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 簡體 傳統 |
撰文|邝海炎 来源|天涯博客 史玉柱一直靠洞悉人性弱点赚钱,是一个魔鬼式生意人,而且一直不怕闹腾。春节后,一篇名为“脑白金被揭助眠成分是褪黑素,褪黑素副作用不比安定药物少”的报道在网络上流传。对此,前巨人集团CEO史玉柱在微博上发长文回应:“刚看一篇恶毒文章,大嘴忍不住说几句,这十年来,我仍坚持每天睡前吃脑白金,18年了,骗你我是小狗。” 脑白金中是否含有“褪黑素”,这已经是业内常识了吧?至少,似乎每年都有这样的质疑。而这所有的质疑并没有影响每年春节的时候,老爷爷老奶奶在电视机里扭着屁股,秧歌一样地吆喝着“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所以,我惊诧的倒不是脑白金的问题,而是这样一种不靠谱的保健品怎么会流行17年之久。这里面的广告心理学很值得玩味。 首先,脑白金广告的成功反映了“绿色-科学”话语在中国的兴起,什么叫“绿色-科学话语”呢?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以前的文明说服是靠“超我”对“本我”的规训,像宗教啊,主义啊,儒家思想啊,就属于“超我”一代,他们就是要在我们的“本我”(食色)“爽”的时候给你敲打几下,你小子可别一下子爽完了,小心道德堕落啊。 可进入现代以后,这种压迫就越来越让人反感,肉体的反抗也就开始了,特别到了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以梦露为代表的性解放运动以及垮掉的一代,经过他们的努力,身体愉悦不再有负罪感。问题也来了,当你完全卸掉“超我”的压制后,“本我”就流于动物性,从性解放到性乱交再到虐恋交再到毒品,身体追求的“快感”放纵到底,人就空虚了,总之这种爽不可持续。 所以,为了让人持续的“爽”,必须有一种新的“超我”来替代旧的“超我”,这种新一代“超我”就是“科学-绿色话语”。你贪恋麦当劳的麦辣鸡翅是吧?可以,但请记住了,专家告诉我们,这些油炸食品将破坏你的肠胃,年纪轻轻就让你迈入三高……你贪恋床上疯狂纵欲是吧?没问题,但记住了哟,专家说如果一味贪爽,你不久就会肾亏前列腺报废……所以,“超我”二代不是像“超我”一代那样用口号命令你,而是贴心地建议你,她的说服力来自科学,她的温情来自绿色,即“亲,我是为你好啦”。 我们来看百度词条“脑白金”的宣传:“从当人体老化时,松果腺的功能会衰退而无法像以往一般,完全地掌握所有的组织。这就好像交响乐团没有了指挥一样,人体在失去指引之余,将会无助地衰退下去。然而,此时若能适时地补充褪黑素,就可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形。褪黑素在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血中胆固醇、避免压力造成的负面影响、恢复健康之睡眠模式,以及防治心脏疾病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大功效。服用微量的褪黑素,就足已让血中褪黑素含量恢复至年轻时的状态,使身体各部组织的机能也随之活化了起来。在褪黑素的分泌自然衰减之时,适时予以补充,就能维持原本的健康状态。” 褪黑素真的这么有用?北京友谊医院营养师顾中一说:“①对于非环境和疾病造成的原发性失眠效果不算好,能够缩短的入睡时间比较短,整体来说无法提高睡眠效率。②改善由于时差造成的某些症状有一定作用,但用来倒时差基本无效。③对于盲人以及某些疾病造成的睡眠障碍比较有用。④老年人效果好于青年。”褪黑素没有副作用吗?“①褪黑素在体内代谢很快,半衰期只有约十分钟,吃完几个小时体内褪黑素水平就和没吃前一样了。②以现有证据来看对于多数人来说短期口服应该还是安全的,现有试验连着吃两年也没什么问题,有记载的副作用包括头疼、短时间内感到抑郁、胃肠道反应等,可靠的长期数据仍然不足。③褪黑素毕竟是一种激素,长期、大量、不按规范服用导致内分泌紊乱的可能性不能说没有。④值得注意的是,孕妇、婴儿、儿童、凝血障碍、高血压(褪黑素可能影响药效)、抑郁症、癫痫、器官移植人群尤其不建议服用,当然了,也不要刚吃完褪黑素就去开车。” 如果“脑白金”像顾医生这样清楚的解释产品,估计销售会下降不少,所以,保健品中的“科学”话语成分并不是科普者,而是劝服者。用麦克卢汉的话说,广告总是宣传有利信息,隐匿不利信息,利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行引诱。 可如果“脑白金”毫无疗效,为什么还会畅销17年呢?这里就涉及到了广告的核心秘密——仪式性。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病人痛苦就是因为处于一种无以名状的痛苦的包围中,自己不能抵制、把握这种痛苦,而巫师却能给病人带来丰富的“能指”,说白了,就是一套语言解释,比如,你头痛,巫师会说是你冒犯了某位神灵,要去村口的木桥钉四个硬币才行;你老做噩梦,巫师会说是你以前得罪的一个已死的仇人来寻仇,要装些纸钱去仇人坟上烧烧才行;你孩子夜里老哭,巫师会说这孩子带了“将军令”,要带着孩子去土地公公庙把绑红绳的箭朝东南方向射出……这解释是迷信还是科学不重要,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套关于你痛苦的解释,以及解救方法,你按照巫师的嘱咐做了,就等于了获得了象征性的倾述,本来就没什么大碍,是自己多疑瞎想,这心情一好,痛苦能不减轻吗? 中国时下的很多保健品广告差不多就是像巫师一样,他们所做的是洞悉受众心理,然后精心打造产品,勾引你买。类似脑白金广告的做法海了去了,比如,“海王银杏片”本来是治老年人动脉硬化、脑血栓的,却打出广告:“30岁的人,60岁的心脏(一年轻白领无精打采地打篮球);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一老头生龙活虎地打篮球”,导致你紧张得不得了,生怕现在不保养,哪天就血管硬化挂了。 总之,现在大家都有钱了,生命金贵了,广告中打“健康”牌也就家常便饭,蔬菜要“有机”,饮料要“无糖”,水要“27层过滤”,牛奶要“来自内蒙古大草原”。 在这种焦虑下,就形成了传播学上说的“拟态环境”(我们的信息环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广告人深谙此理,所以,广告里越来越多的“现代病”,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都被呵护,从吃奶的孩子到耄耋老人,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问题,需要补、治、养或防。没有几个人在长年累月的、无处不在的广告“科普”(实是“劝服”)轰炸下,还坚持自己是完全健康的,在这种“全民皆病”的拟态环境下,不增加保养身体的经济投入,我们难以相信自己是“健康的”。 美国一个心理大师说过:“免费的咨询是无效的。”北京的一个心理医生根据自己经验阐释说:“如果有一种药物是免费的,你肯定不好好吃,还会怀疑它的药效。我们现在定的咨询价格是200元一小时,其实,按照国家标准不需要这么多,但是,你花这200元的过程就是一种治疗过程。”事实上,我们的健康消费多半可作如是观。 当然,老年人的情况有些不一样。据官方统计资料:去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突破两亿,这些老人多被血管老化、风湿病、腰间盘突出等慢性病缠绕。前年我孩子出生时,我妈来广州帮忙照看,过来没多久,她的腿就开始疼,是风湿老毛病,带她去医院看过也没什么用,每次都拿点止疼片而已。 有一天,我妈从菜市场回来,高兴地带回两瓶药水,“治风湿的,祖传秘方,600元,被我砍到300元,买了份,好多人抢着买。”我像以往一样狐疑:“有用吗?”我妈信心满满:“当然有用,我试擦了几分钟,挺灵的。”我将信将疑:“灵就好,钱无所谓。”可三日后,我妈从菜市场回来就有些不高兴了:“这死仔,骗人的,昨天擦就没什么用了,今天去问,他已经走了。”我笑着安慰我妈:“可以啦,300元,买了3天的开心。”我妈怕我怪她乱花钱,赔笑道:“那是,这种老年病哪能根治啊,都是我瞎想。” 其实,我知道,下次我妈也还是会试各种秘方的,这钱啊,就权当给老人买了希望吧,钱花了,痛苦就能缓解几天,这种“孝心”很无奈的,不知道史玉柱先生是否有过这种纠结的“孝心”?
天涯观察 2015-08-23 08:47:26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