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百年:1898-2008 刻录北大学人生存状态的胶片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北大百年:1898-2008》这是一部北大的百年档案,这是一卷刻录北大学人生存状态的胶片,这是一个民族百年兴衰荣辱的缩影与见证。巍巍上库,群星灿烂,百年北大,魅力无尽。


01300000943300130770810951258.jpg



作家李志伟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北大百年:1898-2008》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他继长篇报告文学《大师之园》后的又一力作,浓墨重彩地再现了北大百年所经历的沧桑巨变。

《北大百年:1898-2008》全书由上下部组成,上部《风雨红楼》,作者从百年前北大建校开始写起,生动记叙了新北大的“启蒙”、“救亡”中的北大、北大“保卫战”、胡适时代的北大等;下部为《燕园春秋》,从1949年写起直到今天,分别记叙了浴血重生后的北大新生之路、“嘉木”年华、“错乱”岁月、阳光未名湖、北大新时期速记等。据李志伟介绍,他自1997年出版记叙清华大学历史的后,就埋头开始创作《北大百年》,其间他走访红楼、清华园以及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大约千万字,寻访专家学者多达几百人。


《北大百年1898-2008》主要内容:这是一所你所不知道的北大;这是一所目前尚能披露的北大;这是一部尘封百年的北大档案;这是一部刻录北大学人生存状态的力作;这是一个民族百年兴衰荣辱的缩影与见证。

巍巍上库,群星灿烂,百年北大,魅力无尽。百余年来,有人将北大的魅力归结为“老”和“大”有人归结为爱国,有人归结为民主和自由,有人归结为独立的学术传统,有人归结为严谨的科学精神,有人归结为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巍巍上库,群星灿烂,百年北大,魅力无尽。百余年来,有人将北大的魅力归结为“老”和“大”有人归结为爱国,有人归结为民主和自由,有人归结为独立的学术传统,有人归结为严谨的科学精神,有人归结为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可谓众说纷纭,无有定论。以至今人谈论北大精神,竟常有无法言说之尴尬。既然如此,何不看看这本汇集了众家金玉之言的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共十四卷,主要内容包括“老北大”履历(1898-1916);“浴血”岁月(1923-1927);胡适时代(1946-1948);北大新生路(1949-1955);“嘉木”年华(1960-1965);“错乱”岁月(1966-1968);“觳觫”时节(1969-1976)等。


目录

上部:风雨红楼
卷宗一:“老北大”履历(1898-1916)
1. “诞生”在1898
2. 许景澄“谏诤”老佛爷
3. 张百熙“夜走麦城”
4. 严复“统治”北大的日子
5. 何燏时与胡仁源在“营盘”上行走
卷宗二:新北大“启蒙”(1917-1918)
1. 蔡元培为北大“选秀”
2. 钱玄同、刘半农联袂演“双簧”
3. 1918年,北大来了个毛泽东
4. 新旧两派打响“口水”战
5. 一把“椅子”惹的祸
卷宗三:“救亡”的北大(1919-1922)
1. 中国,不能再做沉默的“羔羊”!
2. 铁炮下的“面孔”
3. 陈独秀演出“匹夫挽歌”
4. 胡适之与辜鸿铭的“决斗”
5. “归者”与“去者”
6. “一群信徒”的秘密行动
7. 蔡元培希望“好人当政”
卷宗四:“浴血”岁月(1923-1927)
1. 洒泪别红楼
2. 昙花“蜜月”
3. 一名宿儒的声嘶“呐喊”
4. 一组鲜血凝铸的“英雄雕像”
卷宗五:北大“保卫战”(1928-1936)
1. 蔡元培发动北大“保卫战”
2. 蒋梦麟充当“马前卒”
3. “北大,一切不怕”
4. 胡适当起了抗日的“吹鼓手”
5. 谁来讨回那被抢走的“课桌”
6. 谁把“祖宗”丢了
卷宗六:负重年代(1937-1945)
1. 北大的“西行漫记”
2. 周作人:“伤心最是李和儿”
3. 恐怖行走在饥饿的“午夜”时
4. 蔡元培的最后岁月
5. 闻一多的“痴人”理想
6. “一二·一”,让血又说了话
卷宗七:胡适时代(1946-1948)
1. 胡适“主持”北大的时候
2. 饥饿的1947年
3. 袁永熙在黎明前夜
4. 胡适在彷徨中“别离”
下部:燕园春秋
卷宗八:北大新生路(1949-1955)
1. “群儒上书”
2. 俞平伯与他的《红楼梦研究》
3. 马寅初麾下
4. 1953年,梁漱溟“不识时务”
5. “小人物”掀起“大波澜”
卷宗九:灵魂“桑拿浴”(1956-1959)
1. “引蛇出洞”在临湖轩
2. 毛泽东决定反击以后
3. “收网”了
4. “补课”在1958
5“中右标兵”傅鹰
6. “错批一个人,多生几亿人”
卷宗十:“嘉木”年华(1960-1965)
1. 一组“麟风龟龙”的嘉言懿行图
2. 1964年的一颗“种子”
卷宗十一:“错乱”岁月(1966-1968)
1. 《海瑞罢官》,一根咝咝作响的导火索 19
2. 曹轶欧遴选“代言人”
3. 一张大字报的“冲击波”
4. “六一八”事件
5. 被“廷杖”的张承先
6. 季羡林与叶企孙陷坠“泥潭”
7. “兄弟阋墙”
8. 翦伯赞弥留黄泉路
卷宗十二:“觳觫”时节(1969-1976)
1. 张岱年身陷“断桥”
2. 是谁撕破了周培源的“天空”
3. 曹靖华当上了“白卷典型”
4. 是谁让冯友兰酿苦酒
5. 文怀沙苦寻. “屈子魂”
6. 巨星陨落
卷宗十三:阳光未名湖(1977-1998)
1. 梁漱溟:否定“文革”第一人
2. 邓小平的“北大情怀”
3. 翦伯赞的春天
4. 冯友兰的十年“平反”路
5. 季羡林要做当代“纪晓岚”
6. 侯仁之:一名寂寞的京城守望者
7. 北大拆“南墙”
卷宗十四:北大新时期速记(1999- )
1. 北大,重树“南墙”
2. 王铭铭,你丢失了什么
3. 北大,要找回那丢失的“草帽”
4. 最后的几句“闲话”
北京大学历任校长(总监、校务委员会主席)一览表
本书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卷宗一:“老北大”履历(1898-1916)
  1.“诞生”在1898
  1898年,是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一年。
  那一年,变法维新将进入高潮,那一年,大清国面临的危机与机遇并存;那一年,对于光绪帝和大清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时期。
  当时,清政府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它犹如一个血癌患者,亟待手术,更换骨髓,以恢复其造血功能。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此时的中国像只“肥羊”被放到案板上,任由西方列强“分而食之”。此时,力求变法维新的康有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不变法将会出现亡国、亡种的悲惨局面!
  康有为等改良派把眼前出现的危机四伏的局面归咎于落后的政治体系与教育体系。他们建议光绪开办学堂,为变法维新培养有用的人材。
  当时清政府也办学校,但它所办的学校与西方所办学校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坚持的是科举“八股取士”制度,而西方则崇尚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的汲取。因此,清政府所办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胜任变法之后的需要。
  变法也要变教育。康有为等痛斥旧教育制度不仅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不能为推行变法之后的大清国培养栋梁之材,而且阻碍国家的发展。
  1898年1月21日,也就是戊戌年春节,光绪赐给了康有为一个面圣的机会。
  那天下午,帝师翁同龢来到南海会馆宣读皇上口谕:“宣康有为进宫见朕,朕有要事面议。”实际上,光绪是想就当下即将推行的变法征求一下康有为的意见。
  康有为有此殊荣,主要得益于帝师翁同龢的鼎力举荐。翁同龢曾对皇上说,洋务之事,不妨问问康长素。长素既懂儒学,又通西学,是皇上推行变法可以倚重的人。
  而康有为能够得到翁同龢的鼎力举荐,则在于他对改革的急切心情深深地打动了这位大清国皇帝的“师傅”。
  几天前,康有为在拜访翁同龢时说,翁师傅,只要变法的战车启动,长素愿为此赴汤蹈火,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康有为的话深深地打动了翁同龢,故而,他方才有了与皇帝共进年夜饭的“荣宠”。
  据载:那天晚上,康有为再一次向光绪陈述了变法维新的紧迫性。康有为说,英国就是通过推行君宪制,使大英帝国走向复兴的。日本也是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强国之路的。
  光绪与康有为一拍即合,从此坚定了维新变法的决心。他们要通过维新变法,使大清国走上康盛之路;要通过维新变法,再现“康乾盛世”。
  那天晚上,康有为和光绪在谈论变法维新的同时,还谈到了中国的教育问题。
  当光绪问及本朝办学,应当采取何种方针时,康有为明确表示:“立学宗旨,应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其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
  那天晚上,光绪皇帝与康有为的谈话直至深夜。而创办京师大学堂的设想,正是受孕于此次谈话。
  1898年2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农历年刚刚过去的第一次朝会,康有为请张百熙代呈《应诏统筹全面折)),道:“自京师立大学,各省立高等中学,府县立中小学及专门学,内廷设‘学校局’专斯此事。”
  光绪看过康有为的奏折后,即发出上谕:“京师大学堂,迭经臣工奏请,准其建立。现在亟须开办。”
  康有为接到圣旨后,非常兴奋,即与弟子梁启超等商议开办京师大学堂事宜。
  之后,康有为为使京师大学堂顺利筹建,再度找到帝师翁同龢欲请翁助阵,可翁却推荐了张百熙,而张百熙却推托说,此事他也不宜出面,朝中孙家鼐大人是最佳人选。他不仅是帝师,最主要的是他虽地位特殊,但性情温和,两边都有来往,也都买他的账,凡事都给他面子。
  听到此,康有为即与门生梁启超夜访孙家鼐,希望他能够从中斡旋,使京师大学堂早日开办。
  18日早上,孙家鼐向光绪上了一道奏折,提出创办大学应分科目:“一日天学科,算学附焉;二日地学科,矿学附焉;三日……八日工学科,制造格致各学附焉;九日商学科,轮舟铁路电报附焉;十日医学科,地产植物各化学附焉。”
  孙家鼐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的允诺。光绪说:“京师大学堂,迭经众臣奏请,准其建立,现在亟需开办。其详细章程,着军机大臣,会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妥筹具奏。”然而,庆亲王奕勖则以“事属创始,筹划匪易”为由,软抗圣旨,迟迟不动。奕勖的举动急坏了康有为,他不得不再次上书给光绪,说:“京师议立大学数年矣,宜督促早成之,以建首善而观万国。夫养人材犹种树也,筑室可不日而就,种树非数年不荫,今变法百事可急就,而兴学养才,不可以一日致也,故臣请立学亟亟也。”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他在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着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会同妥速议奏。”
  光绪希望在这场大变革中,巩固自己的实力,从而实施自己的一切施政方略,也就是说,要通过这场变革,革除掉奕勖、荣禄等保守人物的职务。同时,他也要废八股、变科举;也就是说,凡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八股文一律改为试策论。同时,他决定,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考中国历史、政治;第二场考时务;第三场考四书、五经。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设“经济特科”,考以致用的学问,以选拔新政人才。同时,设立译书局、编译局;派学子出国留学。广兴学堂,在京设立京师大学堂,旨在今后培养更多的人才,为新政服务。
  但顽固派依旧敷衍拖延,不尽力办理。
  变法仍没有得到丝毫进展。光绪为此而感到焦虑不安。必须清除自己前进路上的障碍,光绪坚定地打着主意。
  26日,光绪再次发出上谕。严令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迅速复奏,毋稍迟延。倘再仍玩偈,并不依限复奏,定即从严惩处不贷。”7月3日早朝的时候(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五日),总理衙门呈上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学堂章程的奏折。该章程共8章54条,对办学宗旨、课堂科目、教职员聘用、学堂经费等均作较为详尽的规定。此章程为中国第一个大学章程。当日,光绪皇帝看过该奏折后即发出两道上谕:一为“现据该王大臣详拟章程,参用泰西学规,纲举目张,尚属周备,即着照所拟办理;派孙家鼐管理大学堂事务,办事各员,亦一体选用,中西并用”;二为“举人梁启超,着赏给六品衔,办理译书局事务。”
  光绪皇帝任命孙家鼐为京师大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孙家鼐与翁同毹同为光绪皇帝师傅,接近帝党,甲午战争后开始阅读时务书,倾向变法,但同顽固派亦有联系,思想上与维新派仍有分歧。
  光绪皇帝给了孙家鼐和康有为的门生梁启超以重要的使命,然惟独没有他康有为的。是皇帝把他这个座上宾忘了吗?一切已无从考证。但这个希望做些事儿的皇帝和这个希望改良的学者的目的均已达到。那就是光绪希望通过办学,为自己培养巩固政权的人材,以备将来之用;而这位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则希望通过皇上之权势,实施自己变法的抱负。某种程度上说,康有为的开始变法目的已经达到,至于能否完成使命,还得看以后的“造化”了。
  7月4日早上,光绪皇帝再一次发出上谕:建设大学堂工程事务,着派庆亲王奕勖、礼部尚书许应骙迅速办理。
  上谕发出之后,可谓是有人喜来有人忧,喜的自然是奕匡之辈;而忧的则是孙家鼐。孙家鼐没有想到,皇上会在关键时刻,将此重任交于他人。
  奕勖是个大贪官。满朝皆知。包括慈禧心里也跟明镜似的,但由于他誓死效忠老佛爷而深得信任和重用。
  17日,孙家鼐奏请简派工部左侍郎许景澄为大学堂总教习。许景澄未到任之前仍由孙家鼐暂行兼办。
  20日,光绪发出上谕,说:“本日奕匡、许应骙奏请将地安门空闲府第作为大学堂暂封开办之所一折,着总管内务府大臣量为修葺拨用。”
  大清国要办京师大学堂了。大清国要办的京师大学堂就设在景山东街马神庙路北的乾隆皇帝四女儿和嘉公主的公主府内。
  当年那里是和嘉公主出嫁后的额驸府,老北京人一直称它“和嘉公主府”。
  据史料记载,乾隆时代,额驸要想和公主见面,必须先请公主宣召。这种繁琐的君臣手续,使大多数额驸和公主不和。但算得上革新派的四公主与众不同,她去掉了许多条条框框,也去掉了种种繁缛礼节,故而和额驸恩爱有加,生了好几个子女。不过,四公主和额驸都很命短,没活过30岁便先后谢世。于是,这个革新派的大宅院,又冷落了一个多世纪。
  一个世纪后,这座大宅院终于有了新的用场。
  光绪当时的意思是,京师大学堂不仅要办成一所世界着名大学,而且也要成为大清朝培养官员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光绪说它的办学方针应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
  光绪皇帝命令:“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必须规模宏远,始足以隆观听而育人材。”  孙家鼐受命于危难之中。孙家鼐向光绪皇帝呈递了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具体计划,即:一、为举人、进士出身之京官,设立仕学院。二、精简学科门类,专门学内取消兵学一门。三、编译局主要编译西学各书,旧有经书不得任意删节。四、总教习可设二人,分管中学和西学。同时,力荐许景澄、丁韪良为中、西学总教习。
  8月9日,光绪接受孙家鼐举荐,任命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博士为西学总教习,并赏予他二品顶戴。
  这是一个惊世骇俗之举,使北大从一开始便打上了浓重的西学印记。因此,西方国家一直把这一天,理解为北大创立的起点。
  丁韪良何人?竟然会引起朝廷如此兴师动众。丁韪良,美国基督教传教士,1850年来到中国,先在宁波传教,后又任美国驻华使馆译员,是外国人中有名的中国通,曾先后出任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和湖北仕学院等校的总教习,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885年,清政府鉴于丁韪良的突出贡献,特授予他三品官衔,表彰他“资格最深,馆课亦能勤慎”。据有关资料显示,丁韪良执掌京师同文馆的26年中,培养了大量门生,其中包括张德彝和沈铎两位英文帝师与驻日本公使汪风藻、驻法国公使庆常、驻荷兰与德国公使荫昌、驻比利时公使杨枢等12名驻外全权大使。
  1890年5月,丁韪良回美国探亲。临行的前半个月,总理衙门及所属相关部门与人士分别以各种名义为其设宴饯行。当时的《万国公报》曾这样报道了当时的盛况:
  光绪十六年四月初五日,北京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起行回国先期.总署堂宪暨总办、提调连日饯以华筵,诸生恭膳纨扇楹贴,恭绘图屏,以壮行色,以志景仰。是日馆生百入盛服齐集考棚公饯,赠言其颂词如左:自同治元年创建同文馆以来,规模略备,人才辈出,赖总教习分门析类,督课有方。举凡各国翻译语言文字及西律、公法、天文、格物、测算、化学、医学,分任汉、洋教习,综考厥成,殚心竭虑,惩劝兼施,以致馆务日有起色。
  文章称其“较之从前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诸公倍有光彩,获益无涯”。
  事实如此,丁韪良用中文编译的《万国公法》、《中西闻见录选编》、《格物入门》等大量编着力作,更是得到一片好评,徐继畲、郭松涛、李鸿章、徐用仪等人为之作序,并大加褒赞。
  曾国藩之子、曾任京师同文馆管学大臣的曾纪泽,曾拜在丁韪良门下学习过西方政治、社会与科学知识。他在赠送恩师的一把团扇上这样写道:
  学究三才圣者徒,识赅万有为通儒。
  闻君兼择中西术,双取骊龙颌下珠。
  丁韪良的学识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还有不少怀疑者。怀疑这位传教士是否有能力担任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当时的意大利和德国公使以及美国北长老会均都提出了疑义。就连同样以博学着称的山东大学校长狄考文也特意邀请丁韪良到山东登州的登州文会馆访问,接二连三地出题考问,直到丁韪良一一答出,方才握住客人的手,表示祝贺。
  丁韪良能够出任京师大学堂西学总教习,除了孙家鼐的推荐外,还得力于李鸿章的鼎力襄助。
  孙家鼐不仅举荐了许景澄、丁韪良,同时,又荐刑部主事张元济为大学堂总办,但因张氏不赞成许景澄的某些教育主张而力辞不就。孙家鼐无奈,遂又聘请黄绍箕任总办,朱祖谋、李家驹为提调,刘可毅、骆成骧等为教习。
  1898年7月末,户部遵旨筹拨给大学堂的开办经费白银30万两,常年用款20万零630两,并指定以华俄道胜银行的中国政府存款的利息支付,不敷之数可由户部补足。
  8月24日,礼部知照大学堂孙家鼐派员具文赴部请领已铸妥之“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一颗。同13,户部行片知照大学堂:“所有大学堂常年经费及购买中西功课书等银三万七千二百四十五两三钱二分,银库定于初十(8月26日)日开放,相应片行贵学堂,务于是日卯刻持具印领,赴部关支可也。”
  光绪给予了京师大学堂全方位的支持。
  30日,光绪皇帝开始裁撤机构,推行改革。他首先裁撤的机构是詹事府、通政司等六个衙门;同时裁撤了总督和巡抚同在一地的广东、湖北和云南三省巡抚以及河道总督与各省没有业务的粮道和盐道。同时,他也在加紧安排自己的人到重要的位置,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光绪首先任命的是王照。王照是康有为的“铁杆兄弟”,也是礼部的一名六品主事。他为了缓和皇上与皇太后日益紧张的关系,曾上了一道密折,建议皇帝陪同皇太后到欧洲各国游历,以缓和他们之间的“母子关系”,同时也可以为刚刚开始的变法维新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王照把密折呈给了礼部尚书怀塔布,但怀塔布没有向皇上呈递奏折。他认为王照此举不仅大为出格,而且极为荒唐。于是,便将密折压了起来。光绪皇帝知道此事后,大为光火,旋即下旨:罢免礼部全部官员,同时又破格将王照的官级从六品提升为三品。大清国的皇帝把自己权力用到了极限。因为二品以上的官员的任免权在太后老佛爷手里。
  紧接着,光绪皇帝又于9月5日任命了四名军机章京,即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主事林旭和江苏候补知府谭嗣同。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批新提拔的高级官员中,竟然没有康有为,而且他们四人之中有三位是由张之洞推荐的。
  少年得志,四名大清国的新宰相走马上任了,但遗憾的是新宰相们没有直接向皇上呈递奏折的权力。由此,皇帝与新任宰相们之间出现了一段真空地带。他们之间需要架起一座彼此相互连接的桥梁。
  为此,光绪找来了几位心腹太监,让这些人充当他们的“信使”。
  此刻,大清国改革派的官员无不弹冠相庆、笑逐颜开;而保守派的官员几乎都开始心惊胆战起来,深怕自己的乌纱帽在什么时候被皇上摘去。很快,光绪的行动被保守派密报给了他的姨妈——慈禧老佛爷。
  9月6日,光绪按惯例到颐和园给老佛爷请安,没承想竟遭到太后的唾骂,直到皇帝泣不成声时为止。
  由此,皇上与皇太后彼此之间的积怨达到了极限。此时,康有为再度找到了帝师孙家鼐。向他晓以利害,希望孙家鼐能在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国家出些力。
  孙家鼐答应了康有为的请求。毕竟他是光绪的老师,光绪的荣辱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晚上,他再一次来到乾清官,建议光绪幽禁老佛爷,捕杀奕匡和荣禄。
  光绪采纳了孙家鼐的建议,但由此给光绪和康有为埋下了灾难的伏笔。
  光绪密令,不管他是谁,凡忠诚于改革大业魄,他都要大用;反之,不管他是谁,都要被清理。
  光绪强调,变法事关重大,用人要慎重;除了启用康、梁等一群有思想有文化且能言善辩之人外,还需要一批拥有军队的武将来为变法效力,保证变法成功。
  孙家鼐向光绪举荐了袁世凯。说袁世凯在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与维新派走得较近,并且有意效力皇上。若皇上能给他些荣宠,他肯定会肝脑涂地效忠皇上的。
  光绪听到此,即对其师说:既如此就赶快传旨给袁世凯诛杀荣禄,然后回京保驾。
  孙家鼐执行了光绪的口谕,找到了康有为,康有为和其弟子梁启超稍加密议,决定由谭嗣同带上光绪密诏密见袁世凯,请他在天津诛杀荣禄,然后回京保驾。
  农历八月初三,袁世凯从津入京。谭嗣同便前往其在京的住宅拜见,说荣禄密谋废立,请袁站在新党一边,帮助新党,并引兵包围慈禧太后居住的颐和园。袁世凯乃荣禄之部下,虽未参与废立皇帝的阴谋,但要他围颐和园,可能吗?
  谭嗣同没能说服袁世凯。相反,袁世凯却倒向慈禧这位老太婆的怀抱中了。这一倒,致使刚刚推进的维新变法运动败于血泊之中。
  光绪推行的改革,触动了最高统治者以及保守派最为敏感的区域——利益。在大独裁者、长期垂帘听政的慈禧看来,这场政改如同玩火。于是,她及时地处理了光绪帝,把政改的“火焰”给灭了。
  21日,顽固派突然发动政变,将旧派中心人物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内拥出,请她再度垂帘,把她的外甥、新派首领人物光绪皇帝幽闭于大内之南海中央——瀛台。
  而康党的“首领”们则由此而亡命天涯。
  变法失败了,失败在京师大学堂诞生之际。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而且,京师大学堂也在废办之列。
  孙家鼐得知,即刻意识到京师大学堂的命运将危在旦夕。
  当时,京城内一片杀气。主张变法的“康党”分子被杀的杀,禁的禁,逃的逃。那时的孙家鼐因默认自己的门生——光绪皇帝推行变法之过而躲在家里闭门思过。严格意义上说,孙家鼐是“一条漏网之鱼”,是他的学生——光绪皇帝隐瞒了他举荐袁世凯诛杀荣禄的事实真相,否则,即使慈禧不杀他,荣禄也不会作壁上观的。
  当时,慈禧还不知孙家鼐就是暗藏的“阶级敌人”,就是挑唆自己的外甥光绪皇帝来囚禁她的“主谋”。在她眼里,孙家鼐罪虽不及康梁以及翁同龢那样令她气愤,但他对光绪及其康党的“暖昧行为”依旧让她感到厌恶。孙家鼐因慈禧不愿扩大打击面,没有被划入抓捕的范围,但他由此被慈禧打入另类已是无疑的了。但如果孙家鼐不出来为京师大学堂的存留说项,恐再无他人。30日,孙家鼐冒着被杀头的风险来到紫禁城后花园,冒死向太后进言,要求保全京师大学堂。
  孙家鼐不愧为一代宗师。那一刻,他拿出了他自己的看家本领,从古到今,从中到外,阐述、比较了中外教育的状况与得失,可谓是汪洋恣肆、纵横捭阖。同时,他又从周朝出现的“辟雍”讲起,向太后陈述了历代王朝发展与荒废教育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尤其是他在讲到大清国的教育状况时,言辞恳切,颇为动情。
  孙家鼐用真情打动了太后,不仅保住了自己喝粥的“家伙”与官位,而且也使京师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
  就这样,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了下来。慈禧重新把马神庙街的额驸府划拨给京师大学堂使用,并且命孙家鼐继续负责加速筹建。大学堂总部随即宣布首次正式招生。
  12月17日上午10时,京师大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孙家鼐乘坐八抬大轿,在大学堂中西学总教习许景澄、丁韪良的陪同下来到京师大学堂——北京景山东街马神庙路北的公主府(1949年以前,北京大学即以l2月17日为校庆日)。公主府门外,爆竹连天,大清国的黄龙旗在太阳下迎风招展,和着那五色彩旗,与学子们为庆祝这一幸福时刻的到来而挥舞的彩带,喧天的锣鼓,组成了一道喧哗的风景。同时,也为寒冷的京城平添了几分暖意。



网载 2015-09-06 20:42:02

[新一篇] 格調: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 美國社會中的社會等級現象

[舊一篇] 天下:包納四夷的中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