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的双重意义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7)01-0022-15
  总体来讲,目前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多停留在对“以人为本”的本义的解读上,没有进一步从哲学角度深入挖掘作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哲学理念和方法论意义;二是多从科学发展观角度与政策层面看待以人为本,从哲学角度理解以人为本显得不足;三是未能辩证理解与处理以人为本所涉及的一些根本关系,要么夸大以人为本,要么排斥以人为本;四是多看到以人为本的单方面的意义,对以人为本的双重意义研究不够。就是说多注重以人为本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贫困群体、确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规范人的行为方式的价值意义,关于以人为本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社会充满活力、尊重精英群体、在国际交流对话中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确立普世价值观和共同价值观和解放人的意义以及科学性注重不够;多从政治角度把以人为本看做以民为本,对以人为本自身的特殊意义、普遍意义研究不够。针对上述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全面、深入、辩证地理解以人为本,本文着重探究以人为本的双重意义。
  一、既纠正过去实践的某种偏差,又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发展趋势
  这里涉及以人为本提出的根据问题。一种观点认为,提出以人为本,主要就是纠正过去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只见物不见人的偏差,由过于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走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就总结过去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教训来讲,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然而,提出以人为本还有另一方面的根据,那就是要反映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这一时代发展的总趋势,与时俱进地强调我国发展应由过去过于注重物走向注重人。
  (一)着眼于对过去我国改革与发展实践的反思:人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日益突出
  以人为本首先是总结我国改革与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不小代价。这促使人们从呼唤现代化走向反思现代性及其代价。这种反思,需要一个哲学分析框架,那就是把这种代价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中来分析。
  1.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环境污染,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始终存在,但从未像今天紧张到使人感受到“生存危机”的程度。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同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化的问题。一是重要的矿产资源损耗严重,已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生态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污染严重。环境污染,不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至给我们带来了生存危机。这种破坏环境带来的生存危机,既有历史的原因,也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实践的某种不合理性有关。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温饱问题,我们把物质增长当做发展的中心,这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一些地方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这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一些地区、部门和个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顾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环境污染和生态失去平衡状况。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战略,从单纯追求物质增长的发展观念,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2. 在人和社会的关系方面,人被物化,一些人不能真正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物对人的统治,资本占有劳动,分工限制人,机器支配人。物对人的统治,是资本主义社会得以立足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实,在当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人被物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虽然本质有所不同。这种现象具体表现在人的需要、能力、关系和自由被物化:一些人把自己的需要首先归结为对物的需要,人的需要被物化了;一些人把自己的能力首要看做是拥有金钱多少的能力,人的能力被金钱化了;一些人把人和人的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人和人的关系被金钱化了;一些人把自己的价值归结为资本带来的价值,人的价值被资本化了。在人被物化的过程中,不仅会出现淡化神圣的现象,而且会带来人性危机。
  3. 在人和人的关系方面,存在着某种社会不公正,贫富差距在拉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对全球扶贫事业的贡献已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然而,中国的城乡、地区、行业、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却在拉大。这种贫富差距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正视这一现实,尽一切办法维护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已显得非常重要。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过去只追求物质增长转变到在重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重视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4. 在人和组织的关系方面,贪欲膨胀,极端利己主义在蔓延。总体来讲,组织与人具有两层基本关系:一是组织对人的控制与约束;二是组织对人的解放和开发。一般来讲,中国传统社会和组织相对注重对人的控制和约束,这虽然使社会和组织缺乏生机和活力,但人的私欲和贪欲一定程度上也被控制与约束住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们越来越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这便使社会和组织焕发勃勃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把一些人的私欲和贪欲诱发出来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且当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得不到控制的时候,当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行为缺少理性引导和制度约束而又缺乏社会责任的时候,就易导致贪欲膨胀和极端利己主义的蔓延。为了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走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逐步走向以人为本。
  (二)着眼于时代发展的总趋势: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日益突出
  以人为本,也是反映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这一时代发展的总趋势,而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对这一点,一些人却认识不够。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主要表现在从注重“物质资源”走向注重“人力资源”。人自身作为一种资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起到的作用与具有的地位是不同的。
  在古代,在经济发展上,主要依靠的是自然资源,人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大明显。人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拥有、占有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上,个人不独立,主要从属于整体和共同体,依赖于权力和“人情关系”;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人总是处于被动附属的地位,对外部世界有一种很强的依赖感。这表明人类并没有明显的主体意识,人被淹没在自然、群体、宗教中,从属于人之外的客体,成为客体的人。到了农业社会,人对自身有了一定认识,开始以自身的体力和经验来从事农业生产,因而在自然界面前不再是一个仅仅靠自然界“恩赐”而生存的盲从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人类也开始用自身的体力和经验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由此,人的体力、经验开始受到重视。然而,此时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更多的还是依赖于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
  到了近代,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以及机器设备逐步登上历史舞台,进而取代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然而,人的主体性再次被淹没于货币中,人成了货币、资本和金钱以及机器的奴隶。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来自资本的运作、经营和增殖。以科学技术为龙头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得以出现,机器取代了手工工具,取代了人的体力和畜力,使生产力获得了惊人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以钢铁、汽车及建筑业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正是这种不断增长的生产力,改变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使人开始获得相对独立。这种工业实践使人们逐步意识到,人不能消极地依赖于外部世界,而应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样,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就由过去依赖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转变到依赖于机器设备和资本,资本和金钱成了操纵社会和人的主要力量。
  今天,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技术或网络技术的迅速扩张促进了知识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高科技成为首要的生产力,并且影响和渗透到整个经济结构的方方面面,知识的生产、交换和消费成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中枢,知识、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联作用逐步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人类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也日益步入知识化和智能化。与之相应,整个社会资本也加速流向高新技术与相应的服务行业。也就是说,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的知识、智力、技能和创新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取代自然、资本等物质资源,并且日益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支配地位。与土地、资本等物质资源相比,人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具有可以共享、效用大、易流通、传速快、成本低、高附加值等特点。正是因为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有异于土地、资本等物质资源的上述特性,而人又是知识的鲜活载体,因此,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就变得非比寻常。这意味着人力资本已成为国家财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无法替代的关键因素。因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的创新能力应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
  二、既注重提高同时代人的生活质量,又注重代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涉及以人为本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体现问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一谈以人为本,往往注重同时代的人,强调的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这里只看到了以人为本在同时代人身上的体现,而忽视了以人为本在代际之间的体现。全面来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既注重提高同时代人的生活质量,又注重不断增强代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同时代人:以人为本内在要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当代中国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人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及制度、文化的差异,各地区的人对发展目标的追求不尽完全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还是一致的,即拥有一个优美的有利于人健康长寿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一种安全和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社会生态环境,有一个人们之间彼此尊重、和谐相处的人际生态环境,有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有一个其能力能得到发挥并实现其价值的组织生态环境,有一种身心协调、健康的心理环境等。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才可以说是达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
  2. 代际之间:以人为本内在要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是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和利用看做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强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会受到环境、人口和资源的制约,不能超越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必须保障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树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二是在生产实践中,要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三是保持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主要是建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四是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在使社会不断进步的道路上,才能真正找到实际解决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钥匙。
  三、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又为劳动者创造才能的充分发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涉及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体现问题。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许多人一谈以人为本,往往强调的是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里,人们多从人是社会发展目的的角度谈论以人为本,而从人是社会发展手段的角度谈论以人为本则注重不够。人与社会有两层基本关系:人是社会的目的;人又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以人为本”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既要使社会发展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积极为劳动者提高并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1. 目的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某些地区的社会实践中,这种目的性被忽视了,出现了只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应清醒地看到,由于过分强调效率,忽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结果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一部分人并没有真正享受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如果一部分人不能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他们就会对社会不满,甚至会人为地阻碍社会发展。以人为本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就是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多数社会成员,就是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得到保证的基础之上,避免出现只有少数人受益的“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境。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在制度、政策上做出安排:一是必须在合理的社会差别的基础上,激发社会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二是通过社会流动机制,使社会成员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较低的阶层上升为较高的阶层,获取社会发展的成果;三是政府要逐步增加各项社会发展、生态资源、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社会管理、公共卫生、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投入;对那些能够帮助贫困群体、失业群体重新融入社会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新获得机会发展的项目和政策,应优先给予考虑。
  2. 手段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为劳动者创造才能的充分发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人又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因而,以人为本要求社会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人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首先要创造社会发展成果。为此,就必须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的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必须依靠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发挥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那么社会如何为个人提供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的社会环境?从总的方面讲,就是要创造一个尊重个人利益、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一是尊重个体正当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是以利益主体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的,这意味着不同利益个体的客观存在。虽然我们的社会、民众在整体和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在社会中,不同个体的利益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对不同个体利益关心不够、处理不好,就会引起不满,个体的才能和创造性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会导致社会冲突。这就要求不能常常用以整体利益的名义来取代个体利益。二是要创造一个各尽其能并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环境。必须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第一,尊重劳动,即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第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就内在要求确立一种有利于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人才评价标准,这一标准就是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第三,尊重创造。要坚决破除各种障碍,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只有这样,个人才会争相发挥其能力和才能。第四,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即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由捉摸人走向琢磨事;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人们能从中受益,由注重先天给定、外在名分走向注重后天作为、内在实力。三是保证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得其所的社会,既能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有一个平等竞争的条件,按照其后天的能力和努力而取得成功,这可以淡化传统社会中的特权、身份、出身等先赋性的因素;也能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从而拓展自由创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还可以保证在社会成员得到自己所应得到的那一份,以消除等靠要的懒汉思想和打破不劳而获的剥削思想。由此,依靠后天的能力和努力而获得的成功应受人尊重,得到鼓励,依靠个人努力虽然没有成功也要受到同情、得到帮助。四是形成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当每个个体都有施展抱负的舞台,社会就会充满活力与创造力。在个体利益得到充分尊重和表达以后,社会摩擦和矛盾就会得到合理解决。在公平的环境和公正的机会下,人们根据自己的付出和劳动,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得到社会应有的回报,这样的社会就会呈现出和谐相处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每个人都把施展自身的潜能、追求个人能力的发挥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四、既关注贫困群体,又尊重精英群体
  这涉及以人为本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体现问题。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们一谈以人为本,往往想到的是关注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这当然是最需要注重的。然而全面来看,“以人为本”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既要关注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又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
  1. 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加快经济发展,我国对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进行了调整,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均可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然而,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手段也越来越向权力、资本和技术集中。由于这些因素,我国在短短二十多年里,便从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变为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随着人们收入和贫富差距的拉大,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贫困群体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由于一部分人不能享受到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致使一部分人对社会政策和社会制度产生不满,长期下去,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如果社会上的贫困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长期得不到保障,大多数人在社会转型中丧失利益并且得不到有效帮助,我国的改革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是要让贫困群体分享改革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就是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
  2. 尊重精英群体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以人为本蕴涵的社会公正原则,还要求尊重社会精英群体的独创个性、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这里的精英群体,主要指靠能力、业绩而在经济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群体。社会精英群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精英群体是先进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的发明者、引进者、使用者和推广者,是先进产品的消费者和创造者。通过对社会精英群体的尊重和鼓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在西方,通过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能力、理性和创造个性的张扬,一个基本价值观和基本精神逐渐确立起来了,那就是能力本位:每一个人都应凭其智慧、能力、力量和业绩,来为自己积累财富,来改变自己不满意的社会地位,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由此,它使资本主义社会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显示勃勃生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高度赞扬了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就告诉我们,弱者的创造权力不能剥夺,强者的创造权力同样不能剥夺。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也成为第一资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而,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我们应该鼓励社会精英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应积极为社会精英群体提供进一步施展抱负的舞台。
  五、既注重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原则性,又注重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灵活性
  这里涉及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关系及以人为本所蕴涵的政治意义。一种流行的代表性观点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也只能是以民为本。还有的学者指出,以人为本的提法不如以民为本科学,应该用以民为本取代以人为本。我认为,以人为本既具有政治上的原则性,又具有政治上的灵活性,它显示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智慧:在党的执政活动过程中,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当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执政本质的时候,我们应讲以民为本,在这里,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这是原则性;而当需要整合各种合理要求、凝聚一切积极力量的时候,当与西方进行交流、对话、合作并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的时候,我们应讲以人为本,这是灵活性。
  1. 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政治体现,其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在于强调党的执政本质和政治本色。在当代中国,把“以人为本”落实到执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中,主要就是“以民为本”。第一,我们今天所讲的以民为本与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是有区别的。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反映出古代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众疾苦的体察和对民众力量的一种认知。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今天所讲的以民为本与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着根本区别:(1)古代民本思想把人民当做统治阶级成就霸业和维护统治的手段,是仅仅从某种手段意义上来讲的;而以民为本则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是从手段和目的统一的意义上来讲的;(2)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在官本位意义上讲的民本;今天我们讲的以民为本是以人本为意义上的民本;(3)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在控制人和约束人意义上讲的民本;而今天作为我党执政理念的以民为本则是在解放人和开发人意义上来讲的;(4)古代民本思想是在恩赐、施舍意义上讲的民本;今天我们强调的以民为本则是对政府官员之行为的一种规范。第二,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的政治体现。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存在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由此,人的利益也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统一,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是并重的。当二者发生矛盾时,我们既要强调个体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又要强调集体对个体利益的损失给予补偿。我党把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就是既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作为人的权利,又要尊重每个人的正当利益,还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以人为本是以民为本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人来对待,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不把人民群众当人来对待,是没有做到以民为本的认识论根源。只有尊重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以民为本才不是一句空话。
  2. 以人为本具有不同于以民为本的特殊内涵,其政治意义在于使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上具有执政空间与灵活性,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实际上,以人为本具有不同于以民为本的特殊内涵与意义。对此,我在已发表的论文中作了详尽阐述。简要说就是:第一,“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是一个抽去“官”“民”的社会身份和等级的普遍性概念,指所有的人,而“民”则是一个具有社会身份差别的特殊性概念,它是整个社会中的一部分。因而,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的外延宽泛,更具包容性;第二,“人”是一个哲学范畴,从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来说,以人为本意味着人们之间具有共同人性,人人平等,互相尊重;而“人民”则是一个政治学范畴,在中国现代社会中,“民”是与官相对应的,在官和民的由上对下的关系中,不管你怎么讲“以民为本”,“民”都包含了服从、依附。因而,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具平等博爱精神;第三,以人为本多是在民众之间来讲的,其主体和客体都指所有的人,强调的是人人都以他人为本,其实质是强调尊重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独立人格和个性差异,而以民为本则多是在官和民的由上对下的关系中来讲的,主体是领导干部,客体是人民群众,强调的是领导干部以人民群众为本,其实质就是要求党和政府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和保障人权,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而带有明显特殊的政治含义。因此,以人为本更具人性化,更接近普通个人,更能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第四,以人为本是从全人类、全球性和普遍性角度来看问题的,因为今天人类面临日益增多的、需要超越阶级界限来思考和解决的全球性、全人类的问题,也需要积极吸收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而以民为本则是从党执政的政治角度思考问题的。因而,当在意识形态领域就“人”的问题与西方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的时候,讲以人为本就会使我们具有话语权和主动权,也有利于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
  六、既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又注重人类的共同人性
  这里涉及对以人为本的“人”的理解及其人学意义和人道主义价值观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首先指的是个人,而个人之间是有个性差异的,因而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个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尊重多样性。
  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看到了“人”的一个基本形态——人作为个人及其价值问题。这是过去我们曾经比较忽视的一个问题。以人为本的价值在于它是个人多样性、个性差异性的合理控制和自主秩序,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个性的谐和。以人为本,首要的前提是承认并尊重个人及其个性差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人多样性及其个性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而如何对待个人多样性及其个性差异,事关社会的和谐。通过排斥个人多样性及其个性差异来达到所谓的社会和谐,只能是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和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真正意义上的、且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和谐,就是尊重个人多样性及其个性差异,既将个人多样性和个性差异合理控制在各方面都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又力求在个人多样性及其个性差异中寻求统一性、共同性和互补性,以使具有不同个性的多样性之间达成共识。
  人不仅作为个人而存在,人还作为“类”而存在,虽然“人类”一般存在于“个人”这一个别之中,但“个人”这一个别也不能离开“人类”一般而存在。作为“人类”的人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具有共同人性。就此意义来讲,以人为本还应包括注重人类的共同人性。关于这一点,有些人却忽视了。这样来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对象应进入我们哲学研究的视野:(1)注重研究和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2)注重借鉴和吸收人类共同的优秀文明成果,包括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但属于人类共有的先进文明成果。(3)注重并研究过去我们所忽视的人性、共同人性及其意义。(4)注重人的思想和实践的先进性。(5)注重共赢共生,从“共赢共生”的哲学视野上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七、既注重解放人又注重对人的文明规范和民主协商管理,既规范领导干部又规范所有的人
  这里涉及以人为本的人学意义与执政方式、领导方式转变问题。一些人认为,以人为本具有解放人和开发人的意义,如果民众的利益诉求、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和公正诉求日益觉醒与增强,那么,一些民众就不再听话服从和服从管制。这一观点表达出对以人为本的某种担忧。我认为,对民众而言,以人为本强调解放人和开发人,这样会唤醒与增强民众的利益诉求、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和公正诉求,会增强民众的人权、人格独立、自主、平等、民主意识,这有利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就领导干部而言,以人为本内在要求领导干部根据民众的解放和发展程度而转变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由过去注重对民众的管制走向民主、协商和服务,走向对民众的文明规范和民主协商管理。
  1. 就民众而言,以人为本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如何对待组织中的人,直接影响着组织发展的前途命运。从组织的动力机制来讲,解放人和开发人,是以人为本在人与组织的关系中的重要体现。首先,解放人和开发人的一个前提,就是要把人看做最重要的资源,不能仅仅看做成本。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创新能力在组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具体地讲,组织的技术优势来自组织的人员在知识和技术上的不断开发和创新,组织创造效益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一个组织的发展就是靠最大限度调动“人”的资质,积极直接创造效益。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实质上是组织创造效益的动力源泉。其次,解放人和开发人的根本方式,就是为每个人的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与平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从而使人各尽其能。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组织中,组织内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组织中的每一个人的潜能和能力的发挥。在一个只会“捉摸人”而不去“琢磨事”的组织环境中,很难想象人们会去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会去积极主动地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力,会去把事情做好。以人为本,就是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发挥潜能和能力的平台,创造一个各尽所能的环境。组织内部每个人的潜力的发挥从根本上取决于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这些制度、体制和机制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这种价值观有利于冲破束缚人和控制人的陈旧观念和机制,有利于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工作体制和机制,从而有利于解放人和开发人。
  2. 就领导干部而言,以人为本内在要求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注重对民众的文明规范和民主协商管理。以人为本作为党的一种现代执政方式,就是在执政和行政过程中,要注重民主、协商和服务,注重的文明规范。以人为本,是通过对执政的党与领导革命的党的比较而得出的结论。从目标上说,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旧制度,夺取国家政权,而执政的目标则是维护自己的执政地位,并利用政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从手段上讲,革命强调的是利益对立与权力控制,高扬斗争主旋律,尽力扩大、激化一切有利于夺取政权和破坏旧秩序的矛盾因素,而执政则主张和合,注重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追求各方的包容、和谐、双赢共生,强调通过民主、协调和对话,来平衡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缓和与化解一切不利于巩固政权和经济建设的矛盾因素,并尊重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从党的社会基础上说,革命力量来源于被压迫被剥削阶级,革命要体现他们的意志,实现他们的理想,而执政则力求整合、平衡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反映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从主题来讲,革命的主题是强调推翻旧政权,强调高度集中和国家利益,而执政的主题则是促进发展,是相对注重民主和个人的利益,是整合与凝聚社会一切有效的力量;从职能来讲,革命相对注重管制,而执政则相对注重服务。根据上述比较分析,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作为一个执政的党,在当今时代,在执政方式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用以人为本来规范执政方式及领导行为和行政行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把以人为本确立为党的一种执政方式,是党在执政方式上的与时俱进。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经济以及权力控制,也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1978年以后,邓小平率领全党致力于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及时果断地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而且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如何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被突出出来了。为创造性地回答这一问题,江泽民同志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执政理念,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在今天,党的执政条件、环境和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的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党的执政理念。这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党要把以人为本、尤其是以民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作为规范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领导行为和行政行为的基本准则,也内在要求我们党必须进一步以民主、协商和服务的方式来执政,即民主执政,建立服务型政党。
  以人为本,内在要求解放人和开发人,其结果必然唤醒与增强民众的主体意识,民众主体意识的增强则意味着,他具有自主性,同时应承担责任,他具有自由,同时应具有自律意识。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不能再用“我管你听”的管制型方式面对民众,而必须根据民众日益觉醒和增强的主体性,学会用民主、协商和服务的方式管理民众,用合乎以人为本要求的文明的手段来规范民众。如果说以民为本主要是对领导干部执政方式、领导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一种规范的话,那么,以人为本则是对所有民众的行为方式的一种规范。
  八、既体现价值性,又具有科学性
  这既涉及以人为本的理论性质,也涉及如何理解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之间的关系。在谈论以人为本的时候,人们往往注重其中的价值性一面,认为它是一种价值观,而对其科学性注重不够。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指的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其实,在理论性质上,以人为本既具有价值性一面,也具有科学性一面。
  总体讲,以人为本的价值性,是指从人的主体尺度出发考察人的主体世界及客体世界对人的价值关系而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它把外部客体世界归结到人的意义上来考察,把外部世界看做属人的世界。其实质,是把人看做万物的主体、中心、尺度和目的。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着眼于人的应当性,肯定普遍的人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着眼于人的为我性或合目的性,把人当做目的;第三,着眼于人的主体性,把人当做尺度;第四,着眼于人的批判性和超越性。就是从价值观上,应对一切社会中非人性的存在状况持批判态度。
  以人为本还具有科学性。这是指从人的客观实在性出发考察人的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及其对人的主体世界的制约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它把人归结到他所处的现实世界的实在性上,来考察人的社会生活条件或现实基础,考察人的主体世界的被制约性,实质上是把人看做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客观存在物;它一般采取科学分析方法来说明人以外的客体世界和内部主体世界;它把人的现实作为中心内容来分析,考察“人在现实上实际是什么样”范围内的问题。具体来讲,以人为本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第一,立足于人的现实性和现实的人,即人的社会生活过程,把人看做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与结果;第二,立足于人的自在性。人的社会关系一经形成,对作为主体的人来说便具有自在的性质,即社会关系作为人的一种客观实在,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规律,这些结构和规律对于人来说具有外在独立的性质,它的存在和变化对于人的意愿来说具有一种异向的趋势;第三,立足于人的受制约性。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它的客观实现条件,既应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确定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也要根据现有的条件来考虑以人为本的实现,社会历史发展到什么程度,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到什么程度;第四,立足于人的适应性与人的活动的合规律性。人不仅要依据对象的性质和尺度来活动,而且要使活动与社会关系的性质相适应,同时还要按照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来建构一个合乎以人为本要求的世界。

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2~29B1哲学原理韩庆祥20072007
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部,北京 100091
作者:学习与探索哈尔滨22~29B1哲学原理韩庆祥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1:59:48

[新一篇] 論以人為本和人類中心主義問題

[舊一篇] 論價值的三個本質特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