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社会现代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2)04-0085-03
  唯物史观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新问题,它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初就出现了;同时,它也不是业已充分解决的老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社会现代化都始终在向前推移和发展,这种在动态结合中的相互关系无疑会随着时空等条件的变化不断地增加着新的内容。
      一、唯物史观是现代化历史潮流的产物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人们熟知的概念,也是歧异性较大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当人们使用“社会现代化”这一概念时,它有如下内涵:(1)时间上属于当前这个时代 ;(2)内容上指与传统社会相比社会或人发生的根本性变化;(3)代表社会历史的潮流和 进步方向。综合这几方面的涵义,可以将社会现代化表述为社会或人的现代特性的发生 、发展的动态过程和现实活动。这一历史过程或现实活动,始于16世纪的大西洋沿岸, 19世纪席卷了西欧和北美,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 运动。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西欧的唯物史观,并非与当时蓬勃发展中的现代化潮流毫不 相干,相反,唯物史观是社会现代化这一历史潮流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 以理论的方式反映着社会现代化这一历史潮流和时代特征。
  一般地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现代哲学,是大家都熟悉的命题。但当我们讲唯物史观是社会现代化这一历史潮流的产物,反映着现代化这一历史潮流和时代特征时,有些问题则需要进一步说明。
  首先,社会现代化实际上是在封建制度解体中迸发出来的历史趋向,资产阶级革命是它的起点,时间上包括我们通常讲的近代社会、现代社会和未来几个世纪。而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现代哲学是在对近代哲学实行了一系列的根本变革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史观的问世开创了哲学史上一个新时代。如何看待同属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从近代社会到现代社会这种历史观上的巨大变化?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1)近代人本主义历史观力图用人的眼光观察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同中世纪的唯神史观相对立的,表现出明显的现代精神,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历史观。(2)近代社会出现的深刻变化,促使近代哲学研究的主题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但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的思维方式使近代哲学陷入重重矛盾之中。随着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的思维方式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与此相一致,近代哲学必将被新哲学所取代。(3)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生活中,也从近代哲学中领悟了现代精神,唯物史观只是对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思维方式和唯心主义立场进行了改造,并没有否认近代哲学中表现出来的现代精神。当然,经过这样一番批判的继承,唯物史观在很多问题上与人本主义历史观有了很大的区别。或者说近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理论成果,所属时期的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理论内容及其水平的差异。但它们同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哲学理论,同样是社会现代化的产物是不容怀疑的。
  其次,关于唯物史观与现代西方哲学对立。唯物史观和现代西方哲学差不多同时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因此,唯物史观与现代西方哲学不仅在时间上同处一个历史时代,而且,面临着同样的时代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不同,但二者往往总结着相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反映着同一时代的思维形式的特点,概括着相同时代的历史经验,从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着时代的精神。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在注意到它们之间结论和方法的区别的同时,忽略了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这对深入理解唯物史观产生的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变革都是极为不利的。
  再次,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唯物史观是在对全部人类社会,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及其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的研究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大致如下:(1)人类进入资本主义历史阶段,是农业生产力向工业生产力转变的必然结果。(2)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现代社会的开端。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将人类带入一个新的文明世界。(3)资本主义一方面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的奴役、剥削和统治。因此资本主义不是人类理想社会,只有在认定资本主义制度在历史上的暂时性的前提下,才承认其进步性。(4)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被新的社会所代替,而这种新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以人类获得最终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特征的未来的现代化社会。综合以上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是站在整个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现代化的。所以,我们不能因马克思恩格斯曾经猛烈地批判资本主义,就否认他们对社会现代化的肯定;同样,我们也不能因马克思恩格斯曾肯定了社会现代化的潮流,就否认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态度。
      二、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自近代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跃入现代化的行列,关于现代化的动因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西方近代哲学的种种人本主义的观点到西方现代哲学中的“宗教伦理”说、“业绩需求”说、“文化变迁”说、“技术决定论”、“商业动力”说、“制度变革”说等等,都从某一方面对现代化的动因做出了独到的解释,其中也不乏深刻的见解。但这些观点也存在着共同的缺陷:一方面,当把现代化的动因简单地归结为以上任何一个方面时,无法说明这一动因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把现代化的动因简单归结为一个方面,无以说明各个民族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性,进而也无法说明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必然性。
  唯物史观以其特有的方式对社会现代化的动因和必然性进行了具体、全面的揭示: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其发展动因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而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推动社会发展。恩格斯明确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是马克思和我从来都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1]在这里,“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和人口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但考虑到恩格斯用“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来否定“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因素”的观点,可以肯定“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包含着现实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的内容。也就是说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交互作用,推动社会发展,这是唯物史观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具体说来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工业革命、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等因素的交汇是西方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动因。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谈道:“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厂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2]宗教改革可以称得上是“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3]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给现代资产阶级统治打下了基础”。[4]“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扫帚,把所有这些过去时代的垃圾都扫除干净,从而从社会基地上清除了那些妨碍建立现代国家大厦这个上层建筑的最后障碍”。[5]如此等等,这些论述不仅用唯物史观的观点说明了现代化的动因,而且对我们全面地理解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经济是基础,但政治、文化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交互作用构成现实社会的具体内容,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就在这些要素的矛盾运动之中。
  马克思主义关于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动因分析对如今正处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变迁,是由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的世界潮流,它会将人类带入一种新的文明。因此,现代化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另一方面,社会现代化建设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离不开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支持或支撑,而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各个民族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应该是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总之,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是由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世界环境和国内条件等多种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
      三、唯物史观与中国现代化
  中国人民为了寻找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反复的、艰难的探索,直到找到了唯物史观才大大加快了走向现代化的步伐,并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命运,是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的。
  首先,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威逼下卷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之中的,这一方面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理论不是内省的,而是来自西方的传播和渗透;另一方面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必然会区分为两个阶段,即民族民主革命阶段和现代化建设阶段。中国现代化的这两个特点使选择唯物史观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指南成为必然。因为,在各种西方现代化理论中,只有唯物史观才能首先解决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的问题,并进而解决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成功地完成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尽管我们走了一些弯路,但正是唯物史观使我们终于走出误区,做出了全面改革开放、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的选择,并在20世纪末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从新世纪开始,我们将继续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总之,没有唯物史观的指导和运用,就不可能有我们党和国家80多年来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其次,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是实践的,它不仅指导了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唯物史观的一般理论层面提出了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宝库,并进而具体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为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实践和发展唯物史观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第二中国共产党人在唯物史观的一般理论层面提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论断,指明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中最终的决定因素——生产力的内在联系,并进而提出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根本出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从而纠正了唯物史观发展史上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偏误,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同时,也为我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在科学考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为唯物史观增添了全新的内容,也从思想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除了最大障碍。我国20多年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第五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纪之交提出了新时代的理论纲领,把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原理具体化为“三个代表”思想,明确地以“先进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融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创造性地解决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为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做出了新的贡献。
  总之,唯物史观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同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又是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收稿日期:2002-09-11
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保定85~87B1哲学原理刘娟20032003唯物史观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新问题,它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初就出现了;同时,它也不是业已充分解决的老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社会现代化都始终在向前推移和发展,这种在动态结合中的相互关系无疑会随着时空等条件的变化不断地增加着新的内容。唯物史观/社会现代化/中国社会现代化/historical materialism/social modernization/soci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LIU Juan  School of Marxist Education,Nankai University,300071 Tianjin,Chin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isn't a new subject.It arises at the beginning of Marxism.But the subject needs further discussion,for the theories on it are still imperfect.Our social modernization is moving for ward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developing.They will interact on and improve each other in the future.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院,天津 300071  刘娟(1956- ),女,天津市人,南开大学马列学院副教授。 作者: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保定85~87B1哲学原理刘娟20032003唯物史观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新问题,它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初就出现了;同时,它也不是业已充分解决的老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社会现代化都始终在向前推移和发展,这种在动态结合中的相互关系无疑会随着时空等条件的变化不断地增加着新的内容。唯物史观/社会现代化/中国社会现代化/historical materialism/social modernization/soci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网载 2013-09-10 21:56:27

[新一篇] 哲學觀的歷史演變及未來趨勢

[舊一篇] 唯物辯證法理論的內在統一性及其范疇關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