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性、纪实性与影象化──论新时期电视情节的演变与发展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内容提要 新时期以来,由于作家、艺术家接受的美学影响不同,使电视剧的情节呈现出多元化状态。以分解性美学为基础的电视剧情节,追求扣人心弦的异常性美感;以纪实性美学为基础的电视剧情节,追求质朴的自然美;以影象美学为基础的电视剧情节,既注重叙事,又重视造型,熔纪实性、戏剧性和哲理性于一炉。三种类型各有所长与所短,因而不能独尊一家,排斥其它。事实上,最受观众欢迎的还是那些博采众长,以一种美学为主,兼容其它的电视剧。
  *            *             *
  情节,与人物形象是密不可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情节是构成电视剧的核心部分,也是体现作家艺术家创作个性、艺术风格和美学理想的重要因素。新时期以来,丰富多彩的生活,错综复杂的矛盾,是构成电视剧情节的基础和动力。因此,可以说,情节设计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家艺术家按照自己的美学追求,对生活中的矛盾进行选择、提炼、加工、编织的过程。由于剧作家们接受的美学影响不同,对生活中矛盾的选择处理方法就有所不同,因而使新时期的电视剧在美学基础上,突破了以往传统的戏剧美学的一统天下,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这是电视剧进一步成熟、发展的必然结果。总结、探讨电视剧情节的演变及其多元形态,对进一步提高电视剧作的质量,繁荣电视剧创作是很有意义的。
      一、以分解性美学为基础的电视剧情节
  以分解性美学为基础设计情节,在文艺创作中历来是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方法,至今仍有其不衰的魅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分解法。我国着名电影理论家罗慧生先生对此曾做过较为系统的论述。分解性美学,主张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事物加以解剖、分解,然后把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成份选择出来,再加以集中、概括,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重新组织成典型化的情节。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从哲学角度看,生活中的矛盾一般总是按照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向前发展的。处于最变状态的矛盾称之为抵触,处于质变状态的矛盾叫冲突。分解性美学主张选择异常尖锐的处于质变状态的矛盾,着力表现冲突,并采取强化的办法,把一系列冲突集中起来,加以浓缩,使尖锐的冲突一个接着一个。一个矛盾解决了,另一个更尖锐的矛盾出现了,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曲折迭宕,紧张激烈,变化多端。剧作中的主人公总是面临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无法克服的困境,甚至绝境,因而,人物的命运牢牢地吸引着观众。这种方法最早用于戏剧创作。黑格尔指出:“充满冲突的情境特别适宜于用作剧艺的对象。”〔1 〕这里的剧艺指的就是戏剧。电视剧是与戏剧血缘关系最近的一种艺术,它最初就是以直播舞台剧问世的。所以,这种矛盾处理方法,也比较适用于组织电视剧的情节,尤其符合我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比如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香港的《上海滩》、《射雕英雄传》,吉林电视台的《少帅传奇》,湖南电视台的《乌龙山剿匪记》等,都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尽管有的剧作并不完全成功,但观众被曲折惊险的情节所吸引,仍然愿意坐到电视机前来。
  这类电视剧所以吸引人,关键在于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和生动的故事性。特别善于巧设“扣子”,造成悬念,以便造成观众的某种猜想、探寻、担心、期待等心理,从而被牢牢地吸引。特别是电视连续剧,每集结尾,都设有新的悬念,引出新的矛盾,以引起观众下次接着看的欣赏兴趣。
  随着电视剧的演变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纯粹意义上的戏剧性电视剧已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因此,以分解性美学为基础的电视剧也在不断地丰富自身、发展自身。比如对悬念的设置,不仅有事件悬念,更注意发掘人物悬念,以便造成观众探寻究竟的欣赏心理。电视连续剧《苍天在上》中的田副省长,就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它像曹禺的着名话剧《日出》中的金八一样,虽未出场,却时时控制着整个章台市的局势,影响着每个人的命运。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与章台市长董秀娟等人的自杀有没有关系?章台市的一系列大案要案是否都是他插手?一系列疑问产生了很强的故事性,强烈地吸引着观众。另外,还有心理悬念、感情悬念、声音悬念、色彩悬念、细节悬念等等。如电视剧《密探》中,密探指令手下人要盯住那个扎蓝色蝴蝶结的女人,于是蓝蝴蝶结就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细节悬念。如此层出不穷、犬牙交错的悬念,不断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把剧情引向高潮,直到结局。观众的欣赏兴趣越来越浓。这些都是对悬念艺术的丰富和发展。
  这类电视剧的发展,更多的体现在对纪实性因素的吸收与兼融上。画面的衔接不再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突破大团圆的结局,采用开放式的结尾等,使矛盾冲突的处理既保留戏剧性,又更加生活化。比如吉林电视台摄制的《少帅传奇》,是采用分解性美学设计的一部戏剧性很强的电视剧。剧中悬念丛生,情节曲折惊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但其续集《少帅春秋》并没有囿于原有的经验,而是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一方面,编导十分注意组织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以突出张学良和蒋介石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斗争,体现了强烈的戏剧性特点。另一方面,编导基本采用倒叙手法和叙事性结构,客观地叙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并穿插一些历史黑白资料片,以增强历史背景的真实感,体现了一定的纪实性特点。二者水乳交融,使情节既引人入胜又自然真实。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四世同堂》、《努尔哈赤》、《tānt@①过男人河的女人》等,都体现了对分解性美学的丰富和发展。
      二、以纪实性美学为基础的电视剧情节
  纪实性美学在国外电影界已盛行数十年。在我国直到80年代初,才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被介绍到电视界来。它融于我们民族的艺术土壤之中,成为有别于分解性美学的另一种典型化方式,并开始成为电视剧作家艺术家们的美学追求。他们以纪实性美学为基础构思情节,创作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电视剧。
  以纪实性美学为基础设计电视剧情节,我们不妨称之为纪实法,它是与分解性美学并行的又一种现实主义方法。只是二者在美学追求、生活素材的选择和矛盾冲突的处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纪实性美学,以生活美和平常性美学为依据,尊重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完整性和多义性,注重对生活原貌的逼真再现,力求给人以总体真实的美感。法国着名纪实派电影理论家巴赞认为:“蒙太奇由于它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在分析现实时,要求戏剧事件含义单一。”“导演替观众选择必看的内容,观众个人的选择余地微乎其微。”因此,蒙太奇从本质上是反对双义性的,只有“景深镜头需要观众更积极地思考”〔2 〕,给观众自由选择画面的权力。因此,他高度赞赏奥逊·威尔斯的影片《公民凯恩》,“由于明智地利用了技术的进步而获得了真实性。奥逊·威尔斯借助景深镜头再现出现实的可见的连续性。”〔3 〕巴赞的理论与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的复原”论,作为纪实派电影理论的代表,由于迎合了我国新时期之初文艺界拨乱反正,恢复现实主义传统的需要,所以很容易与我们民族传统的现实主义相融汇,对我国影视艺术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选材上,纪实法美学主张选择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更多的是表现抵触——一种相对静止、比较缓和的处于量变状态的矛盾。强调通过不同人物性格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构成情节。比如电视剧《铁市长》,虽然主人公是一市之长,但编导却把它当作一个普通人来进行描写,有意回避了一些矛盾冲突看似尖锐激烈的重大斗争,而把镜头对准了铁市长的日常工作。通过他做的一件件小事,着意表现他视人民如父母,甘当人民公仆的平凡而崇高的精神品质。透过他与群众、乡亲及家人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他作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并把他工作中的压力和苦闷转化为对人生的思索,纪实色彩很浓。
  在人物的处理上,纪实法既可以以一个人的实际经历为主,进行艺术虚构,也可以以虚构为主,但要尽量掩盖虚构的技巧和人为的加工,做到“求真不求戏”,“求是不求奇”,用尽可能生活化的典型化来塑造人物性格,以造成总体真实的美感。对矛盾冲突的处理,多采用非强化的办法,避免情节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情节趋于淡化,但又不是无矛盾无情节。比如《新岸》,就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较早采用纪实法进行艺术虚构的电视连续剧。它基本上是以失足青年刘艳华自我更新的经历为中心展开情节的。作者从生活中发现了刘艳华独特的个性及其表现方式,完全采用生活化的典型化方法加以概括和加工,把她重新做人的决心和毅力,内心不可名状的痛苦和不能言表的爱情冲动,全部融汇于咬紧牙关,挥汗如雨,拼命地干活等日常生活和劳动的细节中,使人于沉默中感受到一种告别旧我,追求新生的巨大力量,一种人性复苏,化丑为美的人性闪光。再如电视剧《生命的故事》、《萤火虫》,以及后来的《焦裕禄》、《铁人》、《毛泽东和他的乡亲》等,都是这方面成功的作品。
  如果把人的日常生活比作长长的流水,那么,尖锐的冲突只不过是这流水上的几处湍急的漩涡。分解法只把漩涡集中起来,并加以强化、浓缩,因而其情节如浪涛迭起,汹涌澎湃,追求的是扣人心弦的异常性美感。而纪实法则既表现流水,也表现漩涡,但加以淡化、稀释,因而,其情节清新恬淡,节奏舒缓,似行云流水,碧波荡漾,给人以质朴自然的平常性美感。但如处理不好,前者人为编排的痕迹较重,后者又容易吸引不住观众。可见分解法与纪实法,各有所长与所短,因而不能独尊一家,排斥其它,搞绝对化。事实上,观众最欢迎的还是那些博采众长,纪实法与分解法相结合的电视剧。比如: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苍天在上》就属于这种类型。这部电视剧入戏快,戏剧性也比较强。一开头,就以章台市长董秀娟的自杀引出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重大问题,接着又以反贪局局长郑彦章被罢免而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新来的代理市长黄江北身单力孤,情况不明,虽满怀为老百姓办点实事,振兴章台的愿望,却处处受到市委常委决议的制约和腐败势力的遏制,连一件事也办不成,最终不得不以自我牺牲为代价,来换取反腐败的胜利。这样一个来自生活的带悲剧色彩的人民公仆形象,处于如此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漩涡中,不能不使电视剧的情节如浪涛汹涌,惊心动魄。既有大量的表现尖锐冲突的重场戏,同时,也不乏表现抵触,揭示内心矛盾的精彩片断,使这部电视剧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三、以影象美学为基础的电视剧情节
  影象美学来源于对电影本体论的研究。我国电影理论家陈犀禾先生曾经做过比较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传统的影戏观念把电影主要看作是一个按戏剧原则组织起来的叙事体,声音和画面只是‘讲故事’的手段,而故事、情节、冲突才是表达含义的电影本体。”〔4 〕影象观念则认为,“影是电影之本,而戏只是电影的一种形态和因素”〔5〕。可见,影象观念与影戏观念对电影本体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从影戏观念到影象观念,反映了电影美学逐步发展的历程,也是传统电影进入现代电影的主要标志。影象观念既然把影象——镜头看作是电影的本体,所以就特别重视视角造型等诸因素的作用,意在探索一种运用画面包括声音等多种可能性来把握世界、表现生活的思维方式。电影《一个和八个》、《黄土地》、《野山》、《黑炮事件》等一系列被称为探索性的影片,都是影象美学在艺术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电视剧与电影是十分相近的视听综合艺术,随着影象美学的崛起,不少电视剧作家艺术家也开始吸收影象美学的营养,努力寻找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新视角,从电视剧艺术的本体性出发,进行艺术构思。一方面追求高度的纪实性,同时,又力求在创作中体现出编导的主观意念和个性特征,既注重叙事,又重视造型。使传统的戏剧化与现代的影象化相结合,西方的纪实性与我们民族传统的意念性相融汇,艺术的再现性与表现性有机统一,熔纪实性、戏剧性和哲理性于一炉。如《丹姨》、《太阳从这里升起》、《希波克拉底誓言》、《刘山子的喜怒哀乐》、《秋白之死》、《李大钊》等,都是较早在影象美学影响下创作的别开生面的电视剧。
  影象美学已不满足于对生活现象外部真实的客观叙述,而要进一步挖掘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主观意念和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所以,在这类电视剧中,有些影象(包括声音)不仅仅是电视剧叙事的手段和技巧,本身就具备某种表意功能。编导对生活的思考不仅仅通过叙事,而且通过画面(包括声音)直接完成。如电视剧《巴桑和他的弟妹们》,以新旧交替的西藏社会为背景,描写的是一个普通人家五个兄弟姐妹的日常生活。镜头追踪他们的足迹,由这个家庭,扩展到他们经常出没的一条古老的八角街,又扩展到全拉萨,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地透视了整个西藏的社会风貌,具有高度的纪实性。同时,编导又没有满足于这一点,而是通过画面和声音,进一步向生活的深处挖掘,让街道上那急驰而过的现代化摩托车,与寺庙里那古老的宗教仪式相交织;那穿着牛仔裤、酣跳迪斯科舞的当代青年,与那些身着长袍叩头跪拜、虔诚无比的宗教信徒相辉映;还有那古老的哥萨尔王传的吟诵声,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混杂在一起……这一切,使新与旧、古老与现代、历史与现实、西方与东方融汇于一瞬,展示了一幅新旧杂陈、光怪陆离的当代西藏社会风景画、风情画。这里纪实性的画面与编导运用蒙太奇思维、精心构思的艺术假定性水乳交融,不但用镜头讲述了一个故事,而且引起人们的思索。让我们看到当今藏民特有的极其复杂的精神风貌:对旧事物的依恋,对新事物的追求,因袭的重负,观念的更新,使人感到时代脉搏的强烈跳动和社会的巨大变化,让我们从一瞬间看到整个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给人以哲理性启迪。这就是作者通过画面和声音传达给我们的主观意念和对生活的思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共鸣和认同。
  电视剧同电影一样,同属于时空综合艺术,受影象美学影响的作家艺术家,既不忽视时间艺术的叙事功能,更重视空间艺术的造型特征,努力探索、挖掘声画空间造型的艺术表现力,特别重视画面的象征、隐喻功能。如电视剧《丹姨》,表现一个女医生丹姨,为海岛渔民的健康和幸福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故事。为了突出丹姨的献身精神,编导有意让海岛上那古老陈旧而又空旷的教堂,始终伴随着主人公丹姨出现,说明她那崇高的内心世界,就象宗教的“殉道”者一样虔诚和圣洁,其隐喻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再如电视剧《希波克拉底誓言》,描写三个医生如何竞争眼科主任的角逐,编导特别重视色彩的运用和空间造型的表意作用。医院门前那高高的阶梯,楼内那长长的走廊,以及进行选举的阶梯教室,全部采用白色的基调,说明这里是人类最圣洁、最崇高、最庄严的所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将在这里接受检验,使崇高的更见崇高,卑下的更为卑下。编导还特别重视声音空间的作用,几次中断剧情,让画框内的三位医生,与2500年前的圣医希波克拉底的画外音构成声画对位,一问一答,使剧中人物的灵魂受到严厉的审判。这里,编导的意念自然地渗透于声画造型的艺术空间里,有力地加深了剧作的内涵和批判力量。后来出现的电视剧《李大钊》,进一步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突破时空界限,让一个当代青年艺术家同几十年前狱中的李大钊处于同一画框内,并给先辈递水,与之交谈,体现了当代青年的困惑和思考。
  以影象美学为基础构思的电视剧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但它并未形成象探索性影片那样一股创新潮流,至今这类作品也不多。这种现象正如有的理论家所说,“这阵艺术旋风,这股艺术浪潮,似乎已经过去了,艺坛又趋于平静了。究其原因,有创新失败的偃旗息鼓,也有创新成功但未被更多的人们接受的暂时退却。或许,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如艺术沙龙),这种艺术创新还在进行,有朝一日会东山再起……”〔6〕对影象美学的探索尽管没有形成更大的浪潮,但其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是深远的,其艺术观念和影象语言被很多作家艺术家们所吸收借鉴,从而提高了我国电视剧的艺术品位和质量,丰富了电视剧的语言和表现手段。如近年来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上海大风暴》、《山那边有个海》,以及《赵尚志》等,都比较重视画面造型的功能,挖掘隐喻象征的艺术表现力,并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和欣赏,说明这种探索是有意义的。在电视剧进一步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对影象美学的探索功不可没。
  总之,随着电视剧艺术的发展,电视剧美学的多元影响,电视剧的情节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呈现多元化的形态是必然的。这是电视剧艺术介入社会,反映复杂多变的、快节奏的生活的需要,也是电视剧自身的发展和不同层次观众多元的审美需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剧这种大众化艺术必将更加丰富多彩,真正成为拥抱未来,“拥抱全世界的艺术”。
  〔1〕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260页。
  〔2〕〔3〕巴赞:《电影是什么》,第78页、286~287页。
  〔4〕〔5〕陈犀禾:《影象美学的崛起》,《电影研究》第74~75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6〕栾昌大:《艺术哲学》第226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责任编辑 张树武〕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跌的左半部加尚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长春61-65J8电影、电视艺术研究姚力19961996 作者: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长春61-65J8电影、电视艺术研究姚力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55:49

[新一篇] 分層次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舊一篇] 切實負起政治責任,把握正確輿論導向  ——中宣部負責人對本報記者發表談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