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在热乎乎的感情世界中徜徉 凤凰读书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米齐诺娃致契诃夫


189119日,莫斯科


安东·巴甫洛维奇:


昨天我怎么也不能把教学大纲拿到手,今天拿到了,但也不能在四点钟前送交给您。今天在杜马给您写了一封长信,幸好没有发走,现在一读,大惊失色--干脆是一篇哀歌。您是怎么回到家的?大概已经吃过五顿午饭和晚饭,反正日子过得很舒心。您把自己的霉气或是秽气都留在了莫斯科,现在感觉您自己完全是个“幸福的人”,我是多么的羡慕您,如果我哪怕能到阿列乌斯基岛去旅游一次,我也会成一个幸福的人。因为咳嗽,我已经三夜没有合眼,也没有让家人睡好觉,昨天又咳出了血。祖母生气了,说我出门不注意保暖,还预言我会得肺病的--我想,您会笑话我的。这一切都很糟,但也很好。到了莫斯科您别忘了到瓦加尼科沃公墓去给我扫墓。昨天从五点到晚上十一点我一直在您家,大家都很健康,米哈依尔·巴甫洛维奇走了,我和玛莎今天去剧院看了《新的事业》,我就是从剧院回家之后给您写这封信的,因为不想睡觉,也因为我知道这样能使您气恼,因为您不得不读这样一封毫无文采的信,而让您气恼会让我开心。戏还不错,但我不会再去看它。安东·巴甫洛维奇,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清早我会写出如此灰暗的信,而我现在觉得,我写的全是胡言乱语。


好了,我已经让您讨厌了,请原谅,但既然想了写信,也写了,就不能把它扔了。当然,我不会期望您的回信,因为我不过是个杜马的抄写员,而您是着名作家契诃夫,但我还是要祝您健康,还请您别忘了。


丽·米齐诺娃


【译者注】


1890128日,契诃夫从萨哈林岛远游归来,准备收集一些小学的课本与教学大纲寄送给萨哈林岛的孩子,米齐诺娃便以送教学大纲为由,给契诃夫写了这一封情调颇为暧昧的信。米齐诺娃与契诃夫的妹妹玛莎是一所中学的同事,所以是契诃夫家的常客。契诃夫几个兄弟对这位美女都有好感,但名作家安东·契诃夫自然对她更有吸引力。除了在中学任教外,米齐诺娃还在莫斯科杜马(即议会)兼职做抄写员,所以她自称“杜马的抄写员”。米哈依尔,即米沙,是契诃夫的弟弟。阿列乌斯基岛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1867年俄国将它与阿拉斯加一起卖给了美国。



契诃夫致米齐诺娃


1891111日,彼得堡


杜马的抄写员:


来信我已收到,明天就把它寄往流放地,即萨哈林岛,多谢您,米齐诺娃。


至于说到我已经吃过五次午饭和晚饭,那您说错了:我已经吃了14次午饭和晚饭。与您的观察相反,我没有把霉气留在莫斯科,而是把它带到了彼得堡。


您想到阿列乌斯基岛去?您去那里能幸福?那您就去吧,我给您和您的男友(我忘了他的名字了)提供免费车票。


您为什么早晨的情绪这么糟糕?您为什么那么轻视您早晨写给我的信?啊嘿,丽基莎,丽基莎!……


您给自己的信作了这样的评价:“真不好意思把这样的信寄出去!”为什么不好意思?您写了信之后就以为您这封信写得乱糟糟的。不必苛求自己。我向您保证,您的信写得非常得体,不卑不亢,一看就是来自一个上流社会的人写的。


好了,事情就是这样了,上帝保佑您。祝您健康,幸福,快乐。


要让她满意,


就要笑哈哈。


特罗啦啦!特罗啦啦!


但在上流社会活得并不开心。一位女作家(米沙的熟人)给我写信说:“我的事情不太好,我真想到澳大利亚去走一遭。”您要去阿列乌斯基岛,她要去澳大利亚!那我上哪儿去呢?天下的好去处都给你们两位抢去了。


再会了,我心灵的凶手。


您的着名作家


【译者注】


女作家指沙芙洛娃(1874-1937),她也是契诃夫的一个女粉丝。


“要让她满意……”是轻歌剧《美丽的叶琳娜》(1864)中的一段唱词。



《爱的故事》序言

童道明


起先,是拉克申老师,牵着我的手,走向了契诃夫。


那是1959年,我在莫斯科大学文学系读三年级,写了一篇学年论文--《论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


论文讲评会开过后,拉克申老师把我留住,说:“童,我给你论文打5分,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人。我希望你今后不要放弃对于契诃夫和戏剧的兴趣。”


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从而一劳永逸地决定了我日后安身立命的职业方向--研究契诃夫及其戏剧。


领着我走向契诃夫的,就拉克申老师一个人;而后来帮助我走近契诃夫的人就很多了,其中就有于是之老师。


作家爱伦堡1960年出版了一本叫《重读契诃夫》的书,他说契诃夫的简洁的文风是与他谦虚的品格有直接关系的。我将信将疑。后来认识了于是之老师之后,才相信了人的简洁的文风与他的谦虚的品格之间的血肉联系。


作家高尔基在《论契诃夫》中写道:“我觉得,每一个来到安东·契诃夫身边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希望变得更单纯,更真实,更是他自己……”


我早就读过高尔基的这段话,我也相信会是这样的,特别是在我结识了于是之老师之后。2014118日,作家文摘报社在首都图书馆开于是之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我在发言中几乎重复了高尔基的这一段话,只是把“安东·契诃夫”改成了“于是之老师”。


于是之老师帮助我更好地认识了契诃夫。


爱伦堡的《重读契诃夫》煞尾一句是:“谢谢你,安东·巴甫洛维奇。”多么简单的一句,但饱含着多少深情。我一直想效仿爱伦堡,在公开文字里向契诃夫说几句温情的话。这个机会终于来了,1995年我写了第一篇关于契诃夫的散文《惜别樱桃园》,文章最后是这样写的:


谢谢契诃夫。他的《樱桃园》同时给予我们以心灵的震动与慰藉,他让我们知道,哪怕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为什么站在新世纪门槛前的我们,心中会有这种甜蜜与苦涩同在的复杂感受,他启发我们这些即将进入21世纪的人,要懂得多愁善感,要懂得在复杂的、热乎乎的感情世界中徜徉,要懂得惜别“樱桃园”。


189067日,契诃夫在去萨哈林岛途中,乘船漂流到黑龙江上。他先在俄国边城布拉格维申斯克下船小憩,然后又登船来到中国边城瑷珲稍作逗留。1998730日,我也有机会坐船从黑河漂流到了瑷珲城。一路上同船的朋友都在谈笑风生,独有我一个人坐在甲板上,脑子里想的全是契诃夫。回京后写了篇文章,文章最后说:“我努力让自己相信,这一个半小时的江上航行,是我忙忙碌碌的生命里呼吸得最自由的时刻,我也努力寻觅契诃夫108年前见过的‘数不清的长喙的精灵’。可惜,只有可数的几只水鸟飞来追逐轮船激起的浪花,与我们相伴在黑龙江上。”


有个俄罗斯演员(我忘了他的名字了),非常喜欢契诃夫,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契诃夫留下的不仅是二十卷文集,还有两所学校和一片森林。”我欣赏他这句话。“两所学校”是指契诃夫出资赞助兴建的两所农村小学;“一片森林”是指契诃夫本人锲而不舍地在自己的庄园里手栽的一片树林。


我在一篇名为《有精神谓之富》的散文中,曾经高调地思考过契诃夫植树的精神价值:


我想引用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句话:“当我走过那些被我从伐木的斧头下救出的农村的森林,或者当我听到由我栽种的幼林发出美妙的音响的时候,我便意识到,气候似乎也多少受到我的支配,而如果一千年之后人们将会幸福,那么这幸福中也有我一份微小的贡献。”这是契诃夫名剧《万尼亚舅舅》里的一段台词。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契诃夫创作的主要意义,那就是:契诃夫不厌其烦地要让人知道,人应该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而在这段台词里,契诃夫对于人的崇高精神追求作了极富诗意的表达。在这里,人超越了自我,把小我化入大我,自觉地、满怀信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存在与创造,融入历史时空与造物主的创造之中。三年前我翻译过《万尼亚舅舅》全剧,译到这段台词时,我感到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


在我的剧本《我是海鸥》里,则对“契诃夫种树”作了低调处理。我写了这样一个场景:


契诃夫:姑娘,我看你的心情不太好。


女演员:我很累,很烦恼。


契诃夫:是的,无处不在的生存竞争,让人的生存失去了诗意。


女演员:那该怎么办呢?


契诃夫:找块空地,种几棵树,然后看它们如何一年年长大成荫。我心里一有烦恼,就去种树。我已经种植了一大片树林子了,可见我有过多少的烦恼呀!


《我是海鸥》2010130日在蓬蒿剧场首演。这天恰好是契诃夫诞生150周年。在剧场门口遇到北京师范大学的程正民教授,他说今天天冷,本来不想来,但读到了我发在《新京报》上的文章,就决定来了。我的文章题目是《幸福的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文章里的哪一段文字引起程教授注意了呢?可能是这一段吧:


190418日,契诃夫给正在尼斯度假的作家蒲宁写信,信中的问候语却是:“代我向可爱的、温暖的太阳问好,向宁静的大海问好。”记得当年读到这里,不住地对自己说:契诃夫真可爱……


《我是海鸥》2010919日在南京大学演出。南大余一中教授坐在我的学生苏玲旁边看戏,看完戏余教授发了感慨:“童先生真年轻!”他的感觉是有道理的。在写作《我是海鸥》时,我把契诃夫的一句话当座右铭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脉搏在我身上跳动得越加有力。”进入真正的创作状态,人会有精神上的亢奋。契诃夫这句话是1898年说的,这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着名的小说三部曲--《套中人》、《醋栗》和《关于爱情》就是这年完成的。


契诃夫是个什么样的人?拉克申说:“契诃夫尽管活在19世纪,但他的思想属于20世纪。”罗扎诺夫说:“他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不过他更精致、更典雅。”


我写作第二个关于契诃夫的剧本时,就把这两位俄国学者的话当作塑造契诃夫形象的指针。


这个剧本名叫《契诃夫和米齐诺娃》。米齐诺娃是契诃夫的初恋情人,是《海鸥》中妮娜一角的生活原型。当然,剧本里有围绕《海鸥》首演产生的“飞短流长”,也有初恋情人间一定会出现的“儿女情长”。


2014330日这天,我接到了与“契诃夫及其戏剧”有关的一个电话与一个短信。电话是中央戏剧学院陈珂教授的研究生闽宜打来的,她说她要排演《我是海鸥》。短信是中国国家话剧院杨申导演发来的:“剧本已经拜读,很多地方很有心灵触点。”隔一天,他又来短信:“我又读了剧本,依旧感动。”他读的就是《契诃夫和米齐诺娃》。


把契诃夫给予我的感动,通过写作传递给别人,使其他人有了走近契诃夫的兴趣,这就是我一直保持着对于“契诃夫及其戏剧”强烈兴趣的结果,我也可以因此而告慰已经作古多年的拉克申老师了。



《爱的故事:契诃夫和米齐诺娃》/[]契诃夫、米齐诺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07


凤凰读书 2015-08-23 08:41:30

[新一篇] 盈盈樓上女:春色如許,但傷知音稀

[舊一篇] 我依舊迷人:紀念契訶夫逝世110周年 鳳凰讀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