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龙虎——一个被遗忘的文化现象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对用蚌壳拼成的龙虎,被分别放置在一具男子骨架的东西两侧。学术界为之震动。可是,人们似乎只青睐那一条龙,大量报导集中在蚌壳龙身上,称之为“中华第一龙”,认为这条距今六千多年的龙重见天日,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人们显然冷落了那一只蚌壳虎,这种单向选择表明,在对远古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还未能客观地揭示其本来意义。
  西水坡龙虎的出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一条龙,而是一对龙虎呢?可以把它们分割开来认识吗?
   古纪显龙虎
  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曾说:“古纪显龙虎”,其中的“龙虎”,过去仅被看作是炼丹原料汞铅的代名词,难道就真的没有其他意义吗?由于资料的缺乏,一直没有答案。现在,西水坡龙虎提供了最好的佐证,魏伯阳的话并非虚言。如果我们把“中华第一龙”的提法改为“中华第一对龙虎”,恢复其本来面目,一种久远的文化现象就被轻而易举地证实了,再看看历史记载和民俗,原来龙虎并不陌生。
  为了证实“古纪显龙虎”,除了西水坡这一对地下的龙虎外,天上的那一对龙虎是不能被忽视的。
  观象授时是古代农牧社会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中国先人是靠观测恒星在天空中出现的位置来预报季节的,形象显着标志性强的星座在古人心目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粗略地判断季节来临是靠观察北斗勺柄的指向。古书《hé@①冠子》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农时仅依靠这样的判断是不够的,而较精细的判断则是依靠观测出现在南天赤道附近的另外两个标志星——商和参。古人将天球赤道一周分为四个方位,商星居东方,参星居西方,正处于相对位置,两星永不会同时出现在天上。
  商星也称大火星,《尧典》中“日永星火,以正仲夏”,《诗经》里“七月流火”,《国语》里“火见而清风戒寒”等都是大火星重要地位的记录。大火星与左右二星共同组成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根据《尔雅》记述:“大辰房、心、尾也”,可以发现,以大火星为基础,房宿四星、心宿三星、尾宿九星共同组成了一个十分显明的形象,这就是龙。该星座独立性强,季节标志尤为重要。《左传·桓公五年》说:“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
  古代,当龙星座一出现时,就举行祈祷一年风调雨顺的雩祭。西水坡墓葬的那个时期,春分日前,大火星于初昏始见于东方,并于秋分朝觌,是分日临至的标志。[1]
  参星由三颗星组成,后来又把周边的四颗星也归入,就成了七颗星,在二十八宿中称参宿。《史记·天官书》说:“参为白虎”,“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觜xī@②为虎首”,这是一只蹲踞的虎的形象。《夏小正》中“正月初昏,参中”,《诗经》里“绸缪束薪,三星在天”等都是参星重要地位的记载。
  郑文光《中国天文学源流》根据《左传·昭公元年》关于参商二星的神话记载,认为“参宿是夏民族主要祭祀的星,而大火是商民族主要祭祀的星,参宿和大火是我国奴隶社会初期两大民族观象授时的主要对象”。
  当古人把二星宿命名为参商时,显然已是文明时代了,而根据星群的形象来称其为龙虎,应是较为原始的认识,时间要早得多。不难发现,龙、虎两星座的形象正是“龙蟠虎踞”。
  西水坡龙虎摆放有序,龙在东,虎在西,和天上的龙、虎星座方位一致,这显然不是巧合,有学者认为,蚌壳龙虎就是表示天上的青龙、白虎。[2]我们至少可以认为,用龙虎来命名重要星座,是这一文化现象巨大影响的重要证据。这时的龙虎已不是普通动物,而是神,正如东汉王充《论衡·解除篇》所说:“龙虎猛神,天之正鬼也”。天地相应,昭然若揭。
  由于阴阳五行思想的完善,天上的龙虎后来又称为青龙、白虎,并与朱雀、玄武共同组成黄道、赤道,带上完整的四方位星象。
   皇权的标志
  在河南濮阳出土龙虎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某种文化积淀的再现。
  古人将北极星看作是天帝的居所,把龙虎星象看作是天帝的守护神,这一认识被称为天子的人间帝王所承袭利用,史籍中不乏记载。《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前,范增对项羽说:“吾令人望其(指刘邦——笔者注)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宋书·符瑞志》将“愍帝建兴四年,晋陵武进人陈龙在田中得铜铎五枚,柄口皆有龙虎形”作为东晋元帝南渡中兴之符。《南史·梁武帝纪》称,有一老人对萧衍说:“君龙行虎步,相不可言,天下方乱,安之者其在君乎”,老人说完,忽然不见。这是萧衍称帝的符瑞。上述内容都表明,帝王要有龙虎护卫,或具有龙虎那样的神秘氛围。
  濮阳古称帝丘,传为上古帝王颛顼活动之地,西水坡45号墓用龙虎葬式,显然是墓中男子身份的显示,说明他相当于帝王级别,该墓可以看作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帝王级墓葬。我们似乎已发现了中国王权诞生的源头。如果把西水坡龙虎分别作为图腾看待,则背离了原意,这时的龙虎已越过图腾阶段,开始了新的历史进程。
  龙虎作为皇权标志流行了数千年。商代青铜器有龙虎尊,不少器物有龙虎装饰。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上清晰地绘有一对龙虎。汉代皇帝玉玺是“螭虎纽”。[3]仙界主宰西王母“驾龙驱虎,周遍天下”。[4]《汉书》郊祀歌中描绘神灵在龙虎护卫下从天而降:“灵之下,若风马,左苍龙,右白虎”。东汉高诱注《淮南子·本经训》在解释宫室建筑的“盘纡刻俨”时说:“盘,盘龙也”;“刻俨,浮首,虎头之属”。东晋在金陵的皇城正门上“刻木为龙虎,左右相对”。[5]而金陵之所以被认为有“王气”,也是因为金陵东面的钟山如青龙,西面的石头山如白虎,所谓“钟阜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6]《史通·书志》更是说得明白:“虎踞龙蟠,帝王表其尊极”,帝王利用龙虎显示最高的尊严。
   民间的吉祥物
  中国本土宗教对龙虎文化现象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龙虎至今仍是道教的护法神。由于龙虎的神力和特殊作用,使其担当了不少角色。汉铜镜常刻龙虎,并有“左龙右虎主四方”,“左龙右虎辟不祥”的铭文。汉墓门楣画像常刻龙虎,作为冥界守卫,为显示神性,龙虎均着双翼。汉代《太山镜铭》曰:“驾交龙,乘浮云,白虎引兮直上天,受长命,寿万年”,[7]龙虎成为接引升仙的使者,西安唐代长乐公主墓壁画就有这一情景的描绘。山东汉画像石刻题记甚至说:“上有龙虎衔利来,百鸟共持至钱财”。[8]龙虎又成了财神。
  龙虎广泛存在于政治、军事、医学、艺术等各方面的表述之中,这是由龙虎的权威性和吉祥意义造成的。兵书《六韬》中有“龙韬”和“虎韬”。在服饰上,《春秋繁露·服制象》说:“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道家将炼丹原料汞铅喻为龙虎。中医有龙虎针法。书法中有“龙虎篆”。[9]强手之间的争斗被称为龙虎斗。堪舆家以宅旁左右二山为龙虎。诸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藏龙卧虎等成语更是脍炙人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龙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守护神和吉祥物。
  唐代以后,龙虎作为皇权守护神的地位逐渐下降,南京南唐皇陵地宫门楣上已是双龙图案了。从汉代开始出现的佛教护法神狮子形象渐被广泛接受,但狮子再也不会有龙虎那么神圣显赫的地位。如今,在各地民俗中,龙虎仍受到重视,如湖南韶山因有龙头山、虎歇坪而被当地群众传为美谈。
  西水坡龙虎的出土,把一个几乎被遗忘的文化现象突然放到了我们面前,也把深入研究这一文化现象的任务交给了我们,它一定会提供一把打开古老文明大门的钥匙。
  附注:
  [1]《文物》1990年第3期,冯时《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
  [2]《文物》1990年第3期,冯时《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
  [3]卫宏《汉官茜仪》
  [4]《焦氏易林》
  [5]《建康实录》
  [6]《吴录》,引自《建康实录》
  [7]罗振玉《辽居杂着》
  [8]《考古》1975年第2期,《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
  [9]段成式《酉阳杂俎·广知》。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曷加鸟
   @②原字为角加崔下加商去六
  
  
  
中国文化研究京106-10G0文化研究刘宗意19971997 作者:中国文化研究京106-10G0文化研究刘宗意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49:29

[新一篇] 說話與歌唱  ——羅伯特·弗洛斯特詩歌的會話體特征

[舊一篇] 請尊重生命:青少年自殺行為干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