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统文化招魂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原名恩,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

生平

钱穆与钱锺书同宗不同支,钱锺书是其侄辈,钱穆又称钱基博(钱锺书父亲)为叔。钱伟长是钱穆长兄钱挚之长子,钱穆的亲侄。钱穆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後自学,任教於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钱穆居北平八年,先後授课於北京、清华、燕京、北师大等名校,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

抗战军兴,辗转任教於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齐鲁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各大学。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

1949年4月,钱穆与江南大学同仁唐君毅一起应广州私立华侨大学校长王淑陶之邀,南下广州。10月,随华侨大学再迁香港[1]。不久,钱穆答应了他的朋友在香港的亚洲文商学院出任院长。[2]1950年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使流亡学生得以弦歌不辍,而办学有成,亦获香港政府尊崇,於1955年赠予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60年应邀讲学於美国耶鲁大学,又获颁赠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应聘马来亚大学任教。钱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

1967年10月,钱穆应总统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的身份自港返台,筑素书楼於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3] [4],1968年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5]。晚年专致於讲学与着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1990年6月1日,钱穆不满当时身为立法委员的中华民国前总统陈水扁与台北市议员周伯伦指控他霸占政府建筑物,以九十六岁高龄之身毅然搬离素书楼,同年8月30日逝於杭州南路寓所[6]。

学术

钱穆没受过正规教育,他的治学理念受吕思勉影响甚深。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中国封建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7]。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说:「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钱氏以後却又承认:「……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後,所疑皆超於颉刚。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一书,考证数十本秦汉古籍,排出先秦时各事件的先後顺序。後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一书,以论证完整的二十八个不可通驳斥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当时再无学者为康文辩。[8]

钱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良好观感,认为中国传统政治非但不是君主专制,实为「一种自适国情之民主政治」。张君劢《中国专制君主政制之评议——钱着〈中国传统政治〉商榷》,以三十万言,对《中国传统政治》一书逐条批驳。徐复观《良知的迷惘——钱穆先生的史学》,批判钱氏「所发掘的是二千年的专制并不是专制,因而我们应当安住於历史传统政制之中,不必妄想什麽民主」。钱穆的徒弟余英时称他「一生为故国招魂」。钱穆也常有些即兴的发挥。他认为西方人写历史,重事不重人,犹如《尚书》的体裁:「西洋史学还停留在我们周公《西周书》的阶段。」又说「马克思《资本论》讲资本家如何赚钱,这是马克思天天看报、调查得出来的,其实中国人一句简单的话早就讲明白了,这就是『为富不仁』」。

其他

原本胡适相当赏识钱穆,称钱的《刘向歆父子年谱》乃「一大着作,见解与体例都好」,并对学生说:有关先秦诸子事,可向宾四先生请教,不必再问他。外界以为钱「喜治乾嘉学」,张君劢甚而劝钱穆「何必从胡适之作考据之学」。钱穆初到北平,胡适的弟子傅斯年对他优礼有加,邀至史语所,奉为上宾。胡适也将私藏「孤本」《求仁录》借给钱研览。

钱穆在治学方面与胡适颇多抵触。胡适继承传统的说法,认为老子略早於孔子;钱穆则创立新说,认为老子略早於韩非,後於孔子。一次,两人不期而遇。钱穆说:「胡先生,《老子》成书的年代晚,证据确凿,你不要再坚持你的错误了!」胡适说:「钱先生,你举出的证据还不能说服我;如果你能够说服我,我连自己的亲老子也可以不要!」

钱穆与胡适二人在老子生年、《说儒》等学术问题上观点迥异,时有争辩。具体学术分歧尚属表面,深层原因是钱对胡的「新文化」主张不以为然,他後来甚至认为,中国思想界「实病在一辈高级知识分子身上」,如「新文化运动,凡中国固有(文化)必遭排斥」,贻害深远。当年北大讲坛上最叫座者乃胡适和钱穆二人,钱穆称「大凡余在当时北大上课,几如登辩论场」。

评价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六日。出席清华历史系研究生姚薇元口试会。散後,偕陈寅恪至其家。寅恪言钱宾四(穆)《诸子系年》极精湛。时代全据《纪年》订《史记》之误,心得极多,至可佩服。(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页八二)
钱穆对中国文化是一个有名的温情主义者,李敖质疑他是不是对中国的历史「太满意了」;历史学家不能感情用事[9]。李敖更认为「钱穆作为史学家,本已令人皱眉,但他不以为足,还要做经学家、理学家、甚至俨然当代朱子,这就更闹了大笑话。」[10]
钱穆的《总统蒋公八秩华诞寿文》歌颂蒋介石「诚吾国历史人物中最具贞德之一人。禀贞德而蹈贞运,斯以见天心之所属,而吾国家民族此一时代贞下起元之大任,所以必由公胜之也。」李敖说:「知识份子反动到这步田地,真太令人失望!回想钱穆当年给我写信,标榜『学问』与『德性』的关系,如今『学问』竟不胜阻止『德性』的沦落,我真忍不住爲他悲哀!」[11]
汪荣祖教授在《钱穆论清学史述评》一文以为:「钱穆论清学史的代表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不仅在形式上是传统的学案式的纲目体,而且内容也不脱传统的义理,尤重宋儒朱熹。这部书基本上是由二十世纪的人,写十九世纪之书。钱氏写清学史,似设身其境,与先贤唱和或辩难,而不似异代学者,作旁观超越之论析。世人多知,钱宾四颇具民族主义意识,并见诸其史学,然其民族主义也未脱传统的华夷之辨与汉文化意识,以及崇宋尊朱的基本心态。」

年表

1895 清光绪廿一年生於江苏省金匮县
1900 六岁 入私塾读书
1903 九岁 进果育小学就读
1905 十一岁 父逝
1906 十二岁 入常州府的常州中学堂
1910 十六岁 退学,离开常州,转入南京私立锺英中学,适逢辛亥革命,学校停办,遂辍学
1911 十七岁 任教无锡三兼小学,为教学生涯之始
1918 廿四岁 任教鸿模学校,即原果育小学,出版《论语文解》同时任教县立第四小学(梅村镇)
1919 廿五岁 任後宅泰伯市初小校长 创办无锡历史上第一个图书馆-泰伯图书馆,任馆长
1922 廿八岁 赴厦门任教集美学校为任职中学教师之始
1923 廿九岁 任教江苏省无锡第三师范学校
1927 卅三岁 转任教苏州中学
1928 卅四岁 妻殁、儿殇、兄亡连遭三丧
1929 卅五岁与小学校长张一贯女士缔婚, 4子2女自1931至1940年先後出生,四子早夭
1930 卅六岁 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後任教北京燕京大学为任教大学之始
1931 卅七岁 任教北京大学历史系,并兼课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师大
1935 四一岁 出版《先秦诸子系年》
1937 四三岁 随政局南迁,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39 四五岁 《国史大纲》脱稿,回苏州侍母一载
1941 四七岁 往成都任教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及武汉大学
1943 四九岁 先後任教於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1944 五十岁 撰文〈中国历史上青年从军先例〉号召知识份子投笔从戎
1946 五二岁 赴昆明任教五华学院、兼任云南大学
1948 五四岁 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课余撰《湖上闲思录》
1949 五五岁 应张其昀之邀赴香港创办亚洲文商学院,任院长
1950 五六岁 成立新亚书院,应邀赴台湾讲演
1951 五七岁 为筹办新亚书院台湾分校滞留台湾数月,未果。
1952 五八岁 四月,在淡江文理学院惊声堂讲演,屋顶泥块堕落击中头部晕厥送医。
1955 六一岁 新亚研究所正式成立。代表教育部访问日本,教育部颁赠学术奖章。香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56 六二岁 新亚书院农圃道校舍暑期落成,为自有校舍之始。与胡美琦女士九龙缔婚
1957 六三岁 新亚书院增设艺术专修科
1960 六六岁 赴耶鲁大学讲学,课余撰《论语新解》 耶鲁大学颁赠名誉博士学位後赴欧洲访问
1961 六七岁 新亚书院理学院成立
1963 六九岁 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曾辞新亚书院校长职
1965 七一岁 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离开香港赴吉隆坡马来亚大学讲学
1967 七三岁 十月迁居台北
1968 七四岁 迁入素书楼,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9 七五岁 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故宫博物院聘为研究员
1974 八十岁 撰《八十忆双亲》
1976 八二岁 是年冬,胃病剧作,几不治
1978 八四岁 该年常病,目不能视, 抱病赴香港任新亚书院『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主讲人。
1979 八五岁 赴香港出席新亚三十年纪念会
1980 八六岁 与三子、幼女会於香港,卅二载未见,得七日相聚
1981 八七岁 与长女、长侄晤聚香港,五子女两年内分别见面
1984 九十岁 获颁行政院文化奖章
1986 九二岁 为文化大学历史研究所学生上最後一课 受聘为总统府资政
1988 九四岁 在家中授课至是年方休
1989 九五岁 赴香港参加新亚四十年纪念会
1990 九六岁 六月一日迁出素书楼 八月卅日逝於杭州南路寓所
1992 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主要着作

《钱宾四先生全集》
《先秦诸子系年》
《国史大纲》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精神》
《国史新论》
《中国史学名着》
《中国文化史导论》
《中国文化十二讲》
《中国文化丛谈》
《民族与文化》
《文化学大义》
《湖上闲思录》
《人生十论》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国学概论》
《古史地理论丛》
《史记地名考》
《灵魂与心》
《晚学盲言》
《孔子传》
《庄老通辨》
《中国文学论丛》
《朱子新学案》
《朱子学提纲》
《清儒学案》
《宋代理学三书随劄》
《秦汉史》
《黄帝》
《论语新解》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中国思想史》
《新亚遗铎》

注释

1.^ 人民政协报《钱穆1949年的选择》
2.^ 《二十一世纪》网路版:完整的人格 伟大的事业─《新亚遗铎》与钱穆的教育理想
3.^ 1989年,受立法委员陈水扁及台北市议员周伯伦「质询政府财产不当占用」之影响,年届96岁高龄的钱穆主动迁出素书楼,另觅居所,数月後辞世。1990年,夫人奉先生灵骨,归葬太湖之滨。素书楼在钱穆返台前原为招待外宾之用,现隶属於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辖下的台北市立图书馆,已辟为钱穆先生纪念馆。
4.^ 李敖表示:蒋介石「用公帑建宾馆」,为钱穆安老於「素书楼」,证明了双方都公私不清。今天中央日报登钱穆搬出「素书楼」,是「国家和社会不尊重知识分子」(裴普贤语),其实,请钱穆不要霸占公产、请他迁出白住二十二年的豪华住宅,正是大家所以尊重他。钱穆谈了一辈子「义利之辨」,自己义利当头,却贪鄙如此,实在有愧晚节。「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逼他搬家,正显示了大家爱他以德,他在搬家三个月後死去,颇有「曾子易箦」味道,这全靠钱太太深明大义之功。(李敖:〈我最难忘的一位学者〉)
5.^ 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选举,钱氏名落孙山。1966年始获提名,钱氏耻而不受,并愤愤表示:「民国三十七年第一次选举院士,当选者多到八十余人,我难道不该预其数!」两年後,钱氏始同意列名院士。在胡适有生之年,钱穆就是未能当成中央研究院院士。日後李敖认为这是不公道的,他说:「钱穆的理学怪说固不足论,但他在古典方面的朴学成就,却更该先入选成院士。」
6.^ 探访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故居
7.^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第139页
8.^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二零零五年)第153页
9.^ 我们姑且举一两个例子,钱穆说「中国人自由太多,不是太少。即如伯夷、叔齐,他们反对击武王伐商纣,但他们仍有言论的自由。可见反对的意见,在中国常被容忍的」又说:「自唐代杜佑《通典》以下,三通,九通、十通,一切政治制度——纳税怎样,当兵怎样,选举怎样,考试怎样,一切都有法。而这些法都是从上到下,历代一贯相承的,所以才叫做通。我想按西方的观念来讲中国传统政治,只可说是君主立宪,而绝非君主专政。」又说:「依照汉代惯例,皇太子必先受教育。他十八岁做皇帝,信用他老师王臧之言,要重用儒家,那只是他青年时代所受教育的影响,哪里是他早知专制便该用儒家言呢?」(引自余杰:(钱穆 大师还是奴隶?))
10.^ 李敖:〈我最难忘的一位学者〉
11.^ 李敖:《蒋介石研究》五集,《蒋介石和钱穆之间的一些臭史》


钱穆(宾四) 2010-07-31 18:15:00

[新一篇] 民族主義思想大師

[舊一篇] 學貫中西品讀東西文化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