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的涅盘:盟国对德国的强制改造简史 知道主义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摘要:如果让德国自我演化,也许直到今天,它都未必会成为高度自由发达国家。德国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政体与思想主要是地理环境推动演化的结果,正如美国历史学者克莱顿·罗伯茨、戴维·罗伯茨等在他们合着的《英国史》中指出:“假如英国的东面和西面是无法设防的陆地疆界,那么这个国家同样有可能形成普鲁士那样的军国主义传统。”这个要展开论述则说来话长,其实英国若地处中欧,还有另一种波兰式的历史演进路径——中央分权有限君主制,最终被周边强邻瓜分。二战后,苏联按照自己的模样改造了东德。英美法占领军对怎样处置德国,初期各有心思,有个博弈与演化过程,不过经历此次强制“转基因”,德意志获得涅盘,变成自由发达的强劲经济引擎。


《圣经》有云:“动刀剑者死于刀剑之下”。


近现代德国在经济、科学和思想方面巨匠如云,军事领域同样成就非凡,不过它也是战败和亡国次数最多的强国之一,先后在拿破仑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失败后被外国占领。


二战是德国最后一次失败,这次英美对其实施全面改造,彻底修正了曾笃信“铁血信条”的军国主义德意志,使其涅盘之后变成了一个高度发达的自由民主德国。


各怀心思的四大国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被美苏英法四大国分区占领。盟国向世界宣布,占领德国的目的是彻底清除纳粹主义、严惩纳粹分子,确保德国未来再也不能威胁世界和平。

苏联接管了包括首都柏林在内的德国东部。这部分不但是帝国传统粮仓,还有高度发达的西里西亚工业区。美国接管了巴伐利亚,这里是农业区和高山地带。英国占领了德国北部和“欧洲工业的心脏”鲁尔地区。法国占领了德国西南部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地区,这里拥有煤-钢工业发达的萨尔工业区。


美英法苏四国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1944年,美国制定了最初的占领方案:因由财政部长小亨利.摩根索主持制定,被称为“摩根索方案”。经调整后,成为盟国共同政策。其要点是分阶段实行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工业化和民主化。因为这四个词在英语中均以字母D开头,故简称4D计划。这个试图改造德国全民族的计划,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赌博。

其他三国口头上均赞同该方案,但事实上,三国政策与美国截然不同,各自都设法落实有限的、更加实际的目标,而不是试图彻底改造德国人民。三国都希望在德国长期呆下去,此外,尽管口头不承认,但有一点上这三国很默契:乐见德国分裂,最好永远分裂。


被德国占领了四年的法国,对德国人毫不掩饰仇恨。他们希望德国最好回到三十年战争前,诸侯林立的状态中去。苏联把德国看作是西方进攻苏联的跳板,因此德国必须成为克林姆林宫铁腕控制下的政治和经济卫星国。


二战末期“摩根索计划”对德国的肢解。重化学工业最发达的鲁尔区将成为国际共管区;煤炭资源丰富的萨尔区则交给法国占领。这是早期的计划,在后来的几版计划中,德国的东部边界有所变动,而且在丘吉尔和斯大林的强烈要求下,决定不保留普鲁士国。


近代德国曾两次打破了由唐宁街精心维护的微妙的欧洲均势,两次大战,将英国自维多利亚黄金岁月几代人积蓄的财富和人力耗光。战后工党执政的英国,主张在惩罚之余,将德国改造成社会民主主义的和平国家。

美国占领政府工作人员的数量质量均难以胜任占领工作,美占区人口和英占区差不多,但政府工作人员最多时才1.2万人,而英占区有大约2.6万名政府工作人员。

苏占区也有很多问题。在战前很少有红军军官出过国,严重缺乏同资本主义社会打过交道的人。斯大林还有一种“十二月党人”恐惧症,担心生长于穷乡僻壤的官兵们见过资本主义国家生活的富庶和自由后,会在政治上被毒化。所以红军把官兵们尽可能的限制在兵营内。结果,控制军政府的政委们不得不以德共党员为骨干来统治苏占区。但这些人要么长期流亡苏联,要么多年来一直蹲希特勒的大牢,对德国社会并不了解。


战后在德国的各国占领军。最上面一张是英军;中间一张是美军,根据占领军当局的“禁止友善”政策,美军士兵不得与德国平民建立亲密友善的往来关系。最下面一张图是苏军士兵。


英法占领政府的素质明显高于美苏。法国可利用数以千计的阿尔萨斯人和洛林人。他们会讲德语,曾被德国统治过。许多英国高级军官在一战后就曾参加过对德占领,长期以来因为英德之间有牢固的贸易关系,英国还招募了大批会德语并熟悉德国的平民来充实军管政府。


混乱不堪的非纳粹化


二战结束时,德军土崩瓦解,不但军队被彻底摧毁,其国内的军工厂、兵营等各类军事设施都在盟军的战略轰炸和地面战斗中毁灭殆尽。战争结束时,德国的非军事化已成既成事实。

占领军政府曾努力铲除遍布全国的战争纪念碑之类让德国人怀念昔日军事荣耀的纪念物。但事实证明,战败后即便没有占领军强迫,德国人自己就将军国主义彻底抛弃。一位研究德国文化的中国学者1993年访德时惊讶的发现,战后成长的两代德国人都不怎么会唱传统德国民歌,原来是他们“矫枉过正”,认为那些歌曲具有军国主义色彩。


二战末期向美军投降的德国军人和警察

在非纳粹化问题上,各盟国自行其是,各自执行着迥然不同的非纳粹化政策。

苏联把非纳粹化看成是共产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漫长斗争的新阶段,苏联人及其德共盟友大刀阔斧的处理了德国社会上层人物:地主、工厂主、银行家和商人被迅速逮捕、定罪,被处决或流放到苏联去强制劳动,这些富有的倒霉鬼以及他们的家属被以非纳粹化名义,作为一个阶级消灭掉。

但更多的出身于工人和中产阶级的纳粹分子,却有逃脱之道。他们只要愿意效忠新主子,就可逃脱惩罚。比如,为苏联积极充当马前卒的东柏林第一任警察局长马克格拉夫,就是一名在斯大林格勒被俘后投靠苏军的前德军上尉。如果一个纳粹分子在1946年3月31前加入一个反法西斯政党(即德国统一社会党),他们就会被认为在政治上恢复了名誉,可免于追究。东德政府后来还宣布,前纳粹官员和德军军官只要不是战犯,通通可重新获得完全的公民权,可以从事任何职业。


保罗·马克格拉夫(1910-1993),二战后成为东柏林第一任警察局长


战后东德常攻击西德留用纳粹分子,事实上东德也广泛留用。在图林根州,80%的医生曾是纳粹党员。在一些关键领域,前纳粹成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个德国都不可能真正从一张白纸上重新开始。


为了迫使东德老百姓就范,1946年苏占区政府网罗了一批寡廉鲜耻、权欲熏心的兵痞,组成一支警察部队,最初叫边防警察或人民警察,后来正式改称武装警察KVP,穿着与纳粹德军类似的制服与长靴,由前纳粹将军任指挥官。苏联人还招降纳叛,从前盖世太保和SD中挑选便衣和密探。苏占区内,劳改营建立起来,某些劳改营,比如布痕瓦尔德和萨克森豪森劳改营,居然是由纳粹集中营改来的,关押在里面的犯人至少有三分之一死于疾病、营养不良和虐待,尽管苏联和东德声称死的都是纳粹,但不少人只是因为反对斯大林而被抓进去的。


苏联在东德的“非纳粹化”往往侧重于表面形式,比如对“普鲁士军国主义纪念物”的清除。位于柏林市中心的霍亨佐伦王朝皇宫被拆毁,菩提树下大街洪堡大学门口的腓特烈大帝骑马铜像也被拆掉。柏林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女神和青铜驷马车雕塑在二战末期被炮火严重损坏,1950年被拆除。1957年东柏林市长小弗里德里希·艾伯特(魏玛共和国总统艾伯特的儿子)提出修复勃兰登堡门原状,花费25万马克请西柏林方面重铸胜利女神和驷马车(铸模当时保存在西柏林)。1958年8月1日,这组雕像重新安放在勃兰登堡门顶上,但因苏联的反对,3天后就被取下,拆掉了胜利女神手中橡叶花环上的铁十字和普鲁士鹰。


法国用实用主义态度对待前纳粹分子,特别是工厂主、商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只要他们向法国占领政府效劳,就不必惩罚。

英国的非纳粹化政策别具一格,他们认为这主要是个法律诉讼的问题。英国的非纳粹化法庭由职业法官主持,而不像其他三国那样随便指定政治人员负责。在对纳粹罪犯的起诉和判决过程中,英国尽量遵循了德国刑法。英国有选择的起诉重要纳粹分子,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英占区的非纳粹化运动所牵连的人数总计只占总人口10%,而在美占区超过30%,四个占领区中英占区人口最多(2270万),英国只判决了22296 名纳粹分子;美占区(1800万人口)判决了169282名纳粹分子;苏占区(1700万人口),据报道判决了18000名纳粹分子——这个数字很值得怀疑;法占区(380万人口)判决了17353名纳粹分子。英国的非纳粹化计划无疑是最公正的,他们清除那些真正该受惩罚的漏网之鱼干得最出色。


美占区制定了宏大的非纳粹化计划。他们向管区内18岁以上的全体德国人(1300万)发放了一份有131道问题的的调查表,结果网住了359.6万名纳粹分子,都够格被起诉和审判。很快,美国人痛切地发现他们整人太多了,贪多嚼不烂,按照最初的审判速度,需要8年才能审完。1946年,美占区不得不发布一系列赦免令,使案件总数逐步减少。最终,169282名纳粹分子被定罪,但事实上,有钱有势的纳粹总能设法逃避,被占领军定罪的大多是些倒霉的小虾米。后来,这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被移交给西德政府继续进行。


美军士兵把美占区小镇克雷菲尔德的“阿道夫·希特勒大街”路牌摘下,换上“罗斯福大道”的路牌


1945年9月26日美占区政府发布法令,禁止纳粹党党员及其外围分子重操旧业,只能从事清扫垃圾之类的劳动,但这很不切实际,在纳粹时代,数以千计的教师和数十万公务员是为了保住饭碗而被迫加入纳粹党的。这种考虑欠周的就业歧视政策给美占区带来巨大混乱,美国人开除了241193名纳粹分子的公职,另有101000名白领纳粹必须被解雇,去干体力劳动。结果,美占区80%以上的教师和50%以上的医生被解雇后上街去清扫垃圾。30万名公务员也都得去扫大街,但是离开了他们,整个美占区政府就要垮台,后来当局不得不放过公务员群体。


非纳粹化运动尽管总体实施混乱,但确实在战后德国人的思想上打下了烙印,它使德国人意识到政治可以变成一场危险游戏,它使多年来有关国家是人类最高成就的说教威信扫地。诞生过众多鼓吹国家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家长制统治的思想家、曾热衷于形而上的宏大政治概念的德国人,从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固有的民族性。


纽伦堡的美占区工作人员正在为一次“非纳粹化”听证会准备材料


费力不讨好的非工业化


摩根索方案最初打算把德国永远排除出现代工业国之列,美国据此发布参谋长联席会议第1067号指令,要求有计划地摧毁除简单的轻工业之外的一切德国工业。美国主持制定了非工业化总体计划,但实际上,德国的三大工业区都不在美占区,美占区以农业为主,工业很少。这就使这个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和当初设想大相径庭。


战后初期,柏林市民在勃兰登堡门西边的国会大厦广场上种植蔬菜


此外,欧洲经济依赖性很强,如果德国的工业被摧毁,其他国家也会遭殃,荷兰和比利时就从未赞同过摩根索方案。美国后来认识到,在德国这样一个现代化国家里,只须对德国工业加以改组和改制,达到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复活的目的即可。

在这个问题上,法国的态度很实际,富有逻辑性,他们不想拆卸工厂做赔偿。相反,恢复生产、把产品运回法国做赔偿,更符合实际。

苏联的非工业化政策很有特色:他们希望用最快的速度从德国那里取得赔偿。成群结队的苏联人来到东德,把德国一切能拆走的都拆走了。不久,苏联人就意识到自己的愚蠢,他们对现代化工业国的运转缺乏了解,拆容易,但把抢来的机器再重新装配、重新开工则很难。拆卸和运输一片混乱,西方情报界认为,苏联最终顶多利用了30%的德国赔偿物资。


直到1948年4月,苏占区才完全停止拆卸活动。苏联大约拆卸了1300多个德国工厂,为重建苏联铁路还拆了东德11800公里的铁轨(相当于1938年德国铁路的一半)。苏联人很晚才意识到,让德国工业恢复生产并用产品做赔偿更有利。复工后苏占区工业品能被苏联运走的都运走了,他们留给德国的产品仅够防止当地经济崩溃。这种做法使东德人越来越仇恨苏联的统治,以致几年后爆发东柏林事件那样的公开造反。


1945年被盟军空袭夷为平地的鲁尔区。图为规模巨大的克虏伯工厂


美占区政府在运作初期,就发现摧毁德国工业并不利于美国自身的长远利益。由于西德经济已经崩溃,苏联占领下的东德也未按承诺向西德输送农产品,因此美国不得不出钱防止西德发生大规模饥荒,美国纳税人并不愿掏腰包变相替德国赔款,只得组织西德工业复产自救。

1947年美国发布参谋长联席会议第1779号指令指出:“一个繁荣而有秩序的欧洲需要一个稳定富饶的德国经济为其做贡献。”此后,英美占区联合实行非工业化政策,从全面摧毁德国工业转为摧毁德国军事工业和过度集中的垄断性工业。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阉割德国工业的计划带来了出乎意料的、相反的结果。非工业化运动清除了西德工厂、设备和管理中陈旧和过时的东西,从而为德国迅速成为欧洲最现代化、效率最高、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以法本化工托拉斯为例,这是战前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被占领军强令解散,拆分为三大公司:拜耳——勒韦库斯森公司、赫西斯特染料公司和巴登苯胺烧碱公司。战后他们的规模都超过了顶峰时期的法本托拉斯。在1974年的世界十大化工公司的排名中,巴登苯胺烧碱公司以62亿2千美元的总收入位列第一,赫西斯特名列第三(仅次于杜邦)年销售额57亿7千美元,拜耳——勒韦库斯森公司位列第四,总收入55亿1千美元。

美军强制性押解德国市民轮流参观集中营以及赴集中营搬运尸体,也是初期“文化与思想改造计划”的项目之一。多数德国市民只听说过“集中营是通过光荣的劳动改造懒惰民族和人群”的场所,具体怎么运作,是个什么状况,大多数人在洗脑体系的屏蔽下并不知情。这种现场式教育的残酷而骇人场景,的确让很多德国人刷新了三观,开始深刻自责与反省。


柳暗花明的民主化


战后的东德,苏军的“铁犁”犁过后,建立起苏维埃宣传机器鼓吹的“人民民主”政权,经过希特勒12年统治后的德国人对此并不陌生:给希特勒画肖像的德国人改画斯大林——宣传画中两者大多数表情姿势都差不多;原来随处可见的希特勒塑像,被换成斯大林的塑像——东德成为苏联之外给斯大林立像最多的国家;到处悬挂的纳粹党旗帜,很多被废物利用,红旗中间的白底黑色纳粹标记被红染料覆盖后,绣上镰刀斧头重新悬挂——战后东德物资匮乏。


战后东德无处不在的斯大林像


在德国西部,则将美国主导的自相矛盾的民主化政策嘲讽为民主独裁(Demokratur)。这个词由民主(Demokratie)和独裁(Diktatur)二词合并而成,道出了美国在政治上的自相矛盾之处,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沉醉于空想中,以为美国推行的民主能够很容易地输出到中欧并奏效。

在巴登——符腾堡州,美国军管政府积极举办市政厅讨论会活动,以便使德国人了解民主是如何在美国小城镇中发挥作用的。这种由美国人发起和保护的讨论会上,鼓励德国听众公开、坦率地批评当地官员。然而在斯图加特一小镇上发生的事使整个计划一蹶不振:一个德国人走上讲坛滔滔不绝地抨击当地镇政府。第二天,警察到他家不由分说拉他去见镇长,镇长立即以公开辱骂官员罪罚了他相当于25美元的款,之后该州的德国人再也不参加市政厅讨论会了。


美国向德国人灌输的民主带有抽象和虚幻的色彩,但是对德国人来说,民主同他们所处的现实风马牛不相及,他们看不出民主与自己的生存有什么关系。民主不能给他们带来盘中餐、御寒衣、重建被炸毁房屋所需的砖瓦,也不能提供就业保障。德国战败后,民众挨饿流浪、意志消沉,他们既无暇也无心去考虑政治,在这些人中强行实行民主反倒使他们开始有机会批评征服他们的人。他们会直截了当地问:“你们言行一致吗?”


美军向德国儿童分发可口可乐


1947年11月法兰克福大学13个青年学生创办《停顿》月刊,对德国教育制度提出批评,也间接批评了美占区政府的教育政策,并提出了自己的明确意见。为此,他们被叫到占领政府接受训斥,并被告知刊物的内容应限于童子军之类的青少年活动。领头的一名20岁学生气愤地回答:“《停顿》的80%读者曾在德军中服役,他们参加过战斗,他们感兴趣的是成年人的问题,而不是童子军。”


黑森州一名高官对美国记者说,仅仅表示忠于民主是不行的,还必须准备为此而献身。《威斯巴登快报》讽刺道:“我们曾两次身了,第一次为威廉皇帝,第二次为元首。我们为什么不准备为民主而献身呢?但是,谢谢你的好意,还是让我们冒一次在床上结束我们生命的险吧,我们不想再创造什么英雄业绩了。”


美占区最高长官卢修斯·克莱将军认识到,美国强推的民主化计划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混乱。德国人只有在经济和政治状况良好时才会接受民主,占领政府不可能通过强制手段来改造德国人从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转向民主,只有稳定经济使人们有职业保障,过上体面的生活,民主才能找到生存土壤。


战后满目疮痍的柏林。连长椅上的木板都被拆下来烤火


1946年春,克莱将军写道:德国经济正日益恶化,这将会导致政治的不稳定,更会阻止德国民主化的进程。为了制止经济急剧恶化,1948年2月6日,英美双占区成立。由于缺乏经济专家,占领政府不得不求助于德国人,成立由德国人组成的经济管理委员会,这成为未来西德政府的雏形,其负责人就是战后西德经济腾飞的设计师路德维希·哈德博士。


尽管当时在欧洲驻军很少,但美国有庞大的经济力量足以和几百万红军争夺欧洲控制权。马歇尔计划点燃了西德人经济复兴的希望。1949年3月,一份来自法兰克福的短信刊登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充分表达了马歇尔计划全面实行后西德人的情绪:“亲爱的先生,如果一个人必须有一个主人,那么最好是个富主人,而不是个穷主人。”


1948年6月24日,因西方占领区实行埃哈德教授的货币改革计划(导致苏联手里的“占领区马克”印钞版作废),苏联封锁了从西方占领区前往西柏林的水陆通道。在之后的324天里,美、英、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空军的军用运输机不间断地出动了277,804架次,向西柏林运去了2,323,738吨物资,包括近100万吨煤炭。小图是为柏林儿童运送的瓶装牛奶。苏联封锁计划完全失败,不得不在1949年5月11日宣布解除对西柏林的封锁。


信奉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理论的埃哈德坚信,德国在生产方面并不短缺,需求也很旺盛,即便出现短期短缺现象,有西方盟国为后盾,也足以应付。经济一团糟原因在于旧的帝国马克已经丧失货币基本信用。


经周密准备后,1948年6月20日,西德实行货币改革,并取消一切配给制和物价控制,两个措施结合起来,很快恢复了市场的正常职能,新马克把囤积的物资调动起来回到商店货架上,取消供给制和物价控制使正常供求法则发挥了作用。到1949年春天,物价开始下跌,新马克也在外汇市场上变得坚挺起来。那一年的德国工人吃的普遍比还实行价格控制的英国工人好,英国报纸大为不满,质问“究竟是谁赢得了战争?!”以币制改革为标志,德国经济奇迹开始了。


1949年9月,基督教民主联盟的总理候选人阿登纳,以730万对700万的微弱选票优势,战胜了鼓吹工业国有化并反对马歇尔计划的社会民主党候选人舒马赫,正式就任西德第一任总理。占领军刺刀没能灌输成功的西德民主化,在战胜经济崩溃后,戏剧性的实现了。


路德维希·埃哈德教授(上)与战后西德的Wirtschaftswunder(经济奇迹)


知道主义 阎滨 2015-08-23 08:55:31

[新一篇] 知道軍工行業待遇嘛?想填啥志愿

[舊一篇] 那些神奇的黑歷史 不知道毛主席當槍手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