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教育经济学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教育发展问题,阐释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两者之辅成关系,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经济关系之运行规律,提供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教育发展中经济决策与管理技术。所以,教育经济学是集理论与实践研究于一体,兼容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论,开拓理论新领域与提供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在我国,有关教育经济的思想早已有之,但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教育和经济迅猛发展的必然产物。回顾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总结这门学科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分析学科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揭示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我国教育经济学迈向21世纪的重要一步。
   一、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简要回顾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世界学术之林,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不断发展,教育经济思想的逐步演变和系统化的结果。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条件之一。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后,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魏源、龚自珍等就看到了教育对改良社会、国家富强的作用。清末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也都看到教育是国家富强的根本,认为教育不良是中国软弱的主要原因。梁启超认为:“中国之衰弱,由于教之未善”(《学校总论》,《梁启超文选》,25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建议,仿照德、日学制,把书院嗣堂的公产作为学校的公费,提出国家也应大量筹集教育经费,并“鼓励绅民,捐创学堂”。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孙中山、蔡元培、黄炎培等人都提出了发展教育促进国家富强的主张,提出了“实利教育”、“实业教育”、“普及教育”、“职业教育”等主张。孙中山谈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时认为,要普及教育必先“治本”,即要先用革命的方法推翻阻碍经济发展的势力,教育普及才有可能。而要使可能变为现实,“凡在自治区域之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权利,学费、书籍,以及学童之衣食,当由公家供给”(《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见《孙中山全集》,第五卷,220页,中华书局,1985)。蔡元培1912年把实利主义教育列为宗旨之一,说:“实利主义之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固以当务为急者也”(《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见《蔡元培教育论着选》,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黄炎培等职业教育家们认为,随着工业日渐发达,工厂日多,职业教育必然要得到不断发展。他们把职业教育作为解决生计问题的根本,看到了职业教育在发展生产和解决生计上的作用。
  “五四”运动和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给中国的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出现了新的契机。不少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如李大钊、鲁迅、陶行知等对教育与经济的作用、教育与生产发展等都发表了有价值的论着,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他在1918年3月主编的《学生杂志》中提出了“如何可费最少精力而举最大效果”的思想。在其所着《新教育大纲》中,提出了教育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领域之一,是给予社会的劳动力一种特殊的资格的”。他强调“科学于社会主义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他深刻地指出:“一般的学校,无论是高级,是中级,是小学,都是社会的劳动领域,为赋予劳动力以特种的资格的地方,就是单纯的劳动力转变到特殊的劳动力的地方”。杨贤江认为,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实施知识技能的教育是社会“生产组织自身的必要”,“在工业生产上,不学无术的人与多少会读写的,他们的能力是迥乎不同的。……故当今日,读写的能力,乃是工作本身的要求”,“资产阶级迫于生产组织自身的必要,不得不向劳动阶级也施教育了”。杨贤江还看到教育“受制于经济”,“受制于政治”,并大声呼吁“要力争增加教育经费,使学校各项教育设备臻于完备,反对军阀官僚以任何名义减少或挪移教育经费”。杨贤江关于教育经济思想的精辟论述,是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我国进步教育家古@①在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在1934年撰写的《中国教育之经济观》一书中,用经济观点充分阐述了中国的教育问题,并准备写一部《中国教育之经济学的研究》,首先提出了教育经济学的概念,古@①的教育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1)教育者应具有经济观点。提出要先了解“中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基础”,要明确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决定教育应如何去办。2)发展生产要重视人才。他提出,发展生产“最难求的是人才,是真人才,是学识经验兼容的人才,是以事业为前途肯奋斗耐劳的人才,是工业人才”。3)要注意研究教育成本。提出“学生费用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一)使家庭父兄知道培养一个子弟要准备多少钱;(二)使办教育者知道现在的学生家庭负担有多重;(三)使学生自己也可和他人比较,知道自己用钱多还是少;(四)使研究者更可籍此推论国民的经济能力和今后教育发展的关系”。4)办教育要讲经济效率。古@①提出:教育者在教育领域要注意提高经济效率,应当在经费、劳力、时间与机会方面谋求最小限度的浪费,在生产的效能与事物的利用方面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果。5)受教育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古@①用大量的调查材料说明,在人民没有能解决吃饭问题的情况下,就无力受教育。提出办教育要量经济之力而行的思想。古@①的教育经济思想构成中国教育经济学的早期雏型。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教育事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教育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充分发展的阵地。当教育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六十年代初在西方形成之后,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没有在中国经济学界和教育学界引起注意和重视。直至1965年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介绍教育经济学的文章。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使这一刚刚开始的教育经济学的学习、探讨工作又被扼杀,使教育经济学在西方蓬勃发展的十年,成为中国教育界对其一无所知的十年。这是在中国开展教育经济学研究非常迟缓的主要原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后教育被确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社会环境。1977年到1979年的三年间,全国各报刊发表了数以百计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文章、译着,介绍了国外教育经济学的一些材料。在197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建立我国的教育经济学。1980年8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工作交流会,于光远、许涤新、董纯才等着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家,在会上倡导建立我国的教育经济学。1981年8月由刚成立的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筹备组,在北京举办讲习班,由华东师大邱渊教授首次在我国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和前苏联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基本内容。此后,陆续出版了一批译着、论着和教材。1984年9月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在黄山正式成立,1985年学会与华中师大联合创办的《教育与经济》杂志正式出版,与美国《教育经济评论》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本专业杂志。自80年代初以来,在北京大学、北师大、华东师大、华中师大等几十所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教育经济学课程,经批准在北京大学、北师大、华中师大相继设立了该学科的硕士点,已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少数院校已开始招收博士生。总之,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已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起来。
   二、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基本理论的明确和形成
  尽管教育经济学这一学科在中国形成较晚,但发展迅速,并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我国教育与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初步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
   1.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理论
  在教育投资问题上,我国教育经济学界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而非其他领域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第二,教育投资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技术人才,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力,即提高劳动者未来的知识、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增加未来的收入。因而,用于教育和培训的支出,是一项最重要的人力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最基本途径之一。
  人力资本一旦形成并有效利用,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以至决定性作用。因为教育投资能提高劳动者这个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知识、技术和生产能力,使物质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并决定着人类发明、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因而,教育投资就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依据劳动价值理论,劳动者的知识、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单位时间内使一定的活劳动形成更多的物化劳动,生产较多的产品,从而使单位产品的价值下降,达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在教育—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这个因果链条中,可以明显看出教育的经济价值。尤其对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的现代经济增长来说,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比单纯的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投入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要高得多,成为经济增长的源头活水。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也正是依靠教育投资在内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强有力推动。
   2.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理论
  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是教育经济价值的进一步推广。所谓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在经济增长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经济发展包括着相应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的变更,这就是说,教育不只是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改善社会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的社会功能。对教育在促进一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我国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将其归结为五个方面:第一,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在科学上有发现、发明,在生产技术上有创新、变革的科学研究和设计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在科学技术上至多只能步别国的后尘,很难取得重大的突破。第二,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方法的技术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即使有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也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第三,它向社会提供一支适应于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的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就会造成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就不能发挥先进技术的优越性。第四,它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为新产品的推广使用,为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准备条件,同时也为今后技术力量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基础,为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的供给提供保证。第五,它使社会累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得以保存和传播,这种传播可以不受国界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累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作为人类共同财富,通过教育从一个民族传播给另一个民族,从这一代传播给下一代。对于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厉以宁教授则将其概括为两个方面:1)发展教育事业不仅能保证经济以稳定的速度持续增长,而且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促使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思想觉悟的,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才能保证建成现代化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发展教育事业,使劳动者得到全面的、综合的发展,使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式分工所形成的差别将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逐步消失,使之达到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
  此外,许多教育经济学家,还从教育与经济的一般关系,即从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入手,着重说明教育不只具有提高劳动者能力的经济价值,而且还能够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使之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吻合,促成社会主义教育机会公平、平等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有机协调发展。同时,不少专家学者还就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关系,详细阐述了超前发展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从而也建立了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理论。
   3.教育的生产理论
  教育生产理论所包含的内容甚广,主要的,大致包括教育要素组合理论,教育投资及效益理论,教育成本理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理论以及教育规模经济理论。教育生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切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从事教育生产过程与从事其他生产过程一样,都要消耗一些宝贵而稀缺的经济资源,或者说需要消耗一些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这就要求节约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节约的途径只能是两条:提高教育投资经济效益和降低教育成本。在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方面,必须使教育生产要素有一个合理配置的比例,使之以较优的要素组合方式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应有适当的教育规模,在这种教育规模下,教育生产的经济效果达到最优化。在降低成本方面,教育经济学把教育成本分成所谓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所以,降低教育成本不单纯是把生产成本降到教育生产的最低限度,而是至少要把它降低到整个社会成本的一般水平。唯有这样,才不至于使投入教育生产的机会成本过高和造成资源的浪费。
   4.教育劳动理论
  教育劳动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什么是教育劳动?如何根据教育劳动的性质及特点确定教师的工作量和工资待遇?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智慧才能,不断提高教育劳动的效率和效益?等等。围绕这些问题,我国的教育经济学家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劳动理论。
  教育劳动是培养、训练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的劳动。它包括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总务后勤人员的劳动。其中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劳动是教育劳动的主体部分。因为在教育劳动过程中,教师总是处于指导者、教育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由于教育劳动是培养和训练劳动力的劳动,因而我国教育经济学家们认为:1)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劳动。它的基本职能是把人的“劳动能力本身生产、训练、发展、维持,再生产出来”。所以,教育劳动的实质是通过教育和训练活动实现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2)尽管从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角度讲,教育劳动不创造价值,但它所生产的劳动能力,尤其是劳动者的智力,则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劳动又是一种生产性劳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没有以教师劳动为主体的教育劳动,也就无所谓经济价值的实现和社会财富的增长。3)由于教育劳动的实质是培养和训练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因而同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劳动过程要素的特点不同,劳动协作形式不同,劳动复杂程度不同,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不同。此外,我国不少教育经济学着作在分析教育劳动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教师劳动报酬。它们承认教师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但这种复杂劳动不同于一般的脑力劳动,而是一种除正常劳动时间外,还掺有准备工作的复杂劳动,由此而决定教师劳动量确定的困难,并依据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一套衡量教师工作量的指标体系。
   三、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经济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党和政府为我国制定了迈向21世纪经济发展纲要,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正在进行相应的改革,教育也将获得更快更健康的发展,经济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教育经济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教育供求问题研究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从其本身来看,确实有别于纯粹的商业性活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培养的各类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是具有商品属性的。因而教育同其它任何商品生产部门一样,都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研究教育的供求问题,揭示教育供求规律,对于进一步揭示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搞好教育供求矛盾的调节,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协调,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建立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教育供求问题的研究,国外曾有各种理论,其中有代表性的教育供求理论有三种:其一是按人力需求组织教育供给的理论,其二是按教育投资收益率组织教育供给的理论,其三是按个人教育需求组织教育供给的理论。上述理论尽管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不同,对于这些理论,只能有分析地加以借鉴和运用。由于教育供求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现实问题,目前国内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少,所以开展对该问题的研究在我国是一项奠基、起步和填补空白的工作。
  教育供求问题研究的内容大致包括:1)从揭示教育供求的涵义入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探讨影响教育供求的基本因素;2)通过对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析,联系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人力供求矛盾,揭示教育供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3)通过分析教育供求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揭示教育供求的一般规律;4)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分析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供求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5)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调节我国教育供求矛盾的对策和构建我国教育供求调节的机制。
   2.教育投资的总量、分配及其来源问题
  尽管过去在这些方面已有开拓性的研究,通过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国际比较,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国际平均水平参照系,但在指标与数值的可比性方面,尤其在从中国实际出发方面,还需要完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教育投资的来源中,校办产业和有偿社会服务收入在理论上还有较大争议,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学校兴办产业,都是在教育经费短缺背景下形成的,究竟是权宜之计,还是必由之路,对教育的利弊评价,都值得研究。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收取学费作为高教成本的补偿机制是无疑的。但学费标准根据什么确定,随之而来的学生资助中的学生贷款,其资金来源、管理、还款机制等等问题都急需研究。
   3.教育成本与效率
  现有的教育成本概念及其构成基本上是从经济学或预算会计中移植过来的,这需要根据教育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特点加以界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都是在教育产出质量相同的假定下度量产出与投入的关系,学生质量评价的数量化是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难点。现有国内外关于教育资源利用率的研究,着眼于评价指标和考核、因素分析和提高途径。最重要的问题是学校作为非盈利机构,有没有提高资源利用率(成本最小化)的动力和压力,形成学校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机制,这一问题如不从理论和制度上加以解决,其余研究不是空话,也会作用甚微。
   4.教育与财政关系研究
  教育与财政关系较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财政对教育既具有长期效应,更具有短期效应。财政是经济范畴,它是国家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财政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但国家本身并不能创造财政,财政收入的大小归根结底,受生产发展水平的限制,是经济决定财政的。当然,财政部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国民收入既定的情况下,还存在通过分配,对积累与消费的分配比例,对国家、企业、集体与个人的分配关系,对财政支出预算中经济、国防、科教文卫、行政管理等项支出,具有调节的功能。因此,财政的实质是分配问题。教育与财政的关系,是分配与被分配的关系,也就是教育事业发展与财政上对教育投资的分配之间的关系。当前,尽管我国教育投资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但也需要从财政制度上加以规范和保证,从而从制度上规范各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包括教育财政预算编制、分配、拨款、管理、监督制度,为解决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及教育财务管理制度等。因此,研究教育与财政关系问题,是研究制定我国现实教育投资政策和管理体制的需要,是为教育部门以及学校提供筹集、分配、使用、管理教育资源的理论原理和科学方法,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加速人才培养,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财政、计划工作人员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需要。
   5.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的研究
  教育的经济效益问题是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一大难点。我国关于这方面的早期研究明显带有模仿西方人力资本学说及前苏联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印痕。例如在80年代出版的几本教育经济学专着里,都有我国学者模仿舒尔茨、丹尼森等西方学者及前苏联学者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以及根据教育成本分析教育投资的内部使用效率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成果对引进、理解和借鉴国外教育经济学的理论,推动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只刚刚步入成年,它仍然主要是一个新的未经探明的领域。也可以这样说,虽然人们已感受到了教育在现代经济运行中的强劲搏动,但尚未摸清这一搏动的精确脉络,然而,这一问题的研究对宏观教育投资决策、学校、家庭和个人教育决策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在我国教育经济学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这一问题更加深入下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作出贡献。*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木加某
  
  
  
高等函授学报:哲社版武汉27-32C8新兴学科范先佐19971997 作者:高等函授学报:哲社版武汉27-32C8新兴学科范先佐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7:30

[新一篇] 我國教育政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我國沒有走出“卡夫丁峽谷”嗎?——與段忠橋商榷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