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语录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编按:当年明月,多少人的偶像,也是本人-乐明我的,多少人多少种解读,唯有他自己的文字最实在,请看我的采编。


这是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很多人们第一次看见的时候,总是要想起那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凭借《明朝那些事儿》,明月声名鹊起,粉丝如云,连追求他的异性都比从前多了不少,然而除了这些外在的改变,当年明月还是当年的明月,下班后回到独自一人的家中,买外卖或者从冰箱里拿晚饭,写《明朝那些事儿》至深夜,明月的心态和生活还是一样平静。明月这样剖白现在的自己:“我还是我自己,我没有变过。即使会有一时头脑发热,但是在我离开媒体关注和公众视线之后,回去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我会意识到,我还是当年那个我,还是刚开始写作时的那个我。我会经常问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我开始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我坚持写。只要想到这一点,我就会告诉自己,永远不要放弃。”

对于明月来说,如今扑面而来的盛名其实是个意外,是他从来没有设想过的。在这一点上,明月有着令人叹服的清醒认识:“做人做事不可太有目的性,上天很公平的,它不会把写作的灵感和对一件事情执着于名利的追求同时给予任何一个人。”明月相信,只有保有一颗纯净的心,心无旁骛的人,才能写出好的作品。对于他来说,文字是有感情的,感情酝酿到一定程度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好看,不需要太华丽的词藻。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心无旁骛的力量。他认为,写作的时候能做到心无旁骛就已经成功了。


从道士到钢铁战士,只是因为一件东西——信仰。在这个世界上,信仰是最为坚固的物体,一旦坚持,就很难动摇,而金钱、美色在它的面前,是极为软弱无力的。


人物周刊:一个人在广州花花世界,怎么静得下心来写一部这样的大作?

    当年明月:写作的乐趣很多人无法理解。我没什么娱乐活动,就只是翻那些没有标点、竖版的繁体历史书,然后再坐在电脑前写,从3月份到现在,每天如此。每天深夜,外面灯红酒绿,我的双手却在键盘上游走,听着键盘的声音就是一种享受。无论什么物质诱惑,都不能与它相比。


他还有一个异人之处在于,他接受了40多家媒体的采访,却从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工作单位。因为“写作时的明月不是我,现实中的我是一个心存杂念的人”,他坚持把晚上的明月与白天的自己区分开来。


总之人最重要的是在创作过程中对世界认识的加深和对自己心灵的磨练。


真正好的作品是要用心去写,很多大家的作品都是将一生的经历融入到作品之中。


当年明月访谈里的几段话

明:但是,当年我不觉得这两句话有什么好的,我真的不觉得。后来我去了一趟江西吧,就是王勃当年去

过的地方。就是当我看到那面景象的时候啊,我才明白那两句话有多么伟大。就说我当时有点感伤,甚至就是当时有点流泪的,就是,我说我这一辈子也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我后来才知道我欠缺的是什么,使感情。这个跟第二点其实是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人性。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有缺点。有缺点而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最后成为一个英雄人物,这样才是真正的人。(背景音乐响起。莹:你们跟朱军学的吗?!)比方说,我说朱元璋,你说他造反,有革命思想。但实际上你看他史里你就会发现,他根本不想。朱元璋造反,他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夺得天下,他只是想混口饭吃,他只是没有办法了。就像说有缺点,懂得畏惧,而能够跨越这种畏惧,明知前面有困难,还要往前走的人,才是英雄。(掌声)


明:怎么办,就是(明月自己也笑了),然后我就打开电视机,但是我不看。是因为我希望房间里有一点人的声音。经常九十点钟写完,或者说是中途出去转一圈。去哪儿呢,去超市,去人多的地方。我不买东西,我只是想看一圈那个人,我只是想看到人而已。就是说已经到这个程度了,就是我就想去看看热闹,看一圈热闹回来,接着写。

 

明:我为什么会坚持下去呢,其实我自己还有一个原因。(音乐响起,导播还真朱军)有些朋友可能觉得我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不对,其实我是个很软弱的人。我怎么软弱呢?我可以举个例子。我做事情从来没有倾尽全力过,为什么?因为我害怕失败。(停顿)我不倾尽全力去做,我就有理由为我的失败辩解。在我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我就是喜欢玩这种叫惊险动作。为什么玩惊险动作?我有时候也曾经找理由,我说我自负,我不需要尽全力我可以做到。其实我那是骗人的,我害怕失败。因为我知道,我付出全力之后我还失败,就说明我,我到时候就没有办法为我的失败作辩解。我的老师曾经有一次跟我说,当然不一定是跟我说,他说,做事不能坚持到底的人,不能全心全意做的人,是弱者。(长时间的停顿,闭目,再睁眼,叹气)唉……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虽然他不一定是指我,但是我的印象很深,这句话。(再次长时间停顿,低头)所以在3月10号那一天,我决定做一件事情,证明我自己是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到底的。我也没有什么更多的想法,我只是希望当我把这段历史,276年的历史写完的时候,我可以跟自己说,我终于做完了一件事情。然后我可以肯定地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哪怕这个文章只是我一个人看,它永远不出书,只有我一个人看,我也会把它写完。然后我可以把它打印出来,二十年后给我儿子看。(笑)然后我可以告诉他,你的父亲是一个能够坚持到底的人。(长时间掌声/面部表情特写镜头:泫然欲泪)


之后的事情比较雷同,城内的十几万人口被努尔哈赤全数打包带走,有钱、有奴隶、有粮食,空白填补了,粮食保证了,矛盾缓和了。


但他留下的,是一片彻底的白地,是无数被抢走口粮而饿死的平民,是无数家破人亡的惨剧,痛苦、无助。


无论什么角度、什么立场、什么观点、什么利益、什么目的、什么动机、什么想法、什么情感、什么理念、都应该承认一点,至少一点:


这是抢掠,是自私、无情、带给无数人痛苦的抢掠。


征服的荣光背后,是无数的悲泣与哀嚎——本人语


新浪网友:


给我把手枪,老子回到明朝一个人就能干掉这野猪皮,

对准着这狗鞑子的脑门,二话不说,砰一声,把它的脑袋打爆


明月,我华夏文明能否复兴,顶住啊,希望你永远站在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立场上,此书意义相当巨大!!!


万历三十四年(1606),李成梁正式放弃六堡,并迁走了这里的十余万居民,将此地拱手让给了努尔哈赤。


    这是一个错误的抉择,也是一个无耻的抉择,李成梁将军不但丢失了战略重地,毁灭了十余万人的家园,还以此向朝廷报功,所谓“招抚边民十余万”,实在不知世上有羞耻二字。


    努尔哈赤毫无代价地占领六堡,明朝的繁荣、富饶,以及虚弱全部暴露在他的面前,那一刻,他终于看到了欲望,和欲望实现的可能。


    万历四十三年(1615),李成梁去世,年九十,不世之功臣,千秋之罪首。


    建功一世,祸患千秋,万死不足恕其罪!


如果你还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唐僧师徒四人曾经到过一个叫车迟国的地方,那个地方的皇帝推崇道教,迷信成仙,还搞出了几个虎力大师之类的邪门道士,最后被孙猴子一顿收拾,见阎王去了。 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它会被禁了,这种骂人不吐脏字的把戏历来就不少见。还有那句着名的“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除了孙猴子外,估计也没人敢说。 总而言之,那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时代,至少我认为如此。


   卫生委员就不同了,虽然每日灰头土脸,但每当听到老师召唤时,将手中的扫把一挥,高傲地看一眼收作业的课代表,开会去也!


    那是相当的牛。


 但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有一个人已经点燃了火种,燎原冲天的烈焰,终将由此而起。他是觉昌安的孙子,他是塔克世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努尔哈赤。


太好了,太祖武皇帝终于登场了? 看看着名学者李亚平先生对这个屠夫的评价吧:


“在努尔哈赤的指挥下,八旗铁骑具有狂飑排山倒海的威力。每次,汉人奴隶和他们的漂亮的女人们都被均匀的分成八分份, 给八旗欢天喜地的分走。所以,对满族而言,和汉人作战,抢掠他们的女人就象是过节日一样”


当然了, 如果你是满族,当然会称呼他“太祖武皇帝”。可惜你们还有不争气的溥仪儿皇帝。满族的时代已经永远逝去了, 你就沉迷在往昔的岁月中吧。

 

——zhengqi333333 (2008-04-23 22:18:35)

 


    相信你已经明白了,课代表就是各部部长,班委就是内阁,老师就是……


 

    但他绝对想不到的是,这场风波正是他覆亡的起点,因为在那个纷乱的场景中,张居正牢牢地记住了那句被很多人忽略的话:


 


    现在你看我不顺眼,又想赶我走!首辅的位置是你家的不成!?


 


    是啊,既然李大人可以被赶走,陈大人可以被赶走,那么我也会被赶走——当高大人看我不顺眼的时候。


 


    况且,我也喜欢首辅的那个位置。

 

    因为别的且不谈,单说妖书上列出的那些官员,就皦秀才这点见识,别说认识,名字都记不全。找这么个人当替死鬼,手真狠,心真黑。


    妖书何人所写,目的何在,没人知道,似乎也没人想知道。


    因为有些时候,真相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此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应该在万历十四年之后。


    有一天,李太后和万历谈话,说起了皇长子,太后问:你为何不立他为太子?


    万历漫不经心地答道:他是宫女的儿子。


    太后大怒:你也是宫女的儿子!


    这就是活该了,万历整天忙里忙外,却把母亲的出身给忘了,要知道这位李老太太,当年也就是个宫女,因为长得漂亮才被隆庆选中,万历才当上了皇帝,如果宫女的儿子不能继位,那么万历兄是否应该引咎辞职呢?


    皇后没指望,老太太反对,大臣不买账,说众叛亲离,丝毫也不过分。万历开始意识到,如果不顾一切,强行立皇三子,他的地位都可能不保。


    在自己的皇位和儿子的皇位面前,所有成熟的政治家都会做出同样的抉择。


    决定政治动向的最终标准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平衡。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


    现实生活不是电影,坏人总是赢,好人经常输,而像朱常洛这种老好人,应该算是稳输不赢。

 

[匿名] 新浪网友在《(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330]》发表:2008-03-20 11:06:44


 

    明朝的万历年,国家的权利精英们都在搞政治斗争,聚焦的都是皇帝家内事,国家如何发展、经济如何治理,盐、矿、造船、造纸、纺织、火器应用、文字学习、武术,航海、工艺品、绘画,等等,这些国家文明和技术,怎么不见朝中有人关注,历史总是把聚光灯打在皇家舞台上,演绎家权、文权、皇权的斗争。当政者,为皇者,他们究竟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作,为什么而去奋斗?这是史官们,不敢评论的地方。究竟为了什么要夺情、夺权、夺天下?将来他们到什么地方去,这些问题,我想在万历的后面的经历中,一定有这样的问题。为皇者,其生活目标是什么?将来去哪里?万历一定有所考虑。然而我们不知道他是如何想的。而在这个时候,从中东开始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已经传播整个欧洲。皇家的目标和权利,有上帝的制约和人神立约,有人权、民众利益均衡的理念。而在我中华民族的大地上,一帮天才、聪明绝伦的精英,却在紫禁城弹丸之地,坐井观天,论皇家事,夜郎自大,坚守祖宗立约旧俗,为名而斗。后来竟然能够让边塞的游民清,轻取天下。实天亡明也。有神乎!必有神!希望明月能够挖掘一下,为什么这些士大夫非要犯上,把所有的精力或者大部分的精力都聚焦在这些事情上,为什么不去努力建立国家秩序、自由规则和游戏方法,而让泱泱大国至今也不能够顺利走入正规道路。这究竟是为何?看明史,我觉得就是要找到是什么决定了这个走势。台湾黄教授《万历十五年》从经济上作了分析,泱泱大国,高度集权,究竟如何才能够把国家事理顺,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明朝为什么不能够达成这种结果而崩溃于清。明朝的最后迅速崩溃,与其说是清灭明,不如说是明已经彻底失去民心,李自成的起义就是天下民意的选择。清只是借势使力而已。明朝实在是中华民族劫难历史篇章的转折点。


算盘打得很好,可惜只是掩耳盗铃。


要知道,在朝廷里混事的这帮人,个个都不简单:老百姓家的孩子,辛辛苦苦读几十年书,考得死去活来,进了朝廷,再被踩个七荤八素,这才修成正果。生肖都是属狐狸的,嗅觉极其灵敏,擅长见风使舵,无事生非。皇帝玩的这点小把戏,在他们面前也就是个笑话,傻子才看不出来。


一般说来,混混和大混混都有一项绝技——忽悠,但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忽悠的档次和内容差别很大,一般混混也就骗个大婶大妈,糊弄两个买菜钱;大混混忽悠的,往往是王公贵族,高级干部,糊弄的也都是军国大事。


而沈惟敬很符合这个条件,他只用了几句话,就让准备去寻死的李昖恢复信心,容光焕发。

 

他主要讲了这样几件事:首先,他是代表大明皇帝来的(基本上是没错),其次,他很会用兵,深通兵法(基本上是胡扯),希望朝鲜国王不要担心,大明的援兵很快就到(确实如此),有七十万人(……)。


在谈话的最后,他还极其神秘地表示,和平是大有希望的,因为他和平秀吉(即丰臣秀吉)的关系很好,是铁哥们(我真没话说了),双方摊开来谈,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每当我觉得人生过于现实时,经常会翻开这段史料,并感谢沈惟敬先生用他的实际行动,让我真正领略了忽悠与梦想的最高境界。


综合分析沈兄的背景:嘉兴人,会说日语,还干过进出口贸易(走私)。当过混混,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他可能和倭寇有过来往,出过国,估计也到过日本,没准也有几个日本朋友。


当然,说他认识丰臣秀吉,那就是胡扯了,人家无论如何,也算是一代豪杰,日本的老大级人物,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


但是李昖信了,不但信了,而且还欣喜若狂,把沈惟敬看作救星,千恩万谢,临走了还送了不少礼品以示纪念。


当然了,作为大明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做了这么多工作,也受了这么多的苦,再过苦日子似乎也有点说不过去,而在这一点上,张居正同志是个明白人。


于是张先生的许多幸福生活方式,也随之流传千古,而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他的那顶轿子。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轿子无非是四个人抬着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往前走,轿子里的人跟坐牢似的,转个身也难。


应该说这些都没错,但如果你看到了张居正先生的轿子,你就会感叹这个世界的神奇。


忆往昔,他此起彼伏,于是他决定写一本书,写一本囊括所有植物药材以及正确用法的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本草纲目》。


朱元璋终于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了,消灭元,为自己的父母报仇,而他提出的口号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想法。

  

我们引用着名史学家吴晗先生的话来形容当时的局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战争的性质改变了,不再是红巾军原来的阶级斗争的性质,而是一个汉族和蒙古族的民族战争。"

  

今天的蒙古族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当时的人们是不大可能和蒙古骑兵一同联欢的。

朱祁镇复辟


那些“还乡团”成员们在冤杀了于谦之后,前景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如果用童话的语言就此结尾,可以表述为:“他们四个人手牵着手,从此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但是很可惜,在具有悠久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比如权谋斗争、厚黑学)的我国,童话是没有市场的。


说来有点滑稽,斗争的起因并非分赃不均,而是性格不合。因为徐有贞是一个有理想、没道德、有文化、没纪律的复合型人才,虽然他心黑手狠脸皮极厚,但还是想做事的,是有追求的。


徐有贞每次看到这种乌烟瘴气的情景,都会不由得羞愧有加:当年我怎么和这帮人搞到一起了?什么素质啊?


自己虽然是一个阴谋家,可那二位仁兄充其量却只能算是两个混混,如果继续跟他们混下去,实在太丢人。


打定了主意,徐有贞开始和曹、石二人保持距离,见面了也不打招呼,他要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


石亨和曹吉祥终于发现,这位高学历的仁兄想洗手下船,和自己决裂。


决裂就决裂吧,怕你不成!


朱祁镇却没有看他,而是微笑着对徐有贞说:“御史敢于直言,是国家的福分啊。”


徐有贞看了尴尬的曹吉祥一眼,也笑了。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继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

  

当然,在此之前,必然有一大批大臣劝朱元璋登基为皇帝位,而朱元璋的反应自然也是十分惊讶,然后连连推辞。

  

大臣们肯定不会甘休,于是磕头的磕头,寻死的寻死(当然只是说说),好像朱元璋不当皇帝他就活不下去。

  

朱元璋为了不让大臣们难过,并挽救那些想寻死的大臣,只好勉为其难的登基了。


为了鼓舞军队的士气,朱元璋在出征前对他的士兵和将领们说了一句话,以鼓舞他们的士气。

  

"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我们可以想象到,朱元璋应该是咬牙切齿说出这句话的。


明月写张居正云游全国时写道:   


原来人生可以如同地狱一般。在看过了无数百姓沿街乞讨,卖儿卖女,只求能够多吃一顿,多活一天的惨象后,张居正发出了这样的长叹。


一个人如果没有土地,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食物,没有食物,就会开始变卖家产,从家具、房子到老婆,孩子,到了卖无可卖,就会去扒树皮,树皮扒完了,就去吃观音土,而观音土无法消化,吃到最后,人就会死,死的时候肚子会胀得很高。


同时他还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不喜欢诗词书画,也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哀愁,他们想要的只是一碗掺着沙子的米饭,对那些骨瘦如柴、眼凹深陷的饥民而言,一幅字画是王羲之的还是怀素的,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张字画纸够不够厚,方不方便消化。


这位仁兄还很健忘,他似乎不记得眼前这个玩伴的祖父曾被自己活活害死,而张居正则成为了玩具,被叫到王府,陪这位公子哥每天饮酒做诗,强颜欢笑。


在那些屈辱的日子里,张居正默默忍受着这一切,与此同时,他又发现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原来人生也可以如同天堂一般。


比如这位辽王,含着金钥匙出生,丰衣足食却依然不知足,鱼肉着属地的百姓,想用就用,想拿就拿,他要做人,百姓就得做牲口,他要潇洒地去活,百姓就要痛苦地去死。


每当张居正结束应酬,离开丰盛的酒席,走出金碧辉煌的王府门口时,总能看到饿得奄奄一息的饥民和无家可归只能睡大街的流浪者。


原来天堂和地狱只有一墙之隔。


这就是大明天下的真相,当无数的贫民受到压榨,失去土地四处流浪的时候,高贵的大人们却正思考着明天去何处游玩,该作一首什么样的诗。


这些在官员们看来并不稀奇的场景却深深地打动了张居正,因为他和大多数官员不同,他还有良心。


很讽刺是吧?


了解世界的黑暗与绝望,却从不放弃,并以悲天悯人之心去关怀所有不幸的人。


这才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真正原因,这才是人类最为崇高的道德与情感。


在黑暗之中,张居正接过了前人的火把,成为了又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所以我相信,即使这个世界十分阴晦,十分邪恶,即使它让你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但依然应该鼓起勇气,勇敢地活下去。


所以我相信,希望是不会死去的。


大明帝国再次焕发了平静与生机,边境除了李成梁先生时不时出去砍人外,已经消停了很多,国库收入极为丰厚,存银达到几百万两,财政支出消除了赤字,地方粮仓储备充足,至少饿不死人,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完美。


与蒸蒸日上的帝国相反的,是张居正蒸蒸日下的身体,在繁杂的工作中,他经常晕倒,有时还会吐血,然而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这就是张居正的最后两年,每一天,他都相信国家的前途,相信平民百姓的生计,相信太平盛世的奇迹,相信那伟大的抱负终会实现。


以他的生命为代价,他坚信这所有的一切。


在他的人生的每一刻,都洒满了理想与信念的光辉。


冯保闯了这么大的祸,竟还如此盲目乐观,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个人当官当久了,就会变傻,并产生一系列幻觉,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最后稀里糊涂完蛋去也。


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


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


十年前,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


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


当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为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坚强,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还不够坏,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吃的苦头还不够大。


我也曾经见到,许多道貌岸然的所谓道学家,整日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所作所为却尽为男盗女娼之流。


我并不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们,在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仅此而已,虽不合理,却很合法。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历经沧桑苦难之后,都会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


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其实,人么,不能简单的分为好人、坏人。本人活了几十年了,终于领悟到一件事:自己生活圈子周围没有坏人,但是有做了错事、不合适的事、甚至犯法的事情的人,各得其所而已!1


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历史也是如此。


公元755年,当唐朝文明处于巅峰之时,一个叫安禄山的矮胖子突然起兵闹事,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繁荣的唐朝从此陷入衰弱。


公元755年,这个年份就此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八百年后,宿命的转折再次到来。没有原因,没有预兆,停留在这个神秘的年份——万历十五年。


简单说来,在这一年,发生了三件事情,两件不大的大事,一件不小的小事。

 

杨一清除奸


杨一清却摇了摇头,从自己的衣袖里拿出一份文书:


“那个是不行的,用我这个吧。”


张永好奇地打开了文书,一看之下不禁目瞪口呆。这份文书上不但列明了刘瑾的所有罪状,还有各种证据列举,细细一数,竟然有十七条!而且文笔流畅,逻辑清晰,语言生动,实在是一篇难得好文章。


他倒抽一口凉气,看着泰然自若的杨一清,不再多言,收好了文书,掉转马头就此上路。


娘的,读书人真是惹不起啊!


……


其实那天晚上,刘瑾并没有回家,他就近睡在了内值房,为的也是能够随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应对。


应该说,他的这一举措还是收到了一定效果——起码方便了抓他的人。


正当他睡得安稳之时,忽然听见了外面喧嚣一片,他立刻起身,大声责问道:


“谁在吵闹?”


刘公公确实威风,外面顿时安静下来,只听见一个声音回答道:


“有旨意!刘瑾速接!”


刘瑾这才穿好衣服,不慌不忙地打开了门


然后他看见了面带笑容的张永。


王守仁悟道


终于,在那个宿命的夜晚,他的不满达到了顶点。


黑暗已经笼罩了寂静的山谷,看着破烂的房舍和荒芜的穷山峻岭,还有年近中年,一事无成,整日空想的自己,一直以来支撑着他的信念终于崩溃了,他已经三十七岁,不再是当年的那个风华少年,他曾经有着辉煌的仕途、光荣的出身、众人的夸耀和羡慕。


那上天为何要夺走我的荣华,羞辱我的尊严,使我至此山穷水尽之地步?既然你决意夺去我的一切,当时为何又给予我所有?


夺走你的一切,只因为我要给你的更多。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使你困窘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通明人生冷暖。


竹子里没有,花园里没有,名山大川里没有,南京没有,北京没有,杭州没有,贵州也没有!


王守仁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与狂躁,在这片荒凉的山谷中,在这个死一般宁静的夜晚,外表平静的他,内心正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


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间山谷的宁静,声震寰宇,久久不绝。


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终于在他人生最为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秘密的答案。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风,一朝风月。此一瞬已是永恒。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十年前,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


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


当然,我并不因此感到自豪,因为这并非是我的意志有多坚强,或是人格有多高尚。唯一的原因在于,我遇到的人还不够坏,经历的事情还不够多,吃的苦头还不够大。


我也曾经见到,许多道貌岸然的所谓道学家,整日把仁义道德放在嘴边,所作所为却尽为男盗女娼之流。


我并不愤怒,恰恰相反,我理解他们,在生存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仅此而已,虽不合理,却很合法。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人在历经沧桑苦难之后,都会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


直到我真正读懂了张居正,读懂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选择。我才找到了一个答案,一个让人宽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其实,人么,不能简单的分为好人、坏人。本人活了几十年了,终于领悟到一件事:自己生活圈子周围没有坏人,但是有做了错事、不合适的事、甚至犯法的事情的人,各得其所而已!1


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历史也是如此。


石悦 2010-07-15 08:32:43

[新一篇] 傅國涌:今天我們走什么樣的路?

[舊一篇] 侯捷:我的電腦探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