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注:均为现行教材.第一册,2003.6第一版;第二册,2003.12第一版;2000.12;第四册,2001.10;第五册,2001.12;第六册,2002.10),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有利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教材中存在不少语言文字欠规范的问题,现归纳例举如下:
      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
      1.异形词
    教育部、国家语委公布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已从2002年3月13日开始试行。2002年6月,教育部下发《关于教育系统试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的通知》,要求“教育教学各环节,新编教材……均应执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使用推荐词形。”(注:中国教育报,2002.6)新版教材中有不少词欠规范(加点的词为欠规范词形,括号内的词为现代汉语规范词):
    (1)第四册第5课《项链》:“住宅的寒伧……都使她苦恼”(寒碜)
    (2)第三册第20课《〈鲁迅诗稿〉序》:“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是。”(俱)
    (3)第六册第2课《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虽然科学家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正涵义绞尽脑汁。”(含义)
    (4)鲁迅及其同时代作家作品中的异形词:
    ①第一册第13课《〈呐喊〉自序》:“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抄)
    ②第二册、第四册第1课《祝福》:“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预备);“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盯);“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踌躇、计划);“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支吾);“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预感,教材未注,《整理表》已特作说明);“是早已许给了贺家@①的贺老六的”(岙,教材未注);“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厉害);“全不见有怜俐起来的希望”(伶俐);“我在朦lóng@②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mēng@③lóng@②、连绵);需要说明的是,“朦胧”,指“月光不明”,引申为“不清楚、模糊”,mēng@③lóng@②指“快要睡着或刚睡醒时眼睛半开半闭”,形容睡态或醉态。根据文意,“我”在睡梦中被“爆竹声”惊醒,应改为“mēng@③lóng@②”才妥当。
    ③第三册第17课《灯下漫笔》:“也不早将沉重累坠的银元……”(累赘);“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直截了当);
    ④第四册第5课《药》:“但又立刻堆上笑,搭@④着走开了”(搭讪);《药》:“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上前面,挑出四碟菜”;“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座);“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悚然);
    ⑤第五册第9课《阿Q正传》:“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着马蚁似的人”(蚂蚁);“阿Q在喝采声中……”(喝彩)
    ⑥第三册第13课《故都的秋》:“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着);“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抄)
      2.错别字
    第二册第2课、第四册第3课《边城》:(1)“靠近了祖父身边去。”(2)“就决定了同茶峒地方离开。”加点字应分别改为“到”“从”才能与后面的词语相照应。
      3.注音有误
    (1)第一册第17课《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的jué应为quē。
    (2)第二册第17课《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yáo应为xiáo。
    (3)第三册第9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惟觉时之枕席”中的jué应为jiào。
    其中句(1)中的“阙”,文言中有三种音、义:①jué,通“掘”。②què宫门外边的楼台,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辅三秦”。③quē,门阙,可通“缺”,引申为“侵损、削减”。因而教材注音有误,应为quē。句(2)中的“崤”的注音,据《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注:“崤山,山名,在河南”,读作“xiáo”。句(3)中“觉”是“睡醒”之义,据《辞源》《辞海》,表此义时应读jiào。
      二、语法的规范化问题
      1.搭配不当
    (1)第一册第11课《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①“正在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灿烂前景。”“出”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与“正在”搭配不当,宜将“出”改为“着”。②“毛泽东通过阅读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着作和具体了解十月革命……”“着作”是不能“传播”的,宜删去“传播”。③“这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动力,要永远发扬光大。”“精神动力”与“发扬光大”搭配不当,可将“精神动力”改为“民族精神”。
    (2)第一册第15课《〈宽容〉序言》:“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查阅工具书,“肥沃”只修饰“土地”,“肥美”才形容“牧草”“牛羊”等。如《内蒙访古》中的“阴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内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因此,应将“肥沃”改为“肥美”。
    (3)第二册第10课《〈物种起源〉导言》:①“我……在南美洲看到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看到”带了两个宾语,与“关系”搭配不当,应改为“了解……关系”;最后一个句子无主语,应加上代词“这”。②“但是全部完成还需要更多的岁月”。“岁月”只有长短之分,而无多少之说,可参阅《现代汉语词典》有关“岁月”的释义,举例:“岁月:漫长的~”,因而改为“漫长的岁月”更妥。
    (4)第二册第12课《这个世界的音乐》:“我们也许就会听出其中的对位音,音调和音色的平衡,还有各种和弦和各种亮度。”谓语“听出”带了5个宾语,其中和“和弦”“亮度”搭配不当。最后一个分句应改为“还有各种和弦的声音,看到各种亮度。”
    (5)第三册第13课《故都的秋》:“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这句话的主干是“嘶叫像家虫”。根据句意,应改为“这嘶叫的秋蝉……”,让“秋蝉”作主语,主干是“秋蝉像是家虫”。
    (6)第四册第3课《边城》:“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这句话的主语是“生命”,谓语是“觉得”,搭配不当。句子可调整为“翠翠在生命的成熟中,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2.表意不明
    (1)第一册第14课《胡同文化》:“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人的一生叫一辈子,因而“住了几辈子”讲不通,有歧义。据句意,可改为“几辈人的”或“几代人的”。
    (2)第二册第15课、第五册第7课《说“木叶”》:“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犯了“句式杂糅”的语病。要么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么说“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3.成分赘余
    (1)第一册第10课《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把情况公诸于众。”“诸”,是“之于”的合音词,与后面的“于”重复。可将“诸”改为“之”。
    (2)第一册第11课《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广泛”与“全民族”“共识”重复,可删去“广泛”。
    (3)《〈物种起源〉导言》:“但是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断言”即“毫不怀疑”,应删去“毫不怀疑地”。
    (4)第二册第11课《神奇的激光》:“极光形体的高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宜删去加点的“形体”“亮”,这样简洁;“满月”包含了“月亮”,因而可删去“月亮”“能”与“看得见”同义,“能看见”即“看得见”,二者保留其一即可。
    (5)《边城》:①“但一个若体验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当前一切”已包含“这个”,可删去“这个”。②“把人渡完事后,就会回家里来吃饭。”“事”赘余,可删去;“来”也可有可无。③“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之间”赘余,应删去。④“同时且说到那可怜母亲的坚硬处。”宜删去“且”。⑤“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可删去“可是”。
    (6)第六册第四课《宇宙的未来》:“宇宙还应该包含所谓的暗物质,即是我们不能直接观测到的东西。”后一分句是对前一分句中“暗物质”的解释说明,“即”“就是”之义。因此,可将“是”删去。
      4.词语误用
    (1)《这个世界的音乐》:“企图赋于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示代词,指示比较远的人或事。”据上下文意,可将其改为“这”,或删去。
    (2)第二册第7课《庄周买水》:“吴主任又黑又圆的脸上凝着经久不息的笑容。”《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等工具书将“经久不息”释义为“长时间不停息。多形容掌声或欢呼声。”可见其是用以形容“声音”的,句中用来形容“笑容”,不恰当,可改为“经久不散”。
      三、如何进一步规范教材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三章第七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课程,使用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应该说,入选教材的作品都是名家之名篇,但“对于名家名篇中存在不符合现行规范的毛病,不要听之任之,要以妥善的方式加以规范”。(注:苏培成.语文教学和汉语规范化.语文教学通讯,2002)
    如何用妥善的方式加以规范?叶圣陶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范例;他“在教材编辑加工中既要以科学为重,毫不迁就,又要尊重作者,不可莽撞妄改”。(注:闻默.叶圣陶教材编辑活动与思想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0.11)因而,为使语言文字规范化,体现语文教材的“典范性”,对于教材中的异形词、错别字、病句等语言文字欠规范现象,编者应在教材再版时,依据国家现行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作技术性修订。如对于鲁迅及其同时代作家作品中的欠规范汉字,可用现代汉语规范字去替代,并以“原文写作××字(词)”的方式注释。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土加奥
      @②原字目加龙
      @③原字目加蒙
      @④教学与管理太原9~13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幸兴20042004马丁·特罗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着三个以数量为标准的发展阶段。这一理论是基于当时部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完成“大众化”或“普及化”之现实,围绕着高等教育内部革新问题而建构的,在方法论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归纳取向,对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一理论存在着内在的缺陷。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高等教育更多地体现着一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地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课是教师与新生见面的第一次课。王燕/杨秀文Steps to Happiness幸兴 江西南康唐江中学 作者:教学与管理太原9~13G31中学语文教与学幸兴20042004马丁·特罗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着三个以数量为标准的发展阶段。这一理论是基于当时部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完成“大众化”或“普及化”之现实,围绕着高等教育内部革新问题而建构的,在方法论上,具有十分明显的归纳取向,对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一理论存在着内在的缺陷。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认识。高等教育更多地体现着一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地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课是教师与新生见面的第一次课。王燕/杨秀文

网载 2013-09-10 21:58:26

[新一篇] 淺談高中語文教學局限及教改趨向

[舊一篇] 海外思潮 美國文化大革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