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最近湖南卫视重播陈小春版《鹿鼎记》了。在电视剧的开始,天地会青木堂的徐天川和沐王府的“白氏双木”因明朝皇位的正统继承人问题发生了争执,并且为此大打出手,还闹出了人命。那么同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天地会和沐王府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分歧呢?这就是金庸的博学之处了,他的作品中,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矛盾都有其历史原型。
今天就借题发挥的讲一讲明朝灭亡后,明朝皇位传承的问题。有人觉得奇怪,既然你都说明朝灭亡了,那还何来皇位传承呢?呵呵,别着急,慢慢说。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国,到1644年李自成灭明,一共传了16位皇帝。其中最后一位皇帝是明思宗朱由检,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崇祯皇帝。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的三月,李自成的军队攻入了北京。崇祯誓与社稷共生死,没有逃跑,于煤山(现在的景山)上自尽了。本来已经逃出北京的三位皇子也遭到了农民军的捕杀。历史上认为这一年就是明朝灭亡的年份。但是要指出,虽然明朝中央政权倒台了,皇帝也挂了,但是在中国的南方,仍然存在大量的明朝政治和军事力量,尤其后来异族(满清)入侵,更激起了中原汉人同仇敌忾,于是汉人们很多都拥护明朝或打着明朝的旗号反对满清,组织抵抗。这样,在此后的20几年里,南方又出现了大大小小多个明朝朝廷,也就有多个明朝皇帝出现。历史上把上述地方政权统称为“南明”。所以,明朝灭亡后,朱姓的皇帝又出现了好几个,自然就存在正统与否的问题了。
头一开始,南明小朝廷只有一个,那就是南京的弘光政权。弘光政权的首脑,也就是皇帝叫朱由崧,他是何许人也呢?这就要回溯几十年,到明朝的万历年间了。如果各位看过早年蔡少芬主演的《白发魔女传》,那就会更容易接受下面的介绍。
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本来应该根据祖宗家法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是万历特别宠爱郑贵妃,打算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然而由于封建礼法约束和朝臣的反对,没能实现。朱常洵被封为福王,就藩于洛阳。朱常洛后来做了皇帝,就是明光宗,即泰昌皇帝。明朝最后两位皇帝天启和崇祯都是泰昌的儿子。
我们只说福王朱常洵。朱常洵是个十分残暴的家伙,在洛阳胡作非为。到了崇祯14年,也就是1641年,李自成的军队攻陷洛阳,抓了福王并将其处死,当地百姓将他的血分而饮之。城破之时,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侥幸逃出,来到了南京,后来他继承了福王的王位。再后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尽。于是,明朝很多大臣在南京拥立朱由崧做了新皇帝,建立了政权。
这里要解释一下。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度”,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套朝廷文武班子,因此北京陷落后,在南京建立新政权顺理成章而且轻而易举。朱由崧是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的堂弟,从血缘上看,在崇祯的皇子失踪的情况下,朱由崧是最“正统”的皇位继承人。因此,朱由崧就毫无争议的做了皇帝,年号弘光。
朱由崧做皇帝后,不但没有卧薪尝胆,抵御外敌,反而十分的骄奢,再加上马士英、阮大诚等奸臣从中作梗,南明朝廷内的很多忠臣都遭到了排挤,其中就有我们高中语文课学过的史可法。小朝廷内部党争不断,东林党的左良玉向朝廷发难。小朝廷外部更是一个大烂摊子。1645年,满清和硕豫亲王多铎统军南下,攻破了史可法死守的扬州,来了个“扬州十日”(韦小宝总提及此事)。随后,清军渡过长江,朱由崧逃出南京。清军占领南京后,派兵追击朱由崧。原明朝降将刘良佐俘虏了朱由崧,并将其押解回南京,次年朱由崧在北京被杀。
弘光政权灭亡后,汉人反抗满情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各地军阀都要拥立明朝皇室后人做首脑,以表明自己军事力量的正统性,这样麻烦就来了:你拥立一个,我拥立一个,那到底谁是正统呢?假如有一天反清复明成功了,该让谁做皇帝呢?作为军阀,当然认为自己拥立的人是正统,于是大家各执一词,就出现了类似天地会和沐王府的争执了。
按照《鹿鼎记》中的说法,天地会、陈近南是台湾郑王爷的人,而历史上,台湾的郑王爷和隆武政权有关,所以天地会认为唐王的后人是正统就对了。
1645年,在福州的明朝唐王朱聿键被拥立为监国,不久称帝,年号隆武,史称隆武帝。清兵继续南侵,嘉定有反清起义,清兵进行了三次镇压,史称“嘉定三屠”。1646年,清兵攻入福建,明将郑芝龙降清,其子郑成功反对,撤往南澳岛一带继续反清。隆武帝逃往汀州后被俘,死于福州。1645年,与隆武称帝同时,明朝的鲁王朱以海也在浙东被拥立为监国,但与隆武政权互相倾轧。1646年清兵攻浙东,他逃亡海上,1653年取消监国名义,1662年在台湾被郑成功所杀。
这一历史事实被金庸利用。天地会隶属台湾郑王爷,而郑王爷在来台湾前是效忠隆武帝的,所以郑家和天地会自然要拥护唐王的后人为正统了。在《鹿鼎记》中,沐王府的人认为桂王的后人是正统,所以天地会才和沐王府发生矛盾。那么,桂王又是怎么回事呢?
明神宗还有一个孙子,也是明思宗的堂弟,叫朱由榔,初封永明王,到隆武时袭封桂王。隆武帝死后,在广东被拥戴为监国,后来称帝,年号永历。以他的名字号召两广、云贵、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农民军各部(原李自成旧部)进行抗清斗争,一度声势很盛。与此同时,隆武帝朱聿键的弟弟朱聿擙(隆武帝被俘后,他逃往广州)也被拥立为皇帝,改年号为绍武,建立了绍武政权。
永历和绍武两个政权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没有团结抗清,而是互相争夺权利,造成极大的内耗。清兵趁机攻入广东,最终俘虏了朱聿擙,朱聿擙在狱中自尽。
永历政权不仅和绍武政权有矛盾,他和农民军之间也无法完全团结。在湖广相继被清军占领后,永历政权的皇帝朱由榔被迫来到贵州投靠了孙可望、李定国的农民军(这二人原是张献忠大西政权的将军)。此后,农民军发动了反攻,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不但夺回了一些失地,还杀掉了敬谨亲王尼堪。加上东南沿海友军的配合,反清斗争出现曙光。不过,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孙可望妒忌李定国功高势大,阴谋杀李。李定国避往广东,希望与郑成功会师,收复广州,但战斗失利,实力大损。他撤到贵州,接走了被孙可望劫持的永历帝,1656年李定国拥桂王回师云南。次年孙可望率军征讨李定国,大西军内部同室操戈。孙可望兵力虽众,但骄横妒功,军心不附,被李定国所败。公元1658年,孙可望部降清,贵州、广西均为清军进占,使朱由榔失尽了地盘。公元1659年,清兵三路追逼,朱由榔无奈逃入缅甸境内,被缅甸人解除武装后安置于草房之中。李定国连连交涉,欲迎朱由榔回云南,均为缅甸国王拒绝。
公元1662年,吴三桂进兵缅甸,向缅甸国王索取朱由榔,缅甸国王哇达姆摩刚弑兄自立,内部不稳,无力与吴三桂对抗,只得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发兵3000围住朱由榔的住所,假称要与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随从出屋饮咒水。朱由榔的随从次第而出,一个个被杀。朱由榔自知难以脱身,哭着写信给吴三桂,斥责了吴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负义,最后又说“我如今兵衰力弱,小命就握在你手中,倘若能留我一条活命,我什么东西都愿意给你”。吴三桂不允,加紧向缅甸国王催索。缅甸国王派兵士把朱由榔连人带座抬到吴三桂军营。吴三桂将他押回云南,拘禁于昆明。吴三桂担心如将朱由榔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夺的危险。于是经清廷批准,将朱由榔及其眷属押到昆明篦子坡绞死。从此,篦子坡改名为迫死坡。
《鹿鼎记》中,韦小宝在云南平西王府内看到了一把大弓,于是问吴三桂:这是不是王爷当年用来勒死永历皇帝的那把大弓啊?金庸把吴三桂入缅擒杀桂王演绎成:吴三桂用弓弦将永历帝勒死。在剧中也多次提到这个事实。可见,这个演绎还是很有事实基础的。
云南的沐王府的老祖宗,是明太祖朱元璋麾下“六王”之一的沐英。所以,沐王府的人当然是拥戴明朝皇帝,加上其地理位置所在,他们拥戴桂王政权也就不足为奇了。朱由榔被杀,他们就拥戴桂王的后人了。
有了上边的介绍,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天地会和沐王府之间会有这么大的分歧了。不过,讽刺的是,这两家人都不争气,说啥都是白扯。台湾的郑王爷可算是实力强大了,但是到了郑经的时候还是被康熙打败,投降了满清。
三鉴斋 2011-12-14 19:28:0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