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1010.jpg

着名学者、作家钱理群

 

1010 (1).jpg 

 《钱理群作品精编系列》中已出版的四种

 

  “我再也不能扮演教师的角色,我必须结束,因为我已经不懂他们了。实际上所有青年人都处于一种困境,你支持他吗?你批评他吗?年轻人根本不听你的,你显得可笑了,最好是沉默地观察。”

 

  2012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学者钱理群在一位中学教师的追思会上宣布“告别教育”,从北大退休后,他投身于中学教育十年。2014年12月12日,在三联书店为他举办的“大时代与思想者——《钱理群作品精编系列》出版座谈会”上,钱理群最后做总结发言时,除了告别教育,他宣布告别学术界,告别青年,“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个座谈会成为钱理群的退场宣言,但投身学术、教育和公共讨论几十年的钱理群并非彻底隐居,他已经75岁,“(要)把最后的时间留给自己,留给我的家庭,过更平静的也更本色的生活。当然我的本性是不会脱离现实的,幸而现在有网络,我隐居后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

  钱理群回忆,从1962年第一个早晨写《鲁迅研究札记》,就开始了业余研究,但将学术研究作为专业,却是以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班,师从王瑶和严家炎先生为起端的。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刊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2期的《鲁迅与进化论》,从那时算起,已有33年。粗略统计,出版了六十四本书,编了五十一本(套)书,写的字数有一千三四百万。写的内容也很广,他自己曾经归为十个系列,即“周氏兄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毛泽东及毛泽东时代研究”、“中国当代民间思想史研究”、“中国教育问题研究”、“志愿者文化与地方文化研究”、“思想、文化、教育、学术随笔”、“时事、政治评论”、“学术叙录及删余文”。

  钱理群在这套新书的总序里开玩笑说,“我曾经说过,我这个人只有一个优点,就是勤奋,整天关在书房里写东西,写作的速度超过了读者阅读的速度,以至于我都不好意思给朋友赠书,怕他们没有时间看。在这个意义上,我是为自己写作的,我整个的生命都融入其中,并因此收获丰富的痛苦与欢乐。”此次三联书店出版社从这些着作中挑选了11种以“钱理群作品精编系列”出版,目前已经出版了4种,这既是对钱理群学术思想阶段性的总结,也是试图呈现20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线索。

  12月12日在三联书店韬奋图书馆举办的“大时代与思想者——《钱理群作品精编系列》出版座谈会”上,黄子平、戴锦华、孙郁、赵京华等20多位学者参加了讨论,但谁也没想到座谈会最后成为钱理群先生的告别会。

  “实际上,我这些年,特别是最近两年,我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准备收手。”钱理群在这里谈到的计划,应该包括2012年所说的“告别教育”。今年,钱理群已经75岁了。“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可能在特定阶段对中国的教育界、思想界、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已经结束了,是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多年来,特别是退休以后,他自觉地走出书斋,关注中小学教育、农村教育,地方文化与民间运动,关注的也依然是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我和他们的交往也是具体的、琐细的,本身就构成了我的日常生活。同时,我又以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眼光、思维和方法,去观察、思考、研究他们,在我的笔下,这些普通的乡人、教师、青年……都被历史化、文学化、典型化了。因此,也可以说,我是‘用历史与文学的方法研究、书写现实’的。”钱理群说。

 

  告别青年,保持沉默的观察

 

  钱理群是一位在青年中享有很高地位的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在座谈会上说,“大家说老钱是永远年轻的。我误以为他是我们的同学。从1970年代末期他从求学到他在北大任教,直到今天他始终和形形色色青年学生主体的社会运动走在一起,他是青年导师、青年偶像,但从来不具有青年导师的那种自我感知,或者是造作。而相反,他用一种和年轻人一样年轻的状态去参与到年轻人的行列当中。”

  但钱理群在座谈会上首先要告别的是青年,因为“我发现我已经不理解当代青年了,对60后、70后我有点理解,80后多少有点理解,对90后我完全不理解。我感觉,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新时代,我们体验到了网络时代青年的选择,网络时代青年的选择是我们所不能理解、不懂的。而且我们不需要再去支持他、批评他、提醒他,这都是可笑的。所以我再也不能扮演教师的角色,我必须结束,因为我已经不懂他们了。实际上所有青年人都处于一种困境,你治他吗?你批评他吗?年轻人根本不听你的,你显得可笑了,最好是沉默地观察。”

  钱理群要告别青年因为已经不能理解他们,但他对青年人依然保持乐观,“我常说,如果我们往上看,看知识分子会很失望,但是你往下看,这些青年正在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逻辑走。所以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我看到了这些青年。”在钱理群看来,从他所接触的有限的青年看,他们正在寻找自己的道路,“我的结论是中国的当代青年正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成长,而这一点恰好是我们的成年人,包括我们知识界忽略的。”

  在座谈会上,钱理群也剖析了个人学术成长道路,自豪取得的成就,也坦承之中的不足。钱理群承认自己是一个有很大野心的人,希望能做更多更好。他承认自己的精神导师是鲁迅和毛泽东,承认自己是“五四”之子,是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对于启蒙主义,他是坚持的质疑,坚守中的质疑,质疑中的坚守。“ 我仍然要坚守启蒙主义,但我对启蒙主义有很多质疑,看到启蒙主义可能带来的陷阱,以及很多很多的问题,是一个既坚持又质疑的一个更加复杂的启蒙主义。但就整体而言,可能还属于启蒙主义的范畴。”

  尽管宣布告别,钱理群说自己仍然有事情要做,比如通过写作完善自己,“我现在的任务是如何地完成和完善我自己。我这里也不妨宣布,我跟很多人说过,我还要写八九本书,其实大部分书我都写了一半了,我原来计划80岁以前写完,也就是还有四年,现在我听了大家的意见,很多人也劝我放慢一点速度吧,未来的十年,从75到82、83岁的时候,我把这几本书写完,我就完成和完善我自己了。”“总而言之,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为自己写作、为未来写作。”

把座谈会开成告别会,钱理群也意识到了这个会对他个人的标志性意义,“标志着我的人生将有新的选择、重大的变化。我从去年开始就在逐渐地酝酿,要开始过半隐居的生活了。退出我原来参与的各种界,中小语文界、青年运动、社会运动,以及学术界。把最后的时间留给自己,留给我的家庭,过更平静的也更本色的生活。当然我的本性是不会脱离现实的,幸而现在有网络,我隐居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

 

 “一生中,收获了有缺憾的价值”

 

钱理群正在写一本自述性质的书《一路走来》,他最后说,“我的一生一路走来收获了两个东西,一个是收获了有缺憾的价值,我认为我的学术和教学是有价值的,这一点我有自信,但同时这是有缺憾的价值,我也很庆幸。”

在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通过将钱理群与鲁迅、周作人两兄弟比较后认为,“钱理群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堂吉诃德。他在没有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了问题。在别人以为常态的东西里看到残缺。并且以真诚的、大胆的姿态冲向风车,给我们留下悲壮的形影。他自觉地把生命难题与社会难题转化为一种理论的难题,或者确切地说,是周氏兄弟的难题。以周氏兄弟当年的某种方式,进入与今天社会对话的通道。在这个意义上,他又像‘五四’的遗民,被中断的历史,在他那里变成一体,我们都成了那逻辑链条的一部分。丰富的痛苦的背后,留下的是当代知识分子迷人的精神闪光。”

钱理群的思想坐标是在周氏兄弟那里建立起来的。他是1980年代最早把鲁迅、周作人置于一个平台透视的人之一,对鲁迅基本元素的梳理,和对周作人基本思想的考量,带来了许多新意。孙郁认为,钱理群在周氏兄弟那里所延伸出来的主体性意识、知识人与大众的关系话题,启蒙的盲点,思想与实践等,都含着自己的价值期待。在研究中,他以多方位的角度面对问题,对知识分子的拷问多于对文化机体的审视。鲁迅与周作人对于中国读书人弱点的批判,被钱理群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下来。

参加座谈会的大部分学者对钱理群先生的讨论都是从他与周氏兄弟的研究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赵京华认为,钱理群能够以鲁迅和周作人为思考的原点,走出一条独自的学术和思想的道路,是一条扎根中国历史和社会本土,而又独创的道路。“钱理群所走的这条道路,抓住了20世纪中国的核心问题,那就是革命、社会改造和知识分子主体性的问题,有关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在下一场会有讨论。我觉得他在反抗绝望的过程中能够坚守批判的立场,在孤独痛苦的思索中去追求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从这些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在起点上他对鲁迅、对周作人的阐发、接受、继承,甚至有超越。”

戴锦华则更关注钱理群与周氏兄弟的不同,在她看来,这个不同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关。马克思主义呼唤和感召之下的知识分子,很难用批判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来概括。“他(钱理群)代表着20世纪一种非常特殊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不是左拉意义上的批判知识分子,他敢于背叛,他不断地在背叛‘背叛者’,他不断地在背叛自己曾经去拥抱的、自己曾经去认同的一种所谓的原则逻辑。因为他用他的这样一种背叛达成他对自己现实的承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孙歌把钱理群放到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困境中理解。“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一个困境是如何承担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士大夫责任问题,在鲁迅那是悲观的,而钱理群是继承了这一因子的,在孙歌看来,鲁迅给了天真的、透明的、单纯的钱理群先生一个思考的核心——怀疑。“我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把它总结为钱先生的个人担当。也许钱先生是在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里边用自己的方式,在回应同样的重新寻找知识分子在今天的历史结构当中的位置的问题。”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钱理群先生表现出来的困惑、犹豫、自我否定和自我坚持,乃至于自相矛盾,这样的一种思想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代表性。孙歌说,今天作为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当中的一员,“我们其实已经没有办法像传统士大夫那样,非常确定地去辨认我们和政治的关系,我们和道德承担的关系,特别是最后一重关系,是我们和现实社会的关系。”


人物经历

钱理群

    1939年出生于重庆,在南京读小学、南师附中毕业。 

    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8年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 

    1960一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

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 

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2年从北大退休,转教中学,并持续关注中学与农村教育。同时转向现代民间思想史的研究,关心地方文化研究与青年志愿者运动。

2012年9月9日,在一位中学教师的追思会上,钱理群发出“告别教育”宣言,表示今后将在“教育之外”关心教育。

2代表着作

专着与论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吴福辉、温儒敏等合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1998年重新修订,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心灵的探寻》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与黄子平、陈平原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9月出版。

    《周作人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

    《周作人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

    《心系黄河——着名泥沙专家钱宁》 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

    《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人之患》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

    《绘图本中国文学史》 (与董乃斌、吴晓东等合作),祥云(美国)出版公司,1995年7月出版。

    《名作重读》(论文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7 月版,2006年1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 版。

    《精神的炼狱——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到抗战的历程》(论文集)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压在心上的坟》(随笔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世纪末的沉思》(随笔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1948:天地玄黄》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学魂重铸》(随笔集) 文汇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拒绝遗忘——钱理群文选》(随笔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5 月年版,42万字。

    《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论文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8 月版。

    《六十劫语》(随笔集)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话说周氏兄弟——北大演讲录》(专着) 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9月版。

    《走进当代的鲁迅》(论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反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论文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读周作人》(论文集)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语文教育门外谈》(论文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 月版。

    《与鲁迅相遇》(专着) 三联书店,2003年8月出版。

    《鲁迅作品十五讲》(专着)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 月版。2007年11月以《鲁迅作品的十五堂课》为题由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我存在着,我努力着》(随笔集)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 月版。

    《远行以后——鲁迅接受史的一种描述(1936——2001)》(专着) 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4 月版。

    《追求生存之根——我的退思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

    《生命的沉湖》(随笔集) 三联书局,2006年8月版。

    《鲁迅九讲》(论文集)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钱理群讲学录》(论文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 月版。

    《拒绝遗忘——“1957年学”研究笔记》 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我的精神自传》(专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我的精神自传——以北京大学为中心》(专着) 台湾社会研究杂志社,2008年8月出版。

    《我的回顾与反思——在北大的最后一门课》 台湾行人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漂泊的家园》(随笔集) 贵州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版。

    《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随笔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 月出版。

    《致青年朋友——钱理群演讲、书信集》(随笔集) 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那里有一方心灵的净土》(随笔集)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论北大》(论文、随笔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与周氏兄弟相遇》(论文选集)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注:资料均来自北大中文系网站。 

 

编着

    《纪念钱宁同志》(编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10 月版。

    《王瑶先生纪念集》(编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8 月版。

    《鲁迅小说全编》(编书,写有长序,与王得后合作),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鲁迅散文全编》(编书,写有长序,与王得后合作),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11月版。

《漫说文化》丛书(编书,与黄子平,陈平原合作,负责编选《说东道西》、《乡风市声》、  

《世故人情》、《父父子子》四本,写有长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 。后将三人序言编有《漫说文化》一书,1997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鲁迅杂文全编》(编书,与王得后合作〉,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版。

    《鲁迅语粹》(编书,写有长序,与王乾坤合作),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

    《周作人散文精编》(编书,写有长序),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王瑶文集》(编书),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重版。

    《钱天鹤文集》(编书,写有长篇论文),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6月版。

    《先驱者的足迹——王瑶学术思想研究论文集》(编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320页。

    《百年中国文学经典》(8卷)(编书,与谢冕合作,负责编选1—4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4卷(1937——1949)(编书,写有长篇序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中学生导读本》(四卷十本)(主编,写有序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

    《原上草:记忆中的反右运动》(参与编书,写有长篇序言),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9月版。。

    《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七卷八册)(主编,写有长篇序言和导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大学文化丛书》(四部专着),(主编,写有长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 月出版。

    《走近北大》(编书,写有长篇序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 月版。

    《校园风景中的永恒——我心目中的蔡元培》(编书,与严瑞芳、孟昭荣合作,写有长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1 月版。

    《新语文读本》中学卷(12本),(主编,写有序言和大部分阅读建议),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版。2007年修订重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着导读》(主编,写有序言和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0世纪中国小说读本》(主编,写有序言和导读,与赵园、王晓明、陈思和、南帆等合作),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2 月版。

    《诗化小说研究书系》(三部专着)(主编,写有序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贵州读本》(编书,与戴明贤、袁本良、杜应国、罗银贤、王尧礼等合作),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87月版。

    《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编书,与高远东合作,写有序言和长篇论文),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0 月版。

    《中学生鲁迅读本》(编书,写有前言,导读,阅读建议),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版。后在此基础上,编有《鲁迅作品选读》和《教学参考书》(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合作)。

    《大学文学读本》(编书,与李庆西、郜元宝合作,负责现代文学部分选编,导言,导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 月版。

    《20世纪诗词注评》(编书,与袁本良合作,写有长篇序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

    《伤逝。阿金。在酒楼上》(编书,写有长篇导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编书,与严瑞芳合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新语文读本:一段历史,一个故事》(编书,写有长篇序言),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寻找北大——温习一些故事和一种精神》(主编,写有序言和长篇讲话),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4月版。

    《鲁迅杂文选读》(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资源系列”之一。




东方早报 作者:石剑峰 2015-09-13 15:18:48

[新一篇] 我能否把你當做一個夏天 詩歌

[舊一篇] 我的回顧與反思:在北大的最後一門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