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译文]  燕山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一片地吹落在轩辕台上。

  [出典]  李白  《北风行》

   注:

  1、 《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2、注释:

    《北风行》,乐府“时景曲”调名,内容多写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伤感之情。

  烛龙,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两句意为:烛龙栖身在寒门,尚能放出光耀犹如白昼。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两句意为:本来为日月所照的幽州,为什么现在却不见阳光,只能听到满天北风在怒吼?这是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双蛾,女子的双眉。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良,实在。

  鞞钗,当作鞴钗。虎文鞞钗,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裁,消除。这是一首乐府诗。王琦注:“鲍照有《北风行》,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李白拟之而作。”(《李太白全集》)李白的乐府诗,不满足因袭模仿,而能大胆创造,别出新意,被誉为“擅奇古今”(胡应麟《诗薮》)。他的近一百五十首乐府诗,或“不与本辞为异”(胡震亨《李诗通》),但在艺术上高出前人;或对原作提炼、深化,熔铸出新的、寓意深刻的主题。《北风行》就属于这后一类。它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

 

 

    3、译文1:

      烛龙栖身在寒门,尚能放出光耀犹如白昼。本来为日月所照的幽州,为什么现在却不见阳光,只能听到满天北风在怒吼?燕山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一片地吹落在轩辕台上。幽州的思妇一年十二个月,没有了歌声,没有了欢笑,一直双眉紧锁着,站在门口看着行人,想着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对远在长城的丈夫更担心。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箭袋中有一双白羽箭,可是蜘蛛已经结网,生有尘埃。空有箭在,丈夫已经战死,不会再回来了!不忍心再见到此物,烧了它,让它成灰烬。即使黄河捧土可塞,可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思妇之恨也难裁。

   译文2:

   龙栖身在寒门,尚能放光芒;
  照黑夜如白昼,驱黑暗而见黎明。
  可是,日月的神光为何照不到这里?
  只有那漫天卷地而来的北风,在那里怒吼着肆虐横行。
  燕山的雪花大如席,铺天盖地;
  一片片,一片片,疯狂地吹向了轩辕台。
  十二月的幽州啊,思妇停止了歌唱,没有了笑脸,双眉紧锁无欢颜。
  倚门伫望远行的人,想起我的夫君在北方前线,那彻骨的寒冷呀,实在难耐。
  我们分别于危难,你持剑赴前线;
  临行时赠我虎纺金饰的鞞靫,内装一对象征爱情的白羽箭。
  现在,羽箭蒙尘结蛛网,箭犹在,征战的你是死是活未复还。
  我实在不忍看到它,忍痛一炬,全都成了灰烬。
  就是这滚滚不息的黄河,捧起一捧捧泥土,也可以将它阻断;
  就是那北风狂吹,雨雪凄寒里的无限忧恨,最难消除。

 

 

    4、这诗一起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这正是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有时甚至与主题无关,只是作为起兴。但这首《北风行》还略有不同,它对北风雨雪的着力渲染,倒不只为了起兴,也有着借景抒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就是引用《淮南子。墬形训》中的故事:“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高诱注:“龙衔烛以照太阴,盖长千里,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怪诞离奇的神话虽不足凭信,但它所展现的幽冷严寒的境界却借助于读者的联想成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几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日月不临既承接了开头两句,又同“唯有北风”互相衬托,强调了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歌的艺术形象是诗人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的统一,李白有着丰富的想象,热烈的情感,自由豪放的个性,所以寻常的事物到了他的笔下往往会出人意表,超越常情。这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这两句诗还好在它不单写景,而且寓情于景。李白另有两句诗:“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二者同样写雪,同样使用了夸张,连句式也相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却全然不同。一个唤起了浓郁的春意,一个渲染了严冬的淫威。不同的艺术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以席来拟雪花此句想像飞腾,精彩绝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密的特点,极写边疆的寒冷。这两句诗点出“燕山”和“轩辕台”,就由开头泛指广大北方具体到幽燕地区,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妇”。

  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定是长城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妇格外忧虑不安。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装箭的袋子。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迢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对他后来不幸战死更生同情。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伤,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物在人亡,倍觉伤情。“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将种种离愁别恨、忧思悬想统统化为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捧土”是用典,见于《后汉书。朱浮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是说黄河边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当更不可塞。这里却说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北风号怒,飞雪漫天,满目凄凉的景象更加浓重地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思妇的愁怨多么象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这两句诗恰似火山喷射着岩浆,又象江河冲破堤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5、此句对雪的描写大气包举,想像飞腾,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燕山泛指我国北方。雪大如席是高度的艺术夸张,又不失其真实。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成笑话了,还有人将燕山雪花大如席之句与精当的夸张等义起来,以显夸张能达到的神奇表达效果。

 

 

   6、公元752年的冬天,北风怒号逆者狂。
  “燕山雪花大如席”,安禄山的野心爆膨不止,以致“明月照之何不及此”!
  寒冬十二月,幽州思妇最凄恻。歌亦停,笑亦罢,原有的蛾眉已憔悴。倚门念君处,君在更寒更冷处,生死两不知!睹遗物,爱情的信物犹在,却早已积尘结蛛丝,面目全非;想来日,茫然无措,不忍再睹物,焚之成烬,以为这一切都已了却。殊不知,最是此情难消除,即便你能阻断天来之水莽黄河,亦难平息胸中的怨恨卷起的滚滚浪波。
  心中的忧恨是多么的深广无边哪!“捧土塞黄河”,决心是何其的大啊,就是无法消除心中的悲愤!
  燕山的雪花遮蔽天地,幽州的思妇呀,怎敌得了这刻骨铭心的怨恨。现在,连那平日里藉以暂慰思念之苦的爱的证物也没有了,她又该拿什么去温暖她更加苍凉了的心?
  如席的雪花,漫天飞舞,阻断了征人的归途,阻断了怨妇的视线,更折断了思念的羽翼,却无法覆盖她冰天雪地里内心深处无助的呐喊!她不知道,在硝烟散金雪后天晴的日子,她思念的那人会不会突然出现在的眼前?是阳光下的一个真实的身影,还是黑夜里的一个游荡的冤魂?
  天才诗人,你对时局的洞察是如此的秋毫不爽,安禄山后来的叛逆行为雄辩地证实了你卓越的政治预见力。该诗就反映了这种背景下,北方人民生活的艰辛。物质生活的匮乏犹可抵御,人为的灾难实是无法避及。
  即使战争赢得了和平,像幽州思妇这样的家庭,会不会也和常人一样,能够在阳光下舒畅的呼吸,能够在春光中绽出舒心的笑容,能够在月光下释放人性的致美?

 

 

    7、这首诗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为:
  借典型细节刻画人物——思妇自焚白羽箭,那可是他们爱情永固的证物——主人焚之,却无法消释心中的怨恨。矛盾心理展示无遗。
  “燕山雪花大如席”,极夸张之奇效,尽比喻之妙能,极言北方之苦寒,然征夫还在更加苦寒之地;“北风号怒天上来”,气氛肃杀可怖,让人最难敌!
  典故的巧用,深刻的展示了国难将临这一历史背景,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百姓生死的强烈隐忧。其妙句妙语,字字玑珠,句句崔嵬,有撼山动地之伟力。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片疯狂地吹到轩辕台上。
  此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燕地泛指我国北方地区。“燕山雪花大如席”,是高度的艺术夸张,却又不失其艺术的真实。此句极言燕地山川的苦寒难耐,以渲染气氛,隐射时局的危急之势,喻大唐江山已摇坠将倾。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我虽手捧泥土,仍可以把黄河堵断,唯我这北风雨雪中的怨恨呀,难以排遣。
  黄河虽然汹涌湍急,犹可以捧土堵之。捧土塞黄河,事实上不可能,诗人以夸张之法,极言消除北风雪雨中思妇的怨恨,比起以捧土堵黄河来,还要艰难。

 

 

    8、在古诗中,很多人把飞雪写得诗意盎然,晋代谢道韫《咏雪联句》,对空中雪花有新奇的联想:“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撒盐空中差可拟(谢朗),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宋之问对雪的联想,和岑参类似:“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高骈的《对雪》中,也有奇妙的想象:“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飞花”,是雪花的别称,观察入微的古人当然发现了雪花美丽的六角形,故以“六出”称之,雪花飞入庭园时,园里的青竹变成了“琼枝”——白玉雕成的枝干。李商隐也描绘飞雪:“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这是微风中轻柔的小雪,和谢道韫的想象相近。古人诗中的大雪是什么样子?浪漫的李白这样写:“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像手掌一样大的雪花,有点夸张,李白却还有更夸张的比喻:“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雪花大如席,这是真正的夸张,和他的“白发三千丈”异曲同工。宋人张元的《雪》中,也有妙句:“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天兵在天上打败百万玉龙,漫天飞雪是玉龙的败鳞残甲,写得神奇。

 

 

   9、喜欢雪,也喜欢诗。初冬的雪花,总让人联想起古代诗人们那些咏雪的诗句。是谁说的“天人宁许巧,剪水作飞花”?是谁说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谁说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哦,是陆畅,是岑参、是李白。

   诗人观物,多用形象思维,一千个人自会有一千个想象。就说这雪吧,有人比作沙,有人比做玉,有人比作花,有人比作蝶。还有比作“撒盐”、“飞絮”的,《世说新语.文学》中就记载了“撒盐飞絮”的故事。说得是晋代政治家、文学家谢安,某日与家人讲述文学,不一会儿,下雪了,雪越下越大,谢安就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联句成诗,传为佳话。故事因诗而美,流传至今。

    宋代张元有首《雪》的诗,最是别出心裁,他把雪花比作龙的鳞片,说是天神与玉龙打仗:“战死玉龙三百万,败鳞风卷满天飞。”如此想象,真是万般奇妙。

   我还喜欢一首题为《雪梅》的诗,是宋时卢梅坡的,他把雪与梅花相比,诗中说:“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多精巧的构思,多美的联想呀!

   窗外,雪花飘飘,心中诗絮飞飞,我真的陶醉在这雪天的美景之中了。

 

 

   10、 那雪花 ,扑在脸上, 顿着隐隐作痛; 时而它们又像手拉着手, 连成一大片, 遮你欲睁的目。 我突然想起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轩辕台”的诗句 。原以为这不过是诗人的夸张之词罢了, 如今看来, 李白确有亲身感受。 你看那一片雪影, 上下番飞, 流涌滚动, 浑然一体的样子, 不正像一页席被风卷在空中, 来回的番腾着吗? 实耶? 虚耶? 真耶? 幻耶? 你如何辨认! 让你在他的亦虚亦幻的面前 心服口服了。 真是个千古独绝的诗人。

 

 

   11、“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一千多年前,李白立于幽州城头,眼里的雪一定铺天盖地,周天寒彻。一千多年后,我站在华北平原北端,望着燕山依然轩辕台依然,而飘逸豪放的诗仙不知何处去了,席大的雪花也随手夹进诗行带走了么?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就在千禧之年翩然莅临之际,雪悄悄的落了,初时小少,以为又是应景,不曾想越落越大,竟积了厚厚一层。这么白,是李白的雪么?这么大,是如席的雪花分化的么?不待天明,孩子们大呼小叫,忙不迭地堆雪人打雪仗,大人也忍不住诱惑,而唤醒了童心。本来人类就是大自然的孩子,就是雪的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雪的怀抱里,又何必忸怩何必拘束呢?   

 

    12、雪落华夏时,多少迁客骚人遐思悠悠,漫成为江天一色无纤尘的华章,写在思接远古的雪野里。

     在“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浪漫里,李白用自己的一身铮铮傲骨书写着悲悯的感慨与怅惘,书写着他“苦寒良可哀”的同情!

   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氤氲中,高适用自己的古道热肠书写着遥远的深情与关爱,书写着“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

   在“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的惜别中,岑
参用自己的壮怀激烈书写着边塞的辽远与沧桑,书写着“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追怀!

   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静穆里,柳宗元用自己踌躇满志的心书写着无边的孤独与寂寥,书写着悠然至于空的境界!

     其实,在众多的咏雪名篇中,我最憧憬的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温暖,憧憬的是唐代刘长卿笔下的真实!我想那朴拙的柴门里一定有一盏温暖的烛火,那温暖的烛火旁,一定有一个静静守候的身影,那个静静守候的身影一定有一双灵巧的双手,一定在用朱红的丝线绣着她的尘缘如梦!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2:01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