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作用的可能与现实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02)02-0012-05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价值观念是重要的精神动力。它在观念上规范着生活于其 中的人们的行为,维系着人们的行为与社会系统的一致性。人们对价值观念上述作用的 社会事实或许在社会的相对稳定状态下还难以觉察,但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和变动状态下 就会深切地感觉与体认到。当今,我们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如何发挥价值观念的应 有作用,并在学理上梳理并阐述这种作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这是摆在每位社会理论工 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对此谈点看法。
  一、问题的现实性
  观念问题的现实性直接存在于产生这一观念的社会现实。所以,我们必须从当今社会 现实出发。当今社会的变化给价值观念带来怎样的问题呢?
  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社会的相对稳定状态下,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基 本上是一元的,因而,人们对自己的或他人的社会行为的评价与判断有着较为一致、明 晰和稳定的标准。但在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社会规范、社会控制体系随着社会存在的 实际转变而面临新的挑战,于是,人们发觉,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已经不适合于变化了 的社会现实,建立在原有价值观念基础上的社会行为也与现实社会状态产生一定程度的 不协调甚至冲突。咎其原因,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其主要根据所在,即人们在评价与判 断自己或他人的社会行为时愈来愈缺乏一致、明晰和权威的标准。当今社会转型时期, 价值观念多元化表现为:
  1.从纵向上看,一方面,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漫长的中国文明 积淀着一套较完整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评价标准,使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成为超稳定 的价值规范体系。然而这种价值观念体系却是封闭的、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以家族血 缘宗法制度为特征并以维护封建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结构为目的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迁,社会交往领域的不断扩展,原 有传统保守的价值观念受到国内外文化的冲击挑战,其局限性愈发显现。面对这一社会 变迁,人们的整个思维和价值观念必然要进行重新的整合与调适,以力图重构新的价值 体系。另一方面,原有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时期的价值观念的冲突 。建国初期所实施的计划经济对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但随着国民经 济建设的深入,其违反经济规律的许多弊端就暴露出来了。然而,与多年计划经济相一 致的价值观念,如平均主义、忽视物质利益、忽视个性需求等也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思 想中。于是,当我们由原有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时,利益问题凸现,随之出 现群体价值与个体价值、道义价值与功利价值、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等价值观念的各种 冲突。正如我们当今的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一样,我们的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也处于旧的已 “破”、新的待“立”的转折之中。于是,社会出现各种价值观念并存和无主的“价值 真空”状态。
  2.从横向上看,中西价值观念的冲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 善,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进行社会经济交往已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存在方式。这样,中西 文化在交往和融会的过程中必然也会产生异质性的冲突和碰撞。中西价值观念的冲突集 中表现在集体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矛盾中,具体说来就是,以社会集体价值为核心的中国 传统价值观念与以个人价值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为此,我们必须反对两 个片面性:其一,对个人价值的过分强调;其二,全盘否弃西方文化的价值,采取极端 的复兴儒家思想、借“国学热”实施复古主义的做法。如何在继承和发掘我们传统价值 观念中的优秀遗产时,适当地吸取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中的合理成分,这是我们解决中西 价值观念多元与冲突的有效途径。
  其次,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实后果就是造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和社会选择的不确 定性。在社会转型时期,当人们发觉自己或他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的发展不协调甚至相 冲突时、当人们发觉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的发展相矛盾时,人们必然在心理上 产生恐惧和不安。有如迪尔凯姆所言:“既然社会各部分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要被修正 ,表现这种关系的概念也必须改变。”[1](212)但是,概念的改变决不是如影随形般地 直接和简单。倘若缺乏必要的系统指导和宣传,缺乏必要的时间过渡,在价值多样性和 不确定性面前,人们所能做出的唯一而实际的行为选择其依据主要是利己主义的。我们 可以预计,在社会转型的“价值真空”状态下,利己主义大有成为人们价值评价的唯一 根据。这样,生存、欲望、利己等就使得社会行为和选择更加无序和混乱。对这种变革 时代的社会情形,迪尔凯姆也有描述:“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也自然而然地使欲望迅速 增长。繁荣愈盛,欲望愈烈。就在传统约束失去权威的同时,可望得到的报酬越厚,刺 激就越大,欲望也就变得越迫切,越不愿受控制。在这最需要限制激情的时刻,限制却 偏偏更少了。脱疆野马般的激情就更加剧了这种无规则的混乱状态。”[1](212)
  社会规范的无序、民众心态的浮躁与失调,特别是价值观念的多元与无主(即无权威) ,这一切的直接后果是出现大众行为方式上的特异与混乱,换言之,就是人们的社会行 为与现存的社会合法规范相对立和相冲突的“失范”现象。应当承认,价值观念的无主 状态在社会转型与变革时期是常见的社会现象。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是受自己的 观念支配的,价值观念的具体作用主要就表现在它对人的实践活动的观念指导上。一旦 人的价值观念处于无主的混乱状态,就不能不影响到他的具体社会行为,造成他社会行 为失范的可能。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把人的行为的失范表示为行为者自己的目标与手段的 不协调不一致状态。换句话说,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在本质上都是为整合和协调人 的目标与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间的关系。
  尽管价值观念的变迁并不都是消极的和破坏性的,抛弃原有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 正是为了适应并促进社会变迁与转型,因而具有积极性。但只破不立,不建构起新的价 值观念,只能出现社会价值观念的“缺失”与“真空”,导致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 行为失范问题。人的价值观念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关键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对价值观念在社 会转型时期的作用进行重新的认识与探索。我们先从其作用的可能性上进行探讨。
   二、价值观念作用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价值观念的作用在社会稳定发展时期并不为人们所觉察;而当社会处于转 型与变化时期,人们面对各种问题与矛盾力图探索其原因、寻求解决途径时,就会不约 而同地将价值观念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和有效解决途径来看待。其可能性何在?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本身体现着人的价值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唯一的 存在方式,它是人的活动之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所在。而实践活动在本质上又是 有目的、有意识的价值活动,因而,这种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就是人的价值活动的表现 ,这个过程和结果就是人类社会本身。因为,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2](56)这说明,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正是这个实践活 动,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成为社会产生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生产实践是人 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界之间各种关系产生的基础,其中生产关系是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 关系。“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即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 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3](487)可见,人们 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社会建构的基础,换言之,社会经济发展在本质上就是人们价值活 动的过程和结果。既然如此,作为实践活动之内在要素、体现人的实践活动之目标与意 义的人的价值观念,其对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是可能的了。
  其次,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又制约着人的价值观念的作用。人的价值活动虽然创造和建 构着社会,社会经济发展在本质上也是人的价值活动。但是,人的价值活动并非随心所 欲地进行,它只能在社会实践的前提下进行。这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人的价值活动 的制约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 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人们过 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4](212)既然人的价值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 济发展状况的制约,那么,这就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人的价值活动必然呈现出它具有 的内在规律性,而这种人的活动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恩格斯说 ,社会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的活动规律;另一种是人的价值观念也必然同样受到社会经济 发展规律的制约,这种制约使得人的价值观念不能是任意的,而只能是受制于这种制约 和规定,只要这种价值观念力图成为科学的和合理的。这样,人的价值观念的作用就有 了现实的可能性。
  最后,人的价值观念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人的价值观念决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是在人的价值活动中形成,并对这种价值活动反映的结果。而人的价值活动实质上 就是人的社会活动,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所以,人的价值观念显然就只能是对人 们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正是这种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才产生 一定时期的人的价值观念。反过来说,正因为人的价值观念是产生于一定社会经济发展 阶段,并反映着这样的发展阶段,因此,人的价值观念的作用也只能是对它所反映的对 象的作用。于是,当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时,它的价值观念必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必 须指出的是,马克思曾说过:观念的东西是经过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就是 说,经过人的头脑的这种“改造”,观念本身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简单再现, 而是超越了客观物质世界。因此,价值观念虽然一开始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 但它在实际上已经包含了现实社会所没有的价值因素。这些价值因素应该成为现实社会 之发展的引导者,使现实社会的发展向着人们所期望的价值目标前进。
  总之,由于人的价值观念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因而它就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 产生一定的作用;由于人的价值观念在本质上产生并受制于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因而它也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起作用;由于人的价值观念是对一定社会经济 发展状况的反映,因而它也可能作用于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然而,要将价值观念 之作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是需要对价值观念实现的具体途径进行考察和认识的。
   三、价值观念作用的现实性
  观念、意识的非现实性使得它的存在必须依附于某种具体的现实存在才能获得其现实 性。价值观念无疑是属人的,是人的价值观念。但价值观念的现实性当然不能就此而获 得其充分和完备的确证,因为人本身的现实性是需要说明的。哲学史的核心问题之一就 是对这一问题的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现实性科学地落实在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 活动和人的实践活动上。于是,价值观念的现实性在本质上就必然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 系,而价值观念要发挥其现实的作用也必须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当然,这需要仔细 地说明,以展示其作用的具体途径。笔者认识如下:
  首先,实践活动的价值性是价值观念作用的现实基础。如上所述,人的活动区别于动 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点在于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正是这个意识性和目的性,在马 克思看来,才使得人能够依照各物种的尺度,并将人的内在尺度应用到对象中去,在对 象中直观自身,展现自己的价值存在。因而这种意识性和目的性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价 值性。而人们对上述两个尺度的把握与创造就是人的价值观念。因此,价值观念的产生 、形成和实现其作用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进行,或者说,价值观念在本质上就构 成为实践活动之必然组成部分。列宁在这一问题上有着明确的表述,他说:“必须把人 类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联系的实际确定 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满的‘定义’中去。”[5](419)这表明,列宁在对实践的理解和 把握上具有广阔的视域,即,实践既是人的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又是人与事物之价值 关系的确定者和实现者,是真理与价值的实际统一体。换言之,实践在本质上就包含着 价值活动,包含着价值观念的实现过程。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是人的价值观念作用的现 实基础,价值观念的现实性首先就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现实性。
  其次,在实践活动中建构与现代社会转型期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是价值观念发 挥作用之具体而关键的步骤。我们知道,价值观念是实践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是人们将两个尺度(各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有机结合的成果。这个成果决不是 两者的简单相加,它应该是人对“价值”把握和理解的真正体现。由于价值观念是直接 地影响着人的实践活动,它的建构将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现实地表现出来,左右和指导人 的具体实践活动。
  价值观念需要建构,这是因为它表征着人类向往美好的愿望和意向,而这不可能在客 观自然界中自发地产生。它来源于人的现实活动,又高于这一活动。正因为它高于人的 现实活动,它才一方面要在人的现实活动基础上建构,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人的这一活动 ,并在这一活动中实现和展示自己。价值观念对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对它的建构 需要持认真和谨慎的态度。它必须考虑我国自身的特殊条件,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十字路口更应该如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任何社会的变革与 转型都与世界的整体变化密切相关,可以说,我们今天所亲历的社会转型正是在外部世 界变化的促使下进行的,或者说是构成了整个世界变化的一部分,并已成为其最显着的 部分。换言之,当今世界的整个发展趋向对我国社会转型的影响也是我们价值观念建构 所必须考虑的。由此,我认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建构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容 :
  1.新的自然价值观。如何对待自然界,这已经不是我们人类认为自然界本身该如何存 在的问题,而是关涉到人类自身该怎样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虽然是在自 然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枯竭与匮乏等)向人类所做的提醒,但它却深深 地暴露出人类以往所拥有的价值观念的根本缺陷:将自然界看作与人类相对立的改造对 象,完全忽视自然界本身的存在价值,也就是说,人类在“价值”的整体观念上就没有 给予自然界本身以足够的存在价值。海德格尔对此有着一针见血的观点,他说:以往在 主客二分状态下的价值观念实际上是被认为有价值的存在者自身之存在的丧失,“因为 人们赋予对象和如此这般得到解释的存在者以一种价值,并根本上以价值为尺度来衡量 存在者,使价值本身成为一切行为和活动的目标。”[6](911)这就是说,这种“价值” 观念实际上是主体自己的价值观念,客体只有符合主体所认为和确定的“价值”标准, 其自身才有存在价值。这种价值观念直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的野蛮掠夺和无尽开采, 从而造成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危机。
  新的自然价值观是对上述价值观念的彻底否定,它主张:对事物、自然界的理解应该 从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中、从主体的方面来理解,也就是说,自然界应该成为人的实践活 动本身的一部分,成为主体自身的一部分。“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 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 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 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7](52)正由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所以,海德格尔也是在此意义上主张:人是世界的看护者, 人只有“让物能够在整体牵引的最宽广之轨道范围内居于自身之中,也即能够无限制地 居于相互之中”,[8](448)人自身才能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这种新价值观念所倡 导的对自然界的重视,与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相一致,它有利于我们在以经济建 设为核心的发展中避免因短期经济利益而损害人类长期的生存发展目标,因而是我们建 构价值观念的必要内涵之一。
  2.新的社会价值观。此处的社会价值是指以社会为价值核心的理论观点。我们知道, 在一个社会价值观念混乱的时期,或者说,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价值观念在衔接 上出现了断裂和“价值真空”,此时,人们的行为判断常常会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 即利己主义是价值观念的核心和行为标准。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人们对“社会” 的误解有关,与人们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关。那么,社会是什么?其作用 何在?其存在的根据何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就是对社会本质的揭示,就是对社会 之存在价值的展现,它又直接关系到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对此,马克思有着明确 的表述。马克思首先把社会与个人统一起来,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和过 程。人在实践活动中必然结成一定的关系,这就是社会关系,而正是这些关系构成并生 成了人类社会。同样,人的这些实践活动本身又只能在社会中进行,即在人们所结成的 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所以,社会与人是不可分割地相互生成的关系。因此,马克思说 :“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 会。”[7](78)在此,马克思仅仅从社会与个人在起源和本质的关系上明确的阐述,若 要以此为人们树立一种规范人的行为的价值观念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对社会的存在根据 和存在价值给予必要的展示。于是,我们应该继续关注马克思以下这些论述。马克思指 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 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 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7](79)这就是说,马克思把 “社会”看作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换句话说,人类要使自然 界向人展现出其本质,要使自然界得到“真正复活”,必须在社会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 ;而人要实现其本质和本质的复归,展现其存在价值,同样必须在社会的条件下才能进 行。实际上,在马克思眼里,“社会”在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界的高度统一的统一体。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要获得真正的发展,实现其真正的本质,是离不开社会这一 前提的;而人类要实现上述“新的自然价值观”,同样离不开这一前提。这就是社会的 存在根据和价值所在。
  藉此我们可知,社会的价值观念是我们建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所必需的。因为,它能 够有效地消除人们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消除利己主义的行为标准,树立正确的个 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思想。人们应该认识到,社会的整体性是个人实现其价值目标、并最 终实现自身本质的前提条件。因而,以社会利益为根本利益,以服从社会价值和维护社 会稳定为自身行为的判断标准,这样才能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同时确立并保持每个人的 价值观念的一元性。
  3.新的公平与效率观。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及理论而出 现的社会、理论问题,因而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但这一问题之所以又成为我们目前必须 注意的“热点”,是因为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时期,它不仅与以往人们的固有社会价值观 念相对立,而且也是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正确解决的问题。在经济 学领域,效率原本主要指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公平原本主要指各种经济利益关系 的合理分配。但是经济学中的这对矛盾关系决不是纯粹经济学领域所能解决的,它实际 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以往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只要公平,不讲效率,甚至批判资本主 义经济对效率的重视,其结果是贫穷基础上的分配公平和对有效资源的浪费。这种社会 价值观念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默认了懒汉,压 制了个性的差异。
  其实,公平与效率的问题集中地表征了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价值取向,它既包括物质 利益的追求,又包括社会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等)的追求。恩格斯在总结马克思的 经济学研究时曾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 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第一次揭示出它对于整个经济学的意义,从而使得 最难的问题变的如此简单明了,甚至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现在也能理解了。”[9](44)效 率除了经济效益外,还有存在于任何社会的社会效益,涉及到人的整个生活质量;公平 不仅体现在经济学上的分配原则,而且包括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地位平等、行为尊重原则 ,在政治领域中表现为公正合理地配置权利与义务,在伦理关系中表现为“义”“利” 的统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公平的观念必须与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由这一经济 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那种“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公平观实际上是“否定 人的个性”、是“平均化的顶点”,其结果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 向贫穷的、没有需要的人……的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7](75)
  在当今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应该明确,提倡效率是经济建设的内 在本质,没有经济效率,就没有公平分配的基础,也就难有社会效益;但社会公平是经 济效率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经济效率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应该从各方面为实现经济效 率提供保证。我们决不再搞平均主义,因而我们要讲究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允许一部 分人先富裕起来;但是我们也决不使社会两极分化,产生社会的不平等,因而我们也要 讲究社会的公平,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 主义”,“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10](255)两极分化同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 同志的这一思想正是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最好说明,或者说,在邓小平的思想中,“社 会主义”在本质上就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体。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在社会价值 观念上应该树立效率与公平的辩证观念,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 每个人具有良好的社会心态,处理好自己的手段与目的的辩证关系,同时,必须强调社 会应对个人实现自己的目的和采取的手段提供良好的协调机制。因而,建立合理的社会 公平机制是政府在社会转型时期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它是杜绝社会腐败、维 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和必要措施。
  总之,价值观念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价值观念对社会存在的依赖使得 社会的变革转型必然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和失调,从而必然带来人的社会行为的失 范,引发社会规范的无序与失控。于是,建构新的社会价值观念是社会转型以及未来新 的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这些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基本上应包括新的自然价值观、新的 社会价值观和新的公平效率观,一旦它们内化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内化在人的实践活动 中,就可能在社会价值多元化中确立起根本性的一元化,就可能在实际社会行为中规范 社会经济的转型,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有序、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1-02-21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石家庄12~16B1哲学原理许斗斗20022002面对社会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就目前的社会现实而言,价值 观念在社会发展中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作用既具有内在可能性,也具有实现这 种可能性的现实性。因此,建构新价值观念对社会转型和社会稳定是非常必要的。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可能/现实/social transformation/values/possibility/reali tyThe possibility and reality of constructing new values during social trans formation  XU Dou-dou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 n,350002,China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people’s values are bound to change.As f ar as the present social reality is concerned,values are functioning in thei r own way in social development,for which there is inherent possibility as w ell as reality to make this possibility come true.Therefore,constructing new values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stabilit y.福州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系,福建 福州 350002  许斗斗(1964—),男,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科学哲学研究 。 作者: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石家庄12~16B1哲学原理许斗斗20022002面对社会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就目前的社会现实而言,价值 观念在社会发展中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种作用既具有内在可能性,也具有实现这 种可能性的现实性。因此,建构新价值观念对社会转型和社会稳定是非常必要的。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可能/现实/social transformation/values/possibility/reali ty

网载 2013-09-10 21:58:57

[新一篇] 研究管理科學加強企業管理——訪著名經濟學家吳家駿教授

[舊一篇] 社會轉型時期學校德育的反思與構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