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赏析 夏季好书评委解读:我们为什么要读这些书?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王亚民、阿甲、刘东、刘华杰、李静、解玺璋、王奇生、吴思八位评委共论夏季好书。


8 月27日午后,书评周刊同仁与来自不同领域的八位评委齐聚言几又书店,在此基础上最终选出 20本夏季好书。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既有思想碰撞,又有积极建言,偶尔掺杂着失望、吐槽和疑虑,饱含对好书的赞美与珍惜。



《洛书河图》: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推荐人:王亚民(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洛书河图》穿越了繁密的《黄宗羲》可视图像,查访在历史长河中《道济群生录》“丢失”已久的洛书河图的秘密。作者犹如一个敏锐老练的历史侦探,从看似无关的图形之间发现其共同的特征,打探到洛书河图的最终去向——它们原本没有消失,而是始终附着在各时代的器物中——从出土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一直延伸到苗族服饰绣片图案,融入我们的血液和生命,在历史中从未断。


在纷繁的图案中,作者敏锐地发现了天象崇拜对文明造型所起到的作用,提炼出天极这一命题,认为青铜器之所以模拟天象星宿,核心即在于崇拜天极,也就是北极星和北极神作者通过对天极神造型演变的追踪,发现了一条探寻中华文明源流的全新路径。由这一命题进入《论语》、《老子》、《庄子》等先秦经典,许多问题会豁然开朗。比如作者提到,《老子》所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天极,是北极星,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北极星是天上唯一不转的星,其他的星,包括太阳、月亮,都在转。天极生了天,也就是一;天生了地,也就是二;地生了气息、万物,也就是三。天极是世界的根本动力,当然也是我们文明的根本动力——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对这种文明造型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诚如作者所说,猜测是一件危险的事,但本书的猜测,对每一个关心我们文明起源的人都不无裨益。


在那些冷峻的文字背后,显示出作者奇瑰的想象力、丰沛的历史激情,这使他的目光能够超越某件具体的文物,拥有了更广大的纵深感,同时又从来没有离开过某一件具体的文物。比如他对天极的所有推论,原发于良渚文化的一件玉琮上,并最终都收束在这件文物上。本书的许多论点都超出我们的想象,但它不是异想天开,它以层层递进的精密推理,实现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一实证的方法。



《独裁者手册》:理解权力运作的规律


推荐人:吴思(着名历史学者)


本书的两个美国作者梅斯奎塔和史密斯是研究国际关系的。他们想搞明白: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国家推行善政,却在另一个国家施行最残暴的独裁?为什么有人发动战争,战败了还能当总统,而有的总统打胜了还要下台。顺着这个思路,他们探讨怎样能够保住权力,如何建立致胜联盟,如何上台、如何掌权、如何分配利益、如何对外战争,如何外援,把统治者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列了一遍,出了一本书——《独裁者手册》,利害计算很精到。利害计算的基本逻辑非常简单,但是,我们随着作者的简单逻辑走几步,可以发现一些出人意料的东西,有些还是规律性的东西。比起一般的西方政治学着作来,这本书离我们更近,更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实社会。


如这本书里的介绍所说,对任何想理解政治的真正运作方式的人来说,《独裁者手册》都是一本必读的书,无论是政治领域的政治还是商业界的政治,无论是在非民主国家还是在民主国家。



《沈从文的后半生》:

时代凶猛求同但终将逝去


推荐人:李静(文学评论家)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作者张新颖是位着名的文学批评家,但在此书中,他选择了让批评尽可能地沉默,而让传主尽量多地发声——通过其文字和人生呈现自身。于是我们看到了1949年之后活生生的沈从文——这个怀着一腔文艺复兴之梦的痴人、祈望“用美育重造政治”的赤子,在新时代到来之际精神危机、挣扎崩溃与自我修复的心碎历程。


我们能看到他敏锐痛楚的精神预感,紧张孤寂的自我对话,放弃文学的无奈决绝,投身文物研究而力争成为“有用之人”的自赎自救,以及在这持续半生的“自救”过程中,对一个热气腾腾而又凄凉荒芜的时代无法自欺的洞见。实际上,此书勾勒的是灵魂与时代之殇——一个对人类怀抱慈柔之爱的灵魂,殇于一个灵光消失的时代。此书亦揭示了一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时代凶猛求同但终将逝去,而那个对它奉献全部善意但终究不蒙接纳的先知,却伤痕累累地站立在永恒之中。全书史料翔实,行文节制,显示出一个穿透历史的文学人对其研究对象的深情体贴与卓异理解,以及一个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个性与文化之中国命运的深重关切。



《叶》:适合大众的家族史


推荐人:王奇生(历史学者)


在历史类新书中,我首先会推荐《叶》,周锡瑞先生这本书是专业性的写作,而且是面向西方学者写的书,如此一来,他也不可能写得特别专业,还是要考虑西方学者的中国历史背景。当然,这也表示这本书比较适合于中国的大众读者来读。


叶家后人、学者叶维丽对这本书提出了批评,其实,我非常认同她的批评。我跟叶维丽非常熟,她认为周锡瑞这本书写晚清这一时期写得比较好,一到民国和当代这一时期的时候,写得不是太好。对于这一点,我也认同。我想是因为,以叶维丽自己的专业研究,她专门做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而且,她是当事者,她对家族的认知很深刻——我们研究历史实际上最害怕历史当事者的评判,他们的评判往往是很到位的。但是,我们没有办法达到当事者的那个认知程度或要求,任何一个历史研究者都会有这方面的问题。


在早些年,我们也有很多写家族历史的作品,包括写梁启超家族,写宋氏家族等。这些研究家族史的作品的研究对象都是比较庞大、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家族,比如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的大家族。叶家,作为一个家族,还是中间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仍然有故事可讲。我觉得还是写得不错。(据夏季好书评选现场发言整理)



《万兽之灵》:要美图也要操守


推荐人:刘华杰(博物学文化研究者)


我也喜欢摄影,但只拍植物,不拍动物。不是不想,而是觉得太难。我也听一些博物学爱好者、摄影爱好者议论动物如何难拍。奚志农等四人编着的《万兽之灵:野生动物摄影书》是一部系统讲述野生动物摄影理念、知识、技巧的着作。最近国内出版了诸多优秀的博物类作品,由于名额限制,我第一个想推荐的就是这部书。它此时出版,有相当的针对性,是及时雨。此书图片一流,插页中的动物美得不得了;书中对技巧的讲解简明而实用,初学者借此可快速提升水平。但这不是最值得夸奖的。最特别的是,书中讲述了“自然摄影师的职业操守”,这对于起步阶段的中国野生动物摄影以及博物学文化的恢复至关重要。


如今,中国人生活条件改善了许多,购买中高档相机的人越来越多,北京各大公园中都能见到一批批摄影爱好者,尾随着那些可怜的动物。各大保护区也不时迎来一伙伙专业或准专业的摄影团队。媒体甚至报道若干官员不惜借用公权力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对野生动物的心意。


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在,人们开始对野性的东西感兴趣,这相当于恢复人的自然倾向。人性中包含着自然性,人终究属于大自然,人在心理上对大自然有一种依恋,对其他动物天然感兴趣。坏在,由于宣传、教育不足,许多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没有保持适当的尊重。我就多次见到很不文明的行为。有一次在海拉尔的一个国家公园中,从广东来的一大家子游客,手持高端相机用拳脚猛敲养动物的笼子,希望动物活跃起来,以便于拍出动物的最美姿态。还有人为了拍鸟,竟然捉住鸟、把鸟腿用强力胶粘在树枝上摆拍。我也见识过某保护区经常在同一地点投食,以便于观察、拍摄、研究某种珍稀动物。这些都是有问题的。


读了《万兽之灵》,我盼望人们不仅拍摄技术能有提高,拍摄境界也能有改观。



《黄宗羲传》:拿来主义之外的思想路径


推荐人:解玺璋(文化批评家)


李洁非的《黄宗羲传》兼有史家的扎实、严谨和文人的气度和情怀,是一部明清交替之际、一代遗民士大夫的心史、痛史。作者对晚明史素有研究,《黄宗羲传》的写作便建立在数十年来所积淀的深厚历史功底之上。这也给了作者一种深邃的历史眼光,他把传主置于晚明清初复杂、残酷、严峻而又纠结的历史境遇中,透过历史的烟云,写出了这个人,乃至这一代人的精神世界与心路历程,既有内心活动的精密细微,又有现实环境的大开大阖,恰如孟子所谓知人论世的方法,使人物和时代相得益彰。


严格来说,《黄宗羲传》还是一部思想传记,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传主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决定的,近世以来,他与顾炎武、王夫之一道,被尊为清代思想学术的开创者,写黄宗羲这个人,不能不涉及他的思想演变;另一方面,这里所谓思想,又并不囿于黄宗羲个人思想的范畴,而是在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打通了关于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路径的思考。这便得益于作者的眼光,他能从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入手,去解释近代以来所发生的思想变革。这是拿来主义之外的另一条思想路径,是实实在在存在过,却长久以来被遮蔽的。这一点从黄宗羲对晚清、民国思想学术复兴的影响中也能看出来。这是《黄宗羲传》的一点特殊贡献,也是其思想文化价值之所在。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5-08-23 08:40:04

[新一篇] 納博科夫:一個優秀讀者所應具備的四個條件│鳳凰讀書

[舊一篇] 那些文字的溫度10部電影中的經典書信│鳳凰讀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