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书生与一份抗战名报
“公民专家”
1937年11月,在民族抗战的大背景下,一介书生李敷仁与同仁在西安创办了一份通俗报纸《老百姓》报,以普通工农群众为主要阅读对象,宣传抗日,主张民主,用百姓的话说出百姓的疾苦与心声,并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受广大民众欢迎。《老百姓》一纸风行,国内发行13个省,甚至在苏、英、美等国也有订户。1940年4月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老百姓》报之后,李敷仁还办过《国风日报·农村周刊》、《民众导报》等,被青年农民尊为导师。1946年4月30日,他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枪杀,重伤未死,得咸阳百姓相救,幸免于难。此案震动全国。
在中国报业史上,李敷仁和《老百姓》报具有独特的魅力,在面向识字不多的底层读者的通俗报纸中,迄今还鲜有一份报纸攀上这样的高度,今天知道的人恐怕已不是很多了。
李敷仁(1899~1959),原名文会,字敷仁,笔名老百姓、劳百姓等,生于陕西咸阳县北杜镇一户贫苦人家,1905年上私塾,1913年考入咸阳县立高等小学校。“乱世尚武”,1916年他投笔从戎,考入潼关陈树藩的军事教育机关——模范营骑科,因母病还乡,在家乡带头和扰民的兵、匪斗。1919年,他开始在当地设馆做起孩子王。1922年,他考入西安第三中学,曾被选为学校代表之一,参加了省学生会的工作,领导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在西安三中,他受到早期中共党员魏野畴的影响,接触了《新青年》等刊物,读过《独秀文存》、《胡适文存》、《吴虞文存》等。
1926年夏天,李敷仁毕业后找不到教书工作,应邀到模范营时的老连长、已经是师长的何经纬部当了一阵教导队分队长,不久即回到故乡,在咸阳高等小学当国文教员,半年后被县里聘为校长。大革命的浪潮席卷陕西,他加入了国民党,还帮助村里、镇里办起了农民协会以及农民夜校。
1928年8月,他到南京、上海寻找新的出路,在上海一家叫《生华》[的]期刊编辑部做编辑、校对,边学边干,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新闻事业,为他以后办报打下了一些基础。当年他就应邀回到西安,在国民党省党部宣传科当助理干事兼《中山日报》校对,后升任宣传科长、报社总编辑,写过《地皮将透的咸阳》、《虎口余生记》、《空前的大荒旱》等文,指出“天灾的原因是人祸——人祸就是军阀”!他还兼任陕西省立二中、西安市中等学校的公民教员,被一些师生誉为“公民专家”。1930年11月,杨虎城回陕西后,他离开国民党省党部。
1931年春,他到西安一中任公民教员,还在省立医院做总务科长。6月,在杨虎城资助下,东渡日本留学,但1932年3月就提前回国,一度在北大旁听。他回到陕西后,重操旧业,先后在省立二中、汉中五师、西安女师、西安师范、固市中学、兴国中学教公民课,一干就是十多年。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后,他写了《以鲁迅的话悼念鲁迅》一文:
他像个莽原上奔流的壮丁。他瞧见许许多多的死魂灵!在热风野草中仿徨,瞻仰着桃色的云,南腔北调地吟风弄月,他更瞧见坏孩子盗表,青年人苦闷的象征,工人绥惠略夫。他于是以自由之笔,在夜的故乡里,朝花夕拾,作成狂人日记,尽量地呐喊,要救救孩子!……
《老百姓》报
事出非常,一年辛苦一弹尽;
幸而返里,不然也是一命毕。
1937年7月,他被陕西省教育厅派到国民党举办的庐山暑期训练团受训。10月,他却在西安师范秘密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其实他早于1932年起就被国民党列人了黑名单。
1937年11月12日,在七七事变以后的烽火硝烟中,李敷仁和一群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办起了《老百姓》报,创办资金仅仅是两个新生儿满月的100多元喜酒钱。这是他一生最值得纪念的一件事,在第二期的刊头语中他阐述了办报的宗旨:“宣传坑战,反对投降,反帝反封建,宣传民主。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以后他在1946年写的《忆〈老百姓〉报及其与读者的结合》文中说:“报纸要交给人民,成为人民的报纸,说老百姓心中要说的话。”
《老百姓》报是周报,先是八开两版,后扩大为四开四版,内容有社评、评述、一周战事、社会情况、名人传略、读者来函、防空防毒知识等。形式有政论、杂文和富有浓厚西北地方色彩的快板、数来宝、劝善调、秦腔唱词等。报纸不仅大量引用民歌、民谣、民谚,还有方言、土语,通俗化是它的第一大特色。由于它敢讲实话,内容新颖,形式活泼,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受到识字不多的底层老百姓广泛欢迎。《老百姓》报一共出版了113期,到1938年创办一周年时不算加印的,订户就已突破万份,共发行了100多万份,行销国内13个省,是全国影响较大、特点鲜明的通俗报纸,而且国外美、英、苏、法、加、瑞典、匈等国都有订户。
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说老百姓自己的事,把抗战的大事简单具体地告诉老百姓,把老百姓的疾苦真实地说出来,《老百姓》报克服了大量难以想象的困难,光社址在两年五个月中就迁过四次,先从西安师范搬到西安青年会,1938年11月被日本飞机炸毁,李敷仁因事临时回家,才幸免于难。他在这个月27日的日记中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第二次搬到培华职业学校的房子,1939年3月2日又遭日机轰炸;第三次迁到新址,10月10日的轰炸又挨了几弹片。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始终坚持照常出版。
当然,更严峻的还是经费问题。1939年春节前夕虽然已有百二分销处,40名通讯员,广布黄河两岸,但经济上几乎支撑不下来,同仁们都是些中学穷教员,愿意每月出5元,最终也没有实行。他们只好登报募捐,一次募得1674.52元,全年募捐所得有3000元,这个数字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角、两角捐出来的,同时得到、韩望尘、杜斌丞等西北有声望的知识分子的支持。报社请了17位董事,都是陕西各界的名人,他们每月拿出20元支持办报。
1939年11月12日,在纪念《老百姓》报创刊两周年时,李敷仁说,“我们除向出过募捐款的各界人士诚恳致敬以外,并向各位声明:我们愿以最大的努力,来保养《老百姓》长命百岁!
在李敷仁主持下,《老百姓》报以民间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辛辣、犀利的笔锋揭发贪污,痛斥奸商,宣传抗日,嬉笑怒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产生了其他报纸无法起到的作用,不仅替老百姓说了不少话,老百姓也说了不少话,《老百姓》报因此被誉为“人民喉舌”,被称为“咱老百姓自己的报纸”。老百姓亲热地称《老百姓》报和编辑是咱“老百姓”,李敷仁索性以“老百姓”做自己的笔名。李敷仁的文章常常切中时弊,击中要害。1938年10月24日,他在第42期发表社论《反对隔桌子打人》:
而今是民国了,老乡!不要说以民作主,就是拿官来作主,试问老百姓跑光了,你能打日本、建立新国家吗?你连白蒸模都吃不进嘴了!孔夫子说:做官人要“使民如成大祭”。孟夫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皇上不值一个“大板儿”。前次国民政府,到汉口开最高国防会议,大家商量好的议案,马上下令全国各省县政府,“如有违法滥权,侵害人民”,老百姓得依法上告或请愿,总要叫老百姓不吃亏才是。这是多么替老百姓操心的公事,所以我们大声喊叫,反对“非刑拷打”! “反对隔桌子打人”!
河南读者甚至首创了老百姓报阅读会,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省得到推广。1939年4月25日,《老百姓》报发表《老百姓阅读会组织规程》,两年间仅保持经常联系的读报会就有37处,会友达2000多人。第46期发表的李敷仁《保卫家乡歌》,深入人心,起到了动员老百姓组织起来抗日的积极作用。李敷仁常说:“用人民的喉舌,作为唤起人民的号炮。”除了报纸,还发行了小丛书15种、7万册以上。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所出的《新闻学季刊》上提到《老百姓》时,说它“内容文字皆十分通俗,直接深人民间,影响不小!”
在《老百姓》报存在的不到三年中,它就拒绝了三次收买。一次是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后来是行动委员会和胡宗南的战干四团。战区司令长官部的政治部、陕西省党部先后找李敷仁,请他干一份兼差,继续主编《老百姓》报,他谢绝了。收买分化不成,等待着他们的就是禁止发行、检查稿件、上黑名单、逮捕编辑等等。先是党部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后是战区政治部新闻检查所,一字一句都要经过检查,目的就是要置《老百姓》报于死地。
1940年4月6日,《老百姓》报预感不妙,在第112期刊出紧急启事,称“现一面交涉一面出刊”。4月18日,他们倒填日期“1940年4月17日”出版了第113期,也就是终刊号。李敷仁流着泪连夜写出《与读者告别》文,回顾了《老百姓》报走过的曲折艰辛的历程,表示:
中宣部下令各省新闻检查所,调验报社、通讯社的登记证,《老百姓》在一九三七年冬季开刊时,只得到省政府教字一六六七一号指令“准予发行”四个字,而登记手续,从此就屡办不成。以至于四于十八日接奉长安县转下省府令,即日停刊!
幸免于难
在最后谢幕的时刻,李敷仁没有忘记感谢所有支持、帮助、关心过《老百姓》报的人们,其中包括了国内名流学者,甚至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战区政治部、教育厅、动员会的人,“或提办津贴,或加意指导,或各方训勉”。《老百姓》报的停刊对李敷仁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他对朋友说:“我的‘儿子’被掐死了!”
1942年10月,李敷仁被派到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国民党封官许愿,蒋介石亲自接见,并赠送签名照片,即使如此他也没有动心。在重庆,他见到了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应邀在育才中学做了两次演讲。
1944年10月16日,他在辛亥革命元老景梅九主办的西安《国风日报》上创办《农村周刊》,为老百姓大声疾呼。当地老百姓奔走相告,“《老百姓》复活了!”在11月12日发表的《勿谈国事》中,他说:
原来在前清的时候,……不管皇上多么混蛋,朝政多么黑暗,谁还敢放个屁!……后来孙总理起来革命,赶走皇帝,把专制政体改成“民主共和国”,就是说,国家大事应该叫老百姓来管,不应该叫皇上称孤道寡。……
现在世事变了,不但老百姓能够谈国家的大事,而且政府还要对这件事大加提倡;……大家越能谈国事,“国事才能变好”,大家也就能过幸福的日子了,反正国事是大家自己的事情。
在《小学教员的生活》文中,他大声疾呼,发出了“救救先生!救救先生!”的呐喊。
好景不长,不过一个月零六天,到11月21日,《农村周刊》只出了六期就被绞杀,真可谓昙花一现。
1945年5月21日,陕西省教育厅所属民众教育馆创办《民众导报》,四开小报,每周一期,请李敷仁主编。他说这是报纸式的杂志、杂志式的报纸,一半发表评论、杂文,一半刊登国内外新闻、通讯。《民众导报》继承了《老百姓》报的传统,语言通俗,笔锋犀利,详细报道了咸阳灾情、县长刘发钰贪污及当地人民惩办贪官污吏的要求,刘重金聘请律师在《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广告栏中逐条答辩。李敷仁亲自到咸阳农村深入调查,还组织老百姓举代表成立“控诉委员会”,还鼓动学生成立“咸阳旅省学生驱刘后援会”,召开“咸阳旅省同乡会”通过了声援议案。这一切《民众导报》都作了报道。他以记者身份参加驱刘大会,刘终于站在了被告席上,当局也只得当场宣布将刘撤职查办,退还赃款、赃粮。从此李敷仁的名字就更传遍了咸阳城乡,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的偶像。
《民众导报》出到第十期,已发行一万多份。当年12月12日举行了万份纪念号,西安各界前来祝贺,盛况空前。第18期因发表《停止棉花借款吧》社论,受到当局严重警告。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民众导报》出版了25期,在大众化、通俗化方面下了功夫。1946年,当局开始追究《民众导报》的立场、背景,李敷仁和中共、民盟的关系。在当局的步步进逼下,李敷仁决定5月1日离开《民众导报》,离开西安。
但已经来不及了,国民党特务经过密谋策划,终于在1946年5月1日对他下了毒手。他们把李敷仁绑架到咸阳西北的苏家庄,向他开了两枪,第一枪没打准,第二枪从背部右侧射入,穿过颈项两动脉之间。但他重伤未死,被当地百姓所救。
李敷仁惨遭暗杀,引起各界抗议,西安各界组织了自卫委员会,教育界组成“五一”李案后援会,通电控诉当局的罪行。民盟中央向当局提出严正抗议。重庆、上海、北平等地新闻界、文化界,也先后通电抗议。李敷仁随后去了延安。
李敷仁长期致力于搜集、研究民歌、民谣、民谚的工作,1942年他在重庆曾和郭沫若讨论过民俗学等问题。他这方面的编着有《中国民歌集》、《抗战歌谣》、《古今谣》、《关中民歌集锦》、《中国谚语》、《老百姓语汇考》等,是个卓有成就的民俗学家。他主编的《老百姓》报、《农村周刊》、《民众导报》,积极推广通俗化,在报业史上写下了独特的一笔。
1958年2月19日,李敷仁因“心力衰竭”而逝世。
傅国涌 2011-04-11 20:21:45
|
相關閱讀 |
|
推薦文章 |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