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补方式的复杂多样性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提要 本文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玻尔的互补原理进行了探讨,指出互补原理是辩证矛盾的一种形式,它揭示了客观事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结合性矛盾,正是在这种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中形成了对事物的完整认识。而事物互补的结构与形式,则是复杂多样的,既可以是事物内在的互补,也可以是事物之间的外在的互补,客观世界正是一个立体交叉的互补结构。
  关键词 尼尔斯·玻尔 互补原理 矛盾学说 唯物辩证法
  * * *
  尼尔斯·玻尔的互补原理,不仅解决了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矛盾,而且揭示了一个普遍的哲学原理。作为本世纪物理学领域里的伟大发现,这一原理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是极其博大精深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不论是辩证法、认识论还是方法论,其启迪和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奥米里杨诺夫斯基就曾经认为,这是辩证矛盾的一种形式。本文主要探讨互补原理对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所谓互补方式的复杂多样性,主要是指互补的双方是否构成矛盾,二者有没有统(同)一性,互补的方式是单一的还是复杂多样的。对于这一点,在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分歧。然而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解上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互补原理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在互补方式的解释上,一些同志认为,玻尔所指出的事物之间的互补性,永远包含着互斥和互补这样两个方面,而且除了这种意义的互斥和互补以外并不包含任何别的关系。两个互补的图象由于是不能同时出现的,因而是不能统一的,也根本不可能结合成为一种统一的、唯一的、无矛盾的图象。同时,两种互补的事物也和辩证法中两个矛盾着的方面并不相同,因为矛盾着的方面是在统一体中不断斗争着或相互作用着的。这就是说,互补关系除了这种意义的互斥和互补以外并不包含任何别的关系,说的明白一点,就是除了这一唯一的形式之外再也不存在其他的形式。这种解释,对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来说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对于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客观事物来说,这样的解释未免绝对化了。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性的,决定了互补方式也是复杂多样性的。互补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不同属性的互补关系的概括与反映,必然带有极大的客观普遍性。如果把它仅仅归结为一种关系即一种方式,必然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同时也就否认了它的客观普遍性。
  事实上,这种解释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玻尔的原意,值得研究。玻尔在《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这本书的序言中指出:“各文的主题,是原子物理学之近代发展所带给我们的认识论上的教益,以及与此有关的许多人类知识领域中的分析与综合。”〔1〕玻尔反复宣称, 他发明的互补原理是一个普遍的哲学原理,它不仅适用于解决原子物理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而且适用于解决生物学、生理学、医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甚至人类文化艺术等一系列领域中的问题。也就是说,他并不仅仅局限于或者满足于这种物理学范围的解释,而是试图把它运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并揭示了各种形式的互补关系以及和量子物理学中的解释有些相似的互补方式。因此,如何看待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多种多样的互补关系与互补方式,能不能把物理学上的这种解释当作教条来机械地套用现实而不是以现实来丰富和补充它的不足,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不可否认,互补原理还是一个有待于从哲学的高度加以论证和升华的理论,尽管它包含有很深刻的哲学思想。特别是玻尔关于互补关系和互补方式的解释上,确实带有一定的实证主义的色彩。对于这种物理学上的解释,我们既不能机械地照搬,也不能简单地移植,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进行科学的论证,才能使它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那么,互补方式的复杂多样性都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呢?
  一、两种互补的事物是否矛盾的问题。否认互补的双方是矛盾的观点认为,由于观测仪器分为互相排斥的两类:测量位置的和测定动量的,而两类仪器的测量结果是不能同时出现的,它们是相互排斥的,因为一个东西不能同时是一个粒子而又是一个波,所以不能组成矛盾。而辩证法中矛盾的双方却是同时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并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的。这样理解,从现象上看,似乎非常忠实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解释,实际上是把它仅仅局限于物理学的范围,从而忽略了其所揭示的带有客观普遍性的哲学意义,如按照这种解释去套用现实,必然要犯机械照搬与简单移植的形而上学错误。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这种互斥而又互补的事物就是矛盾。因为粒子性与波动性这两种属性是客观地存在于微观粒子这一统一体之中的,波粒二象性只不过是对这一客观实际的描述与反映。当然,对矛盾的解释与理解不能绝对化,即在一个矛盾统一体中,对立的双方并不都是绝对对立和不断斗争的,既有对抗性矛盾,又有非对抗性矛盾;既存在肯否性矛盾,又存在结合性矛盾。所谓结合性矛盾,就是指矛盾的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肯定(因为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又相互补充,是互斥互补为主要倾向性的矛盾,这类矛盾并非是对抗的,而是在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中前进,使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客观实在的复杂多样性的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事实上,辩证法作为客观实在的概括与反映,同样蕴含着互补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矛盾学说也是对互补结构的一种概括与诠释;反过来,互补原理也是对矛盾学说的一种丰富与补充。矛盾的双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方在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中共同促进事物的前进与发展。失去任何一方,对方将是有缺陷的,不完备的,从而也是没有意义的。有些同志认为这不符合甚至违背了玻尔的原意。其实,玻尔从没有对互补原理作出过任何定义式的说明。同时,即使在玻尔的描述中,也带有浓厚的实证主义的色彩,这正是其理论有待于升华或论证的地方。爱因斯坦在评价玻尔的互补原理时曾经指出:“在这种论证中,我所不喜欢的东西,是那基本的实证主义态度,这种态度,从我的观点来看,是不能赞同的。” 〔2〕由于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中的辩证法,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对辩证法学说的发展,使形而上学的观点遭到了破产,于是实证主义在宣扬形而上学观点时具有一些新的特征,这就是表面上也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但阉割了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辩证法,例如他们否认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宣扬哲学应当研究的是“实证的知识”,真正的哲学应该超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如果说,玻尔的描述上存在实证主义的一面,这是由于其世界观的局限所造成的,那么,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既不能因为它存在实证主义的色彩而抹煞了其“革命的思想”,将孩子与脏水一起倒掉;也不能为了忠实于他的原意而把它当作万古不变不可移易的教条。如果过份地拘泥于其物理学上的解释而忽略了其包含的具有普遍性的辩证法思想,那得到的只能是其中应该被摒弃的实证主义的一面。
  二、互斥互补的双方是否具有统(同)一性的问题。有些同志认为,玻尔所说的概念、图象等等,常常分成两类,当我们使用其中的一类时,另一类就不出现或不成立,从而二者永远不会结合成一种统一的图象即根本不可能统一。在这种意义上,它们永远是互斥的。实际上,微观粒子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作为同一实体的互补性描述,是客观地存在于微客体的统一体之中的,它们是同一客体的两种不同属性的概括与反映。只是由于客体与观测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不能在同一实验中同时出现,只有把两类仪器的结果互补,才能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认识。而观念上的互补与统一,是客观实在的互补与统一的反映。如果认为它们不能在同一实验中同时出现就作出结论说它们永远不能结合成一个统一的图象,从而否认二者的统一性,那么观念上的统一即认识上的互补也就失去了客观基础而成为多余的了。事实上,观念上的统一是事物实在的统一的概括与反映。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与同一即互斥与互补,是事物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和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亦即统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即它们不仅有共同的基础,这就是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同时彼此之间还包含有某种共同点。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恰恰体现了这种关系。第一,它们有着共同的基础,即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是同一实体的互补性描述;第二,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点,即都是对同一对象的不同描述,其中每一种都只是部分地正确并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两者缺一不可。由于存在着共同的基础,因此互斥的双方不仅存在着互补的必要,而且存在着互补的可能性,通过互补才能够最终形成观念上的统一即完整的图象,因为它们在客观上就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之中的。这种统一性,在玻尔亲自设计的族徽中即中国阴阳家的“太极图”中,也得到了生动的说明与充分的印证。恩格斯指出:“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这一事实在每一个命题中都表现出来,在这里述语是必须和主语不同的。百合花是一种植物,玫瑰花是红的,这里不论是在主语中或是在述语中,总有点什么东西是述语或主语所包括不了的。与自身的同一,从一开始起就必须有与一切别的东西的差异作为补充,这是不言而喻的。”〔3〕恩格斯的论述, 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互补原理所揭示的互斥互补的双方作为矛盾的对立面而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因而是具有统(同)一性的。
  三、互补的双方既可以是同一事物内部的互补,也可以是不同事物之间的互补。事物内部的互补,是指同一实体的不同属性之间的互补,它反映了事物的内在联系,例如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就是指的这种互补关系。再如人的属性之间的互补,也是一种内在的互补,每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既存在着饮食男女等自然属性,又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互补与统一。而不同事物之间的互补,则反映的是事物的外在联系。现代科学的发现表明,微观世界中对于亚原子世界的探索揭示了世界上的所有现象都是同一最终实在的表现,但是这一最终的实在又是无法与它多种多样的表现分割开来。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实体,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从宏观乃至宇观世界来看,所有事物也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与其他事物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不同事物之间的这种外在联系与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互补结构。不仅事物内在的互补,而且事物外在的互补都已为科学的发现所证实。19世纪时,德国化学家裴雪研究一种荧光染料。一次他去公共浴室洗澡,由于沾在头发上的荧光染料污染了浴水而遭到同浴者的讨厌,只好不无歉意地怏怏离去。这一轶事传到正为追踪大西洋暖流的来龙去脉而一筹莫展的地理学家那里,却使他们拍案叫绝。他们由此得到启示,把裴雪弄脏浴水的荧光染料撒到暖流中去,不就能跟踪暖流了吗?于是地理学家成功地在世界大洋上画出了墨西哥湾和北大西洋暖流的行径,为世界海洋、气象、航海等科学研究作出了伟大贡献,而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本世纪初,美国生物学家密尔卡逊在调查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时偶然发现,美国东海岸分布着一种正蚯蚓,而这类蚯蚓在大洋彼岸的欧洲西海岸——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也同样存在,奇怪的是在美国西海岸却不见这类蚯蚓。密尔卡逊根据调查资料绘出了蚯蚓分布图,但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正蚯蚓在美国本土上不能东西交流,却远渡重洋来到西欧?然而,这张蚯蚓分布图传到了正煞费苦心搜集大陆漂移证据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那里,却如获至宝,欣喜若狂,因为这张图从生物种分布的角度有力地证明了他所提出的美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假说。同时,他的假说反过来也解释了蚯蚓奇异分布之谜:正是美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分裂了,各漂东西,当中产生了大西洋,于是正蚯蚓也就隔洋相望了。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如今,科学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产生了许多横断学科、边缘学科,它有力地证明了整个世界是一个纵横交错相互补充的整体。
  四、事物的互补结构是单一的还是复杂多样的?实际上,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只是事物互补结构中最基本最简单的结构,它是由微观粒子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认识的必要,这是一种最简单最一般的抽象与规定。事物之间的互补,绝不仅仅表现为微观粒子中这种单一的结构,它往往要复杂的多,因而也更难以把握。在宏观世界中,由于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很难设想仅仅靠两类观测仪器得出的两种描述,就能把握对象的多重属性,从而形成对认识对象的完整的认识。例如宇宙天体,由于其在空间上的无边无际和时间上的无始无终,要对它形成一个完整的图象和整体的认识,必须借助各种观测仪器,从多层次、多序列进行纵横交错的观测与分析,并把各种结果进行互补,才能形成一个近似的初步的完整图象。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事物的互补结构不是单一的,而是更为复杂的多种因素、多重属性的立体交叉的互补结构。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玻尔的互补原理,既包含着本世纪最革命的思想,又存在着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既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又存在着明显的实证科学的局限性或形而上学性;既有对客观实在的正确描述,又带有一定的实证主义的色彩。因此,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对它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既不机械照搬,也不简单移植,才是应采取的科学态度。反过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也正是在吸收了现代科学发现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注:〔1〕玻尔:《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第2页。
  〔2〕《爱因斯坦:哲学家——科学家》,1949年纽约英文版, 第667页。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92—193页。
  (作者陈建中,《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教授。山西临汾市 041004)*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临汾10-13B2科学技术哲学陈建中19971997 作者: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临汾10-13B2科学技术哲学陈建中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47:50

[新一篇] 論二十世紀民間權威的審美特征

[舊一篇] 論五形態論與三形態論的內在統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