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要充分发挥“加分”、“扣分”的宏观调控作用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历史高考评分标准中首先推出“加分”举措始于1978年,当年问答题第2 题(“周恩来主要活动”题)的评分标准中规定:“如果考生举出周恩来同志其他(即超出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及参考答案所列要点的)重要革命活动,亦可酌情给分”;同年的问答题第3 题(“二战突袭战例及教训”题)的评分标准中也拟定了类似的加分规定。历史高考评分标准中“扣分”规定设置发韧于1981年,当年问答题第3 题(“沙俄对外扩张”题)的评分标准中除规定加分的条例外,又进一步规定“如语句不通,逻辑混乱者,可酌扣1分(在实得分中)”。
  纵观1978~1997年历史高考评分标准中的“加分”和“扣分”规定,不难发现它们有以下特点。
  1.“加分”和“扣分”规定只出现在主观性试题中的问答题和材料解析题之评分标准中。这里,1978、1979、1981、1982、1985、1990、1991、1992、1996、1997年历史高考的问答题和1995、1996、1997年历史高考的材料解析题的评分标准可作为佐证。
  2.“加分”规定设置旨在补足参考答案、鼓励扣题和激励创见。考虑到高考考查的知识和能力的层次局限于高中阶段,参考答案不可能面面俱到,为使评分不致拘泥于参考答案而失之偏颇,故1978、1979 、1981、1985、1991、1992、1993(新)、1994(新、 老)、 1995 、1996、1997年历史高考的全部或部分主观性试题的评分标准中,对“超出参考答案要点,言之成理的”,都规定“酌情给分”。
  由于多年来历史高考答题流行“多多益善”的不良风气,1990 、1991年历史高考问答题的评分标准中规定“紧扣题意, 条理清楚”赋1分;甚至规定:“虽遗漏少数知识点,但能按题目要求条理清楚地回答问题,仍可得扣题条理分”;1996年历史高考第47题(“唐文化特点和地位”题)的评分标准中更进一步规定:“语言准确, 条理清楚”赋2分。上述措施表明,历史高考在鼓励考生扣题环节上加大了力度。
  1985年历史高考问答题评分标准中首次规定:“简答题(即问答题)中有创见、言之成理的答案可适当加分”。1992年老高考第48题(“杨贵妃”题)的评分标准中明确指出“本题旨在考察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评分时应注意①能把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封建社会内在矛盾的,加1分; ②凡能明确地从全面和片面、现象和本质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角度进行分析评论,并言之成理的,加1分”。 这表明历史高考在激励考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上已有据可依。此后,历史高考评分标准在“加分”激励手段上不断翻新,分值保持在2分的幅度。1997年历史高考第45 题(“清朝重本抑末”题)甚至推出“答题与答案要点、观点不一致的,言之成理,叙述清楚,可酌情给分”,这一规定为近年来历史高考所仅见,激励创见机制从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发展。
  3.“加分”及实得分之和不能超出试题赋分。本项规定自1978年起开始执行,一成不变地沿袭至1997年高考。与“加分”规定形影不离的是,“但本题得分不得超过×分(指试题赋分)”。
  4.“扣分”规定设置主要是为规范考生答题。1981年历史高考推出的“扣分”规定,在此后的1982、1995和1990年之后的高考中得到发扬光大。1993年老高考第43题(“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和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题)的评分标准中规定:“①虽以要点记分,但有不切题意之处扣1分;②叙述顺序颠倒混乱扣1分”;1997年第44题(“李biàn@①治国”题)规定:“超过180字酌情扣1~2 分”。这些对考生答题方向、文字数量、条理和层次的限制性规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遏制愈演愈烈的答题“多多益善”风气,同时对师生复习备考明确了导向。
  应该肯定,历史高考“加分”和“扣分”的规定近年来在分值及合理性方面的确有较大改进,但远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其时断时续、时有时无的历程,或个别点缀或整体笼统地处理方式以及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并存不合理因素的现实:极低的优分率;史论结合完美、极富创造性的答卷与仅符合“答案”层次的答卷几乎毫无区别地对待;“漫无边际”、“离题万里”的现象仍一脉相承,都一再说明加大“加分”和“扣分”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体现选拔性考试特征的必要。为此,笔者特提出以下几条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坚持“加分”和“扣分”规定的连续性、全面性和完整性。历史高考评分标准中出现“加分”和“扣分”规定之后,曾一度在1983、1984、1986、1987、1988 、 1989 年的高考评分标准中销声匿迹。1990年高考得以恢复之后,又失之于个别或笼统。其实,像1995年高考第39题、1996年高考第45题和第47题、1997年高考的第45题和第47题的评分标准都较好地发挥了“加分”和“扣分”功能,但始终没有得到全面继承和推广。高考评分标准如能依据试题个性特点,制定出恰当完整的细则,全面贯彻普及,对优秀考生而言,不啻是一件幸事。
  第二,加大“加分”的幅度。应根据高中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层次拟定答案,以此作为试题的基本分;视答案的可扩容延展的深度和广度赋相当的“加分”分值,而不是仅以加1~2分为限额;“加分”的分值与基本分所得之和允许超出试题赋分并作为实得分计入总分。以1996年历史高考第48题(“法国革命发展比较”题)为例,考生能够依据题意答出参考答案所列内容者,得满分(即基本分)。在此基础上,又能再进一步指出在法国1789年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中,资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的表现不同、资产阶级在革命发展的趋向不同、农民阶级在革命过程中的表现不同(详细内容略)的,列入“加分”之列,赋评分标准中之要点相当分值。如此充分考虑考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才能使答案趋于完整,试题的区分度也将更加明晰。
  第三,明确“扣分”的针对性。“扣分”也应针对扣题不准、条理不清和下笔千言、不着边际的答卷分别作出规定:前者宜根据答题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扣分”处罚;而对于后者则要毫不留情地课以重罚,杜绝其“打擦边球”的企图,不是仅以得0分处理了事。这样, 根本治愈“多多益善”的痼疾方可望实现。
  历史高考只有进一步完善“加分”和“扣分”机制,才能在指导规范答题的同时,给阅卷者以更好的可操作性,赏罚分明,达到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才能真正体现知识载体的基础性地位,制止过度的轻知识重能力的舍本求末的教学行为。而充分发挥“加分”和“扣分”的宏观调控作用,明确导向,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走向深入,这原本就是历史高考责无旁贷的。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日下加弁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49~50G32中学历史、地理教学孙双武19981998 作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49~50G32中学历史、地理教学孙双武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56:12

[新一篇] 歷史問題設計與思維品質的培養

[舊一篇] 歷史高考問答題的能力考查及答題技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