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来了!谁会成为人生大赢家? 凤凰读书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各界人士的猜测,博彩公司给出的赔率,全球文学爱好者的持续关注,诺贝尔文学奖永远是十月间最抢眼的话题。陪跑还是折桂,本周四即将揭晓——



村上春树

────────────

日本现代小说家,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畅销一千万册,引起“村上现象”。其作品风格深受欧美作家的影响,基调轻盈,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被誉为日本80年代的文学旗手。


跑步对我来说,不独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我每日一面跑步,或者说一面积累参赛经验,一面将目标的横杆一点点地提高,通过超越这高度来提高自己。至少是立志提高自己,并为之日日付出努力。我固然不是了不起的跑步者,而是处于极为平凡的——毋宁说是凡庸的——水准。然而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米兰·昆德拉

────────────


捷克裔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当今国际上在文学地位和作品销量上最有号召力的大师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在世作家”和“当今世界被人读得最多的三位小说家之一”。西方评论家称他“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新水平”。1996年,瑞士《周报》邀请世界各国的总共18位文学评论家写出健在的十大作家的名字,调查结果显示,马尔克斯以13票当选为“在世的最伟大作家”,昆德拉得9票,仅次于马尔克斯。


米兰·昆德拉常常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顺手拈来,揉进自己的小说中,同时讲述两种甚至几种故事。在其作品中,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杂揉在一起,既可随意拆开,也可随意拼装。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故事,组装起来就是一部诗意的“复调式”小说。


但是怎么啦?她忘了自己的决心吗?如果试图救她于不死的人不再活着,她为什么不把自己溺死呢?为什么最后自由了她又不想去死了呢?生命出其不意重新获得,倒像是一记撞击,击碎了她的决心;她不再有力量保持她要寻死的毅力;她发抖了;突然失去了一切意志、一切魄力,机械地朝着她抛弃汽车的地方游去。


——《庆祝无意义》




菲利普·罗斯

────────────


美国当今文坛地位最高的作家之一,曾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33年出生于美国新译西州纽瓦克市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以小说《再见吧,哥伦布》(1959)一举成名(该书获1960年美国全国图书奖)。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认为他是“美国仍然健在的四位一流小说家”之一,他们是:罗斯、托马斯•品钦、唐•德里洛、科马克•麦卡锡。1999年,他被美国《作家文摘》评为“20世纪最优秀的100位作家之一”。


这不仅仅是生活,他想,这是生活的结束。不堪容忍的并非他和福妮雅引起的众怒,令人不堪容忍的是他已走到了生命的末端,生命的尽头,时不再来,倘若曾有过时机让他了解争端,放弃反驳,从他哺育四个活泼孩子的意识中超脱出来,忍耐好斗的婚姻,影响固执的同事,尽力引导雅典娜平庸的学生理解二千五百年前的文学。是屈服的时候了,是该让这单纯的渴望作为他的向导的时候了。超脱他们的指责。超脱他们的控告。超脱他们的审判。趁你没死之前,他告诫自己,学会超脱他们令人发怒的,讨厌的,愚蠢的谴责的权限,我行我素的生活。


——《人性的污秽》




阿多尼斯

────────────


当代最杰出的阿拉伯诗人、思想家,在世界诗坛也享有盛誉。其有关诗歌革新与现代化的见解影响深远,并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很大争论。迄今共发表《风中的树叶》、《大马士革的米赫亚尔之歌》、《这是我的名字》等22部诗集,并着有文化、文学论着近20种及部分译着。其旨在重写阿拉伯思想史、文学史的巨着《稳定与变化》分4卷出版后,在整个阿拉伯文化界引起震动,被公认为研究阿拉伯文学及文化的经典着作。


你的眼睛和我之间

当我把眼睛沉入你的眼睛

我瞥见幽深的黎明

我看到古老的昨天

看到我不能领悟的一切

我感到宇宙正在流动

在你的眼睛和我之间




阿摩司·奥兹

────────────


当今以色列文坛的最杰出作家,也是最富有国际影响的希伯来语作家,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终身教授。迄今已发表了12部长篇小说,多部中短篇小说集,杂文、随笔集和儿童文学作品。他的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曾获多种文学奖,包括法国“费米娜奖”,德国“歌德文化奖”,“以色列国家文学奖”、西语世界最有影响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等。


就连在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里,大家也总在讨论主人公生活随意,为爱而死,或者是为某种崇高的理想而死,或者是心力交瘁而死。这些皮肤晒得黝黑的拓荒者也是一样,在加利利的某座山岭,随意生活。我们这地方,无人为耗尽体能、单恋或理想主义而死,人们不是随意地生活--不光我的父母,所有的人。


——《爱与黑暗的故事》




恩古吉·瓦·提安哥

────────────


1938年生于肯尼亚,1962年恩古吉在“非洲英语作家研讨会”上遇见了着名非洲作家索因卡和阿契贝,这次重要的会面使他决心走上“终身非洲作家”的道路。1977年,他因抗议当局对英语的强制性教育而被政府逮捕,拘禁超过一年。获释后与家人过着流亡的生活,直到肯尼亚独裁者阿拉普·莫伊下台才终于得以安全回国。由于政治和健康的原因,最近十几年,恩古吉和阿契贝一样旅居美国,在美国的大学工作。


恩古吉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肯尼亚独立以前,在白人殖民统治下,劳苦大众过着被压迫被剥削的生活,恩古吉的作品犹如战斗的号角,唤起民众,号召他们站起来,团结一致,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斗争。非洲各国独立以后,恩古吉又用犀利的笔锋、生动的语言褒贬时弊,无情揭露各国存在着的诸如贫富差距、新旧文化矛盾冲突、官场腐败、以权谋私等黑暗现象。


穆苟感到提心吊胆。他仰面躺在床上,看着房顶。只见一串串烟灰从茅草屋顶挂下来,直指他的心窝。一滴晶莹的水珠正好悬在他的上方。水珠不断膨胀,沾上了烟灰,越来越浑浊,越拉越长,眼看就要落下来。穆苟想闭上眼睛,可眼皮不肯合上;他试图把头挪开,可脑袋好像被牢牢钉在床上。水珠越来越大,离他的眼睛越来越近。穆苟想伸手去挡,可双手、双脚以及全身都不听使唤。穆苟在绝望中使出全身力气,最后奋力一挣,终于从梦魇中苏醒过来。现在,他躺在毯子下面,惊魂未定,害怕像梦中一样,有一滴冰冷的水珠会突然刺破自己的眼睛。


——《一粒麦种:肯尼亚历史上一段最黑暗岁月的缩影》




阿西娅·杰巴尔

────────────


生于1936年,阿尔及利亚小说家、翻译家和电影导演。阿西娅·杰巴尔被认为是北非地区最杰出和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06年她被选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是北非三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1996年因所取得的成就荣获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她的作品常常以妇女为写作背景,涉及到她们的独立人格、性爱以及家庭与男人的关系。她广泛关注女性所面对的所有障碍,具有强烈的女权主义倾向。她的很多作品都充满对阿拉伯妇女权利的吁求,为她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我不是那种把事情简单化,只为读者提供假期在南部海滨消遣的书的作家”,她说,“我不代表非洲人,也不代表阿拉伯人,代表他们太沉重,是要承担巨大责任的。作家的基本任务,不是代表人民,或一个民族,而是在作家为自己选择的道路上,独自持续前进。”


给太阳的诗

从碧玉的牢笼

我把日子解放

它像激流的泉

滑过我的指尖

从海的坟墓

我把夜晚解放

它像雨的外套

把我笼罩

从苋的床铺

我解放天空

骄傲的闪电中

它飞向王座

在世界的舞台上

我投掷太阳

它投下的影子如此深厚

以至于失去了法律的保护



乔伊斯·卡罗尔·奥兹

────────────


美国当代着名女作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驻校作家、客座教授,讲授文学创作。她勤于笔耕,不断有作品问世,迄今为止已发表长篇小说四十余部,另着有多部短篇小说、诗歌、戏剧、随笔、文学评论等文集,同时也致力于时事议论文与侦探小说等通俗文类写作。1970年以长篇小说代表作《他们》(Them)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大瀑布》(The Falls2004)荣获2005年度法国费米纳文学奖。《我们是马尔瓦尼一家》(We Were the Mulvaneys1996)于2001年成为“奥普拉读书俱乐部”(Oprahs Book Club)的推荐书目,这使得奥茨首次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奥茨素以揭露美国社会的暴力行径和罪恶现象而闻名,她的作品涉及“强奸、乱伦、谋杀、骚扰、食人、折磨和兽性等各种各样能够想象的身体的、心理的及性方面的侵害。”其作品在整体上构成了一幅当代美国社会的全景图,不仅生动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中下层阶级和劳动阶层的生活状态,而且触及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她深受福克纳的意识流和哥特式风格的影响,作品大量运用心理分析、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手法,尤其擅长营造神秘恐怖气氛,使用心理现实主义手法,注重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因此被誉为“女福克纳”。


我已经活了一辈子,我把自己内心的一切都亮了出来,却是空空如也,一无所得。我现在什么都不懂,一点也不比我过去懂得多。那些男人什么也没教会我,我连恨都不恨他们。我过自己的日子,但是我的生活没有方式可言,没有形式可谈。所有那些夜里孤独自眠的人都会因怨恨而辗转反侧,他们直不起身子,不成样子。所有那些把自己献给男人,而不知道那些男人是谁的女人,都满腔怨恨,行色匆匆,惊恐万状,犹如肠道染病一般。这些你知道吗?你着书立说,这些事你知道吗?


——《他们》




彼得·汉德克

────────────


奥地利先锋剧作家。1942生于纳粹德国占领下的奥地利格里芬,1960年入格拉茨大学学法律,并参加了青年作家团体“格拉茨人社”,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当时亦在其中。着有剧作《大黄蜂》(1966)《别后短信》(1972)《黑夜,我离开无声之家》(1999)。他的《卡斯帕》已成德语戏剧中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他创立了颠覆性的“说话剧”,消除了布莱希特极力保持的演员与观众、戏剧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即“陌生化”或“间离”,获得2009年度的弗朗茨卡夫卡奖。大家熟知的电影《柏林苍穹下》也由他编剧。


由于我们骂你们,所以你们将不会再倾听我们。你们细听我们。我们之间的距离将不再是无限大。由于你们挨骂,所以你们的静止与呆滞状态将终于显得很合时宜。但是我们并不会骂你们,我们现在会使用你们所使用的骂人话。我们会在骂人话里自相矛盾。我们将不会专门针对任何人。我们只是制造一个音响形象。你们不需要感到震惊和屈辱。因为你们事先得到了警告,所以你们可以很超脱地面对骂詈。因为用“你”这个词就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骂詈含义,所以我们将可以相互称呼“你”。你们是我们骂詈的主题。你们将细听我们,你们这些傻货。


——《骂观众》




哈维尔·马里亚斯

────────────


生于马德里,是当代世界文坛最具影响的西班牙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译成34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出版,发行量超过千万册,可惜中国读者对他所知甚少。早在1996,德国最具权威的书评家列赫兰尼斯基就称他是“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只有马尔克斯能与他相提并论。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小说作品,无一不折射着作家娴熟的叙述手法和独特的文学构想。


一切所讲述的,将成为不真实和概括而已,虽然是可信的。试试不依赖事情曾经是怎样、或是如何发生,而是如何维持在隐瞒、未知和不被讲述出来。一旦事情别叙述、或是被宣布、或是被显现,虽然看起来非常真实,如在电视上或是在报纸上……它变成了选集和象征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事件,成为了承认。事实从未凸显出来,就如同公式所言因为唯一的真实是不被知道的或是不被传达,是不被翻译成为言语或是影像,把事情隐瞒住,而不是探究事实。


——《如此苍白的心》



凤凰读书 2015-08-23 08:40:58

[新一篇] 莫言:漫長的文學夢 諾獎·2012

[舊一篇] 《德語課》作者,純凈老派的倫茨走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