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C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03)04-0012-04
  2001年以来,江泽民同志对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连续发表了三次重要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五个高度重视”和“五点要求”,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并把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概括为“两个不可替代”。
  去年我在6月4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正确认识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的文章,把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概括为“四个道”,即革命之道、治国之道、建设之道和修身之道。在人民没有夺取政权之前,要运用社会科学作为思想武器来夺取政权,这就是“革命之道”;革命成功以后,怎么巩固国家政权,怎么治理好国家,这就是“治国之道”;在国家治理当中,根本任务是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文化建设等等,尤其经济建设是中心,这就是“建设之道”;最后是“修身之道”,我这里讲的修身之道,是指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的学问。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等等,是关于修身之道的主要内容。
  在四个“道”中,革命之道是前提,治国之道和建设之道是核心,修身之道是保证。无论革命也好,治国也好,建设也好,能否成功,成就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素质;革命化、法治化、现代化,关键在于“化”人。不造就一批革命家,革命不会成功;不造就一批政治家,国家治理不好;没有大批建设人才,现代化难以实现。而且,革命、治国、建设都是为了人,没有人就没有社会,世界上的一切就谈不到它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任何时候都要以人为本。
  一、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分两大块,一是基础研究,一是应用、对策研究。对基础研究的基本要求是推进理论创新;对应用、对策研究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真的“管用”,对回答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真的有效果。“理论创新”是近年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强调的问题,我们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我们要拿出新的理论才能指导好新的实践。可见理论创新是极其重要的。关于理论创新问题我作过某些探索和阐述,先是在2001年5月2日的《文汇报》上发表了《关于理论创新的几个问题》,然后进一步扩充,在《文史哲》同年第四期上发表了《论理论创新》一文,对理论创新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了初步回答。主要是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创新的内涵和着力点”;二是“理论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先导”;三是“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的根本品格”;四是“理论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历史使命”;五是“推进理论创新应注意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我概括为八个字:“探索未知,设计未来”。探索未知是社科研究一个根本的任务,对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发展趋势进行探索,这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设计未来,就是要超越现实的局限性,按照“真、善、美”相统一的原则和要求,构建某种观念世界或理想世界,然后付诸实践,使其对象化,变为社会现实。
  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讲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载《人民日报》1964年12月31日)毛泽东当时是站在人类发展史的高度鼓励人们要创新和发展,在科学上一定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根本途径就是要深入实践,总结经验。这段话至今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理论创新的文章和着作不一定长。我在2000年11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曾发表过一篇短评,叫做《文不在长,有创新则成》。说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只有81个字,却不失为一篇千古绝唱,其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思想深刻,富有启迪。文章不在有多长,着作不在有多厚,关键在于有没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章写得短、精、深、有趣,比长文章的读者要多。理论研究与理论宣传、理论教育的职能不一样,要求不一样。理论宣传、理论教育都是借助已有的成果,都是别人创造出来的。有的老师很会讲课,深入浅出,学生听得进、理解得好就可以了,但作为一个负有理论创新使命的社科研究工作者,光有这一点是不够的。科学研究必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现在我们能不能提出这样的口号:“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因此,要收缩战线,不要四面出击。现在学术界的有些人很浮躁,有的人两个月就可以写一本书,难说质量有多高。目前的评价指标体系可能也有些问题,现在的技术职务评定规定必须发表多少篇文章,必须出多少万字的专着等等。要是这样,老子恐怕连讲师都评不上,因为他的《道德经》只有5000多字,孔子也没有我们现在所称的学术专着。大家要沉下心来,收缩战线,扎扎实实的作学问,不要浮躁,要出精品。现在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可以只要一篇论文,只要你的论文够格。假如同一个人用相同的时间分别写出五十万字的书和一万字的文章,一万字的文章可能是精品,其学术价值也许超过50万字的书。文不在长,关键是要科学地回答问题,在理论上要有创新。
  二、关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基础研究的主要使命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追求新的科学发现,作出新的科学预见,提出新范畴、新观点,创立新原理、新学说,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同时,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理论根基和重要生长点。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要有深厚的文化积累、极高的理论素养和锐敏的创新精神。基础研究主要是探索时代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回答的主要是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因此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必须有宏观视野和战略头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密切相关,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应关注应用、对策研究的成果,并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高到基础理论的高度。唯此,才能使基础研究富有时代精神和生机活力,更有价值和意义。
  应用研究同样十分重要。因为,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是基础理论指导实践的中介环节,对于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于党和政府的决策的科学化,具有更为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从事应用研究、对策研究的学者尤其需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做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同时,他们也应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成果,用以武装自己的头脑,拓展研究视野,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和分析概括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应用、对策研究的水平,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应当指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主攻方向的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既需要应用研究、对策研究,也需要基础研究。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来说,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包括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结构和配置,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对策研究,都应该以改革的精神建立起良好的研究体制和机制。这种体制 和机制应该有利于充分发挥研究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在重大问题研究上的 多学科、多种优势力量的协同攻关,有利于推进和实现理论创新,有利于多出精品,多 出优秀人才。
  基础研究对应用、对策研究的意义,打个比喻来说,就是“根深”才能“叶茂”,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很重要,是起支撑作用的。从事应用研究的专家,如果自己的基础理论不扎实,文章也就是就事论事,就没有思想含量和理论深度。反过来说,只有“叶茂”才能“根深”,叶子如果都被虫子吃光了,没法进行光合作用,根是不能发展的。因此,对应用研究、对策研究也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搞基础研究的学者应密切关注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这方面的成果和动向,及时的汲取,全面的运用,来丰富自身。就学校来说,有的学科偏重基础研究,有的学科偏重于应用研究。两方面不可偏废。应用、对策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可以说是“绘蓝图,开处方”。社会存在大量的问题,要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就是看你的蓝图是否符合实际?你开的处方能不能治好病?所以病人病了要找名医,不会找庸医。作为地方高校,应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入地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当好党和政府的决策参谋。因此为地方服务也是社科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尤其是应用、对策研究工作者。
  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应突出重点。对自己学校来说,什么是优势学科,什么是特色学科,什么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应该心中有数,应该抓住重点,突出自己的特色。
  三、关于研究方法的问题
  社科的研究方法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世界上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想理论体系,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研究问题,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研究者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有可能大大地削弱你的研究能力,影响你的研究效果,弄得不好,也可能走上邪路。
  大家知道,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创立之前,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已经存在了。一些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对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他们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提出了价值、劳动、分工、货币、资本等重要范畴,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尝试性的初步分析;对分工、货币、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经济危机和国际贸易等理论问题也作出了有一定见解的论述。但他们为什么没有写出像《资本论》这样划时代的着作呢?我想,除这些经济学家的阶级局限性和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尚未充分暴露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外,很重要的就是他们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他们的认识方法是经验主义的,逻辑方法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非历史主义的。这就严重妨碍了他们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深入研究。马克思之所以能写出《资本论》这样划时代的着作,与他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变革是分不开的。马克思在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上实现了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统一,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运用了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和由抽象到理性具体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不会妨碍理论创新,而且还能保证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加速理论创新的进程。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根本性的,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使大家能够了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为何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我参照有关材料给大家讲一讲。《资本论》作为一部成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着作,前三卷的结构完全是用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而展开的。《资本论》第一卷开卷的第一个范畴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所最熟悉的“商品”,马克思的全部分析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以此作为整个理论的切入点的。根据马克思的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演变的过程就是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的过程而来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包含了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运动的结果必然导致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出现。以货币的积累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作为中介,就出现了资本。资本比货币具有更为具体、丰富的内容,因为它还同雇佣劳动、剩余价值、利润、地租等更广泛的经济现象相联系。资本出现以后,就必然导致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了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两个经济范畴,工资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就自然地揭开了。同时,由于资本和剩余价值双向循环的运动,就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这个范畴较之资本本身又具有了更具体更丰富的内容和规定,它使资本主义生产的毛病更加发展更加集中。随着资本的积累和资本流通范畴的出现,就有了资本周转的范畴,一直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这是一环套一环的。后面的每一个经济范畴,依次都要比前一个范畴的内容更丰富,更复杂。所以说,整个《资本论》的范畴序列就是这样的:从商品这个最简单的范畴开始,逐渐上升,较低级、较抽象的范畴构成了较高级、较具体的范畴的基础,后者立于前者之上并依靠前者而得到证明,同时又成为向更高一级范畴运动的基础。整个《资本论》一、二、三卷不仅是一个逻辑的统一体,而且也是一个历史演进的统一体,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现在对经济理论的研究普遍现象是引入了一些西方的研究方法,比如,数理方法、数学模型的方法等。我在一些地方调研时,一些专家反映在研究方法上照抄照搬西方的、不结合中国实际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过分强调定量,忽视了定性,就是一种倾向。殊不知现在西方的经济研究也相当重视定性了。中国传统的一种思维方法是“悟”,西方的是严格的推理,比如《道德经》和《论语》中有些极为精辟的思想观点就是“悟”出来的,没有繁复的考证和推理,所以文章也写得很短,但思想含量很大。一篇《道德经》,一篇《论语》,总共没有多少字,但研究了二千多年,至今还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所以,我认为不能只是照搬西方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也应批判地继承,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发扬光大。
  在社会科学研究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或方法是处理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问题。总的要求,就是要用宏观视野、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去捕捉和把握微观性的问题,然后在大量微观性研究的基础上,又把它适度地提升到宏观的高度。大家知道,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可以说没有什么问题不可以研究,不要认为定论的东西就不能研究。定论的东西如果你认为是正确的,你可以对它进行丰富和发展;如果你认为是错误的,就对它批评纠正;如果你认为哪个方面是空白点,那么你就可以去填充,如此等等。总之,在每一个学科当中都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比如一个学科画一个圆,这当中有多少个点?况且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像一个球,一个球当中有多少个点?何况有些研究是跨学科的,需要研究的问题就更多了。我们在一个时期要抓一个点,抓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在宏观来说这是一个微观的研究。但是,你怎么选这个点,你要去研究什么问题,这就需要用时代性视野、战略性眼光、全局性观念去捕捉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抓得准,课题才真正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比如,如果没有环境、人口、资源相统一的眼光,没有可持久续发展的战略视野,没有西部大开发的观念,就难以抓到“三江源综合治理”(青海省委党校提出并被评审立项的)这样的课题。如果对某个微观性的问题研究完成了,是不是真的结束了,有没有较高的质量,主要在于能不能把微观性研究的具体结论和观点适度地提升到宏观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凸显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研究成果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对宏观的指导性。“三江源综合治理”这个课题能否做好,在较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最后的研究成果能否提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高度作出深刻分析。总之,就是要以宏观的视野来捕捉微观性的问题(相对于时代和战略全局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绝大多数研究课题都是微观性的),在对微观性课题作艰苦细致、呕心沥血、矢志不移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又将其提升到适度宏观的高度。你看,这像不像两个底部相对接的漏斗呢?很相似。因此我把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漏斗底部对接方法”。
  最后,我想谈一下自己对知识和智慧的关系的看法。我认为智慧主要表现为一种“悟性”,它是统摄和驾驭知识的。比如这里有一大操场建筑材料,砖石瓦块、钢筋水泥等等堆积如山,应用尽有。对于一个完全没有智慧的人来说,他只能望洋兴叹,一筹莫展;对于一个有点智慧的人来说,他会想到用这些建筑材料搭鸡窝,一个用不了,他可以搭一百个鸡窝,但也只能搭鸡窝;对于一个智慧稍高的人来说,他会用来建平房,可以建一排排的平房,但也只会建平房;但对于高智商的建筑工程师来说,同样利用这些材料,他可以设计和建造高耸入云的大楼和风格新颖的别墅。在一些缺乏智慧或“悟性”的人的头脑中,知识很可能是无序的;智慧高的人头脑中的知识可能是有序排列的,而且像“魔方”一样会灵活地运用,缺乏的知识也会有的放矢地抓来。有许多知识但缺乏智慧和创造力的人,可能属于“两条腿的书柜”。毛泽东说“书读得越多越蠢”,我想可能是在这种意义上讲的。他不是反对读书,而是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收稿日期:2003-05-10
  
  
  
云梦学刊岳阳12~15C1社会科学总论董京泉20032003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就是探索未知,设计未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样十分重要,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社会科学研究/基本要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法/social sciences research/basic demand/basic research/applied research/wayON THE BASIC DEMANDS AND WAYS OF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DONG Jing-quan  The National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Planning office,Beijing 100032The basic demand of social sciences is to probe the unknown and design the future.Basic research is very important,as well as applied research,the two has closed relations.Though the methods of social sciences are many-sided,the foundation is to adhere to the Marxism.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 100032  董京泉(1941-),男,山东济南人,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 作者:云梦学刊岳阳12~15C1社会科学总论董京泉20032003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就是探索未知,设计未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样十分重要,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社会科学研究/基本要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法/social sciences research/basic demand/basic research/applied research/way

网载 2013-09-10 22:00:14

[新一篇] 論社會科學的價值及其實現

[舊一篇] 論社會轉型時期教育制度執行中的制度規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