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rn

rnrnrnrnrn
rn
 
rnrnrnrnrnrn
rn
 
rnrnrnrnrnrn
rn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rn

    [译文]   这样的情景,怎能用一个“愁”字囊括无遗?

rn

    [出典]     李清照    《声声慢》

rn

     注:

rn

     1、  《声声慢》   李清照  

rn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rn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rn

    2、【注释】

rn
rn

  ①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rn
rn

  ②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rn
rn

  ③乍暖还寒: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

rn
rn

  ④息: 休养,调理。

rn
rn

  ⑤敌:对付,抵挡。

rn
rn

  ⑥极。表示程度极高。

rn
rn

  ⑦堪:可。

rn

  ⑧怎生:怎么,怎样。

rn
rn

  ⑨次第:情形,光景。

rn
rn

  ⑩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rn

      3、 [译文]

rn

       我苦苦地寻觅着,在这孤独的世界中,满心悲戚这将要转暖的寒冷天气,最令人难以休息。三两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这寒风?看到雁飞过,更让我伤心,这大雁是以前的相识呀。

rn

        曾经那么繁盛地开在枝头的菊花,如今已憔悴不堪,谁还有兴致把它摘来戴在头上?守着窗户,独自一个人如何熬到天黑?梧桐树上飘下一片片走完生命历程的黄叶,细雨一点一滴打在梧桐叶上,如同苦泪滴在心头。此情此影,哪是一个“愁”字概括得了的呀!

rn

     4、李清照(公元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章丘明水(今山东济南)人。她出生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学识广博,以文章着名,受到苏轼的赏识,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轼“后四学士”。李清照的母亲也出身于名门望族,善文能诗,是有名的才女。在这样的家庭中,李清照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六七岁时,便熟读诸子百家的文章,十岁左右,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已精通娴熟。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就一鸣惊人,写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充分显示了她的才华,轰动整个京城。

rn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闲适富足,父母开明宽容,她经常与朋友饮酒野游。在她这一时期的词中,没有笑不露齿的大家闺秀,只有沉醉忘归,荡舟争渡的郊游趣事。

rn

     李清照词名远扬,引起了太学生赵明诚的注意。赵明诚是一位官宦子弟,他的父亲赵挺之也是山东人,官至宰相。赵明诚虽然出身在高官之家,但身上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两人门当户对,情投意合,李清照的词《点绦唇》形象地记录下了他们见面时的情景。一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尽显少女的娇羞可爱,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rn

     李清照十八岁那年,便嫁给了赵明诚。婚后,两人感情笃厚。赵明诚除了能诗善文外,还喜欢收藏金石字画和文物。受丈夫影响,李清照很快便也对金石字画、文物的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刚结婚时,赵明诚还只是一个没有俸禄的太学生,但他们只要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古董,就想尽办法,甚至不惜典当衣服将其买下来。每淘到一件宝贝,他俩就会迫不急待地回到家中一起仔细整理、欣赏、研究,这成了他们生活的最大乐趣。就这样,日积月累,他们家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便建立了书库大橱,编排好目录,整理收藏。

rn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在李清照和赵明诚沉浸在甜蜜美满的两人世界中时,朝廷的党争打破了他们的宁静生活。

rn

        首先是宋徽宗打出了变法的旗号,重用新党领袖蔡京推行变法。赵挺之是蔡京的追随者,很快便得到了提拔。以蔡京为首的新党得势后便开始对以苏轼为代表的元佑党人进行报复和打击,作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也因此受牵连。李清照急忙向公公赵挺之求救,他写了一首诗给公公,说“何况人间父子情”,央求公公能够看在儿媳妇的面上,想办法救救父亲李格非。但李格非还是被贬官离开了京城,李清照十分不满,写了句“灸手可热心可寒”来讥讽公公赵挺之。

rn

       随后不久,朝廷又下诏书“禁元佑党人子弟居京”,李清照只得离开京城,投奔已回到老家明水的父母。而赵明诚则仍留在京城,对此他也很无奈,这对思爱的小夫妻只好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rn

      不久,朝廷的政局又发生变化,蔡京在清算完元佑党人后,便开始在党内排除异已,赵挺之受到打击,不得不辞官并在五天后去世。

rn

    赵挺之去世后,蔡京又抄了他的家,并用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来迫害赵家,赵明诚无法在京师立足,只得辞官弃职,回到了山东青州老家。他把李清照接了过来,这对思爱的夫妻终于团圆了。

rn

    在青州,李清照和赵明诚以晋代隐士陶渊明自比,他们把自己的住处称为“归来堂”。李清照还根据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为自己取号为“易安居士”,过起了清贫安逸的隐士生活。

rn

    李清照和赵明诚在青州一住就是十年,这十年间,夫妻俩饮酒郊游作词,收藏金石书画,撰写整理《金石录》,过着愉快和充实的生活。这十年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最愉快的十年,也是李清照这一生中最幸福的十年。

rn

    然而南宋朝廷的权争打破了他们恬淡宁静的世外桃源式生活,由于蔡京失势,被逐出了政治舞台,不甘寂寞的赵明诚重返仕途,将李清照一个人留在了青州。

rn

    面对将要远离自己的丈夫,想到这十年耳鬓厮磨的日子即将结束,自己又要独守空房。李清照将离别后的种种不堪咀嚼了无数遍,眷恋、担忧甚至恐惧都涌上心头,不禁悲从中来,含泪作了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

rn

      不久,赵明诚因为政绩显赫,获得升迁,出守莱州,他将李清照也接到了莱州,两人终于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接着,赵明诚又改任淄川守,李清照亦随他来到淄州。淄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赵明诚与李清照忘寝废食、广为搜罗,收获相当可观。最有价值的是一次赵明诚下乡巡察,竟然从乡人那里意外得到了白居易手书的《楞严经》,顿时欣喜如狂,打马回府,与李清照一起饮酒品茶,欣赏揣摩。这是这对思爱夫妻最后的幸福时光。

rn

    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京,掳去徽钦二帝,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而赵明诚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的母亲也在这多事之秋去世,李清照和赵明诚知道山东迟早要落入金人之手,然而时间紧迫,便商定由赵明诚先去南京奔丧,李清照则留下来整理文物,然后找机会运往南京。

rn

    文物太多了,一次带不走,李清照便将它们分了类,她把那些相对较重的、收藏价值略低的文物留在了青州,准备第二年春天再把它们运到南京。然后她就带着整理出的十多车珍贵的、容易携带的文物,赶到了江宁。

rn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没过多久,青州发生兵变,留在青州的那十几屋凝聚了他们夫妇心血的书籍古董,全部毁于战火之中!

rn

    赵明诚守孝期未满,急需用人的宋高宗就任命他为江宁知府。江宁此时正与金兵隔江对峙,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赵明诚经受住了考验。1129年,担任了一年多江宁知府的赵明诚又接到调令,调任湖州知州。而这时,发生了一件让李清照痛心的事。原来御营统制官王亦准备利用江宁知府调动之际,在江宁城内起兵作乱。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到了这个情报后,立即向赵明诚报告。而赵明诚因为已接到湖州知州的调令,不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当天晚上,王亦果然反叛,幸亏李谟提前作了布防,平定了叛军。而在叛乱发生时,赵明诚居然和另外几个江宁府的官员从城楼上悬下绳索逃走了!

rn

    赵明诚的这一丑恶行径令李清照深恶痛绝,她写下了着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谴责丈夫赵明诚。

rn

    这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像石头一样沉重地压在李清照的心头。因逃跑被罢了官的赵明诚见李清照终日默默无言,闷闷不乐,感到非常懊恼。最后李清照还是原谅了丈夫赵明诚,他们商量后决定再次退隐。可当他们乘船到达安徽池阳时,突然接到了宋高宗的圣旨,要求赵明诚立即前往湖州担任知州。于是赵明诚只得让李清照暂时呆在池阳,只身匆忙赴任。

rn

    当时天气非常炎热,心急的赵明诚冒大暑骑马奔驰,不幸在途中感染了疟疾。直到一个半月后,李清照才得到丈夫患了热疟的消息,略懂医术的李清照又急又怕,因为她知道赵明诚是个急性子,既然他患的是热疟,就必然服寒药,这样他的病情会越来越重,非常危险。

rn

    果然,等李清照日夜兼程,赶到赵明诚身边时,赵明诚早已服用了大量柴胡、黄芩等性寒退热之药,结果疟痢并发,病入膏肓,没过多久便不幸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rn

    相濡以沫二十八年的丈夫的突然离去,让李清照痛不欲生,她割不断那份如丝如缕的相思,成了断肠之人。国破夫亡,让李清照凄凉孤苦、万念俱悲,她大病一场。

rn

     赵明诚病故后,留下了一大笔文物,这时江宁也非常不安全了,随时都有可能被金兵占领。李清照居无定所,无儿无女,身心憔悴,境况极其悲惨。她想到赵明诚有个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的妹夫,他拥有兵权,应该有能力保护好这些文物。于是,李清照便请赵明诚的几个好友把几车文物运到了洪州,自己只留下了少数便于携带的字画、器物,准备在身体好转后再去投靠妹夫。

rn

    然而没过多久,金兵就大举压境,洪州也沦陷了,运往洪州的那些文物顷刻间又在战火中化为乌有,这对李清照来说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rn

    这时,雪上加霜的是,又有人诬告赵明诚,说他生前将一只玉壶献给了金人,这在当时是卖国通敌的大罪,李清照很气愤,又非常地惶恐,她决定将剩下的古董全部捐献给朝廷,还丈夫以清白。

rn

        但此时,宋高宗正被金兵追得四处逃窜,他从江宁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一直逃到海上,后又过海到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又从越州移居杭州。身心俱疲的李清照就这样孤身一人,颠沛流离,艰难辗转,不遗余力地带着剩下的文物,一路追着宋高宗逃难的队伍,历尽千辛万苦,苦苦地坚持着,最后终于到达了杭州。

rn

        李清照的弟弟李迒,担任编定政府诏令的官,一直在宋高宗身边,这时他也在杭州,于是李清照便投靠了他,这时她48岁,红颜在岁月的沧桑中已尽成白发。

rn

        在杭州弟弟家住了一段时间后,有个名叫张汝舟的文人,他频繁登门拜访,对李清照非常照顾,并多方托媒,希望娶李清照为妻。李清照觉得张汝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另外也为了减轻弟弟的负担,便和他结了婚。

rn

       没儿没女的李清照嫁给张汝舟后,本以为下半生有了归宿,谁知张汝舟和她结婚,只是为了占有李清照的文物。因此刚结婚不久,就开始丧心病狂地掠夺清照的财物,李清照不允,他便拳脚相加。痛苦异常的李清照忍无可忍,她发现了张汝舟贪赃枉法的证据,便毅然向朝廷告发,并请求判他们离异。朝廷查实后,就将张汝舟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得以与之离异,这段婚姻只持续了几个月。

rn

       摆脱张汝舟后,李清照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后序》的编写中去了。接着,金、齐合兵进犯杭州等地,李清照再次逃亡,前往金华避难。

rn

       虽然丈夫去世已有许多年,但李清照心头的哀痛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有丝毫的减退。相反,小人的诽谤、恶人的残害,使她的内心更加愁苦。她孤苦伶仃,比黄花还瘦,在凄伤中苦苦支撑。她独自一人把所有的往事全都翻了出来,咀嚼了一遍又一遍,再也放不下。

rn

       大约在公元1155年,李清照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煎熬中,在达官贵人们的诽谤嘲讽、冷落不屑中,离开了人世,走完了她七十二年的凄苦人生。她走的是那样的凄凉,没有人来关注她,更没有人来帮助她,甚至连她的卒年都没有详细的记录。

rn

      5、易安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李清照生活悠闲,这一阶段的词大多是爱情和闲趣生活的记录。她少女时代天真烂漫、多愁善感,结婚后与夫君时守时分,守时是满满的爱意,分时则是浓浓的离愁,词作缠绵感人。后期,国破家亡,四处飘零,孤苦无依,这一阶段的词充满了悲苦、忧愁。虽然李清照前期词中也透着一种深深的感伤,但这种感伤与后期词还是有所区别的,前期感于生离,后期则伤于死别,更加痛苦,更加不堪。

rn

        李清照的晚景十分凄凉,她在漫漫的孤寂中挣扎,在伤痛与离愁的交织中,把一生的凄怆、悲恸都浓缩在《声声慢》这首千古绝唱中。

rn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rn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rn

    --声声慢

rn

        这是命运多桀的李清照的“杜鹃啼血”之作,满纸呜咽,字字带血,句句浸泪。懦弱腐败的北宋王朝的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的去世,视为生命的金石书画的被毁,第二次婚姻的失败,病痛、流言的折磨,无儿无女、沦落他乡的孤独……这千般滋味,万种悲苦,“怎一个愁字了得”!

rn

       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rn
rn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 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rn

       7、“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rn
rn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 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rn

       8、“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rn
rn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 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 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 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rn

       9、“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rn
rn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rn

     10、“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rn
rn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 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 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rn

     11、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rn

        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rn

     1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rn
rn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rn

      1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rn
rn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rn

     14、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 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 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rn

       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 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rn

     15、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rn

  “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rn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rn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rn

  “守着窗儿”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是独辟蹊径。自庚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黄叶飞

rn

      16、《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词评家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总结前人研究,《声声慢》之美妙,大抵有四点: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rn

     (二)叙写伤感,层次分明 
        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九个层次。「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上节七组迭字,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写气候冷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为第三层。换头三句,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为第一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为第二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为第三层。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就悲伤心情作渲染挥洒,是借镜辞赋的写作手法。「以赋为词」,北宋词人周邦彦最为专擅;李清照亦长于写赋,故也能借镜赋法填词。

rn

         (三)藉景象描述,表现悲戚心情 
        上阕「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凸显结果,就可以省略原因,而且曲折有味。「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写她藉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透过北雁南飞,曲写家破夫亡、漂泊南方的悲苦。下阕「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的枯槁憔悴,愁损容颜,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愁苦已极,度日如年的反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更添愁思。用「兼」字、「细」字,细腻道出愁人的苦闷:「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诉诸听觉,象征诸般苦难对作者的摧残。「点点滴滴」四迭字的运用,活现了细雨的连密不断,愁苦的络绎不绝。总之,全词藉景抒情,运景入情:透过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晚来风急、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诸景象,以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之使人动容。 

(四)以声摹情,展现乐章之美 
         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曾称:「《声声慢》是李清照词中特别讲究声调的一首名作。」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夏先生曾提出全词多用齿声字(齿音)及舌声字(舌音):《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六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一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九九蝶之郁

rn

      16、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rn

     17、《声声慢》一词表现的虽为一人一己的哀愁,然而具有普遍的人生感慨,故感人至深。

rn

     诗词以含蓄为贵,但《声声慢》一词不加掩饰,李清照将那满腔的情愁倾于词上,喷薄而出,一泻无余。至真之情,用血泪抒写,词人完全沉溺于悲怆痛苦之中,使读者感慨嗟叹,引起强烈的心灵震颤和感情共鸣。

rn

       “大雁、菊花、梧桐、秋雨、西风”等这些冷色、感伤的意象负载了词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它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积淀了词人悲愁体验的情感符号。“景物无自主、性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rn

                                                                                                                                             


 

rn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54

[新一篇] 返照迎潮,行云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

[舊一篇] 遠游無處不銷魂。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