投曹。后来袁绍的下场果如荀彧所预料。上述两件事,已足可显示荀彧有超人的才智。曹操赞为“子房”并非过誉。他投奔曹操后,始为曹的司马,后升为汉尚书令,曹操有重要事决策不下,都向他请教,即使“太祖(按:指曹操)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荀彧多奇计,不下于汉之子房。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彧别传》记载:“彧自为尚书令,常以书陈事,临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虽“不得尽闻”,但他给曹操提出的三大决策,史书是有记载的,《三国演义》也如实描述了。

  深根固本才可制天下

  曹操起事之初,兵力不多,占地也仅有兖州。曹操拟兴兵攻打徐州,这时陶谦已死,刘备领徐州牧,其实力也不弱,曹操想攻入徐州并非易事:而曾经被曹操打败的吕布也不甘心罢休,他驻军山阳,仍对兖州虎视眈眈,如曹攻徐州,吕布必乘虚偷袭,故荀彧坚决反对。他入谏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终济大业。明公本首事兖州,且河、济乃天下之要地,是亦昔之关中、河内也。今若取徐州,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吕布乘虚寇之,是无兖州也。

  着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今陶谦虽死,已有刘备守之。徐州之民,既已服备,必助备死战。明公弃兖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愿熟思之,”荀彧之言,确是“药石之言,洞见利害。”故曹操深服其言,罢攻徐州之举,先巩固兖州,徐图发展。”深根固本以济天下”,不仅高祖、光武因此而“终济大业”,曹操行此策,也日益强大。荀彧总结两汉”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图天下的经验。不仅是对曹操提供正确的战略决策,也是”济大业”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

  奉天子以服众望

  由于曹操遵从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之策,驻军山东,养精蓄锐,兵强将盛。这时,李傕、郭汜混战,百姓遭殃,献帝受苦,经颠沛流离,又移驾返洛阳。曹操知此消息,立即召集谋士商议。荀彧进言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也。”曹操听了大喜,决定克日兴师。荀彧是忠汉派,他之所以投曹操,是因曹操有过为国除奸的壮举,他劝曹操“奉天子以从众望”,实出于对汉朝的忠心.而曹操采纳此策,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此之前,田丰也对袁绍有类此建议,袁绍却不接受,而曹操却能采纳这一决策,足见曹操比袁绍高明得多。当时,东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臣仍多不忘汉,即便是割据者大多也表面“尊汉”,由于群雄混战,饿殍遍野,因而人心思定。故曹操一扯起“尊汉”的旗帜,以进行统一战争,不仅能令诸侯,且得人心。桓、灵二帝先后两次掀起的党锢之祸,士族受害最惨,所以士人最恨宦官。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素为士族所轻,他要搜罗士人则很因难:从他“奉天子以从众望”,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士人逐渐归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重用什么样的人会带来什么样的人,在荀彧的推荐下,郭嘉、司马懿等才智之士纷纷来投,仅几年之间,曹操得士之多远远超过孙权和刘备。曹操采纳荀彧的这一决策,不仅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且取得了士族的广泛支持,这就为他统一北方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坚守官渡以待变

  官渡决战,是袁、曹谁胜谁败的生死关头。曹操守官渡,自8月起至9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不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彧。彧以书报之,略说:“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果然,“情见势竭,必将有变,”由于袁绍内部分裂,许攸来投,授以烧敌粮之策,曹操乃亲率精兵往乌巢劫粮,使袁绍军心大乱,于是乘机出击,大败袁军。如果曹操不听荀或的决策,弃官渡退回许昌,袁绍乘虚追击,曹操必败。对此,后来曹操也承认。他上的表说:“向使臣退于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见《三国志》裴松之注《彧别传》)

  为三大战略家之一

  荀彧并不象孔明、鲁肃那样给刘备、孙权描绘国天下的蓝图,但他的“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奉天子以从众望”和”坚守官渡以待变”的三大决策,是属于战略的范畴,是有关曹魏生死存亡、兴亡盛衰的大事,其贡献不亚于孔明的“隆中对”之于西蜀,鲁肃的:“榻上策”之于东吴。故笔者把他和孔明、鲁肃并列,誉之为三国时代三大战略家之一,也正是据此:“而荀彧的三大决策,若非雄才大略的曹操也不能采用。庸主不能用奇才,明主始能用奇才,古今如此! 

3.鼎足江东:孙权行鲁肃战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坐镇江东之后,善于举贤任能,故人才济济。鲁肃便是其中佼佼者之一。鲁肃是周瑜所荐,周瑜说他“平生好击剑骑射”、“胸怀韬略,腹隐机谋”,是文武全才。他投依孙权后,甚得敬重。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                             

4.政权转移:曹爽昏归司马氏

  魏主曹睿临危,托孤曹爽、司马懿,辅佐年才8岁的幼子曹芳。为争权,曹爽和司马懿激烈搏斗,昏庸的曹爽当然不是奸滑的司马懿的对手,结果落得灭族之祸。而曹魏政权也就掌握在司马氏的手里,为司马炎篡魏打下基础。

  所用非人。

  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都不惜采用一切手段清除异己。曹操虽以善用人着称,但有不从已的大都被其所杀。在他决定立曹丕为太子后,不惜清除曹植的党羽,为曹丕继位扫清道路。曹丕篡汉后,其文武大臣大都是曹氏的心腹,故曹魏政权是巩固的。及曹魏第三代,即曹睿继位时,功勋之臣多数亡故,而其后代都是花花公子,庸碌无能,只知吃喝玩乐。曹爽就是这样的人。他凭着其父曹真的余荫,得到了曹睿的重任。曹睿病重时,曾在曹氏宗族中物色辅政人才,结果还是落到曹爽身上,可见曹氏第三代都是些什么样的庸人了。曹爽在其心腹何晏的启发下,懂得兵权的重要,于是以“司马懿德高望重”为名,请魏主“加为太傅”,太傅地位虽比太尉为高,却不掌兵权,曹爽请封司马懿为太傅实是为削去其兵权。曹爽乃以其心腹统率各军,自是兵权皆归于已。爽掌握兵权后,认为可高枕无忧,便与其心腹纵情淫乐,其衣食住行,奢侈豪华,不下于朝廷。

  以“阴”制“庸”得政权

  司马懿是个既很有才智又非常阴险的人,他辅佐曹氏四代,辅政二次,曹魏统治者都被他假装的表象所惑,都以为他是心腹,连善于识人的奸雄曹操也被他瞒过了。司马懿被罢兵权之后,便推病不出,二子亦退职闲居,以伺机反扑。当曹爽派新任荆州刺史李胜去向他辞行,以探听其虚实时,司马懿早料到其来意,乃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又令二婢扶策,方请李胜入府。在对话时,他语无伦次,牛头不对马嘴,尽装耳聋说是听不清对方的话。

  侍婢迸汤,他将口就之,汤流满襟,乃作哽噎之声说:“吾今衰老病笃,死在旦夕矣。二子不肖,望君教之。君若见大将军,千万看觑二子!”言讫躺在床上,声嘶气喘。李胜回言曹爽,爽大喜说:“此老若死,吾无忧矣!”

  这确是庸人庸话。司马懿见李胜去了,遂起身谓二子说:”李胜此去,回报消息,曹爽必不忌我矣。只待他出城畋猎之时,方可图之。”果然,不一日,爽引三弟,并心腹人何晏等,将其总管的禁兵,保护魏主前往狩猎。司马懿一俟曹爽出城,即发动政变,控制军营,然后引兵出城屯于洛河,守住浮桥。

  曹爽的智囊桓范设法逃出城外告变。司马懿知道了大惊说:“‘智囊’泄矣!

  如之亲何?”太尉蒋济说:“弩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这是说劣马只惦着马棚里的饲料,譬喻无能的人贪图安逸,缺乏远大的志向和谋略,桓范见曹爽后,建议他调外兵以讨伐司马懿。接着司马懿派人来告知曹爽:只是削去他的兵权,别无他意。是夜,曹爽左右思考,意不能决,自黄昏直流泪到天晓,还是狐疑不定。桓范入帐催之说:“主公思虑一昼夜,何尚不能决?”

  爽叹说:“我不起兵,情愿弃官,但为富家翁足矣!”范大哭,出帐说:”

  曹子丹以智谋自矜!——今兄弟三人,真豚犊耳!”就这样,曹爽被司马懿诱骗回城里,以“莫须有”的谋逆罪,将曹爽三兄弟及其党 徒,皆斩于市曹,并灭其三族。在你死我活的搏斗中,曹爽仍幻想让出兵权后做”富家翁”,其愚如此,其死也活该!曹氏后代庸碌如此,司马氏取而代之是必然之事。 

5.断送西蜀:刘禅宠宦官黄皓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是孔明《前出师表》总结前后汉兴亡的原因,用以告诫刘禅,确是语重心长,言真情切。而刘禅并没有如孔明所希望的,亲贤臣,远小人,以兴汉室;而是亲小人,远贤臣,重踏桓、灵覆辙,断送了蜀国江山。

  昏庸无能的阿斗

  刘禅是少有的昏君,是个不朽的”阿斗”。平心而论,刘禅也不尽坏:

  他老实得可怜,昏庸得出奇,陈寿给他形象的评价是:“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 ‘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孔明执政时,他遵其父刘备所嘱:“事丞相如父”,且实权在孔明,他不听也得听。孔明操劳国家大事,整天忙得汗流浃背,食不甘味,睡不安席;刘禅却可不费脑筋,饱食终日,乐其所乐。当然,他不是整天在昏睡,遇到国家有事,他有时也有所用心。如刘备逝世后,曹魏乘机兴师五路侵蜀,因这时孔明闭门不出,他不知如何是好,急得团团转,后来他到相府探望孔明,孔明告诉他退兵之策,他才如梦初醒。他对孔明也不尽放心,当孔明与司马懿斗兵斗阵连续大胜,正欲乘胜直取长安的时候,他中了司马懿的反间计,听信流言——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宦官为之画策,他便遣使资诏星夜宣孔明回。孔明奉旨回成都问他何故诏还?他无言可对,良久,乃说:

  “朕久不见丞相之面,心甚思慕,故特诏回,一无他事。”真是憨人憨话, 憨气十足。不过,总的说,孔明在世时,还是贤臣当道、小人远避,刘禅基本上是听孔明的话的,宦官也不敢出面干政。孔明病逝五丈原后,情况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蒋琬、费祎等贤相相继去世后,他被宦官黄皓等小人所左右,溺干酒色,不理朝政,政事、军事弄得一塌糊涂。

  小人弄权,将士难为

  深得孔明兵法的姜维是蜀国后期的“擎天柱”,是个赤胆忠心的人,他秉承孔明遗志,九伐中原,虽天大胜,但也挫伤敌胆,使之不敢正窥西蜀。

  当姜维正在前线浴血奋战,困魏国名将邓艾于祁山时,忽连接后主的三道诏书,促其班师。原来是后主听黄皓谗言:“姜维屡战无功,可命阎宇代之。”

  阎宇何人?他身无寸功,只因阿附黄皓,遂得重爵,官至右将军。黄皓本想用阎宇代姜维,后知邓艾善用兵,恐阎宇非其敌手,又寝其事。任用大将,如此儿戏,是撤是用,全凭一宦官作主,确是超级庸主。姜维回,得悉此事,入奏后主说:”黄皓奸巧专权,乃灵帝时十常侍也。陛下近则鉴于张让,远则鉴于赵高。早杀此人,朝廷自然清平,中原方可恢复。”后主笑说:“黄皓乃趋走小臣,纵使专权,亦无能为。”姜维因不能杀黄皓担心被其所害,乃听从郤正之言,领军前往沓中屯田,以充军实,徐图进攻。自古以来,庸主当政,小人弄权,大将在外难于立功。昔”乐毅伐齐遭间阻,岳飞破敌被谗回。”姜维岂能例外!

  西蜀之亡必然也

  刘禅昏庸透顶,黄皓专权胡为,西蜀之亡是必然之事。钟会、邓艾大举兴兵入侵西蜀,姜维即起沓中之兵前往拒敌,并上表请派精兵分守战略重地阳安关和阴平桥,并指出“若失二处,汉中不保矣。”在这危急关头,刘禅竟听黄皓之言,召师婆入内殿问吉凶,她以“西川土神”附身,胡说什么“陛下欣乐太平,何为求问他事?数年之后,魏国疆士亦归陛下矣。陛下切勿忧虑。”自此,刘禅深信师婆之说,遂不听姜维之育,每日只在宫中饮宴欢乐。姜维累申告急表文,皆被黄皓隐匿。因此,使钟会轻取阳安,邓艾偷渡阴平,姜维虽仍和诸将死守剑阁,使钟会受挫,不能前进,可是邓艾已直趋成都,刘禅已面缚舆梓出阵,姜维纵有“回天力”也无济于事了。 


2022-12-08 19:04:24

[新一篇]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二)

[舊一篇] 三國歷史與文化-三國智謀精粹(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