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快感不等于美感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人的一生最长的A点到B点,就是从诞生到死亡。如果从诞生到死亡是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那么我宁可慢慢地通过,或者甚至放弃高速公路,我去走省道或迂回的山路,这样是不是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我的生命可以拉到更长的距离。

——蒋勋


相信很多朋友对于行的生活美学,可能不像食、衣、住三者容易理解。我们总觉得要吃得更讲究、穿得更讲究、住得更讲究,跟美学的关系好像比较密切些;其实在行的讲究上,所指的主要是维持你自己身体的速度感。


速度感是非常奇妙的事情。从最早的步行到各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我们看到人们的速度越来越快,这是我们希望能够在短暂的生命当中,拥有更多的空间或者认识更多事物,这个愿望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原因。


慢了,就有美感了


我们在谈行的美学的时候,其实跟前面食、衣、住的讨论有共同的规则:美是一个自我的选择。



如果你面前一大堆食物,你无所选择地吃到饱,就绝对谈不上所谓的美学品位,看到一个人大吃大喝贪婪的状况,我们只会嘲笑而不会赞美。同样在衣的部分,一个人有能力买到所有昂贵的名牌全堆在自己身上,挂满所有珠宝或者各种配件,这样未必是美的;我们相信现在有这么多珠宝、这么多服装让你选择,而你最后选择很适合自己风格、朴素端庄的服装,可能才是美。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美是一种选择,甚至是一种放弃,而不是贪婪。


当许多东西在你面前时,你要有一种教养,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其中的哪几项就好了。


住也是一样,我们看到很多人的家具、摆饰非常昂贵,堆到家里几乎没有空间。其实可能少,才会变成一种美。


我们在谈住的部分时曾经强调过,居住品质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空间,所谓空,就是不塞满;因为不塞满,你才有活动空间,反省跟思考的生活品质也才可能会出现。所以在食、衣、住当中,我们都强调的不是“多”,可能是“少”。


这样的原则落实在行的品质的时候,我们也会跟朋友强调:现在你拥有高科技给你的各种速度的快感,“快感”这两个字其实是双关语,一方面是很快的感觉,一方面是很爽。可是我们知道“爽”这个字跟美常常是对立的,感官上爽的时候,常常会不美。我们在食、衣、住三方面很爽,很可能里面有一点物质泛滥的元素。行也是如此,像年轻的朋友会对速度产生狂热,在笔直的马路上飙车,飙车得到的快乐,我们称为快感。


我们也一再强调,近代的美学总是提醒我们快感并不等于美感,为什么?因为快感是感官刺激,这个快感可以有刹那的爽,可是结束之后往往会产生落寞跟空虚的感觉,那种空虚会变成无法弥补的黑洞。


心灵上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就是你不断地在口味上刺激自己吃到饱,在衣物上满足,或者在居住条件上买更昂贵的房子,不断地投资赚钱,其实这种爽的感觉未必是美感,而是快感。所以在康德的美学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不断地去分别“决感”跟“美感”的不同,提醒我们快感无论如何刺激、感官如何刺激,都不等于美感,也不会产生美感的效果。那么美感是什么?


有时候,美感,反而是在大家都快的时候,你慢下来了。


调整身体的速度感


大家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在不那么匆匆忙忙要赶去上班或者上学的时候,去体会不同的速度感,譬如说步行,譬如说骑脚踏车。有时候觉得在我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里提到步行或骑脚踏车,好像变成非常奢侈的事情,是不是在1970年代工商业发达以后,这个城市所有的人都冲!冲!冲!忘记其实慢下来,可能是另外一种品质。



可是当今天要慢下来的时候,你遭遇到两种困难:一个困难是在外在客观交通的设计上,没有提供慢下来的可能。有时候你走在街上想慢下来都不行,因为后面的人会推着你走。


记得在1970年代去纽约时,当时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走在曼哈顿那个区域,你就会觉得根本没有办法停下脚步来,因为后面每一个人走路都有一个速度跟节奏,都是在往前冲的。曾几何时,我回到台湾发现台湾也变成如此,甚至在西方很多社会开始反省尝试渐渐慢下来的时候,台湾还在继续往前冲。所以我提到第一个慢下来的困难,是外在的整个设计出了问题。


第二个困难是我们自己心理的节奏。我常常会觉得一个朋友经过五天繁忙的上班,在一个交通设计环道不太好的社会跟都市当中,他一直在赶路、挤在车队当中、生命一直耗在塞车里,那种烦躁、心情上的焦虑感你绝对可以了解。等到周休二日了,停不下来,可能会急着一直跟自己的配偶、孩子商量说:


“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今天可不可以出去玩?”


可是玩也玩得很匆忙,然后可能又是一肚子气。在这个时候我就会觉得,也许“悠闲”两个字变成非常值得我们去重新反省的一个美学品质。


我们不要忘记“悠闲”这两个汉字,“悠”的底下是指心灵的状况、是一个跟自己心灵的对话过程。《诗经》说“悠悠我心”,意思是你走出去的时候,感觉到心灵跟所有外在的空间是有感觉的,如果速度快到对外在环境没有感觉,就不是“悠悠我心”了。“悠悠”也有慢下来的意思,因为慢,你才会有心灵的感受。


“闲”(闲)这个字更明显,你有多久没有靠在门框上看月亮了?这个字就是“门”中间一个月亮。


或者另外一种写法,“门”当中有一个木,也是“闲”,你多久没有在你家门口的那棵大树底下靠着、走一走路、乘凉,觉得树荫很美?


“悠闲”两个字都在提醒我们,不一定要跑得很远,可能就在你家门口就能有所感受,但重要的是心境上的悠闲。悠闲,是先把自己心灵上的急躁感、焦虑感,能够转换成比较缓慢的节奏。


自我选择权


在我们把自己行动的速度放慢之后,会有不同的感受从心底生出来。你有没有想过,当车子开得飞快在高速公路上笔直地从A点抵达B点时,当中错过了生命中多少丰富的事物。


我常常跟很多朋友说,其实人的一生最长的A点到B点,就是从诞生到死亡。如果从诞生到死亡是一条笔直的高速公路,那么我宁可慢慢地通过,或者甚至放弃高速公路,我去走省道或迂回的山路,这样是不是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我的生命可以拉到更长的距离。




不知道这样讲合不合逻辑,就是A点到B点是一个最快的距离,也是最快的速度,我们以为大家一定得选择这条路,可是其实并不一定,在每一个过程当中,都有你生命应该停下来浏览、欣赏、感受的事物。


我想人生就像马拉松赛跑,如果冲得很快大概很快就完蛋了,根本跑不到终点。我们看到许多身边的朋友、社会知名的人士跑不到生命的终点,在他生命很快结束的时刻,我们会有这么多的遗憾、对他的哀悼和惋惜,觉得如果他们放慢了步调,其实可以创造出更多生命不同的意义跟丰富的价值。


行的速度,其实是工业革命以后我们人类面临到的一个巨大美学课题,就是行动速度本身跟生命之间有这么多互动的关系,只是我们没有明显地意识到罢了。


所以先进的工业革命国家才会在城市里特别设计出人行步道,来提醒我们,鼓励我们,或者建议我们:你可以有车子,可是你也可以不开车子。我想这里又回到我们刚刚提到的美学基本规则——你有,而你可以不用,才是美。


我们不要变成物质的奴隶。譬如我可以吃得多,可是我也可以吃得少。我有很多机会去吃驼峰、熊掌这种奇怪的食物,可是我也可以选择去吃山苏刚刚冒出来的嫩芽,或者春天刚刚发出来的春笋。那些不是昂贵的食物,但让我品尝到生命里面轻淡的滋味,这才是美。


本文摘自《品味四讲》,作者蒋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汇教育 2015-08-23 08:50:22

[新一篇] 俞敏洪:請你真的相信,青春與年齡沒有任何關系

[舊一篇] 劉再復 李澤厚:個人主義在中國的沉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