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辉讲《香港文学大系》:香港为什么会是今天的香港 开卷八分钟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马家辉:我们知道这几年香港有一股本土热潮,大家都说本土、本土、本土,这本土除了空间上面指向香港的社会以外,时间也往往是往前面看,应该是前还是后呢?反正往历史看,怀旧。可是怀旧往往只是说一种情绪的怀旧,只是本土不仅是情绪的怀旧,还好多人在不同的层面很努力去发掘、去找、去研究,找出以前香港走过一条什么样的路,今天的香港为什么会是今天的香港,而不是其他的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面有什么它的特点?


当我们把香港的历史越挖越深的时候,就看到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为什么复杂呢?主要因为时空的关系,香港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大家从台湾来的,中国大陆来的,从南到北都可以来香港。然后香港去北边,整个互动,就让本土社会弄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价值观和生活的风格。这个发现在最近几年香港各方面的研究,商业的、政治的和各种文化教育的,我们都可以看到。


今天想介绍一本书是在文学方面的研究跟发现,严格来说它不是一本书,我想这是一套书,一本一本的出的。这一套书就叫做《香港文学大系》,里面还分了不同的卷。我手上拿的是散文卷,还有两本的,然后还有小说、还有戏剧,还有什么?儿童文学,还有什么?还有通俗文学,包括香港的“三及第”,什么叫“三及第”?就是用文言文、白话文还有广东话一起来写的文学作品。当然现在有新的“三及第”,在香港有一种粥,什么猪肉,什么牛丸,全部混在一起,混杂的,混搭的粥。我们在文学上面称为“三及第”文学,现在的香港“三及第”就不是文学、白话、广东话了,现在是什么?因为几乎没有懂文言了,就是把白话、广东话(白话文是现代白话文,然后广东话就粤语),还有加上外来语,英文、日文、韩文,都把它写进文章里面,这是新的“三及第”文学。里面我刚说通俗文学,还有旧体文学,也称为其中一卷。因为香港其实还有一些传统派的人在坚持,到今天还是写旧体诗的,有蛮多的人去组成不同的团体去写。


所以这一套书它主要是找回1919-1949年中间的这个年代里面的香港文学,香港文学不仅是香港人写的,还包括像茅盾、萧红。因为有的人我们称为应该是在北京、上海的作家,中国大陆作家的文章。但因为他们当时某一段时间在香港,写小说、写散文,写不同的类型的文学,也在这边发表,所以都纳入进去。


这一套书是录1919-1949年,中间有一段是从1941年到1945年日本人,日本鬼子占领香港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报纸杂志,那很多作家在上面发表文章,他们当然不一定是歌颂日本鬼子,他们也有委屈。在有限的空间里面从事文学的探索,甚至你看到他们用某种笔法讽刺日本人。那些文章以前坦白讲大家不注意的,避讳嘛!在那个年代写文章我们就说是汉奸文人,就觉得瞧不起。其实不是的,当时很多人用不同的方法,还有地下文学,就是弄的小刊物,里面来写文章,那些文章、小说、散文、评论也好都收进这套书里面。


那这一套书呢,我觉得是一家很重要的出版机构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然后主编就是一位很重要的学者,叫陈国球。陈教授是香港教育学院的教授,教育学院应该有机会变成大学了,教育大学,师范大学。他还有好多在中文大学的一些朋友,年轻的学者,一起分别来主编。


然后每一卷不同的领域,我们看到像我拿着散文这一卷。比方说里面有一位姓谢,感谢的谢--谢晨光,早晨的晨,光明的光,很有意思。有人经常说香港作家北上,对吧!其实你知道谁是第一个北上的香港作家吗?几乎就是谢晨光。假如我没记错好像他是在二零年代或三零年代初,就投稿。他住在香港,不断投稿给上海的杂志,终于登了他一个作品,他非常高兴。后来有人访问他,你为什么那么高兴?或者说在香港发表作品跟在上海发表作品有什么不一样?他说:“那不一样啊,像我这种作家,我们写作人,好像有作品能够在中国大陆,在上海这个杂志来发表呢,才是光荣,才被肯定。”所以当时上海跟香港是这样的感觉,其实有点像八零年代,甚至今天也是。


好了,香港商务印书馆最近其实还重版了一本书,应该是1937年的书,叫《香港指南》,很好玩的。其实是一个富二代写给外来人来看的,包括外国人,包括从大陆来香港的人。所以里面香港的生活状况,去哪里吃饭、坐什么车、票价多少钱等等,还有一些简单的历史都有写。所以当时是指南、工具书,可是今天看来这是历史。这本书,假如你有机会来香港,我建议你买来看,你就感受一下本土的情怀。




凤凰读书 2015-08-23 08:41:24

[新一篇] 馬家輝講《少帥》:張愛玲筆下的張學良 開卷八分鐘

[舊一篇] cool!《紐約客》用畫筆挽留即將消失的書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