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学生作文选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开启另一扇窗,领略另一番景,篇篇作文如扎根生活泥土的鲜花,生机盎然,本色天成,芳香四溢。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作文选,选自数千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全国优秀中学生习作。繁重而快乐的遴选工作,带给我们的是一次心灵的美妙旅行:沐浴在纯净的审美快感中,迟钝的感觉被缓缓修复,麻木的情感在悄然复活,浮躁的心灵回归久违的宁静,乃至沉睡于灵魂深处的本真,也渐渐苏醒过来。
  这样的精神洗礼,并非每个人都能体验到,除非你打开禁闭的心扉,任由那穿越时空的清风,灌满你的心房。或者简单地说,你必须在这些纯朴稚嫩的文字引领下,走进作者的心灵,因为那里,正是它们奔涌而出的源泉。
  读民国中学生作文,要学它们信手拈来、一气呵成的文随心生。民国中学生作文,有如一颗颗种子,无论是题材、立意,还是手法、词语,都以整体的方式破土而出。孕育在作者心田的种子,一旦喷薄欲出,便会意识流般随着其笔尖的跳跃,汩汩流淌出来,出落成一个活脱脱的生命。初遇这样的文章,你可能还来不及着手解读其手法和语言,便被文章的整体美,带进了全息阅读的境界。等到从感性的愉悦中定下神来,你的理性解剖程序才会打开,很快,你会被另外一种发现所震惊,这些貌似模糊混沌的文章背后,竟然深藏着奇妙的写作手法和发人深省的寓意。

书名:民国中学生作文选
原价:29.8元
作者: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ISBN:9787539173177
字数:
页码:311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821 g
编辑推荐
《民国中学生作文选》是一次从21世纪回溯民国的青春穿越,是一组既真实又新鲜的“历史镜头”,是中学生眼中民国景观的特定呈现。《民国中学生作文选》内容精当,取材典型,涵盖面广,既可作为当代中学生与教师的参考读物,又从历史、文化、教育、社会等多个角度提供了民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素材,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内容提要
《民国中学生作文选》精选民国时期各类期刊的中学生文章共89篇,按当时通行的分类法,分为生活录、人物志、小品文三部分,尽可能全面地展现民国中学生作文的真实风貌与丰富内涵。 《民国中学生作文选》文章的作者,为民国时期来自不同地区的中学生,其中许多来自当时的名校。从这些中学生们当时或有意或无心的记录之中,如关于校园、课堂、宿舍、军训、老师、教官、父母、故乡、城市、人物、风景等,我们今天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读者,既可以发现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与此同时,还能很清晰地感觉到书中所散发出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魅力。
目录
生活录 过去的学校生活 过去求学的情形 一学期 乡村小学 中学生生活的片段 运输学课上 懦弱 会考试场速写 投考的早晨 考大学 校务会议 丝瓜 星期六的晚上 失去的孩子 中秋节 苦闷 决心——过去一点痕迹 募捐 一幅剪影 暑期生活的一页 乡间杂掇 去年的暑假——回忆中的几幅残迹 风雪征程 游泳杂记 骑驴 一条手巾 军训回忆片断 紧急集合——暑期军训日记之一节 检阅 别同学——献给本级同学 辍学 童年回忆 儿戏 菓园之春 梦里还家记 游击区生活的一页 求“大仙爷”记 农村黄昏曲 瘟疫 木棉花开的时候 水灾 车水 死了一匹驴 四月里的香草 负担 两毛钱的事 探狱 残杀 人物志 自己描写(一) 自己描写(二) 我的“十六年” 病后 忆胡君 黄金时代的回忆 X君的一生 献给挚友苍 检查委员 往事 留声机 永不忘掉的话 给哥哥的一封信 妹妹 阿弟 蚕豆 梨梨 异乡人 投身铁工厂的洪宗贤 残了的弦琴 伤兵 歌女 姊弟 小品文 呜呼!我们对于本国地理的认识 中学生课外作业的我见 鞭策 一件小事 随笔 街头 一回平凡的遭遇 鸭子 狗 悼狗 夏蝉 风筝 陀螺 豆 父亲的洋槐树 花生米 杨花 木叶——随手掇下的木叶
作者介绍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我的学校生活开始于九岁的那年,当时我乡的社会上,还笼罩着“不识字也能过舒服生活”的空气,所以我们村前的一个国民小学校里,除了几个“书香之家”的子弟外,其余都是些“富贵门第”的娇儿了。我的家庭既不是“书香之家”,又没有祖宗遗传的巨款;可是总算徼幸,因为我是独养子,在父亲面前哭闹了三四次之后,也就挣得了入学的资格。 那时的初等教育当然没有现在的发达,教授的方法是“囫囵吞枣”的注入式,管理的方法是机械式的道德教育。我在国民小学校过了四年,简直被训练成一个呆板的懦弱的老成少年了。 我又在高级小学校过了二年,那就自由得多了。只是还有几点是我所不满的,就是在上理科的时候没有试验给我们证明,以致有许多地方不能了解。还有轻视体育,也是缺点之一。运动场宽不到一亩田,却有一百多个学生在那里玩,场上一点设备也没有。结果把许多身体很强健的学生弄得非常黄瘦。 十六年的秋天,我到黄渡读书了,那里第一令我欣喜的是环境的优美。因为黄渡是一个很冷落的小镇,那里没有庄严伟大的建筑物,那里没有富贵华丽的装饰,那里没有各式的车辆,那里没有压迫劳动者的工厂,那里没有神气活现的洋人。那里有的是忠实可亲的农民。他们的行动完全是赤裸裸的良心表现,丝毫没有虚伪与欺诈。 我们学校的后面是吴淞江,隔江是镇,东西南三面完全是田野。一年四季中,自然的变化都呈现在我们眼前,随处可找到诗的材料。都市的学校里,那里能享受这样的美景!学校的附近有一所小学校,每天有许多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在校旁的路上跳着跑着,他们的纯正无邪的举动,引起我热烈的羡慕。生活,因了美好的环境,渐渐的充实而美化了。 我们安静的读着书,没有外界的扰乱来妨碍我们。但是学校的设备还是显得粗陋,各种实验依旧不能满足欲望。又因为学校刚改组,教员不能聘齐,以致有许多功课常常缺课。
序言
中学生读者诸君: 选择给你们写信,用“诸君体”这种久违的方式,来作为诸君手中这本《民国中学生作文选》的开头,第一是因为,尽管民国中学生作文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不同的读者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历史的,文化的,教育的,社会的……去认识和阅读它,但它首先是一本面向广大中学生的读物。诸君和这些文章的作者,从某种特殊的角度说,是“同龄人”,所以,一定会更轻易地破解其他年龄段的读者在其中难以发现的奥秘,一定会更自然地进入他们感情与思想的内核,在阅读作文时,体验到一种“目的地民国”的真实的“穿越”感(每当选好一篇美妙的文章的时候,我似乎都能看见你们阅读它时所流露的愉快与专注)。其次,这本作文集的文章都是写于20世纪前半叶的,这些文章的真实年龄,可能和诸君的爷爷奶奶一样(如果这些作文长头发的话,一定也已经白发苍苍了吧)。如果诸君在人生中有过对美好时光进行追忆的体验,就应该知道,我们这本《民国中学生作文选》,其实也是一个时代对上一个时代的追忆,是一种历史意义上的怀旧。那么,选择用民国时流行的“诸君体”来作序,就算是从文体与称谓上对民国的中学生作文加以纪念,这样说来,也许就不会显得太过突兀了吧? 对民国时期的怀旧,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很久。大量的书本和文集,都对民国时期的文章做了搜集与编选。比如说,围绕父子、师生、故乡、神鬼或者美食等题材,选家们纷纷以各自不同的眼光,来引领读者进人民国这个既神秘特殊又魅力纷呈的历史时期。假如诸君经常去图书馆或者去逛书店,就会看见有许多这样的选本,翻开书本的目录,一定还会找到自己熟悉的作家的名字。他们用了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语言与描写,刻画出民国社会在自己眼中呈现出的模样;他们由于特殊的立场与经历,记录了许多永久消逝的人事风物。这一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年青人来说,有时却未免隔阂太深,过于陌生。和我们中学生有直接关系的民国读本,特别是直接出自我们在民国时期的“另一个自己”——民国中学生之手的读本,似乎难以寻觅。 这本《民国中学生作文选》,就是基于以上的原因而编选的。在这本作文选里,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时期——一个和我们既非常相似,又颇为不同;距离现在并不久远,却又显得恍如隔世的那个年代的中学生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里,是如何度过他们的青少年时期的。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课堂上听讲的是什么样的课程与内容,还有他们做小动作的情景和开小差的感想;看到他们是如何感恩于将生命奉献给讲坛的老师,又是如何看穿一些把教育当做混饭吃的工具的“先生”。他们和我们一样,热爱祖国,同时感叹于本民族无法快速根除的劣根性;他们和我们一样,善于暗下决心,又会为自己的违反原则而痛心疾首。越过校园这堵围墙,我们可以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中,去拜访他们的亲人,和他们的兄弟姐妹一起玩当时的游戏,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分担一些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我们可以和他们一起再走得远一些,去他们的故乡,去感受清新或者凋敝的乡村气氛;我们还可以和他们一起参加军训和露营,看看当时教官的模样;也可以和他们一起出游,一起当当民国的“驴友”,分享一下他们“上传”的各个景点在当时的“攻略”。每当开学的时候,他们愁眉苦脸的样子,不是因为假期的作业没有写完,而是因为需要父母筹措的学费往往还没有着落;他们的许多悲哀,还来自于对小动物和家禽家畜(与今天的宠物不同哦)的生命关怀…… 诸君不妨做个小小的猜想:假如我们民国时期的“另一个自己”——写了这些文章的民国中学生们,他们也坐上了时光机,然后降落在我们这个时代,他们会怎样记录在我们这里的遭遇和感受?与我们同窗共读,他们也许会惊叹于在开阔的校园中学习的学生变得如此众多,女同学的人数竟然与男生不相上下;他们更应该感叹,许多学校居然是不需要交学费的,“义务教育”这个美好的概念让他们两眼放光。可是,他们也会发现,现在的学校和过去的学堂在课程和对学习的规定方面有了太大的不同,作业的数量和难度都是过去不可比拟的,更难以理解的是,家长们似乎觉得不收钱的学校不可能学到东西,一定要花许多的钱把子女送到课外辅导班去补习。久而久之,他们会发现学习似乎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是为了什么。似乎就显得迷茫一片了。所以,当他们看见诸君操纵着鼠标玩着游戏。或者手捧漫画耳朵里塞着播放器,他们也会理解诸君,甚至觉得这么做并不一定就“非主流”,而是真实的“潮”与“萌”。 在今天的作文课上,爱好写文章的他们也许会发现,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因为对真实性有着执着的偏爱和追求,却和今天的写作要求产生了摩擦。他们只好委屈地撅着嘴巴,为了得到肯定与高分,放弃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习用排比的句式开头,学习在结尾时拔高一下立意,学习用名人名言来“装备”自己。但是请诸君不要过分担心,他们也和我们一样聪明,懂得将记录自己真实和秘密想法的文字加上密码,或者直接用火星文作为保护色,然后锁进“仅好友可见”的日志空间里。 在他们看过诸君的文章之后,他们也会发现,诸君是他们在这个时代的“另一个自己”,大家拥有着相通的感应,拥有着青春时期只可以和同龄人分享的相似感受。同时,他们将会在诸君的文字中间,发现他们在当时所不具备的绵密流畅,以及运用修辞的丰富,驾驭长句的纯熟;而他们肯定也希望诸君能从他们的文本中发现属于他们的优势:纯净,自然,不拘一格,以及对本真的热爱。他们的许多文字看似质朴、直露,却有着“清水出芙蓉”般的纯粹。他们的有些描写粗看之下似乎烦琐细屑,但跟随着他们的感情和思路,又很自然地能让人在字里行间看出他们的细腻与早熟。 对于有人将他们的作文,或者他们“弟弟妹妹”们——民国小学生的作文,拿来与今天的作文比较,然后得出的“民国小学生作文”的水平超过今天的高中生的结论,作为民国时期的人,他们也许会先自豪与得意一下,但马上就会觉得这样比不太公平。其实,诸君如果有机会将民国时期中学生的作文与当时文学家的某些作品作一下比较,也许会发出这样的惊叹:“这些中学生的文字水平,居然和那时的文学家差不多!”这是因为,当时正是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起步时期,民国中学生和同时代的文学家们一样,在运用写作语言时,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学生”。但是,从总体成绩和运用白话文的能力来看,他们还是比较稚嫩的。他们知道,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产物,虽然带有特定时代的美丽印记,但已经成为了历史。而诸君今天使用的语言,其原则与规范,都和他们的时代相去甚远,许多时候,应用的场合、对文体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不能看到诸君与民国中学生在年龄上的相似,就简单地将二者的文章加以比较,最后得出偏颇的结论。此外,他们当时的社会条件,以及对“中学生”这种身份的社会认识和自我期待,和今人是大为不同的。他们的许多人生体验,我们也许在很久之后才会遭遇,或者永远也难以碰上。为了体现这一点,我们在为诸君编选文章时,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与突出民国作文中清新舒缓的特质,给诸君造成民国作文等同于田园牧歌的错觉;对于一些民国中学生需要直面的苦难,以及他们对此的感触与反省,这本作文选都作了收录。能够无需面对一些重大的人生选择与问题,对于诸君而言,不知是否应该视为是一种幸运,总之,逝去的已然逝去,尊重差异,把握当下,才是历史赋予诸君以及今人的使命。 编完这册民国中学生作文,隐隐然感到在这些文字之中,贯穿着一种来自于时代精神与风气的写作脉络。如果和“诸君体”凑成一对,不妨将这些带有民国时代特色的作文统称为“民国风”。诸君在前文已然可以发现,所谓的“民国风”,在内容上,是直接记录民国时期的校园与社会;在描写手法上,则带有直录式的求实与天真;在语言习惯上,它有着一条来自传统文言的尾巴,这条尾巴有时会轻灵地闪过跟前;在思想和意识当中,则带有青年人的年龄与心理特征。他们用了和现代中学生一样的新鲜与清亮的眼光来审视身边的世界,在字里行间反映着国家和民族赋予他们的焦虑与无奈,痛苦与困惑,决心与希望。由于受到印刷与传播条件的限制,在民国之前的漫长历史岁月中,中国的青少年作者群体,不可能将自己的文章通过一种集结的方式在后世流传。只有个别的人,他们的“少作”因为一些偶然的原因才被编进个人文集;而过去收录科举考试范文“才子书”,因为参加科举的考生年龄跨度很大,因此它的作者也并不一定是青少年。正是通过“民国风”,我们第一次能够看到,自有中国文字以来,许多来自不同地域、拥有不同思想与个人经验的青少年,因为相同的年龄与教育背景,得以用他们的新鲜手笔和青春气质,将眼中的世界做了一次大规模的集体呈现;而中国社会的历史面貌,因此拥有了一种特殊意义的“年轻化”形象。 我们期待于当代中学生读者诸君的,除了从“民国风”中发现与学习他们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之外,更愿意诸君也拿起手中的笔,或者用指尖快乐地舞动键盘,将诸君关于校园、家庭、社会与人生的各种观感,以忠实于自己为原则记录下来。这样,若干年后,诸君今天所创作的文字,也可以成为诸君在未来的“另一个自己”穿越到我们这个时代的“21世纪号”时光机。 林奕锋 2011年10月


网载 2013-11-14 21:34:22

[新一篇] 許倬云說歷史:大國霸業的興廢

[舊一篇] 《拆掉思維里的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