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来的语文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学习语文的主渠道是读写,但是“听”也是不可缺少的获得“语文”的重要手段。想一想我们现在得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有意无意听来的东西还真不少。
  当我们还睡在摇篮里的时候,我们开始听祖母、外婆或其他人轻声地讲各种故事。在幼儿的精神世界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这些听来的故事给它铺染了各种各样的底色,也为我们开启了联想想象之门。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下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不难想象,故事给少年鲁迅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
  渐渐地我们在多次重复的听中,学会了说“爸爸”“妈妈”“大小”“多少”……
  学习语文是在听中起步的。
  记得一次在小学校外玩耍,偶尔听到了从屋子里传出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童声齐诵,声音整齐饱满,响亮悦耳,当时虽然不懂得意思,但这不同于风啸雷鸣、鸡鸣犬吠的天外来声,有着强大的磁力,我于是被这种声音吸引进了学校。
  学校里,听老师发音,学习识字,“日月水火山石田土”,听出了平上去入,学习说普通话。听老师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感觉是在听老师说话,也是听孔子讲话,因为老师把躺着的文字演绎成立体的声音,两千年前的古人的话复活了,于是我似乎听到了远古的呼唤。
  在春风和煦,山花烂漫的季节,我曾沉迷于桑间圃上村夫村姑唱的山歌小曲,那歌声或嘹亮粗犷,或缠绵低回,诉说着普通人生活的喜怒哀乐。我把这些歌词记在小本上,一遍遍的唱,一次次的想,细细咀嚼生活的辛酸,爱情的美好和甜蜜,把故事“翻译”成带着风声花香的活生生的人物。后来把这些民歌和学过的《诗经》比照,从更深的层次了解了《诗经》“国风”的来源、含义和价值,体会到了重章迭句、回环复沓、赋比兴的妙处。
  月黑风高的晚上,几间草屋,一灯闪烁,听一两个乡间艺人一把琵琶一张鼓,素装清歌,演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穆桂英挂帅”的故事。一夜一夜地听,一冬一冬的听,直至唱词韵白烂熟于胸。我就是通过听,熟悉了三国、水浒、杨家将的故事。
  记得文艺开禁的时候,电影院里放越剧电影《红楼梦》,凄婉的曲调,让我们听得如醉如痴。影院里一片漆黑,没有纸就把唱词“盲写”在手上、腿上,再回家整理。我通过听走进了“红楼梦”。有了这些听来的戏曲,后来再听老师讲“矛盾冲突”,“戏剧语言”,三言两语,便心领神会。
  大街上,公共汽车里,商店里,听到的话语鲜亮活泼,许多耐人寻味。一次听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哪敢违章,因为“那帮警察够孙子的,要是被他瞅见了,我可就虾米了。”“孙子”“虾米”都被他活用了,用“虾米”生动地表现违章司机遇见警察一副臣服规矩的样子,多贴切生动啊。我进而想,应该是先有了语言现象,后有语法规范,而人们总结出的所谓语法规律之类,总是包不住五彩缤纷的语言现实。在普通百姓的语言运用中,是不存在什么活用之类语法规范的,而不懂规范的人对语言的运用有时更自如,更有表现力。毛泽东说,要向古人、向外国人、向人民大众学习语言。是啊,许多作家专门到一定场合倾听大众的语言,用听来的话语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篇章,着名作家老舍、赵树理等就是这样。
  开会时听有的人的演讲,昏昏欲睡,而有的却音韵铿锵,平仄起伏,清脆入耳,真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我在被折服的同时,会思考发言稿的写法,发言的技巧,汉语的魅力,获得在句式选择、修辞润色等方面的领悟。
  现在,课堂上同学们除了阅读写作外,很多时间在听,听写难字难词,听读矫正读音、基调、节奏,听讲解记要点,听同学们发言受启发。在听中感受,在听中吸收,在听中理解领悟,课堂上听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读写。
  课下听流行歌曲,听轻音乐、交响乐,听广告,听自然天籁……
  大自然赋予万事万物形、色、声、味,也赋予我们眼、耳、口、鼻。
  语文可以读来,也可以听来。学校,教室里可以学语文,桑间圃上,剧场、影院、大街也是课堂。
  学习语文,听和读都是信息的输入,听说读写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学习中自己的感官参加学习活动越多,所得的感性材料越丰富,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越深刻、越全面、记忆越牢固。读有读的好处,通过对文字意义的联想想象,产生共鸣,积淀营养。听有听的妙处,听的是由文字变成的声音,并且有的经过了乐曲的装饰,在他人第二次创造的基础上再创造,更容易理解感悟。听来的东西,不依赖书面文字记忆,有助于通过联想想象培养记忆能力。听比读更贴近生活,来得更方便,更快捷。广播里、电视里、大路上、餐厅里、影院里处处可听,听来的东西,直接来自生活,来自应用,因而更鲜活、更实用。听和说的转换比读与写更直接灵活,听之于耳,马上可以诉之于口,尤其儿童少年时期,爱模仿、善模仿,吸收和应用转换在眨眼之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语文本不限于书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频繁,会听、善听、从听中学习显得更重要了,让我们张开双聪,学会倾听。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现代语文曲阜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郑晓龙20032003 作者:现代语文曲阜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郑晓龙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1:56:22

[新一篇] 后革命時代的革命文化

[舊一篇] 啟動經濟要有新思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