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据说是史学界前辈范文澜老先生的名言,但是,即使在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历史学界,这些年来,真正能实践这句名言的人,也是凤毛麟角。很多大牌学者,尤其是有着各种显赫头衔的学者,不是各种长,就是什么奖的学者,手上课题一大把,享受多种高额津贴,多个学校的兼职和大笔的补助。他们最显着的特点,不是冷,而是热,超热。频繁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各种评审,大小的庆典,也少不了他们的捧场。而且,这样的大牌,成果也相当多,多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好多做了校长、副校长,院长副院长的人,公务繁忙,经常一年有小半年在国外,小半年在会议和酒席上,小半年在飞机上,但每年成百万字的着述都能问世。
当然,这样热的学者,写出的文字,即使有人代劳,也只能是假大空,不是半句空,而是整篇整本地空。只要把课题费花掉,书出版,寿命也就结束了,不会有人再多看它们一眼的。
不过,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在糊弄之外,也是有辛勤工作的。中国之大,坚持坐冷板凳的人,还真就是有,刚刚去世的南京大学历史教授高华,就是一位。
这个年头,即使是历史界,选择做时髦学问,歌德式的学问,即使不一定出名,但利益多半不小。即使利益不大,也肯定没有风险。反过来,如果选择做冷学问,难做的学问,甚至多少带有一定风险的学问,那么肯定会遭到冷遇。成果不多,发表很难,因此发表量就少,拿不到课题,评职称就难,至少会比别人落后。一步赶不上,就会步步赶不上,房子、票子、车子就全泡汤。如果做的东西有风险,那么生活中肯定也会有风险。
高华是一个做冷学问的人,这个选择,是他自己找的。本来,在民国史重镇的南京大学,他作为一个出道很早的民国史专家,选择做民国史,尤其是抗战史、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研究。拿课题容易,得资助容易,出成果容易。以他的才华,数年之内,硕果累累,顺便赚大笔的课题费,易如反掌。但是,他偏要一头钻到难做的中共党史里去,炒冷饭。在他做延安整风研究的时候,他还住在南大的一间筒子楼里,晚上写作,为了不妨碍夫人和孩子休息,就搬一张小桌子,坐在厨房里,一盏20瓦的灯泡,从天花板垂下来,资料铺得满地都是。冬天的南京很冷,风从门缝里吹进来,所以他总是感冒生病。他那些影响巨大的着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十年磨一剑磨出来的。
即使成名之后,高华依然很贫寒,因为他拿不到课题,没有补助,也没有什么高额津贴。直到去世,一家人依然住在不大的三居室里,所有的房间,包括过道和厕所,都堆满了他的书籍和资料。即使这样的房子,也是他借钱买的。后来他那本书出版后,才一点点还上。
人们都说,做学者要甘于贫贱,可是,自古以来,守愚容易,守贫难。可惜,偏偏只有能守得住贫寒、守得住寂寞的学者,才能做出经得起时代检验的东西。
张鸣 2012-01-15 19:57:0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