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 簡體 傳統 |
回首台湾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历程,发生在1960年的“雷震案”、1971年的“保钓运动”、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和1984年的“江南案”都是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其中,“保钓运动”和“江南案”我们在前文中没有提及,这里不妨先补充一下。
1970年,美日两国达成协议,准备在1974年把美军二战时所占领的琉球交予日本,当中包括了钓鱼岛。1971年1月29日,抗议活动首先在美国发起,随后发展到台湾,台湾各高校学生组织了“保卫钓鱼岛委员会”,组织学生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抗议活动,向美国“大使”递交抗议书。当时台湾处于戒严状态,禁止学生运动,尤其是示威游行。发生在岛内的这一场保钓运动,很快变为要求政治改革的群众运动。1972年4月,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连续6天连载《一个小市民的心声》长文,全面封杀民主运动。1973年2月17日又逮捕了台湾大学教师陈鼓应、王晓群情激愤的保钓爱国运动波及学生钱永祥、卢正邦等人。这就是所谓“保钓运动”,它以爱国主义为旗帜,开启了大众参与公共政治之路。
“江南案”是催化国府解严的最后一根稻草。1984年10月15日,旅美作家江南(原名刘宜良)在旧金山市郊住宅车库内被枪击,送医院途中死亡。调查结果显示,该案乃国民党情报部门指使台湾竹联帮帮主陈启礼所为。国民党政府称刘宜良为中国大陆收集情报,但刘宜良遗孀崔蓉芝却坚称“江南”之死是由蒋经国儿子蒋孝武指使,否认刘宜良涉及情报工作。江南遇刺案发生后,美国华人圈和港台舆论界均作出强烈反响,导致国民党政府形象大大受损,蒋经国为之深受震动,准备进行政治改革。
1986年民进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有组织的参加年底的选举。1986年12月,民进党与国民党作为两大主要政党同时参加大选,立法院内民进党代表由上届党外的6人增加到12人,国民代表大会内民进党的代表由上届党外的2人增加到11人,国民党则分别赢得59和68席。民进党虽不可能在立法院通过自己的议案,但却通过首次参与大选而步入政坛,并已开始对国民党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随着台湾戒严、党禁和报禁的解除,海外台独势力开始大举返乡“合流”。岛内党外势力组建民进党,大大刺激了海外台独分子,他们看到体制已经发生转变,台湾已进入新的时代,于是决定将“斗争主战场”转到岛内。1988年,各台独团体开展了“岛内独立运动公开化,海外返乡运动普遍化”运动。最先采取行动的是许信良,1986年12月首次“闯关回台”造成“桃园机场事件”,1987年再度闯关仍然功败垂成。1989年9月,许信良从福建搭乘渔船“偷渡”入台,被捕,后被判刑10年,1990年获得特赦出狱。
当时,民进党内部的有些掌权者虽然害怕这些知名度高、号召力强的“洋独”回来瓜分自己的政治资源,但他们不能不对其表示欢迎,因此民进党组织了大量声援、支持的活动,作为发展自己的有利契机。而在李登辉的推动下,国民党当局也对台独势力逐步实行解禁的政策。海外台独在大举返乡时,也已确定回台后充分整合到民进党大旗下,不再另组新党,彭明敏、许信良、蔡同荣、李应元等,都成为民进党的骨干乃至核心成员。海内外台独势力实现了组织上的统合,完成了“合流”,从而“壮大了力量,提高了声势”,当然也使民进党的派系矛盾更为复杂,增加了其内耗。
1989年底,台湾举行了解除戒严后的第一次选举,民进党取得合法的政党地位,许多海外的台独分子也返回台湾试图参加竞选,民进党公开举出“台独”的旗帜作为竞选口号,其竞选策略是使选民相信要使台湾民主化,就要支持民进党。民进党强调要建立建基于民主自由之上的政治秩序,要建立真正的民主,保障公民的权利。这次选举中,在立法院方面,国民党得72席,民进党得21席,其他党派和独立人士得8席;在省议会方面,国民党得54席,民进党得16席,其他7席;在县市长选举方面,国民党赢得14个,民进党赢得6个,其他1个。国民党虽然仍赢得多数,但民进党则获得明显进步,尤其是在“立法院”方面,民进党比1986年多得9席,达21席,这对民进党来说是一重大突破,因为在立法院提出议案需要20席的基数。对于这样的选举结果,国民党表示承认,并试图总结经验教训,竞争型政党制度从而在台湾得到确立。
在“解严、开放党禁”实现后,反对阵营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诉求,要求“废除万年国代、国会全面改选、总统直选”等,这些要求均指向同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政权民主化和本土化”。经过“野百合学运”等一系列事件的推动,1991年,李登辉推行“宪政改革”,终结了连任40多年的“万年国代”,选出了新的“国大”。这届“国大”在1994年修改了宪法,通过“修宪案”允许总统直接民选,为1996年3月举行的总统、副总统直选铺路。台湾立法院也在同一年通过省县自治法与直辖市自治法,允许“台湾省省长”以及台北、高雄“直辖市市长”直选。台湾民主宪政的制度性改革自此基本完成。
1989年8月25日, 国民党内一批革新派精英组成“新国民党连线”,他们本来想在党内权力结构中寻求发展空间,进行体制内改革,但后来意识到党内生存和发展空间正在逐渐消失。1993年8月10日,“新国民党连线”正式宣布组建“新党”,时任民进党主席的许信良、秘书长张俊宏到会祝贺,他们试图从民众“对民进党不放心,对国民党不甘心”的矛盾中寻求发展,“革新政治,制衡两党”。新党一成立就活跃在台湾政坛,1995年底立法委员选举中得票12.95%,由建党时的6席立法委员,增为21席;1996年初“国大代表”选举中得票13.67%,46席。高峰时党员人数达到7万人左右。新党的成立和发展,因与国民党“票出同源”,直接削弱了国民党的力量,此外,新党的信念也冲击着民进党的台独诉求,新党曾经成为左右台湾政局的重要力量。
1994年,在台北市长的选战当中,民进党推出因强力质询赢得名声的立法委员陈水扁参选,以“快乐 希望 陈水扁”为主轴与新党赵少康、寻求连任的国民党黄大洲竞选,并最后赢得胜选。台北市的选民有相当数量是长久以来极力支持国民党的“外省人”族群,陈水扁能够当选市长,显示民进党已经能够借由国民党的分裂而与其相互抗衡。1995年的立法院选举中,民进党未能继续有所前进,这既因为国民党仍有深厚的基本支持者,也显示台湾民众已开始思考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的可能性,并表现出普遍的疑虑。
1995年5月,施明德担任民进党主席后,试图为民进党过去的反对形象做转型,施明德于9月在美国的一场国际记者会上表示“台湾已经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民进党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想借此解除国际社会对于民进党执政的疑虑。施明德还主张对内政治大联合、社会大和解,企图化解已经被炒作起来的族群对立,并在1995年12月14日率领民进党重要干部邱义仁、林浊水与当时敌对的政党新党党揆,进行会晤,但却遭党内基层支持者的误解并被辱骂。许信良针对两岸政策也提出“大胆西进”的前瞻主张,两位党主席对于民进党的路线有着不同的思维,但始终无法成为党内主流意识,他们对民进党路线进行修正的努力最终失败。
1996年3月23日,在台澎金马地区举行了历史上首次总统直选,国民党提名总统李登辉与行政院长连战搭档参选,而不满李登辉的两位国民党副主席林洋港与郝柏村则退党成为无党籍候选人,由新党支持参选;民进党由赢得党内初选提名的彭明敏与谢长廷参选;曾任监察院长、笃信佛教的陈履安与曾任监察委员的律师王清峰则是另一组候选人。最终,国民党参选人李登辉、连战胜出。在选举期间,中国大陆为维护祖国统一,在台湾海峡进行导弹试射和两栖登陆演习,美国出动“独立”号与“尼米兹”号两艘航空母舰前往邻近台湾海域进行武力威慑,这一引发国际关注的事件被称为“台湾海峡导弹危机”。
1998年,台北、高雄进行了直辖市市长选举。在台北市市长选战中,施政满意度高达7成、被外界甚为看好有机会连任的市长陈水扁,败给了形象清新的马英九,失去了台北市的执政权。一般认为,马英九胜选的原因,除了马英九个人的魅力之外,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拉起马英九的手,喊出“新台湾人”,也使其民调大涨;陈水扁在台北市长任内的一些严苛政策(如废公娼)被认为是减少选票。不过更基本的原因还是台北市的选民结构当中蓝大于绿,陈水扁自身台独倾向引起市民疑虑所致。在高雄市长选战中,不被外界看好的谢长廷因吴敦义错误的选战策略,再加上谢阵营拿出吴敦义可信度不高的“绯闻录音带”,从而以极小差距胜选,谢长廷的政治生命得以转运。民进党在高雄的胜利,再加上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结果,南台湾县市全面由民进党执政的绿色执政版图首次出现,时称 “北马南吴”、“南长北扁”。
三鉴斋 2011-05-10 20:26:3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