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命运 梁晓声:重活一遍,我将是最大的愤青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编者按

2010年11月,着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梁晓声,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史静寰做客腾讯思享会,共同探讨“大时代与个人命运”。两位嘉宾都是为人者师,在大时代中,每个人的个人命运以及自己在这个社会中与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社会中,又何以自处?

主题:大时代与个人命运

嘉宾:梁晓声(着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评议:史静寰(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10年11月28日(周日)下午14:00

地点:清华大学建筑馆报告厅

阅读指数:★★★★★

 

  • 梁晓声:我们这代人是缺氧的

前天和昨天我在北京展览馆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返城知青演出,我听了他们唱京剧、歌剧。当时有知青战友跟我说,我们这代人是缺氧的……


  • 梁晓声:重活一遍,我将是最大的愤青

在我们那个年代,外界的诱惑对我们很少,现在外界的诱惑太多,不同人的人生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造成的心灵冲击是我们这代人在年轻时绝对想不到的……


  • 缺了“自由思想、独立精神”,清华校训被拦腰斩断?

清华、北大这两所学校是一定要培养出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还要有高尚品格的学生。中国有那么多的大学,有那么多的大学学子,这两所大学的学子在精神上、思想上和人格上一定更要有责任做示范……


  • 五四以后,国家的希望过多压在青年身上

我们这个国家自五四以后,习惯于把国家的重任、国家的希望压在青年身上。如此一来,那中年人应该承担什么呢?其实,有些责任不只是年轻人的,中年人、中老年知识分子,每个人都要担一份在身上……


  • 不要屏蔽历史,过去的伤痛要抖露给人看

一定要把过去国家的伤痛抖出来给人看,我一直想发现,在那样一种伤痛中,国人在人性中的善良、同情还存在吗?还有吗?我发现的情况是依然有,像费孝通和潘光旦的师生情……


  • 80后一代的梦想未绽放就败了?

当一个社会的主要问题不是我们造成的,我们甚至会是问题的承担者。这种情况下,前一代人对我们的状况不满意,是否首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哪一代的青春像我们这么不容易……


  • 改革首先是思想改革

学者和媒体最重要的是独立起来,现在大多数媒体没有独立性,只有相对意义上的一点点独立性。希望未来中国有更多的独立媒体,独立学者,推动中国的社会改革。改革首先是思想改革,思想没有改变的话,其它改变都是没有意义的……


史静寰:每代人对个人成长的外在环境都心怀遗憾


史静寰:非常高兴能和我的偶像梁老师坐在一起,比较遗憾的是,我没梁老师去东北建设兵团的经历,因为我们那一代人所生活的时代,自己的很多选择并不是自己做出的,而是时代安排的。所以到69届大批的学生到东北建设兵团之后,70、71这两年的初中毕业生有一批就留在城里,而我就是初中毕业以后被留在学校工作,以后念了大学。梁老师1974年在复旦上学,而我于1974年在师大读书,1974年我险些和梁老师同学,因为当时招学生时,只有复旦、师大。我有一个长我一岁的姐姐,我们共同生活,父母在外地,跟我们一起长大的奶奶刚刚去世,所以当时我选择了师大,失去了和梁老师同学的机会。


所以一不留神,从70年代初当老师一直到现在。我记得非常清楚,在2001年(2002年调入清华)师大举行从教30周年的一个表彰会,当时我也站在场中间接受表彰,给我颁奖的副校长大吃一惊说:你怎么当老师都30年了。是啊,一不留神,当老师已经30年了。


每个人都年轻过,每个人都有青春美好的大好年华,但当每个人有了一把年纪以后回顾青春时,感受非常不一样。我们这一代人出生的时候有大量的孩子出生;在长身体时,赶上了自然灾害;该念书时,赶上了文革;该成家时,赶上了晚婚晚育;该生孩子了,赶上了计划生育;该好好毕业了,又赶上了文凭潮,要回去重新念研究生,重新去出国留学等等。自己个人命运和大的外部环境并不是那么匹配,我听我的学生抱怨自己的经历时,就能感觉到,每代人对自己的命运和外在大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种遗憾。



梁晓声:我们这代人是缺氧的


梁晓声:前天和昨天我在北京展览馆,我们看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些返城知青在演出,我听了他们唱京剧、歌剧。当时有知青战友跟我说,我们这代人是缺氧的。这些知青返城之后,工作问题,家庭的困难,包括个人的问题,要去倾诉,要征求意见,他想来想去,没有别人,还是找当年的知青战友或者当年的班长、排长,这样一找,关系就延长到今天。


一个独生子女想不自我为中心都不知道怎么才叫做不自我为中心。


梁晓声:重活一遍,我将是最大的愤青


梁晓声:我特别心疼现在的青年。在我们那个年代,外界的诱惑对我们很少,为什么要叫平均主义、社会主义,所看到的都是差不多的,涨工资一起涨,调到团里、师里,身份还是一个知青,这就可以使人的关系在大的方面不是功利的。现在就不一样,如果我是他们中的一员,还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我来自于偏远的省份,出生于农家,又是家里唯一的一个孩子,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我攻城略地、过关斩将考到北大,来到北京,看到不同人的人生有那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造成的心灵冲击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年轻时绝对想不到的。我年轻时,指着一个小砖房说,那是军区司令员的住宅,而这个司令员参加过长征,觉得有这个房子是应该的。我到过区长的家,并给我豆饼馅儿包子,我们平时吃不到包子,当时我觉得就像皇宫一样。现在像我这样的人进入到某些家庭的话,我会非常诧异,做梦都想不到原来中国某些人的家会那么大、那么豪华。我还想象,如果我再重活一遍的话,我可能比当代的愤青更愤青。


最糟糕的事:没能力做出选择


史静寰:我从80年代末去做贫困地区的教育项目,所以,在贫困地区看到的是比你生活条件差的孩子,他们和你自己的孩子一样聪明,一样有发展前途,他们唯一缺少的就是机会,当教育还能给他一线机会和希望时,那就是我们能帮他们一把的时候。所以我没有像梁老师那样进到皇宫那样的大房子里去感觉那种不平衡,而是到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感受那种氛围,并将改变这种氛围变成一种责任和义务。


我特别同意刚才梁老师说的第一点,其实人总是处在一种处境当中,我那个时候是没有选择,人没有选择时,也会有痛苦,会被安排、被分配去做什么事,这个时候,你也会感觉,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会怎样怎样。但现在的一代选择机会很多,但也会痛苦,比如说你的选择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感觉更痛苦的是,当你有机会选择,但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去做出选择时,是最糟糕的事。所以,首先我们应该珍惜选择的机会,同时应该具备选择的能力,而且我们要学会承担选择对我们带来的后果。


梁晓声:在可言说的情况下,把看到的说出来


梁晓声:史老师说的贫困地区我也去过,中国现在的状况是这样的:任何一座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离开这座城市50公里,眼睛一下子就会面对贫困,我回到原地,更多的会想到国家的事。虽然我们只是一名普通的老人,但确实会想到,国家这样下去,是对的吗?正常的吗?这种贫富差距,再继续拉大下去,会是怎样?


我必须承认,作为老师我把学教好,我跟我的学生只谈教与学的问题,有一部分精力是跟学生谈我教你什么,你领会了多少?另外一部分精力和心思,确实是“傻乎乎”的想这个国家。这部分还不能跟学生谈,因为跟学生谈,他必须会这个问题,第二,那也不是他的当务之急。我们这样的人,其实在大学里,不能只是教书,在一切可以言说的情况下,把我们看到的说出来。


要真正读懂社会必须自己多多实践


史静寰:我非常同意梁老师所说的。作为一个老师跟学生的交流应是全方位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常常说,教书育人对老师来讲,最捷径的是你所承担的课,但任何一个合格老师都会意识到,并不是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并不是在有限的学科知识和传授当中跟学生交流,而是教师自己的为人处事,自己的言行举止,自己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会潜移默化的,以自己不容易察觉的方式影响着学生。所以,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就在于真诚的和学生去交流,那么他看到的就是这个世界所应该呈现出来的那样。


但我常常想,这一代人和我们那个时候的区别就在于经验,其实很多社会上的经验不是通过语言的传授或者老师的告诫而感知。我在上初中时,每天走很远的路去上学,自己做饭,而且要去老乡家买柴火,自己烧灶,去井口打水(这有技术含量)。几年前我买了车,就想去以前走过的地方看看,开着车两个小时就到了,我儿子就说,这么近的路,你们怎么会走了一个月?所以我现在想,那时的走、看、体验,可能是我们了解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在现代,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意识到自己在社会经历方面的一些缺陷,这种缺陷就是独养的孩子在家里被娇惯,在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具体负担影响着你们选择走出去,而且不安定的社会甚至不安全的环境,也会影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支持,这些都是你们成长的障碍,但是我希望你们意识到,一个人要真正读懂这个社会,必须要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脚,自己的感受。


今年暑假我和我的先生开车去了西藏,一路上碰到了很多困难,其中一件:我们到了格尔木,马上就要翻昆仑山、唐古拉山,所以我说,我们不能在一个车了,要约两三个车。约了几个车,都比我们年轻,一个30多岁的一家三口,一个27岁的和25岁的小两口,我们在那儿是最大的,为奶奶、爷爷级别的,我们几个人一起走,最年轻的小两口非常幸福,开着非常好的车,上车前给了我们一套打印得非常漂亮的关于西藏、川藏路线、青藏线旅行指南,关于所有我们一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东西,当时我们就说,小伙子真棒,你们把所有的细节材料都准备齐了,看来非常有经验。后来在昆仑山口照相,小伙子穿着短袖,我说不行,你得穿衣服,他说没事。接下来,他就发烧了,一路开到4800米的高度就不行了,把他送到医院进行输氧、输液。而这个小伙子的爱人不会开车,最后是我们这两个爷爷、奶奶级别的人分别开车,把他们拉到拉萨。我发现这个小孩子网上和所有现代化的知识无所不能,但生活中的经验一点都没有。


梁晓声:五四以后,国家的希望过多压在青年身上


梁晓声:今年年初,我在广东省政协的刊物上发过一篇文章,前边有一个前言,主要表达了我们这个国家自五四以后,习惯于把国家的重任、国家的希望压在青年身上。我刚才提出一个问题,中年人应该承担什么,我们这样的人应该承担什么?我们这个国家是有问题的,我们国家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国家,是有问题的国家,希望我们共同去面对,首先是面对,如果不能面对的话,那太荒唐了。


如果你们都没有能力在这个国家把自己的人生打理好的话,这是让人沮丧的事,你们不应该认为:我们就应该只顾自己。你们也有30岁、40岁的时候,到你们40岁的时候,你们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是中国的中年知识分子,你们也要承担,这个承担现在不必,但将来一定要承担。


中华民族的苦难太长远,太深重了,我在读书时,偶然记下了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给妻子的遗书——《与妻书》: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我看到这里受到了震撼,在那个年代,我们的民族产生了这样的青年。我突然想到陈独秀和吴越,两个人是好朋友,但互相争执起来,以致于打斗起来,争的是什么问题呢?两个人都要争着去完成一项刺杀清王朝即将出洋的五大臣的任务,吴越要去,陈独秀也要去,他们那时只不过20多岁,最后吴越说,在完成这种匹夫之勇的事无非是血剑之死,横尸两具,和那种唤醒我们的民众,建设一个中华民族强盛的国家,这二者之间,哪个任务重?陈独秀说,当然后者重,吴越说,那你来完成后者,我来完成前者。


也想到汪精卫和陈碧辉,他们年轻时是那样斗志激扬。在那个暴力革命的时代,汪精卫为完成刺杀摄政王的任务,陈碧辉知道后,初次见面就说,我知道你此去可能无回,我非常钦佩你,因为你是为国家为民族而去赴死的,我没有什么可相争的,今晚你就留宿在我们这里吧。


我们讲中华民族的古典精神,比之先贤,常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蒋百里任保定军事学院校长之后,曾要求自己的军官学生们要英勇善战,但他们后来投降打了败仗。蒋百里就说自己教得不好,教得不好是要责罚的,说完就拔枪自杀。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是强大了,在世界上的地位提升了,但问题也同时出现,历史的、现实的、更深层的,但我们大小知识分子却没有多大的觉悟,这是可悲的。



史静寰:现在所处的时代和五四前后不一样


史静寰:刚才我们的讨论非常严肃,因为他已经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最初从个人的选择做起,现在要转入国家的选择,当一个国家面临生死存亡最危机的时候,民众的反应,特别是知识分子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勇敢,我们认为现在所处的时代和五四前后的时代,并不是一样。有一种说法,温水煮青蛙,当一个社会特别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进入到转型时期,而这个转型,又不是外强入侵和民族生死存亡时,大家可能会用不同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环境,所以当梁老师说起委内瑞拉总统下令电视里不允许播8美元以上的玩具,大家可以鼓掌,但我们有处在这样的处境中吗?总统可以下令广告不能播,那么就不能播,我们不是没有经过那样?我们自己选择不要那样的时代,或者说我们选择一种更多元,不是一种集权方式,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选择了改革开放。


青年不了解历史,对国家问题认识会切断


梁晓声:我插一句,你讲的是那个年代的事,我不知道作为大学学子对那个年代知道多少。那个年代才不久,我非常惊讶于我教的学生包括大学里的学子,对于这个国家刚刚经历过的浩劫一无所知,这让我非常困惑,如果对历史一无所知的话,他们对于国家目前问题的认识都会切断。


史静寰:所以和同学们分享我们的成长经历,也是使大家不要割断历史,即使中国是这样走过来的,而且在走的过程中,每代人都留下了他应该留下的印迹,这也是为什么梁老师的书会那么打动大家,我们看那一代人写的书时,感受到的是那一代青年人他们言说的国家、社会以及他们心目中所体会到对国家的责任、负担。


我学外语给了我什么,在那个时代给我了一双不同的看自己生活的眼睛。我们最早接触到外国人,当时有巨大的反差,看第一部外国电影就是《音乐之声》。《音乐之声》那种美,那种人性、温情以及爱恨分明和人性最深处的情感,深深的打动了我。


梁晓声:一个没有童心的国家拍不出这样的电影,这些电影让我们对美帝国主义有了不同的看法。


怎样去守护自己的灵魂?


史静寰:那个时候大多数人可能看不到国外的情景,现在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渠道,所以我们眼中的外国是五彩的。在这个时候,每个人对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非常不一样。多元以后,人们会发现价值判断里面核心的部分反而被遮蔽,这就是我们教育经常讲的,一方面我们要给大家开放的心态、多元的价值观以及每一个人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样去守护自己的灵魂。所谓守护自己的灵魂,就是说怎么样去追求一种人类共有的,以及现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暂时没有被丢弃的核心东西。


另外,我们选择了改革开放,选择了市场经济,改革并不意味着全部都是好的,都是进步,都是为大家带来利益的,改革有可能失败,而且改革会带来众多问题,一个国家选择了,那就意味着在它的发展中,遇到众多的我们根本不希望看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来了,它并不像我们期待那样可以经过筛选,经过屏蔽被选择,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更要保持一种清醒的态度,一种基本价值的判断,所以这也是我们今天坐在这儿。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感到无力,因为工作已经跟不上大众传媒,包括越来越恶劣的社会环境对青年人的影响。我们常常感慨:边缘贫困甚至非常封闭的地区,教师水平很低,学校条件很差,但孩子们保持一种非常让人羡慕的童真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而大城市,这么好的条件,很好的老师,但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们显得很无力。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是不是进步呢?也可能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很多跟我们最初期待的东西不相匹配,那我们的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但是我想每个人都现实的面对,作为一个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格局中,表达方式可能不一样,但关注的问题是一样的。

-------


腾讯思享会 2015-08-23 08:40:55

[新一篇] 七喜

[舊一篇] 文化記憶 崔衛平:兩德統一中知識分子的角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