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的故事——夏坚勇和他的《旷世风华》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常识告诉我们,河流与人类密切相关。那些特征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以说就是一些国家或民族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见证,是她们的历史和象征物。人类总是在一开始选择和依凭一定的自然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明,这样的文明又反过来影响着自然,它们不但从功用上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而且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特殊的“文本”,可供后人解读。

    对文明的这种理解,对自然和人文景观这种意义上的关注,夏坚勇实际上从《湮没的辉煌》就已经开始了。在那部广获好评的着作中,夏坚勇通过对一些文化群落的记叙、追述、考辨与反思,读解了其中蕴藏着的丰富意味,复活了一个个在历史上曾经流芳溢彩的文化故事,并且将如今散落于人们生活中闪烁明灭的蛛丝马迹加以仔细的辨识。如果说,在《湮没的辉煌》中,这样的读解、考辨与反思还是随机的、碎片的,带有更多的激情式的兴会的话,那么到了新着《旷世风华——大运河传》(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版)中,这样的工作则显得自觉、专注而富于理性。

    为写这部传记,作者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对大运河流域进行了长时间的实地考察,同时研阅了大量的典籍,这就使得这部传记首先具备了叙事和描写以及与传主相关的专业知识上的坚实基础。因此,《大运河传》不是一部如今常见的见理见情却不见物的空泛之作,而是能够让读者触摸出大运河的肌理,嗅得到大运河的氤氲水气,听得到大运河上的桨声,对大运河的两岸景物及风土人情有细致摹画的结实之作。作品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将史传记载、实物考察与民间传说结合起来,完整地勾勒出了大运河两千多年来从开掘到更道,先军事后漕运的由盛而衰的历史。

    但《旷世风华》毕竟不想成为一本地理志。它无意于从水利史和交通史的角度对这一世界第一人工运河作详细的叙述和考证——作者看重的是大运河的另一面,是它作为物的存在的同时对人的影响,是它身上所印刻和折射的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痕迹,是它对其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隐含于其中而作者极感兴趣并力图将其挖掘出来的历史哲学意蕴。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在空间篇与时间篇中似乎是有所侧重的,其笔法与理路也略有不同。夏坚勇一方面醉心于对大运河由南到北广阔流域不同地域文化、民俗风物、地理掌故的具体描绘,从江南吴越,到关中,再到齐鲁,然后到京,它们不仅有自然风貌、山川物候的不同,更有因不同人文传统而形成的性情气质和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斑豹辞章的差别,当然更有南北交通后文化间的融合与互渗。作者洞幽察微,剖析毫厘,辨明源流,时有新意;另一方面,他又力图从对历朝历代开掘、整治、利用大运河这一专题史的杷梳中去发现历史运行的某些形而上的秘密。包括对一些历史人物,作者也力避正史代代因袭的笼统而刻板的记叙,试图通过再现那些特定的历史情境去尽可能把握他们的心理。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夏坚勇受到黄仁宇历史学方法的影响。他在中国史传体的基础上成功地运用了历史还原法和想象法,这样,历史就不再是那些筋络性的年号和事件,人物也不再是一些符号和类型,一切都日常化,细节化,心理化了。于是,一些彼时的心情意绪以及它们对事件的决策影响凸现了出来,历史的必然在偶然中得到了强调,而对人物、对历史的论定,也因之有了别一说的新意,这在对夫差、杨广、忽必烈、康熙、乾隆、道光、魏源等人的叙述中是最可以见出的。

    由于带着强烈的当代情怀,当夏坚勇跋涉在大运河的历史中时,那些与现实相似的人事景物就更加能拨动他的心弦。这样,历史因当代的烛照而彰显出令人警悚的理性之光,而现实则因为历史的参照加重了分量。大运河曾经是中华文明的骄傲,但《旷世风华》并没有写成一部大运河的赞歌,更没有受现如今怀旧伤感之风的熏陶,因大运河的风华不再而一味地缠绵忧伤;相反,统领全书的是一种富于超越性的现代意识,书中对历代运河交通管理制度,对漕运、漕供的叙述与质疑,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大运河文明的反思以及随处可见的对中国官僚体制和畸形文化的点评,都透出一股严肃的批判精神。我以为这是夏坚勇寄托遥深的地方,也是《旷世风华》不可不察的文心所在。(汪政 晓华)

    《文汇报》2002年10月11日


中国网 2011-12-14 08:53:29

[新一篇] 滄桑的運河激情的心——記夏堅勇和他的新作《大運河傳》

[舊一篇] 輝煌不會湮沒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