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重组商业帝国意味着什么?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2015年新年伊始,李嘉诚就抛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旗下公司世纪大重组。李嘉诚系的“大动作”到底目的何在?其重组商业帝国意味着什么?这里选择两篇文章帮助您分析和解读。

李嘉诚为何会突然释放危险信号?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作者:韩洋

李嘉诚资产展开最大规模重组

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上周五宣布重组,两公司股价今天开盘大涨。长江实业高开14.98%,报143.5港元;和记黄埔高开14.42%,报100.00港元。

李嘉诚宣布有关消息后,其身家一夜暴增158亿元(港币,下同),更加巩固了其首富地位。

1月9日,长和系实际控制人李嘉诚提出一套重大重组计划,其旗下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记黄埔)将合并、重组、再分拆,目的是消除控股长江实业的股权折让问题,为股东释放价值。

计划完成后,李嘉诚的长和系将鲜明地分成"长地"与"长和"。其中,新成立的长地集团(全称为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将持有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旗下所有房地产业务。

长和将持有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的所有非房地产业务,包括港口、电讯、零售、基建、能源等,而长地将持有两个集团的房地产业务,包括在香港、内地及海外的相关业务。值得注意的是,新的长和及长地均在开曼群岛注册。

长江实业于1972年11月在香港上市,已经在香港证券市场走过了近43年。和记黄埔于1978年1月上市,也历经了37年的风雨洗刷。

李嘉诚的“大动作”堪称老谋深算

证券时报称,李嘉诚这次“大动作”从根本上来说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形势新格局的自我大变革。

相对于全球新技术、新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以及中国马云、李彦宏、马化腾们的强势崛起,李嘉诚系确实显得有点老态龙钟、落后落伍了。其整个李嘉诚系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苗头似乎已经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李超人需要继续拿出其超人的非凡智慧,对内部公司进行一次整合和重组,使其焕发出新动力、新活力,以适应全球经济金融新变化新形势的发展。

从经营策略看,这次整合的一条主线是将非房地产业务与房地产业务分拆分离。这背后确实有深意。一个时期,内地和香港房地产市场泡沫式膨胀,李嘉诚家族是其中的最大获利者之一。

现在房地产行业处在走下坡路状态,赚钱财富效应已经失去。这个时候可能拖累整个李氏实业的业绩。房地产业与非房地产业搅和在一起,是一个非明智选择,也到了不得不剥离的时候了。

正如李嘉诚说,香港地产业务百分百都是赚钱的,而内地业务99.99%不会亏本。语气貌似不太硬气,成长性又在哪里呢?在房地产业特别是内地房地产业夕阳西下时将其剥离,足以看出李超人的过人之处。

从财务考量上分析,世纪大重组的目标之一是为消除长实持有的和黄控股的股价折让,从而为股东释放价值,依照长实1月7日在联交所收市价格计算,比2014年的股东应占账面权益价值有23%折让,折让值高达870亿港元。通过重组简化结构后,这部分被低估的价值将被消除。

李嘉诚说,这家房地产公司(长地)未来每年将会有100亿港元的固定收入。

长江实业副董事总经理叶德铨表示,虽然和黄未来并购或会缺少地产业务作缓冲,但由于重组后将有550亿元现金流入长和公司,相信长和公司现金流无大问题。

李嘉诚表示,长实及和黄的负债分别为少于2%及约20%,相信其融资难度不大,并仍有很大空间发展,而且释放公司的折让对其融资亦有一定支持,加上旗下99.9%的业务不会蚀本,相信未来重组后融资问题不大。

李嘉诚又强调,现时公司的评级十分良好,相信公司可保持稳健发展。对于未来电讯业务的并购将涉及大量融资。

和记黄埔董事总经理霍建宁表示,公司的电讯业务仍然产生净现金流,相信无太大融资问题。

霍建宁表示,重组后长和及长地并无“大婆”及“二奶”之分,两间公司地位一样,相信股东只要跟长和系主席李嘉诚投资就一定好。

李嘉诚表示,在重组业务上,他与股东利益一致,认为重组对股东及公司均为非常好的选择,而且是次重组为根据过往五日的收市价而定,实际股价变动不大,因此分派价格十分公道,强调他以股东利益为优先,就如过往将出售屈臣氏股份所得全数分派予长和系股东一样,而不会像其他上市公司的做法,出售所得则会分七至八年派发予股东,反映长和系一向以公司及股东利益为前提。

最大好处是,重组后长江系两大新公司透明度大大提高,业务分类清晰很多,市场投资者很容易判断公司业务发展状况以及业绩,便于投资者准确做出投资决策。这对公司和市场投资者是双重利好。

最引人关注的是两大新公司注册地改为开曼群岛后,引起市场对于李嘉诚系撤离香港的质疑。当然,李嘉诚本人以及长江系相关人士已经出面给予澄清和解释。这种澄清似乎并没有消除社会市场的疑虑。这种质疑不无道理。

长实与和黄在港交所所举足轻重的蓝筹股,市场岂能不惊奇和“骚动”呢?质疑是正常的,风平浪静反而不正常了。

长和与长地两间新公司注册地由原来的香港变为开曼群岛,集团解释为主要是出于重组的技术性考虑。这个技术性考虑包括两个直接实际的原因:规避香港对公司管制过严的政策环境和规避或者“逃避”税收。

但可以这样猜想:在开曼群岛注册不排除给长江系的未来预留了较大回旋空间,预留了后路和后手,即无论将来香港等相关地区,出现房地产等业务经营形势的何种转向转变,还是政治走向如何,李超人都能纵横捭阖、应对自如,使自己的“生意”放眼全球,不受任何地域经济政治因素变故影响。

这一招其实比所谓撤资或者撤出房地产等某一个领域“凶狠”厉害一百倍。

李嘉诚火速撤离释放危险信号

有媒体认为,李嘉诚火速撤离释放危险信号: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可能会暴跌。在暴跌到来之前,最好的方法就是远离这些资产,李嘉诚之前甩卖大陆的房地产,现在全力进军欧洲,都是明证。

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还能保值,并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吗?难!房地产泡沫、信贷泡沫、地方政府债务泡沫、投资过剩等等,中国的经济现在已经处于危险之中。

可以观察到,实际上现在资金外流已经很严重,大量的资本在离开中国,包括我们观察到的外汇储备下降、外汇占款下降等,都在说明这个问题。

而李嘉诚只不过是逃离大军中的一员而已,只是顺应趋势。其实一个李嘉诚撤离也许不是大问题,怕的就是千百个类似李嘉诚的大企业家撤离,还有成千上万的外资企业撤离。

BWCHINESE中文网此前报道,过去的30多年,这个国家迅速成长起来的财富精英阶层一直在努力推进一种设想:让财富得到相匹配的权力。然而,权贵的阶层固化似乎让这种推进困难重重。

过去的一、两年,不同的财富报告和媒体新闻告诉我们,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不是已经完成了移民,就是正在考虑移民。而他们给出的理由中,除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之外,“保证财富安全”成为了很多企业家移民或者考虑移民的主要理由。

2013年全年,焦虑弥漫在财富群体中。湖南企业家曾成杰因非法集资罪被判死刑,让企业家对财富和人身安全备感焦虑。这一年,民营企业家们激烈的讨论了是否应该“在商言商”。

“作为企业家我觉得最大的事情就是税收,我们这个企业除了物业管理、保安、清洁工四百多人,我们今年到现在为止给政府交的税超过六十亿人民币,就意味着我们公司的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工作日给政府交的税超过七万五千块钱人民币。”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中国企业家潘石屹表现的很严肃,“我觉得只要自己行得端走得正,遵纪守法按章纳税,就没什么不安全的。”

在中国,稍微知名的民营企业家都会努力获得一些政治身份,比如潘石屹就拥有北京市人大代表身份,除了带来至少形式上参政议政的机会,一些政策形势信息的把握也会给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但当前,中国的政治氛围发生了一些变化。不管是香港占中还是大陆全面的反腐,其实都说明了中国的政治氛围的变化。

李嘉诚年纪已经很大,早晚要将公司交给儿子打理,但是他的儿子们并没有李嘉诚在政商界长袖善舞的本领,因此离开中国,可能是对其家族的一种保护。在自己去世之前做好战略安排,这也是李嘉诚的高瞻远瞩。

但就原则而言,商人与政治不应有任何瓜葛,而在中国这汤汤两千年的历史长剧中,商人为何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沉默而悲情的傀儡配角?

实际上,在中国成为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之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尚可,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几位叱咤风云的商人宰相。

中国历史上,出于利益与立场的不同,中央政权与民间商人阶层之间首次爆发的冲突源于汉朝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

由是,汉武帝推出盐铁专营政策,从此中国历朝历代都延续着由中央政府控制重要的生产和能源行业的惯例。通过控制调整专营项目的价格所获得的财富,成为除赋税外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

不可避免的是,当政府已经控制国家最重要的能源和资源性行业时,就必须通过打击民间商人以减轻甚至杜绝这些行业遭受到来自下层的冲击。被奉为贤君的唐太宗曾说“工商杂类不预士伍”,中国统治阶级潜意识中对商人的蔑视和打压可见一斑。

而更为可悲的是,这样的“贬商主义”如同血液一般流淌在世世代代的继承者心中,随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脉搏而颤动。

在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低迷之际,87岁的李嘉诚正重组其商业帝国。目前,中国经济达到了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最慢增速。

“长江实业发布会上的两个幻灯片显示了这些已然相当复杂的拟议业务重组将如何实现。

李嘉诚的撤离,是重大的风向标,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经济已经很危险,很难获得更高的回报,中国经济可能长期缓慢增长,泡沫的破灭可能导致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严重贬值;从政治的角度讲,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家族和后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造富运动,无论从人数上,还从财富总量,均令西方瞠目,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一两百年的历程。

中华元智库创办人张庭宾认为,过去35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人口红利、廉价资源环境和民营机制创新。如果人口和资源都已经严重透支,民营经济发展遭遇权贵外资的遏制天花板,中国经济势必将进行一次改革开放以来最深的一次调整。

而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人过去传统的“单边做多”(无论是在实业、股市、黄金还是楼市中低买高卖)的创富模式,已经或正在走向尽头。所以他认为如果仍然依照传统的思维和投资方式,不要说未来财富增值,能够保住过去的财富积累都是奢望,甚至80%的富人都可能被打回原形,变成穷人。

中国真的危险了?

分析人士丁丁认为大可不必担心,虽然中国经济目前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房地产经济不景气,信贷也有一定程度的麻烦,地方政府债务也很严重,投资确实有过剩现象,但是,这都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出现的必然现象。

何况,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不能因为中国经济出现一定问题就断定人民币会贬值,中国经济就会出现危险。

肖郎平:撤资迷雾,李嘉诚一年前暗示过什么

来源:共识网

1月9日,香港首富李嘉诚宣布,旗下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两个集团业务重组,创立两家新的公司“长和”、“长地”分别接手原两集团的非房地产及房地产业务。长和将持有所有非房地产业务,包括港口、电讯、零售、基建、能源等;而长地将持有两个集团的房地产业务,包括在香港、内地及海外的相关业务。

李嘉诚在记者会上再三解释,长和及长地仍在香港上市,将注册地转去开曼群岛只是为做生意方便。但此举再度引起人们对李嘉诚撤资的猜疑。

李嘉诚会撤资吗?这不好猜测。小石子藏在李嘉诚的手心里,你说是左手还是右手呢?你说是左手,他可以摊开藏着小石子的右手心给你看;你说是右手,他可以摊开藏着小石子的左手心给你看。

不过,至少一个已经明确的事实是,此前李嘉诚数次斩钉截铁地表示,绝不会撤资,绝不会迁册;现在呢,答案变成了“绝不,会迁册”。

迁册,一再辟谣之后成为现实

在《南方周末》记者翁洹拍摄的一张图中,李嘉诚笑容可掬地着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正背后的玻璃映射着他的背影,而右侧玻璃上还有一组若隐若现的影子。从构图来说这是双重对称关系,而事实上,李嘉诚的虚虚实实真假面孔,毫无疑问就像这张图一样具有多面性。更值得咀嚼的是,侧面的影子和玻璃后浮现的香港摩天大楼重叠,无意间暗示着李嘉诚和他的“李家城”。

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当下某一刻发生的事情,需要将考察的时间跨度拉长,回顾过去再看今天才会有新发现。对李嘉诚撤资的传闻,也是如此。

查阅近两年来的报道,以《南方周末》2013年11月28日刊发的访问内容最为详尽,可供解读的可能空间也就最大。而仔细品味之下,这又是一篇充满狐疑的报道,记者失去了一个拷问的机会,令人不能叹服“此老乃野狐精也”的李嘉诚掌控媒体能力之强。报道也披露一个细节,李嘉诚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惯有的平静语调。智者面对波澜壮阔的世界时,他的表面越是平静,越值得我们揣摩他平静之下波澜壮阔的内心。

先看“撤资”这个关键词。李嘉诚直奔主题表示,“说长和系‘撤资’是一个大笑话。” 正面理由是, 2013年长和系总毛收入约4300亿港元,投资海外(新西兰和荷兰)基建项目实际动用资金只有80亿港元,仅占长和系总毛收入不足2%;同时, 2013年在香港的货柜码头项目也投资了40亿港元,“这样怎能说是‘撤资’?真是天方夜谭的笑话。‘撤资’这个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成立的。”

反面理由是,集团在52个国家有业务,曾经在不同国家出售业务,别人一句批评都没有。但经营国际性业务超过30年,此次第一次听到来自香港所谓的“撤资”评论,然后又传到内地去了。

他还说,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撤资”这两个字是用来打击商界、扣人帽子的一种说法,不合时宜,对政府和营商者都是不健康的。可见,李嘉诚还是稍稍抱怨了一下,有所担心“撤资”这个帽子而拒绝接受,他将自己的商业行为视为“带高度警觉思维,灵活调整”的运作。

彼时,李嘉诚试图以海外投资比例很低来说明自己没有撤资。不过,时至今日,媒体统计表明,李嘉诚在过去两年套现资产超过800亿元。如此庞大的体量,该如何解释,不得而知。相当多媒体和网友主动替李嘉诚解围,称其意在全球商业大布局。长和系早就是国际化布局的集团企业,为何偏偏此刻打出这个旗号?以内地法律来说,转让股权,以及重新注册新公司转移资产后注销原公司,都属于撤资的情形。因此,撤资说法并非无厘头的猜疑。

再说“迁册”这个关键词。李嘉诚在访谈中表示,“没有撤资的事,日后出售业务也都跟撤资没有关系。如果我真要撤资,那么最容易的就是迁册。我一定不会迁册,长和系永远不会离开香港。”

当记者追问他是否会离开香港时,李嘉诚再度表示,“我深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家在香港。对我来说,长和系的基地在香港,我绝不会迁册。”

言犹在耳。只是,仅隔一年零一个月,长和系就宣布迁册。这和内地网络多年来的黑色幽默逻辑是一致的,被辟过的谣言,最后都成了真相。

香港的不确定性与潜台词

舆论普遍认为,香港的发展空间对李嘉诚来说显得太小;同时,社会两极分化越发严重,民间仇富情绪抬头,对李嘉诚变得越发不利。

提及包括李家在内的几大富豪家族被香港坊间指为“地产霸权”,李嘉诚说,“地产霸权”实在是一个笑话。“大家都知道香港地产市场一直由政府政策主导,不论从土地供应到投地条件的设计、房地产税务政策等等,并非地产商决定,因此‘地产霸权’并非属于地产商。”

很显然,李嘉诚一方面否认对自己的舆论指控,另一方面,又把这个烫手山芋推给了政府。查阅此前此后的报道,李嘉诚一直把香港房地产问题的责任归咎于政府。

香港经济奉行新自由主义,而香港又是个低税负高福利的社会,政府的确没有能力在短期内大幅改善楼市对底层民众不公平的状况。第一任特首董建华甚至因为无力履行合同回购红湾半岛项目而备受政治打击。

普遍性的看法是,香港地产商对政府的绑架作用非常厉害。2014年3月,英国《经济学人》发布的含有23个国家的裙带资本主义指数排行榜指称,香港的裙带资本主义指数最高,富豪财富占GDP的比重接近80%。这种被动局面远非特区政府自身所能扭转。

香港畸形的房地产市场加剧了贫富严重分化的问题。2011年,香港基尼系数高达0.537,再度高居全球第一。在香港700万常住人口中,有123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对此,李嘉诚是这样回答南方周末记者的,“全世界都有这个现象,并非香港独有,内地也有。与10年前相比,欧美大众今日的收入和购买能力,原则上也没有太大的改善。……我认为提供免费午餐难以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唯有为年青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提高普罗大众的就业条件和机会,脱离跨代贫穷。”

但李嘉诚的潜台词是,第一,欧美大众收入和购买力十年来陷于停滞,所以香港民众不值得为此抱怨;第二,政府试图以补贴手段为低收入者提供低价住房是不合理的;第三,提供良好教育、创造更多就业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李嘉诚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巧妙地回避了地产商对香港贫富分化的责任。事实上,高房价是香港财富过于集中的主因,香港社会新增的财富绝大部分流向了地产商的钱包。而房价过高,会导致整个城市的商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非常不利于创业,自然就压缩了创造就业的空间。近年来,香港便利店、理发店、书店等各种小店纷纷关门大吉或退缩到很偏僻的角落就是证明。

香港号称自由经济的典范,加之房地产行业垄断严重,导致楼市问题尾大不掉。梁振英上任特首以来,香港政府连年出招调控楼市(至于李嘉诚和梁振英之间的杯葛,以及香港打击地产霸权的施政方向,此处按下不表)。

李嘉诚在回答香港仇富的问题时再次谈到贫富分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说,“福利化社会是否适用香港?关键是我们要有选择,要大家扶贫,也要自愿,只能引导。我相信,香港人一向热心于慈善,乐意助人,对我来说,帮助低收入人士是义不容辞的事,但如果政府政策错误,不能解决社会缺乏上进机会的问题,只向有能力的人开刀,这是错误的。”

仔细品味下来,其实李嘉诚暗暗指责政府“只向有能力的人开刀”,希望维持丛林社会秩序,财富集中在强者手中,再让强者向弱者提供救济。

李嘉诚对香港环境的评价也耐人寻味。“要维持良好的法治制度,政府不能选择性地行使权力。香港拥有不少有竞争力的核心价值:自由开放的市场,重视法治和原则。这些‘社会操作系统’来之不易,需要时间孕育,但如果管治失当,也可以一夜之间荡然无存。”也许,他潜意识中对港英政府的治理方式流露出深深的眷恋,同时暗指香港已经变得不那么让他适应。

李嘉诚对香港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心理不适又在另一处得到印证。在回答记者问近年的投资为什么多选择在欧美那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时,李嘉诚说,“一定选择有公平法律的国家,我们在一些国家经营三十多年,政府并没有因为我是外国投资者而出现不公平的对待。

世界上的投资机会和选择,实在令我们应接不暇;集团可以挑选有法治、政策公平的环境投资。”

这就再明显不过地表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联系到上面他强调香港自由、法治的核心价值,这番话说给谁听?又是不是因几个月前旗下码头工人罢工持续数周的事件对某些机构或特定人员表达不满呢?李嘉诚的说话艺术炉火纯青,可谓用心良苦,既让你看到他了什么又似乎没说什么。实际上,对类似的顶级政商人物,我们要看到说了什么,更要看他没说什么。

暧昧的态度,明确的信号

在整个采访中,李嘉诚数度强调爱国爱港的赤子之心,以及对投身公益的虔诚之心。比如,“如果是为对国家民族和人类有益的事,即使卑躬屈膝我也在所不辞。”满纸正能量扑面而来。这可以理解为,他明确在向他需要表白的人物表白。至于对方信不信,或者李嘉诚自己信不信,又另当别论。

李嘉诚撤资,是不是有政治因素,备受外界关注和猜测。李嘉诚在访谈中也有正面回应,但回应的技巧依然非常高明,若有若无,可进可退。有时候态度暧昧,有时候信号明确,有时候又在暧昧的态度中释放明确的信号。

他自称,“我不是聪明的人。如果政治问题真的冲着自己而来,担忧也没用。我没有参与政治,但我关心政治,政治跟经济根本是手和脚的关系,假如两者背道而驰,是难以处理的。……我并非万能,无法预测政治变化,也绝对没法影响政治,我只能以我的智慧做出对股东有利的事。”如果李嘉诚都谦虚地说自己不是聪明的人,那估计这世界上就再没有敢自称聪明的人。人们之所以对他撤资传闻保持炽热的关注度,就是想知道李嘉诚是不是预测到了政治的变化,是不是“政治问题真的冲着自己而来”。

他回应与梁振英关系不佳的传闻称,“健康社会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息息相关。关键是政府的权力要在法治的基础上公平公正地落实执行,永远不能选择性行使权力,勿令人对政府的公平性失去信心。”

他认为,“一个不健康现况在扩散中:‘为官难,为民亦不易’,这对政府和社会来说都是双损局面。有时候我庆幸自己并未当官,因为为官者要面对如何平衡和解决不同权益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演变成更大的问题。”

请注意,这是他在一篇访谈中第二次提及“选择性行使权力”,对港府公平性的指责已经跃然纸上。而且,这种不公平导致“为民亦不易”,甚至暗示,港府在解决问题时却带来更大的问题。

一方面,李嘉诚说自己庆幸没有当官;另一方面,又说“我自问无论如何努力,仍发现没有一个人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果可以重新开始,我可能会考虑选择参政(笑)。”为何看起来自相矛盾?其实仍然可以逻辑自洽。当官很难解决问题,但要彻底解决问题从终极上来说还是只能靠政治。而这种自信,也可以从他把自己的企业管理角色定位为“领袖”而不是“老板”可以看出来。

有流言揣测,李嘉诚撤资可能涉及内地强烈而持续的反腐震荡。遍读南方周末报道全文,其中有一处提到,“拥有的资产一分一毫均从正途而来;即使有容易赚钱的机会,但对有些行业也坚决不参与。”为何强调“正途”二字,又坚决不参与哪些容易赚钱的行业?的确有耐人寻味的空间。

李嘉诚办公室挂着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如果撤资只是商业布局的需要,以他的智慧与能力,向宽处行只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一场旅行而已。但在落地窗前的那张照片里,李嘉诚被摆放在最右侧边缘,也许这意味着他依然不动声色端坐在角落控制自己庞大的商业帝国,也许这意味着他前所未有地感受到空间的逼仄。



网载 2015-08-23 08:44:14

[新一篇] 余永祥:銘記歷史、反省人性就能避免悲劇重演嗎

[舊一篇] 戴博:重要的是中國想成為怎樣的國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