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本文作者:派小妮 被采访者微信公众号:xiaoyaosheng3授权进步君首发 不知道每天盯着手机刷屏刷到手抖的各位亲们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作何感想?对于我个人而言,一周一本书,一年至少50本书以上就已经算交上一份合格的读书答卷了。于是,许久已经不做读书人访谈的我,还是忍不住强烈的好奇心,联系了这位“逍遥书生”,且来听听他的“读书经”。如果你正在犹豫、迷茫,如果你正在无所事事,我想,不妨静下心来,学习一下今天这位访谈的主人公,毕竟多读点书总是好的。 》》》肖遥生访谈实录整理: 问:能否先自我介绍一下自己呢? 答:我本名叫肖山,1989年生人。现在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一学生,导师是范以锦,之前在地方党报工作过两年,做文体记者。2014年7月辞职,9月上学。 问:当初为什么要辞职读研呢? 答:之前在地方党报做文体记者,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很多失望的情绪。比如一,条条框框太多,体制僵化死板。一个基层的记者很难将自己的创造力施展开来,更多需要的只是符合领导的习惯,这是我嗤之以鼻的;二,就文体领域来看,传统媒体这方面的报道已经远远落后于网络了,我觉得前景堪忧;三,随着官方对媒体的日益打压,我深感越来越没有成就感了。其实工资还不错,但我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至于读研,是想直接师从范以锦,去到可以让我施展才华的媒体,当然现在想法又变了,不想去媒体了。 问:当时是奔着范以锦去读研的吗?不知道他现在对于新兴媒体有何高见? 答:对的,工作时就认识他了。他的传媒理念比较前沿。还说要多读书,这个非常契合我自身的习惯。不过,我会努力使自己变得更棒,而不是“我跟了某个老师,我就很棒了” 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励志一天看一本书的?你平时是一个很能坚持的人吗? 答:这个是去年底11月上旬有这个决心的,起因是被一些牛人激的,因为我很好强,觉得自己既然生活中时间这么充裕,为什么不试试看呢,如果单是上上课就太无趣了。我的坚持与一般的自律有点不一样吧,比如说我自己其实不是那种早睡早起的人,比较随性,之所以读书上这么严苛要求自己是因为热爱,然后想当作家,所以就能坚持了。我在读书上极少偷懒,还是上述的原因,因为喜欢,喜欢的东西是不会偷懒的,就像有人打游戏,天天都要打,不打就难受。我现在如果一天不看书,也会难受。 我的专业是新闻,如果我不读书,只磨练记者技能,那就基本上只能去做媒体、公关、营销类的工作,多读书之后,我可以当自由作家,可以当专栏写手、评论员,可以去出版社、书店工作。 问:你是哪位作家的粉丝呢?你想当什么类型的作家? 答:毛姆和安·兰德,两个影响我价值观、人生观的人。虽然以后可能会变,但现在想当一个“存在主义小说家”,毛姆和萨特结合,再加点安·兰德的个人主义哲学。 问:那你是如何做到一天阅读一本书的? 答:首先总结一下过去一个月的成果,33天阅读了27本书,其中小说12本,历史6本,哲学4本,传记1本,社会2本,政治1本,实用1本。最厚的一本是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两册560多页(共有五册);最薄的一本是卡洛斯·M.多明盖兹的《纸房子》,93页。所以实际上,我并没有做到绝对的1天阅读1本书,也不打算从数值上做到一年365天读完365本书。 自从立志1天看下1本书后,我的紧张感超过了兴奋感:想当初那是听闻3天1本书都会吓哭的小心脏啊,这番更加拉仇恨的举动,能顺利实施吗?于是我还算正常,不会拿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287页)作为实行计划的第一步。你猜我的第一本书看的啥?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两部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虚构集》、《阿莱夫》。一本160页,一本154页。 说真的,我没有耍赖,因为如果一开始连一百多页的短篇小说集都看不下去的话,现在也不会在这里谈读书了。如果能顺利看完,那说明还有按这个频率进行下去的必要。接下来的两本依旧是小部头——科塔萨尔的短篇小说集《万火归一》(205页),以及钱穆先生的《阳明学述要》(142页)。 第4天开始尝试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181页),第5天读了本薄些的,历史范畴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78页)。其实这本书不容易吃透,因为钱老的语言十分精炼,几乎每句话都需要思考和理解。 之后的几天进入了繁忙的生活节奏,读的几本书不痛不痒,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225页),钱穆的《孔子传》(192页),科塔萨尔的《动物寓言集》(118页),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217页,强烈推荐),多明盖兹的《纸房子》(93页)等等,别以为我就这么堕落了,光读些没技术含量的,其实这些天的另外一些时间里我还在读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312页),以及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魏晋南北朝部分,161页)。 自那之后,1天1本书差不多就成为常态了,有为了完成任务而看的马尔克斯《枯枝败叶》(144页)、黄仁宇《近代中国的出路》(167页),也有花大量时间沉浸其中的林欣浩《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274页)、严泉《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264页),以及莫提默·J.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376页)。慢慢地脸皮越来越厚了,明目张胆地进行略读,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柯莱恩《不断幸福论》(365页)、林疋愔《透视磨砺花革命——符号力量的建构》,觉得不爽的部分就略过不读了。 问:那你平时的时间怎么安排?读书?上课?休闲生活?谈恋爱? 答:自我感受了一下,我平均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是6小时左右,休闲生活几乎没有。我的饭局很少,如果不是大的重要性质的,我会略过;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图书馆,这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我会在地铁上用Kindle进行阅读;我从不逛街,如果直奔目的地买东西不算逛街的话;我睡前一定会阅读,即使它让我犯困。 问:这么大的阅读量,你有什么读书习惯可以分享? 答:最理想的速读是一目十行,且知道在讲什么。我的感受是,高质量的速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够专注,但却是最烧脑细胞的,需要大脑异常兴奋活跃,如果尝试多了,也许会睡着,就像吃了白加黑。我多用这种方式来读小说。 略读是除了读小说之外,几乎读每一类型的书都会用到的方式。因为作者的考量范围在多数情况下要大于读者的需求范围,于是一本书往往会加上一般读者不怎么会看的内容。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末尾还有测试读者阅读层次的练习题,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除了正文之外,还有大篇幅的绪论、注释、导读,这些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不看;另外一种情况是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比如《不断幸福论》,我只阅读了人生哲学部分,舍弃了神经学的部分。诸如《阳明学述要》,只有核心部分“王学大纲”是我认真阅读的,其余的类似“王学的流传”、“宋学里面留下的几个问题”,则是我简单浏览的部分。 最后说精读,我觉得它是种暧昧的状态:作者的每句话,都与你的思想产生了身体接触,而不仅是你生命中的路人丙。也就是说,我们读的每句话都成为显现在脑海里的画面、现象、理论,即便不能全部理解,起码你们见过面了,留下印象了。 问:有没有被琐事烦扰的时候?现在很多人都被微信绑架了,你平时对待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的态度是什么? 答:基本上没有琐事,因为我跟同学交流算比较少了,但并不表示不受欢迎,或是让大家讨厌,只是因为成天待在图书馆,不会跟大家打成一片而已。然后目前当然是没什么社交,除了微信群里参加一些互推。也不会在微信上聊天,浪费时间。所以琐事很少,处在比较宁静的一个状态。 至于被微信绑架,我曾经一个同事,是个老学究,很反感现代科技文明,反电子产品,但她自己还是用的iphone,还是刷微信 。当然用这些无可厚非,我疑惑的是,她说这些电子产品使人的注意力涣散,甚至降低人的智商情商,于是她就反对这些文明本身了,但我想的是,这些东西本身没有错呀,它们本身的属性恰恰是人的延伸,这个传播学里也讲到过,比如看视频是视觉的延伸,所以我的意思是,这些东西本身是好的,问题出在人,自己怎么用它们,如果被它们牵制了,如果深陷其中了,那是人的问题,说明人的自律或者理性没有跟上,结果回头来又去怪这些东西本身。 比如我自己,我也用微信,也发朋友圈,也聊天,但我掌握着一个度,不会让自己陷入对它的依赖,不会每天睡前抱着手机、刷着微信入睡,因为一方面我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无暇顾及;另一方面再稍稍加上些自律,就可以不受它们牵制了。只是在要用到它们的时候才用。这个时候,工具的属性是良性的,是为我所用的。 前阵子我打算20天关机,想在自律和宁静上进一步推向极致,可后来实在是有一些事情放不下,比如导师有重要的事情找我,所以我就妥协了,打算白天关机,晚上还是打开手机看看,有什么事。完了我转念一想,极致式的关机是否正也是说明我自己受不了诱惑呢,如果这个诱惑本身根治不了,如果这个诱惑已然存在,那么我关机还有什么意义呢,它还是会诱惑我、牵制我呀,只有当我处在一个自然流露的状态,比如用着手机,用着微信,能够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就不用,分的非常清楚,这才是更高的境界。 问:你专注度怎么样?有没有特意练习?还是说在不断读书中练习出来的? 答:这个分两个层面看吧,一方面是喜欢,一方面是自律,我觉得喜欢的成份更多些。现代人都有一个专注度不够的问题,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所做的事就不是自己喜欢的,当然不会专注了。比如要我写论文,我也会很不耐烦、刷着手机的。 另一方面就是你所指的练习层面的自律了。我们阅读的时候时常会进入这样一种状态:眼睛不知不觉已经扫过了1页,脑子却一片空白,或者在思考别的事情,发现走神之后才回到上一个节点,重新脑补之前已经用眼睛扫过的部分。 分神是件十分正常的事,训练尽可能少的分神本就是修炼专注度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需要学会一些“放下”的功夫。比如说在这样一段时间里,尽量放下不怎么要紧的事,尽量放下自扰的胡思乱想,尽量放下手机(我会屏蔽所有QQ群和微信群)。 如果是文学作品,专注度意味着你的想象跟随作者的笔触天马行空地翱翔着;如果是历史读物,专注度意味着记住一些基本的事实,乃至联系当下进行对比思考;如果是哲学着作,专注度意味着耐心地对每一个概念,甚至每一句话作出理解,尽力跟上作者的逻辑步伐;如果是实用性书目,专注度意味着你因为书的指导而对要做的这件事有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如果是经济、宗教、政治理论,专注度意味着明白整本书的脉络,以及理解每个部分大致讲了什么。 问:怎么样形成自己的读书体系的?或者说你现在的选书标准是怎样的? 答:读书体系其实还谈不上,从文史哲出发,文学主要涉猎西方文学吧,从英美文学和南美文学入手;历史比较杂,除了官方正史其他的都会看;哲学就是通过读哲学史了解到一些大家后,直接读那些大家的原着了,挑自己喜欢的,当然这个非常难。标准是去豆瓣上查查,超过8分的才看 ,因为看得多,所以知道了那么多可以读的,所以想读的书一直都比较多,停不下来。 问:你的微信公众号名称为什么叫“肖遥生”?目前运营情况如何? 答:因为我做之前很欣赏“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晓说”这样的人格体传播方式,所以自己也想直接创立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微信公众号。所以这样首先就得跟自己的名字挂钩,“肖”或者是“山”能带进去,想了一个星期多,排除了很多,一次我一个学长说不如叫“逍遥书山”,两个字都含进去了,我就突然灵光一闪,迸出“逍遥生”这个名字,“逍”改成了我的姓“肖”。然后,“逍遥”又能体现我的性格——不拘世俗,放浪形骸。然后,“生”又有“读书人”、“书生”的意味。所以,我自己是很满意这个名字的。 目前粉丝4500,阅读量在800左右吧,荐书稍低一点,毕竟枯燥些,写的随笔、小品文那些会高一些,比如前几天那篇讲“味道”的有1300+了。目前这个号是我一个人在做,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我的核心是读书,荐书,思考;另一方面就是推广了。我的精力80%以上还是放在前者,毕竟我不是单单“做好这个公众号”,我更强调自己也要成长,所以我全部原创。 问:你自己还组织了一个线下的读书会? 答:对,读书会现在三个群,每个群100人,大概两周左右大家共同读一本书,这本书有时候我定有时候大家自己选,马上18号是第三期,要报过名的才参与讨论,另建立一个临时新群进行讨论,然后每期选出一个最佳发言人,讨论内容也会发到我的公众号。 问:读了这么多书,能否分门别类的给推荐几本书目? 答:小说推荐安·兰德的《源泉》,毛姆《刀锋》,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历史就推荐近代史三驾马车: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以及钱穆《国史大纲》;哲学推荐两本哲学史,罗素《西方哲学史》,林欣浩《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其余建议通过哲学史了解哲学家后,挑喜欢的直接读他们的原着。
进步主义 2015-08-23 08:49:4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