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来自其特殊性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2)09-0017-05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客观趋势,不管你认为它是一只“聚宝盆”还是一柄“双刃剑”,它的到来已是不可避免的。这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发展的走向问题,却可谓众说纷纭。从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关系出发,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会否走向一体化或仍是保持多元化的格局?各民族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有着几千年传统的中华文化的未来走向如何?这些是当今世界各国有识之士,以及我国学术、文化界的人士,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文化多元性的含义和根基
  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走向一体化乃不可避免。因为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的走向决定着文化的走向。我对这一观点,不能完全苟同。不过,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对几个概念给以规定。否则,将会陷入“觚不觚,觚哉!觚哉!”的窘境。
  首先,什么是“文化”?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几十个。这里不想对这些定义一一给以辨正,只想对本文使用的“文化”概念给以如下规定:一是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是相对于世界上的纯粹的自然物、自然现象而说的。二是狭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尤其偏重于指精神财富方面的一部分。它常常相对于政治的、经济的等方面而言。本文将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阐述相关问题的需要,分别在上述两种含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其次,什么是“民族文化”?对“民族文化”的用法也各种各样。本文根据一般和个别关系的原则,把“民族文化”规定为一个民族所创造出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在相对于民族政治、民族经济的意义上,使用民族文化这个概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民族文化”本身还有着不同的层次。比如,“中华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它不同于“希腊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斯拉夫文化”等等。但“中华文化”又是一个多元民族文化复合体的统一称谓。即它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同时又包含着满、蒙、藏、维、回等等56个民族文化的总称。在这里,“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等等也是民族文化;但它相对于“中华文化”来说,则是第二个层次的民族文化。有的还有第三个层次意义上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层次性,是由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造就的。
  那么,文化的多元性是什么?文化多元性的根基又在哪里?
  我们说,从世界范围来说,古往今来文化从来是多元的。无论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都是如此。所谓文化的多元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化类型的多样或多元。广义地说,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各色各样,多种类型的,如有房屋建筑、交通工具和交通线路、衣帽鞋袜、农田和粮食蔬菜、科学、教育、体育、卫生、社会、经济、政治、哲学等等,等等。狭义的文化也有多种类型,如音乐、绘画、舞蹈、电影、电视、诗歌、小说,等等,等等。总之,人们从事的360行(及其产品),行行是文化,只不过类型不同而已。文化多元的另一层含义是指文化的地域、民族的多样或多元,如,古代的希腊文化、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等,现代的中国文化、西欧文化、斯拉夫文化、拉美文化等,或者还有一种分法为: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这里的重点不在对文化进行分类,而只在说明依据不同的地域、民族、乃至宗教信仰,其文化亦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文化多元的维数,古往今来是有很多变化的。有些类型是古代有的,现代没有了;有的则是古代没有的,现代却有了。这种变化,今后还会继续下去。但类型的多样或多元,乃是从来就有的,至今仍如此,今后也不会变为清一色的单一性。这是由文化多元性的根基所决定的。
  文化多元性的深层次根基,在于人类需要的多种多样,实践方式、认识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的多种多样。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自由抒展自己的潜能和才华,因而便有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需要。有物质性的需要、社会性的需要,还有精神性心灵性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层次是越来越高的。不同方面、不同类型的需要是不可互相替代的。衣不可替代食,食不可替代住,住不可替代行;经济不可替代政治,政治不可替代思想,思想不可替代艺术;舞蹈不可替代歌咏,歌咏不可替代绘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是文化类型多元性的根基。就是说,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只存在某一种类型的文化。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同样,多元民族文化也扎根在该民族的生存方式中。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方式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的结晶,是该民族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能力和方式的表征。多元民族文化是人类适应多种生存环境的产物。正像恩格斯曾经指出的,人类要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能够适应他的生存环境。众所周知,人的生存环境,无论就空间来说还是就时间来说,都是多种多样的。崇山峻岭的高山高原和广阔无垠的大平原不同,干旱的大陆地区和江、河、湖、海乃至大草原不同;古代、近代、现代自然界被改造的状况,特别是社会的发展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多元民族文化,首先便是由如此多种多样的生存环境造就的。这一点,在古代的文化里以及在今天那些交通尚不发达,和外界交往较少的那些地区和民族的文化里,表现得尤为明显。今天世界上的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乃是由古代各民族文化演变衍生而来的。它有现代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同时又总是保留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或传统的痕迹。但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并不仅仅在于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如果过分看重这一点,便会变成机械决定论。
  民族文化多元性的根基,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深埋在各民族的实践方式和认识方式的特点中。每一个民族为了生存,必须从事认识客观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认识活动,必须从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这是任何一个民族必须进行的两项最基本的活动。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该民族便无法生存下去,便会被淘汰掉。但是,各民族根据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根据认识对象和实践对象的特点,同时还根据自身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挥程度以及认识手段和实践手段的不同,等等条件,各民族间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中医和西医,无论在诊断的方式方法方面,还是对病因的分析论理和用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各的特点,各自在维护本民族的健康方面发挥着作用。就是说,每一个民族带有自己特点的实践方式和认识方式,造就了各个民族的文化。各个民族的实践方式和认识方式以及由其造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否则,它便无法适应自己的环境,更谈不上发展。既然如此,就不可能用一种模式的文化来取代所有民族的文化。
  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再一个根基乃在于各个民族的民族情感。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智慧的表现,还是民族情感的表现。在各个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处处都体现了这一点。特别是在音乐、舞蹈、绘画、诗歌、艺术等方面,表征出的民族情感尤其突出丰富。民族情感创造出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又起了进一步凝聚民族情感的作用。从这一点说,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也是不可被取代的。
  总之,文化多元性的根基,总的来说在于人类需要的多样性,在于实践方式、认识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等的多样性。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来说,它的根基在于人类生存地域环境的多样性,在于各民族的生存方式(包括实践方式、认识方式、生活方式等)各自的特殊性,还在于各民族的情感、心理等各自的特殊性。只要这些多样性、特殊性存在,文化的多元性就不会消失。从唯物辩证法的眼光看,这些多元性、特殊性的具体形态以及多样性的具体成分和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地变化。但是,多样性和特殊性任何时候都不会消失。只有单一性没有多样性,只有普遍性没有特殊性的状况,永远不会发生。因而,世界文化走向全球一体化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世界文化仍将保持民族多元的格局。
  二、多元民族文化的巨大价值
  如果从某个民族的大民族主义或自视为优等民族的眼光去看,多元民族文化的格局是没有意义的,甚至认为是有害的,认为它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因而主张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应大力推动世界文化的一体化。其实那种文化一体化,实质便是用它那个民族的文化来取代其它所有的民族文化,变多元民族文化的格局为它那个民族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这是一种以强凌弱的文化沙文主义,是不可取的。
  如果以人类为本位,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和根本需要去看,多元民族文化便具有巨大的价值。
  首先,它能适应人类面对的多种生存环境。从全世界来说,人类(或者每个个体出生以后)面对的不仅自然环境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社会环境也是多种多样的。条件的好坏优劣,相差很大。人类总体以及每个个体刚来到世间无法对它进行选择。但是,在各民族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使这些作为人类组成部分的个体和群体,首先能够适应各自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而后才谈得上对这个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进行改造,使其适应自身的需要。如果没有各地域的民族文化,人们便没有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作为类的这一部分便可能消亡。
  其次,多元民族文化使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变化,产生了各种应变能力和抗御能力。人类的生存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着的,有时的变化还非常剧烈。自然界的巨大天灾,社会的急剧震荡、战争、疾病和其它灾难,都会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由于各民族文化是适应各种生存环境的产物,因而,从类的角度来说,它便具有应付各种环境的能力,使人类能够抗御各种恶劣的生存环境。同时,在应付和抗御的活动中,还能更好地挖掘、锻炼和发挥人类各方面的潜能。所有这些,对于人类的生存、延续和发展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再其次,多元民族文化能使世界永葆活力和生机,永葆五彩缤纷的繁荣景象。多元民族文化不仅使世界避免成为单一的、阴暗的清一色,维护丰富多彩的状态,而且能使世界充满活力和生机。因为,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宝贵的内涵。正是这种多样性的共存,才使世界的发展充满活力。同时,多元民族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社会各种力量的平衡,维护社会的稳定,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也起着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
  最后,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来说,保存和维护多元民族文化,对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保存和维护民族文化多元的数量和格局,对人类社会的兴旺发达以及对发挥每个人的多种潜能的价值,乃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该像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那样,来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维护世界民族文化的多元格局。
  三、文化趋同化是民族文化的大敌
  和世界上一切矛盾的现象一样,人类的文化,一方面从古以来一直是多元或多样的,而且这种多元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曾经起过、今后还将继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文化多样或多元数量的不断减少,也是自古以来一直出现的现象。特别是随着历史转向“世界历史”(马克思语)以后,文化的这种多元数量的减少更日益加速。据有关资料的揭示,作为文化的依托和传播工具的语言,古代有几万种,目前只剩下五千来种。据有的语言学家的研究,世界上每年消失的语言达25种之多。
  文化多元数量的减少(两种含义均如此)有些原因至今还未弄清,如玛雅文化曾经在南美洲那样地辉煌,后来到底如何消失的,至今仍然是个谜。但文化的趋同化,使文化多元的数量减少,使一些民族文化消失,乃是不争的事实。
  如今偌大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全球化似乎不可避免。在这种背景下,文化的趋同化趋势,将是可想而知的。它将威胁着一些民族文化的生命。
  现在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是:文化的趋同化到底是不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历史的必然?或者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会不会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一体化?
  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广义的文化概念讲,经济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所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会不会也一体化?”这个问题本身便存在着逻辑的矛盾。如果从狭义的文化来说,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确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总体上说,归根到底,经济状态决定着文化状态;文化状态对经济的变化发展也有反作用,有制约作用。但是,这种互动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人们过去常常把这种关系描述为简单的、直线型的,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它们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经济并不简单地决定文化。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远比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要小得多,要曲折得多。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也总是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文化决不会跟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变化。虽然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的内涵不同,但在它们产生的根源上,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不应简单地把文化看成经济的一种派生现象。正因为如此,也就不能简单地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性推出世界文化一体化的不可避免。
  所以,对“文化趋同化是不是历史的必然规律?”的问题,不能囫囵地一概而论。就是说,需要分析。其中有些类型和层面,走向一体化是不可抗拒的,有些类型和层面则是决不可能一体化的。前者如科学、技术,后者如文学、艺术。也就是说不能笼统地说文化趋同是一历史必然还是并非必然。
  对那些并非必然的趋同化现象,人们必须提高警觉,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所驱动,也不被认识的短视所遮掩。比如,在建筑方面,一方面我们应该引用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各种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设备乃至先进的建筑思想;但另一方面,在建筑的艺术风格、气派以及民族传统的其它精华方面,也决不可丢掉。否则,便会造成建筑趋同化,在这方面失去丰富多采的局面。所以,我们必须自觉抵制那些并非必然的趋同化的发生,自觉保护各民族文化的特点,自觉维护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即保护多元民族文化“态”系统。这对人类的命运来说,将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在这里我们也应该指出,在保护多元民族文化生态的态度上,存在着历史唯物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分歧。分歧的焦点可能表现在:可不可区分和怎样区分文化趋同化的历史必然和非历史必然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主张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狭隘民族主义排斥具体分析,以民族的特殊性为借口反对人类文化的共性方面,一味排斥和拒绝汲取其它民族创造的一切先进的东西,认为人类文化的所有趋同化都是非历史必然的。这种态度,实际上不能起到保护民族文化的作用。因为它鱼目混珠,良莠不分,正好是有损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的。所以,它对保护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文化,也是非常有害的。
  总之,文化趋同化是民族文化的大敌;同样,排斥文化趋同化中带有历史必然性的方面,也是发展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大敌。
  四、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是它的生命源泉
  民族文化是基于两个方面的比较而得以成立的。一是和整个人类的文化相比较而说的。文化是属于人类的。所有的文化都有其共性。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二是指一民族的文化与它民族的文化相比较而说的。它们的关系是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与个性的关系。从这两方面来看,支撑民族文化存在的是其个性,亦即其特殊性。没有个性、特殊性,就没有民族文化。
  首先,民族文化的生命来自其特殊性,即它是由其特殊性而诞生的。到底如何给“文化”下定义,至今莫衷一是。但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把它概括为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可能万无一失。人类创造财富并不像“上帝创世”那样是一个模式。在广袤的地球上,各个地域的人群为适应自己的特殊环境,通过带有自己特点的认识方式和实践方式,创造出了具有各自特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尔后逐渐形成为各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总之,民族文化从它一开始形成,便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亦即个性。
  其次,民族文化以其特殊性在和其它民族文化的相互竞争中表现出优势,并得以保存和发展。凡能保存到今天的民族文化,都有其特有的优点,都有其宝贵的内涵,否则,它早在和其它民族文化的竞争中被淘汰掉了。这特有的优点,便蕴含在它的个性、特殊性之中。这特有的优点,也随着空间的扩大和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和发展;但其个性和特殊性则必须保持。否则,它便会被其它民族文化消融掉,同化掉;或者融合成为一种具有新的特点和优势的新的民族文化。
  再次,为避免和抵制文化的趋同化现象,必须自觉发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特别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达,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利用与世隔绝、闭关自守的方法来保护民族文化,是再也不可能了。在这种背景下,要保护民族文化,必须自觉地发扬民族文化特殊性的优势。越是民族特殊的,越是世界的。只有保护好民族特殊的,才能保持住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特色,才能在世界文化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而,才能得到世界承认。同时,也只有发扬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世界才能丰富多彩。
  当然,在保护民族文化特殊性的时候,必须坚决地反对那种“必须保持原汁原味”的主张。所谓“原汁原味”,那便意味着要那种民族文化原封不动,不允许它发展,这也便意味着不允许别的民族享受现代文化生活。这是不人道的。
  第四,为了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还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人类文化的共性之间的关系。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始终离不开人类文化的共性。在人类文化的共性中,包含着所有民族文化中最一般、最精华、最先进的方面和成分。离开了人类文化的共性,不及时汲取和借鉴其它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和先进方面,民族文化就不可能发展。不发展就要落后挨打,甚至被淘汰。所以,在这里,必须整合好民族文化的个性(特殊性)和人类文化的共性(普遍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坚持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个性的时候,还必须防止和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没有这种整合工作,或者整合得不好,实际上就难以真正保护好民族文化的个性。
  当然,民族文化自身也有个变化发展的问题,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我们要保护和发扬先进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里值得特别研究的是:先进和落后的界限到底在哪里?什么是判断的标准?必须警惕混淆先进和落后的界限,更不能将两者倒置。这里从根本上说是看它对人类长远生存和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是否具有价值。
  总而言之,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是不可避免的。但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文化的趋同,更不等于世界文化的一体化。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是使世界文化呈现为和而不同的繁荣景象。今天,在发生文化趋同的现象时,必须区分哪些部分和层面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哪些部分和层面是并不具有这种必然性的,而且是万万不可让其趋同的。我们必须深入探究这种区分,自觉促进必然性的实现,坚决反对不具必然性的趋同。我们应该像保护多物种的生态那样,保护多元民族文化的文化态。这就需要自觉维护和发扬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殊性),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便在其个性。
  
  
  
学术研究广州17~21G0文化研究陈中立20032003本文认为,多元民族文化有深厚的客观根基和人文基础;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不可避免,但它是和而不同。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来自它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生命力/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作者:学术研究广州17~21G0文化研究陈中立20032003本文认为,多元民族文化有深厚的客观根基和人文基础;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不可避免,但它是和而不同。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来自它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生命力/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网载 2013-09-10 21:45:59

[新一篇] 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第三世界民族主義

[舊一篇] 民族音樂學分析與音樂學分析的差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