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 簡體 傳統 |
公元2014年11月17日,杭州 最近半个月,去了两个地方旅游,遇到两个导游。 导游丫丫,是个20多岁的小姑娘,以前是在旅游公司做接待工作,最近几个月才出来带团。她带我们去武当山旅游,20多个人。和其他导游一样,她把行程重复了几遍,时间强调了几遍,接下来就很happy的跟我们一起开心玩耍了。她玩的最出色的是自拍。别人要给她照相,她坚决不同意,必须要自拍才行。丫丫说:人家拍是大妈,自己拍是一朵花。丫丫还自己准备了自拍神器,一根带蓝牙的自拍杆。后来我们整个团队的人,都跟她学自拍,一路上欢歌笑语。分开的时候,好多人还记了她的微信号,说以后有旅游服务还要找她。 导游小董,带我们去黄山的导游。一个团有几个老人,有几个小孩,还有20多个男男女女。他的知识很专业,但一路上很松散,对时间不怎么控制,让我很不适应,总担心他出错。上车时间,他基本上只说一次,到点后他就开始等大家,迟到半小时也没关系;集合地点,他只说了一次,然后到地方等大家;路线方案他也是只说一次,有问题他才回答。这样做,经常出现一些小误差,导致他也跑上跑下的,一路上他服务很好,帮助提东西,扶老人,随叫随到,而且很乐观,一直乐呵呵的,整个行程也顺利结束了。 我印象中的导游,都是那种安排的规规矩矩,确保一丝差错都不会出。导游带着去购物,带着去吃饭等,都是要拿回扣的,导致游客和导游总有一种对立关系。 对于丫丫,我们去武当山当天是大雨,但因为这个导游的热情,大家心情也不错,对她的印象很好。 对于小董,我一开始跟朋友说:这个导游不专业啊,安排的太不完善了。到后来,我开始很欣赏这个小伙子了。他的随性和信任。 回来后,我开始思考:这两个导游,明显不是最专业的,但为什么我会对他们印象那么好?这个事情很有意思。 我想起以前一位同事的故事。 他做事情非常专业,工作上效率也很高,任何同事的项目,只要涉及到他那一部分,他绝对不会出任何问题。他对待同事也是彬彬有礼,很少跟人红脸。后来有一次他问我:鬼老师,为啥大家跟我关系都很一般?我那个时候才意识到:好像是的哦,我跟他也走得不近。 你周围有没有类似的做事一板一眼很少出错的人?你跟他关系如何? 故事讲完了。 以前我刚毕业的时候,总有人跟我说,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不要让工作影响生活,也不要让生活影响工作。我当时还奉为教条。现在想来,工作和生活哪里分得开啊。如果真的分开了,还有意思么? 那两个导游,完全把他生活的状态带到工作中了,他们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甚至成为了游客的朋友。这时候他们已经不只是一个导游的标签了,他们自己开心,游客也开心。当然,他们确实不一定是最专业的导游,但我确实很喜欢。 以前有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我看过几遍,里面有个在监狱里住了几十年的老人Brooks,刑满出狱后,去一家超市工作,工作很努力,但就是很不适应。他习惯了以前被管理的模式。在超市,他想上厕所,还向主管提申请。这个老人很怀念在监狱的生活,后来,他在一个简陋冰冷的旅馆上吊自杀了,留下了几个字:Brooks was here.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段经典的台词: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不是也有很多看不见的墙?我们从小就痛恨那些墙,后来就慢慢习惯了,反而依赖他们去生存。慢慢长大,我们都变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那种人。 写到这里,或许你也看见了很多墙,但无力去改变,或许你有些伤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矛盾的社会中。我们建立体制,但又不希望体制化;那么多束缚,我们自己形成,然后再努力去挣脱。 再看看丫丫和小董。他们没有那么体制化,也许是他们在这个行业时间还不够长,也许他们经常被领导批评不够专业。 他们以后会怎么样,我不知道。 我祝福他们,也祝福你! 【七哥闲谈】 玩个游戏啊,现在去鬼友社区晒照片,有机会获得我的签名书。 如果你购买了鬼脚七定制的纯羊绒围巾,或者你曾经在某个场合和鬼脚七有过合影,亦或,拍照上传一段手抄的感悟,都可以在晒出来,和鬼友一起分享。 不知道怎么参与?点底部“阅读原文”四个字就可以了。平时,如果你有问题,也可以在鬼友社区提问,让大家帮你解决。我有空了也会去看看的。
鬼脚七 2015-08-23 08:42:08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