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现代化运动及其理论萌创
  1.现代化运动及其涵义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现象,或者是对一段历史进程的总的描述。现代化研究的最大困惑 ,也许来自对“现代”和“现代化”两个词的理解。这两个词,包容性大,又比较含糊 ,而且其内涵与外延是动态的。这种包容性的模糊性反而增加了其吸引力。一般而言, “现代”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用来划分历史时代的时间尺度,一般指文艺复兴以来的 历史阶段;二是用来表达价值观念与社会特征等的性质尺度,主要指文艺复兴以来的新 现象与新特征。现代化是指在“现代”这段历史时间里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 化,当然是指进步的变化,包括变化的过程与结果。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也是发展目标。作为过程,现代化是指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传统社会与 现代社会都是相对概念。如农业社会相对于工业社会而言是传统社会,工业社会相对于 农业社会则是现代社会。所谓现代社会,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上人类的理想与现实能力和 条件的一种耦合,即在某一历史时段人类向理想社会迈进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或在某 一历史时期人类进步所能达到的先进模式。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做是经济领域工业 化、政治领域民主化、社会领域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理性化的互动过程。这种转变 的动力从根本上来说是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的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长的知识,从而 不断增强对环境的控制能力。而所谓的现代化理论就是对这种变化过程的系统认识。
  2.现代化理论的萌创
  现代化理论也称发展理论,以现代社会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最早源于19世纪中期 的孔德、圣西门、迪尔凯姆、韦伯等社会学家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 代以后,随着二战后大批走向民族独立的国家加快经济、科技发展,努力赶上世界先进 水平发展浪潮的兴起而逐步形成与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森斯、罗斯托、布莱克、 艾森斯塔特等人。
  现代化理论究竟何时诞生,以哪本着作为标志?社会变化是个古已有之的现象,任何社 会相对于过去的社会而言都是现代社会。过去的历史学家是用神意或循环论来解释社会 变化的。直到18世纪,启蒙学者才开始用理性的发展作为线索试图做出全面解释。19世 纪的历史学家则从进化论原理出发,用生物体进化来比拟社会进步,试图寻找出其中的 规律。20世纪以后,又有工业化理论与发展理论等种种解释,但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经 济方面,甚至产生了现代化即工业化或经济增长的观念。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进步 是多层次变化时,就需要用崭新的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 涅茨创建了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并创办了该委员会的学术刊物《文化 变迁》杂志,由霍塞利茨任主编。1951年,该杂志编辑部在芝加哥大学举行学术会议, 讨论当时有关贫困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美国对外政策以及有关的各种理论。与会者 感到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比较合适。“现代化”这 个术语开始被学者广泛使用。
      现代化理论五大流派
  从横向角度分类,现代化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形成了五大主流。
  1.政治学方向
  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政治学方向以亨延顿、伊斯顿、阿尔蒙德、阿普特等为代表。这些 学者认为政治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现代化最显着的特征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现代 化。国家的政治体制、民主制度的演化与变迁是这一研究方向的支撑点。提出政治现代 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同质化、革命化、进步化、全球化与不可逆化的过程。主张政治民主 化、自由化、分权化与秩序化,强调政府权威的合理性与政府能力的有效性。其代表作 有伊斯顿的《政治体系》、阿尔蒙德的《发展中的政治经济》、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 的政治秩序》以及《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阿普特的《现代化的政治》等 。
  政治学家主要是从政治结构的分化与政治参与的扩大来解释现代化的。例如亨廷顿提 出的政治现代化包含两个关键领域,第一,政治系统内部权力的分配必须首先具有革新 政策的能力,即通过国家的行动促进社会与经济改革;其次必须具备能成功地把现代化 所产生的社会力量吸收进政治系统的能力。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政策的革新应当从权力 分配中得到鼓励,这样的权力分配既不是高度集中的,也不是过分分散的。现代化是政 治系统内部权力的再分配,即摧毁地方的、宗教的、种族的或其他的权力中心,把权力 集中在国家的政治机构中。这样一个急剧的变化需要把新的社会力量吸收到政治活动中 来。反过来,要维持现代化的速度又必须依赖系统的被接受以及新加入的社会群体的适 应能力。政治结构上的这两个要求是相互联系着的。
  2.经济学方向
  现代化研究的经济学方向以罗斯托、弗兰克、库兹涅茨、格尔申克隆等为代表。这些 学者主要从物质层面对现代化进行历史考察,认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经济现代化,而 经济现代化的主体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保证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这一研 究方向注重经济增长与政治、文化、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变迁之间内在规律的研究;注重 不同类型经济现代化成长模式与动力机制的研究;注重经济现代化成长阶段特征的研究 ,以及经济现代化成长不同阶段之间跃迁变化条件的研究。其代表作有罗斯托的《经济 发展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格尔申克隆 的《对现代工业化“前提条件”概念的反思》和弗兰克的《世界体系中的危机与依附关 系的转变》等。
  经济学家认为,现代性是指工业与服务业在社会中占有绝对优势并起着主导的作用, 可以用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也可以用三个产业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来衡量。马里 昂·列维则认为以非生命能源的运用在全部能源中所占比例来衡量比较科学,比例较高 的社会就是比较现代的社会,反之就是比较传统的社会。沃尔特·罗斯托主张,所谓现 代社会就是具备有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社会。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过 程最好是理解为,在大约二三十年的比较短暂的时期内,社会以及作为社会一个部分的 经济所发生的带有自动性质的自行转变。”他认为任何社会迟早都会经历经济增长,而 经济增长一般都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聚集阶段,起飞阶段,趋 向成熟阶段和高消费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上,对经济的投资被人口增长以及不利于合理 经济活动的结构和心理态度所抵消。当生产的增长超过消费的增长时额外的资本流动使 经济能够以自我持续的方式成长。需要一批精英认识到它不仅符合人们的愿望,而且可 能实现,它的基础是教育的普及、有利于发展的金融机构和合理的经济组织的形成,从 而使经济获得足够的推动力,开始起飞并进入自我持续的增长。起飞阶段有三个基本特 征:第一,生产投资率,即当年的工业投资占国民收入比例,从5%以下上升到10%以上 ;第二,某个或某些部门呈现高速度的增长,成为先导部门;第三,存在或很快出现有 利于促进现代化成分的社会观念和政治制度”。
  3.社会学方向
  现代化研究的社会学方向以帕森斯、列维、勒纳和穆尔等为代表,以社会进化论思想 为指导,以研究社会结构与功能的转换与变迁为着力点。认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始发原 因,现代化是工业化的最终必然结果,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的传统性向现代社会的 现代性转变的过程,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根本区别是社会结构的层次化与精细化、社 会功能的专门化与多样化、社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与法制化、社会阶层的流动化与平权 化、国家制度的理性化与权威化、政府能力的综合化与集约化。该研究方向的代表作有 帕森斯的《现代社会体系》和《社会行动论》、列维的《现代化与社会结构》等。
  社会学家认为,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分层化与整合程度。这 些学者使用宏观社会学方法,把社会系统当做分析的基本单位,分析“泛能化的”传统 农民社会及其向“功能专门化的”现代社会发生转变的各个阶段中的三个基本方面,即 结构的分化、功能的专门化与整合。很明显,他们的方法来源于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社 会行动理论,即把社会发展过程看做结构的进步性分化与功能的专门化。例如,斯梅尔 塞用结构分化的程度与功能的成熟性来区别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现代性指的是社会系 统中维持系统的潜在功能,处理紧张关系的功能,选择目标的功能,适应与整合的功能 。它表现为五个方面的根本变化:在政治领域,简单的村社权威系统让位于以普选制度 、党派制度和科层制度为基础的民主制度;在教育领域,减少文盲,增强经济生产技能 ;在宗教领域,世俗化的信仰系统代替传统宗教;在家庭领域,扩展型的亲缘纽带失去 控制作用;在社会阶层分化上,地理与社会的流动趋向于失去固定的、裙带关系的等级 系统,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三种类型的变化,即结构的分化或功能更加专门化的、 自主性更强的社会单位的建立;整合,即平衡由于分化而造成的破坏;以及由于分化与 整合之间的脱节而产生的社会动荡。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结构的因素在现代化过程中固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社会 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文化系统与价值观念体系的变化。帕森斯在《社会行动论》中提出 ,任何社会都存在一整套“角色期待”,它规定了社会中每个成员彼此期待着要充当的 社会角色,社会则通过奖励与分配系统对角色期待提供保护。社会角色期待及其保护机 制构成了“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具有制约与强化每个社会成员行动 的能力,在个人社会行动的选择过程中使角色期待得以实现。进行社会选择的价值观念 从选择范围而言,可分为依据血统、出身背景以及与某个(或某些)社会集团或个人关系 的特选型和不依据这类关系的机会均等的全选型;从选择标准而言,可分为只重亲缘关 系或裙带关系的亲选型或依据个人成绩与能力的贤选型。于是,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在社 会选择的过程中就表现为四种类型标准:一是全选一贤选型:这种价值观念本质上是个 人主义与反权威主义的,个人可以在多种目标中进行自由选择,同时也可以自由选择达 到目标的手段。二是全选一亲选型:这种价值观念本质上是集体主义与权威主义,个人 的社会地位不取决于个人的成绩与能力,个人的愿望与成就不受到重视,而国家被视为 达到发展目标的手段。三是特选—贤选型:这种价值观念体系本质上是集体主义、权威 主义与传统主义,个人的等级地位与亲缘关系受到极大重视,个人的成就与能力虽然也 受到重视,但是,这种成就与能力只是指个人登上了社会等级结构的某个阶梯,而不是 指某项具体任务的完成状况。四是特选一亲选型:这种价值观念体系是传统主义,只有 稳定与亲缘关系受到重视,绝无“论功行赏”、讲求效率与理性观念。帕森斯认为,这 四类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各自在一定的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前两种依次对经济发展起 着某种程度的推动作用,后两种依相反次序对经济发展起不同的阻滞作用。
  4.人文心理学方向
  现代化研究的人文学方向以英克尔斯、麦可勒兰德等为代表。这些学者认为现代化的 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最根本保证,并指 出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社会稳定、持续与健康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的 演化就是人的价值观、心理素质、行为特征的转变与培育的过程,它尤其强调人的参与 意识、开放意识、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独立性与自主性。特别是英克尔斯等人提出的 现代化10项标准,为传统工业时代现代化的实证研究与定量评价开拓了新思路,此标准 被国际社会广泛用于评判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水平。这一研究方向的主要代表作有英克 尔斯的《人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人的现代化》、麦可勒兰德的 《选贤社会》等。
  研究现代化的心理学家认为,社会行动者的性格结构变化是社会系统现代化过程中的 关键因素。例如麦克勒兰德提出的“成就动力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认为,儿 童的培养方式是促进还是阻碍成就动力值(achieve)形成的关键因素,并与导致国民经 济发展的企业家能力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能仅仅从资本形成率 等经济因素理解,还要从成就动力值水平的角度理解”。成就动力值并不是遗传的,而 是儿童在童年生活的经历与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他调查了一些国家小学二、三、四 年级学生的读物及童话故事,发现某个时期内儿童读物中的成就水平值与一代人以后的 国民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为了准确地衡量成就动力值,他还提出了一个计量标准,即 计算这些故事中有关进取与以获得成就为欲望的主题出现的频率。麦克勒兰德指出:“ 成就动力值较高的社会将会造就精力旺盛的企业家。反过来,又是他们推动了更迅速的 经济发展。”
  美国另一位心理学家英克尔斯提出了现代人理论。他指出,在现代化研究中,经济学 家只重视如何用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现代化水平,政治学家也忙于从政治机构、组织结 构与功能来解释社会的现代性。从经济与政治角度去研究现代化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 了现代化进程所需要的那种类型的人,不去讨论他们的心理特征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社会 的要求,是否跟得上现代社会的节奏,从方法论角度来说,就是严重的错误,因而也不 可能对现代化的各种问题做出满意解答。今天一些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引进 科学技术、企业管理方法、政治制度与形式、教育体制甚至全部课程,并且希望先进技 术在本国结出丰硕果实,使它们跻身于先进国家之林,但结果往往是失败与沮丧。这些 沉痛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能够赋予先进制度以生命力的广 泛的现代的心理基础,如果掌握和运用先进制度的人本身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 还没有经历一场向现代性的转变,那么失败和畸形的发展就不可避免”。英克尔斯强调 说,在任何社会与任何时代,人都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因素。只有国民在心理与行 为上都发生了转变,形成现代人格,现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机构中的行政人员都获得 了人格的现代性,这个社会才能称做是真正的现代社会。否则,即使引进了先进的技术 、制度与观念,即使发动了经济起飞,也不会有自我持续与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与社会 变化。所以,培养现代心理特征、态度与行为的策略是建立现代社会秩序的各种策略中 极为重要的一环。
  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无论是麦克勒兰德的成就动力值理论,还是英克尔斯 的现代人理论,都着重于讨论人格结构的外部表现,例如态度与观念等,“对于解释和 预测人的行为来说,作用并不大,因为它无力深入到人格的内在状况中去进行测量和分 析”。他们认为过去的现代化理论对人的行为所作的研究很不充分,原因是社会学家和 经济学家在讨论经济增长与社会变化之时只考虑了人的态度、观念与人格,却没有认真 思考过人的行为的变化方向,因此,关于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发展中社会里的人的 态度观念与人格结构变化的结论也是不充分的。他们提出了一种“行为调适理论”(the ory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试图取代其他心理学理论。这个理论着重于“研究 个人所表现的外部活动及其与过去和现在的社会结构和心理状态的关系。它是关于如何 使用积极的奖励和消极惩罚来制约个人行为的模式”。价值观念、态度与人格结构决定 了人的行为,行为反过来又改变了人的价值观念、态度与人格结构。这个过程相互交替 。因此,必须集中力量研究这个交替过程如何进行。这种理论的核心是强化。不同的刺 激手段造成的强化形成了某种行为方式,个人行为之所以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是因为 有不同的系统与刺激,它们鼓励某些反应,或抑制某些反应,导致行为方式的形成与转 变。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行为模式应当从社会系统中的操作制约(operate conditionin g)上加以解释。也就是说,并非人的态度、价值观念与人格特征决定行为方式,而是操 作制约的程序决定人的行为。只要改变操作制约的程序就可以达到行为调适的目的,“ 一切人都属于操作制约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因此,若要改变人的活动,只需要改变操作 制约系统中的某些成分,而没有必要去改变人的价值观念”。
  5.制度比较研究
  现代化理论的比较研究或制度学方向以布莱克和艾森斯塔特等为代表,主要从人类历 史发展演化的角度,对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历程进行比较实证研究,提出现代化发展模式 多样性的观点,并对多样化的模式进行深入诠释与剖析;在研究方法上,开辟了定性研 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变量分析方法,应用其基本思想构建指标体系,对现代发展水 平进行评估。这一研究方向的代表作有布莱克的《比较现代化》和《现代化的动力:比 较历史的研究》、艾森斯塔特的《现代化:抗拒与变迁》等。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着名历史学家布莱克教授提出了用比较方法与 跨学科方法展开现代化研究的主张,他认为,早期的现代化理论过多地强调了西方影响 的作用,忽视了对各类正在现代化的社会内部文化传统的研究,而“现代化理论与其他 任何社会变化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应当把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研究领域。第一,它 应当重视评价前现代社会中产生的有利于或阻碍现代化的各种因素。第二,它应当把反 映在科学革命与技术革新中的知识进展看做社会变革的原动力,正是知识进展使这类社 会变革区别于过去的任何社会变革。第三,它应当着重于检验某个社会在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与科学进步所提供的可能性面前利用这些因素的能力。第四,它应当批判性 地评价某个社会的领导者如何利用各种政策去改造传统制度与观念的遗产,在这样的基 础上利用可行政策来有选择地借鉴先进的现代社会,并推动现代化进程”。为了说明他 的观点,布莱克教授选择了有关文章,主编了《比较现代化》一书。这本论文集出版后 推动现代化理论家重新检验过去提出的理论与观点,从而开辟了研究的新方向,标志着 美国现代化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重大方向性转变。那种认为西方制度与价值观念 应当为全世界各个民族与地区仿效,因而只有照搬西方的全部制度与观念才能实现现代 化的观点遭到了批判。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它的现代化过程必定要受到外界刺激的影 响,这种影响有时甚至非常重要,但是,现代化作为社会变化的一种进程,不可避免地 要同传统文化发生互动。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相比,如何对待来自外界的推动力毕竟是 属于第二位的问题。因此,现代化理论的首要任务是从各种社会内部的文化传统本身出 发,加强对文化传统的研究,以确定在新时代与新条件下应当保留哪些有利于现代化的 因素,抛弃哪些阻碍现代化的因素。这种基本观点对于现代化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我国经过一段时期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之后重新审视现代化理论,它的重要性就更 为明显。
      构建我国科学的现代化理论
  西方现代化理论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局限性与片面性。西方现代化理论离开了社会 经济基础对观念文化与整个上层建筑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片面主张“文化决定论” 与“文化原动力论”,把文化不适当地夸大为是决定现代化的命运、发展方向与进程的 最重要的因素与根本力量。由于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因而西方现代化理论无法深刻地理 解现代化运动与人类历史命运的关系,不能正确把握现代化的历史本质是人类走向彻底 解放的历史过程,未能从历史与理论逻辑的统一上科学、深刻地揭示现代化的基本规律 与基本趋势。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片面性集中表现在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与利益立场出发, 把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具体道路与模式,作为全人类现代化的惟一道路与模式,把西方文 化的价值观强加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美国、欧洲一些“现代化理论”的理论家们从20世 纪50年代起,极力鼓吹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论调,把人类现代化进程描绘与解释为世界 范围内不发达国家向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看齐与过渡的过程;竭力主张发展中国家欲 实现现代化,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仿效西方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与模式, 而且还必须全盘引进、照搬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与社会政治制度。为兜售“欧洲中心主 义”,西方一些学者还把美国、西欧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作为现代化模式的惟一标 准,把发展中国家凡是与之不同的制度、文化等统统斥之为必须彻底抛弃的传统,把现 代化与各国、各民族的传统完全对立起来。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这些观点是片面狭隘、缺乏科学根据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 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在现代化进程中当然具有带普遍规律性的原则、任务与 要求,需要人们自觉遵循。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走在前面,自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 经验,但有许多教训,值得后来者学习与借鉴。但是,这不等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现 代化发展只能走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其实,所谓“西方化”的道路也是多种多 样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并不完全一样,西欧、北欧、北美 的现代化模式也各有特点。何况发展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基础等与西方 发达国家差异很大,不可能完全搬用西方现代化模式,走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与西方 “现代化理论”的观点相反,国际上一些学者所提出的“依附论”则认为,不发达国家 之所以不发达,是长期受西方发达国家统治、控制与剥削的结果,是由于不发达国家在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所造成的。主张不发达国家要发展,实现现代化 ,惟一的办法就是斩断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摆脱依附状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显 然,这种片面、偏激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诚然,不发达国家要争取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无疑是对的。但是,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 ,不发达国家要想切断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排斥西方发 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经济技术合作,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通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达到实现现代化 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当然需要学习借鉴现代化先行国家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吸收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合理成分,自觉认识、把握并遵循现代化的普遍性原则与要求。切不 可因对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不科学、把握不准确,或过分强调本国、本民族的特殊性 ,而违背了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规律,离开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大道。与此同时,我们 要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观为指导,认真、深入地研究并揭示人类现代化的历 史本质、历史逻辑与发展趋势;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与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基础 上,努力构建科学的现代化理论,从本国历史与现实出发,探索与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与模式。
  
  
  
改革与理论郑州15~19D4中国政治周毅2003200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作者:改革与理论郑州15~19D4中国政治周毅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1:59:29

[新一篇] 西方民族音樂學思想對中國的影響:歷史與現狀的評估

[舊一篇] 西方經濟公平觀的演進及其啟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