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索拉观乐报告 打开了新年的大门,发泄了过往的不安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和起先预想的一样,1月3日在中山音乐堂举行的“嘻啸——刘索拉与朋友们·新年音乐会”,来的听众呈现出很明显的两极分化,喜欢的听众非常喜欢,不喜欢的人那也是相当的不喜欢。书评君邀请的20位读者里,也呈现出了非常明显分化趋势。


▲刘索拉(摄影 | 陈丹青)


文 | 小熊


“像我们这样的乐队,中国就一个。”刘索拉此前在采访里说出的这句话,书评君并不认为是傲娇或任性,这里既包含表层的乐队形式,也包含更深层的内核,比如音乐的精神。到了这个年纪,刘索拉已经抛开了各种既有的模式,好比她拎着瓶水就这么走上台,时站时坐,随心所欲。


而刘索拉在演唱时的肢体语言之丰富和奇异,更是让很多第一次看她现场演出的听众感觉震撼。从《生死庆典》开始,她的哼唱和肢体语言,就有点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巫和傩,结合“生死”与“庆典”两个主题来看的话,更是有这方面的暗示。作为序曲之后的第一首曲子,一下子就有如此高潮的表现,参加观乐的小伙伴baychen说:“生死本是人生之最大两事。生,庆之,作欢迎之态;死,亦庆之,作告别之态。只不过,现世人喜谈生,而避论死,才使死带有神秘和敬畏色彩,殊不知喜丧也是人生一大成就。《生死庆典》中用时而平缓,时而高亢,近似疯狂的表演表达了对生的渴望,也表达了对死的敬畏。刘索拉的哼唱和肢体语言就像是对生死的歌颂,祈福生者多平安,告慰亡者灵魂慢慢散,整个曲目就是对人生的感叹。”


▲古琴手巫娜


音乐会的重头之一是“摔琴”系列,书评君认为,巫娜的古琴在这个以古琴为主题的故事中,并没有太多的被展现出来,观乐的小伙伴们对此也有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好比有人就觉得“用不一样的说书来展现这个故事,的确有独到之处。这不是古琴专场音乐会,古琴和人声、其他乐器产生对话,而不是突出它自身的表现,这正是刘索拉要表达的,不拘泥于传统表现形式的创新之处。而巫娜本身也是很有创新精神的,她一定会理解领会这种表现方式。”也有小伙伴说“我整场最关注的其实是那个琵琶,我那个位置的确看不到古琴所以也没太在意听,但是即使古琴没有很凸显,那种氛围还是到了的,而且中途停下调整过后效果变好了一点。对了,虽然这个故事是关于古琴的,但也不见得一定要凸显古琴呀,不是说这是个十多种乐器同等重要的音乐会嘛。”


在音乐会的结尾时,老五的吉他和此起彼伏的鼓声,把留到那时候的人都带到了最高的兴奋点。引用一位小伙伴的评语就是——打开了新年的大门,发泄了过往的不安。


刘索拉的音乐确实对听者有着挑战性,这么多年坚持做这件事,将民乐和爵士乐的范儿结合在一起,台上的人玩得开心,台下的人喜欢或是不喜欢,大概刘索拉和她的朋友们也没那么在意了吧,她确实很任性,但有这样的乐队,书评君觉得真挺好。


────────────

精彩评论

────────────


@安初蜜:2015新年我的第一开场观演(值!):“嘻啸——刘索拉与朋友们•新年音乐会”,太帅了!cool!看看这位和我们母亲差不多年龄的银发老太,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来自内心,不是歇斯底里,确是至性淋漓。她的朋友——打击乐李真贵张仰胜、琵琶杨靖、古琴巫娜……都那么尽情痛快,但好像观众关注更多的还是🎸“唐朝老五”刘义军。


有些音乐充耳不闻,有些音乐过耳就忘,有些音乐不堪一听,有些音乐却是直击内心!今天这场就是,从开始到结束,我懂了。果然不虚此行。


音乐我是外行,只感到刘索拉对音乐的把控力驾驭力非常强——旋律、节奏、板腔、高低……这些曲目多数是以民乐的鼓来表现,大堂鼓、小板鼓…两位琵琶演奏很突出(应该是北派),古琴实在是[擦汗]……果然不是个适合合奏的乐器,即使是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曲目里也基本听不到琴音,最多听到挠搓之声。


@baychen:“嘻”表示笑声,也表示赞叹、悲叹或者惊惧;“啸”常常表示动物发出的声音或者风声,延伸到人类,常用来表达内心情绪的一种宣泄。整场音乐会听下来,感觉最深的是内心世界的情绪对外的一种表达,或低吟,或咆哮,无不在感叹着世事无常的惊喜和悲伤。刘索拉与朋友们,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种随意性,暗示了这场音乐会不会像其他音乐会那样庄严,更多的随和,亲切和互动,就像一场派对,朋友之间的相互欣赏和愉悦。在这场音乐会中,对我震撼最大的就是打击乐,此起彼伏的鼓声,打开了新年的大门,发泄了过往的不安。


@瞿圆圆:我艺术造诣真的很浅,我还是适合听听普通低俗点的音乐不装逼了。音乐会内容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很高大上,形式上可能有点太随意了,当然可以接受啦不过感觉这样的音乐可能会更适合在小型的那种音乐厅里面演奏。



@黄钢:

(1)对与我自己,既然要去听,就需要提前做一些功课,明白“嘻啸”的形式,明白一些创作的背景、故事,也许能听出些门道,能理解其中的情感。

(2)对音乐会,还是期望有个完整的编排,拽个新接触到的词儿:音乐会也要讲究个“和声行进”。

(3)对刘索拉,活得精彩!60岁了还有这样的劲头!我有动力去进一步了解她的音乐和文学作品。

(4)觉得整场音乐会吉他、电钢琴都成打击乐了,电吉他吸引人是接受其摇滚乐乐器器属性,更易让人放开,好像看电吉他演奏就该是站着听、跟着喊;听民乐,尤其还是在音乐厅,好歹还得规矩些,免得隔壁紫禁城城里有人喊“放肆!”。


@Maria超: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这种音乐就很好了。如果找唱片听肯定没有在现场听有气氛。刘索拉的编曲功力很强啊,又有世界音乐意识,怪不得在世界各地巡演广场欢迎。


还有我觉得唱忐忑那位龚琳娜原来是拜师刘索拉啊,同样是哼旋律没有歌词,只不过她嗓门大盖过了乐器,而索拉更愿意跟着乐器走,做它们的影子。最后给点58个赞吧,下次新京报有这样的活动再带上我哦。最好给两张票,哈哈。


@黄林:总觉得刘老师的肢体动作比她的人声更有意思些,我自认为我对音乐的口味已经很宽泛了,但刘老师的音乐还是让我大吃一惊,特别是他的人声,实在听不下去。不好意思,真的没有坚持到最后,到了说书那一段实在听不下去,中途离场了。个人觉得,古琴是比较孤傲的乐器,这样呆在边上,孤零零地感觉有点可怜。基本没有察觉到古琴的存在,反而吉他和键盘都很突出。


@微笑的何优:整场音乐会水准很高,尽官音响方面有不尽人意之处。能在一场演出中同时看到刘索拉、老五、巫娜,真是太棒了!民乐,世界音乐的唱片都听过一些。其实刘索拉的音乐无需用标签来界定类型,音乐就应该是开放的天空。不用拘泥于传统既定的表现形式,各种乐器和人声的对话,可以展现出音乐的无限可能性。就像帕瓦罗蒂和他的朋友们的音乐会等演出活动一样,希望刘索拉将这种演出一直进行下去。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5-08-23 08:43:57

[新一篇] 事已至此,你該了解的《查理周刊》事件背后的文化沖突

[舊一篇] 廢書“重生”的另一種可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