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认识论研究评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认识论问题一直是我国哲学界讨论的热点,认识论研究呈 现 出明显的强势,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在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主体性认识论范式内几乎穷尽 了各种可能的结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认识论研究逐渐突破了以传统的主客对立为 前提的主体性认识论范式,开始转向阐明生活世界的认识论意蕴,探索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生 活认识论,但是,并未引起学界的广泛回应和普遍接受,也没有取得显着的成果。因此,对 我国新时期即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的认识论研究情况进行回顾,对由传统主体性认识论 走向生活认识论的发展进路进行解释学的重构,探索我国新时期认识论研究由红火趋向平淡 的主要原因,对我国新世纪的认识论研究恢复原本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路有着重要的理论 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主体性认识论起源于近代西方,贯穿于整个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之中。它本质上是求真的学 问。它要求确定“自我”在认识过程中如何才能获得绝对不容置疑的真理,其终极目的是认 识与对象的匹配与符合。主客体二元对立是其不可缺少的前提。它所讲的“自我”并非是现 实的人,而只是作为“思”的“我”或“我”的“思”的“自我意识”。我国经过1978年的 真理的实践标准讨论和改革开放,不仅恢复了实践在政治生活中对于认识的真理性的权威, 而且以此为契机和动力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认识论的大门,开创了我国认识论研究的新局面 。
  真理标准大讨论虽然主要解决的是政治问题,其目的是通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来扫 除“左”的思想和政治障碍,但真理标准问题首先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反映的是不同真理观 之间的较量和交锋。要说明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客观性的具体机制,就必须要对实践、 认识的本身的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对真理性的或客观的认识何以可能作出说明。这就要求不 能把实践仅仅看作事后才登场的消极的知识的检验活动。这也就要求不能把主体仅仅看作是 消极地接受外部感性材料的一块白板,只能在主体和客体的两极张力中确立认识论的理论论 域和彻底恢复主体性维度。事实上,主体性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正好成为了认识论讨论的热 点。
  就“主体性”的意义形成了这样几种观点:1.自为性,人为自己建立主客结构,形成一种 为我关系,是与自在性相对立的。2.自主性,是人在主客结构中的独立主体地位、主体身份 和强化了的主体意识以及行为上的主体能力,是与依他性相对立的。3.自觉性,指主体在活 动中对客观必然性的把握和利用程度,是和自发性相对的。4.主动性,指人在主客体结构中 的支配性、主导性、积极进取性。5.创造性,是主体对现存主客体结构的超越性,是与重复 性 相对立的。6.自由性,这是主体性的核心内容,是主体在主客体结构中的自由选择,即对客 观性、实践手段和实践结果的选择,是与必然性相对立的。
  就“认识的本质”形成了这样几种观点:1.认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认识是主 体对客体的建构。3.认识是反映和选择的统一。4.认识是反映、选择和创造的统一,其中创 造起主导作用。
  关于“认识的过程”形成了这样几种观点:1.认识过程是一个信息运动过程。2.认识过程 有四个逻辑层次,即感性层次、知性层次、否定性理性层次和肯定性理性层次。3.认识是一 个二重化的过程,是整体与部分、深化与偏离、接近与远离、真与幻的二极化过程。
  由以上可见,整个80年代认识论研究的中心就是在主体—客体关系中恢复和彻底贯彻主体 性原则。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把认识现象不再像旧教科书体系那样被看作是无主体的纯粹的知 识的自在运动,而是看作了人作为主体以其内在的思维结构能动地有选择地掌握客体、建构 知识的活动,从而完成了克服旧教科书体系所体现的直观性和受动性的历史使命。主客体关 系不仅成为80年代认识论研究多元发展的源头,而且为认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规定了方向 。
      二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主体性效应不断发挥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普遍的反主 体性。一些诸如极端个人主义之类的消极价值取向滋生蔓延开来,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逐 渐开始加剧。人同自然界之间的双向适应关系受到了损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 了威胁。主体性概念和人的自我中心化是直接相关的,因为从主体论者看来,一切存在者是 在与主体的对待中才获得自己的地位和成为对象的,它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为存 在;从自我中心的角度看,自我就成了惟一的没有等价物的一种独特的存在。这样就很难避 免西方主体性认识论所遇到的“主观主义”和“唯我论”困境及其由它们所引发的人类危机 。 有鉴于此,90年代初,认识论研究开始对主体性原则进行批判的审查和修正,寻求一种合目 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认识活动,由对主体性的探讨转向了主体间性的探讨。
  就“主体性”的意义提出了如下的修正观点:1.主体性应包含客观性。2.主体性应是自然 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统一。3.主体性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能动性,物质性和客观 性对主体具有优先地位。4.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同客体的对象性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 性。主体性的基础和根据在于客体方面。
  与此相对应,关于“认识的本质”强调“综合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反映与选择、建构或 创造的统一。有的学者通过对反映论的重新理解和解释来完善反映论,认为能动性、建构性 、选择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反映本身所包含的特性。选择只是反映中的选择,建构只是反映 能动进行的中介形式。
  就“认识的主体间性问题”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观点:1.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关系直接以 主体间的社会交流为前提。主客体间的认识关系总是现实地被主体间关系所中介,总是在一 定的主体间社会传讯的情况下发生和实现。2.主体间性本质上是一种由生产和交往形成的社 会关系和结构的特殊类型,具体表现为实践—认识活动中的相互性、协同性和调节原则。它 是实现认识、知识客观性的一个逻辑上独立的必要条件和根据。3.知识的客观性问题并不简 单地是一个事实验证问题,而是一个包含诸多环节的复杂结构。作为知识,其内在品格便是 具有某种程度的必然性、普遍性,这是由反映人类活动之基本结构的思维形式所决定的。但 要使这内在品格成为现实的东西,还须主体间性作为中间环节。知识的主体间性并不是其外 在标志,而是由知识的本性所决定。知识无非就是人类对其活动的反思,而人类活动的主体 间性便决定了知识的主体间性。知识的主体间性不是与其客观性相外在的,而是本身即构成 客观性的一个必要环节。4.主体间性作为一种调节原则和规范存在于科学认识活动中:一个 陈述只有原则上可以为科学家们相互理解和检验,它才在科学上是有意义的。陈述所指向的 事实只有对任何合格的观察者来说都能在标准条件下重复出现,才是真实可靠的。主体间的 可交流性和可相互检验性乃是实现客观性的认识论条件。5.所谓“主体间性问题”是西方哲 学关于科学认识者主体之间的交流表达、接受理解、解释评价何以可能的问题。也就是关于 认识的普遍有效性问题。他们所谓的认识者主体只是一种先验或自我意识,而不是现实的具 体的人。因而他们所谓的“主体间性”也只是先验自我或自我意识之间的联系及其所形成的 脱离人的纯意识的世界,而不是现实的人们之间所具有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和联系,不是人们 所处于其中的现实的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宜用“主体间性”,以免造成理论混 乱。
      三
  对于“主体性原则”的修正主要是为了防范“主观主义”,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主 体 性原则向实体性原则的回归。实体性认识论是发端于古希腊的一种认识论范式。它强调认识 并非是人的主观的东西,而是客观的理性、逻各斯。由主体性原则向实体性原则回归并非是 一种学术进步,只能说是一种徘徊。由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主要是为了防范“唯我论”,实 际上同时也是对自我主体的否定。否定了自我主体的自主性以后,现代西方认识论走向了相 对主义。如何才能避免重蹈现代西方认识论的覆辙呢?“主体间性”的倡导者并没有给出必 要的说明。事实上,人们总是在对生活有所领悟的基础上开始认识活动的。作为一个现实的 个人总是以一种准先验的认知结构去认识对象的,并非仅仅只是一种排除了一切、悬搁了一 切的纯粹的旁观者式的“静观”。鉴于这种情况,到了9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指出,认识论 研究领域并非已经无事可做了,恰恰相反,在以往的十几年的研究中,很多问题并没有 从根本上“解蔽”,没有能很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实现的变革,反而认同了西方近 现代认识论范式。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认识论仍然是一种传统的认识论,即主体性认识 论。 为此,认识论研究应突破传统模式,回归生活世界,建构一种生活认识论。
  具体来说,有如下观点:1.生活世界不是科学认识所描述的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它是科 学认识的前提,因为在科学认识之前,已有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先行领悟。科学认识是哈贝马 斯所说的一种认识兴趣,这种认识兴趣已受到了生活世界的先验定向。生活世界是未经实体 化概念和反思的逻辑所规范的生动鲜活的现实世界。它是根源性的直接性的存在,是未 经分化的、统一的人类生活的意义的本体。我国以往的认识论把生活、实践仅仅看成认识的 起源 和标准,从而遮蔽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改变无产阶级生活状态的前提的意义,导致了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基本东西的遗忘。因此,真正的认识论研究,就不能不直面生活世界, 不能不设定关于生活世界的认识对于整个人类理性认识的优先地位。
  2.以往的认识论研究的前提是抽象的物质观。由此导致了实践的空壳化,使“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变成了“物质是认识的基础”。以往认识论中的主体也是抽象的,忽视了从事实际 认识活动的人在认识之前已经有了认识的前结构,即对生活的领悟。如果不对人的前结构作 出批判性的反思,那么,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以往认识论中的 认 识对象也是抽象的,是和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事实上,它作为人的生活的构成要素,是 具体的,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以往的认识论关于认识的过程也是抽象的,具体表现为“ 个别——一般——个别”,真正的认识过程应该是“一般(先入之见)——个别——一般(先 入之见与个别融合后形成的见解)”。要避免以往认识论的抽象化态度,就必须直面被意识 形态所包围的生活,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因为无论认识主体、对象,还是认识过程都已经 漂浮在意识形态之中。只要人们还不认为自己生活在意识形态之中,他们的主体性就是虚假 的。反之,当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意识形态时,他们的主体性才真正开始呈现出 来,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认识成果。认识论的真正使命不是以发生学的方式去探讨认识的起源 和本质,而是要阐明笼罩在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在认识中的先行作用,以及它是如何在认识过 程中展现出来的,从而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意识达到新的认识。
  3.由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基本立场的尖锐对立,西方哲学家在科学领域和生活 领域的基本性质及科学认识论和生活认识论两种认识论形态的关系问题上,多采取还原和归 化 的立场,因而无法正确地区别和界定它们。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一般认识论无疑为进一步建 立、研究和发展具体的认识论门类提供了一般原则。但是,在我国以往的认识论研究中,由 于受泛科学主义的影响,人们仍把自然科学认识论的一般认识论原则当作一般认识论范式的 内在精神和核心内容,忽视了对生活认识论及其与科学认识论关系的研究。生活认识论同 传统认识论(科学认识论)相比,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首先,生活认识论是一种基础认识论 ,是一种关于一切知识、认识之最终基础的认识论。它并不把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作为自 己的理论前提,而是深入到主客体自然交融的原初生活世界中,揭示人类主体的存在结构、 生活结构和行为结构,揭示生活世界的基本性质和内在关系,从而展示人类的一切知识、认 识的最终基础。其次,生活认识论是一种综合认识论。它通过揭示知、情、意及真、善、美 的自然联系来展示人类生活的完整本质。它不仅为自然科学的知识形态,而且为人文科学的 各种知识形态提供基本的认识论基础。再次,生活认识论是实践认识论,但不是传统意义上 的抽象的实践认识论。“生活—实践”领域是一个事实和意义相互作用、不断转换和自然交 融的领域。理论逻辑无法解决的“是”向“应是”的过渡在这一领域里,由于其内在的实践 逻辑就变得顺理成章。第四,生活认识论是一种规范的认识论。它已经从根本上转换了人类 认识的根本宗旨:认识不再是获得一个与人类生活无关的、一劳永逸的绝对的知识体系,而 是一个与人类生活的基本价值相关联的不断调整和改革的连续过程。
  纵观新时期我国认识论研究由强势走向弱势、由高潮走向徘徊和由“拨乱反正”走向深入 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除了许多外部因素,理论研究的内在理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 论实体性原则,还是主体性原则,它们都是理论哲学的原则。而原本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克服了西方主体性认识论的现代实践认识论。它认为,认识活动只是构成生活、实践的一个 部分。它强调在认识活动中,要把实践设定为第一性,即生活、实践才是一切认识的最终目 的和最后归宿。而不是像我们以前所做的那样:只把实践概念设定为认识论体系的起始概念 ,将整个体系由之推导出来。因此,以往的认识论所讲的实践观只是在主体性认识论的范围 内的一种“实践的观点”。90年代中期以后所探索的生活认识论可以说为我们走向传统 的主体性认识论范式展示了一个新的视野。但是,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还 需要哲学观念的根本改变:真正从实践的观点走向实践哲学。
教学与研究京57~60B1哲学原理王维国/刘宝东20022002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我国认识论研究的回顾,重构了由传统主体性认识论走向生活认识论的 发 展理路,分析了认识论研究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展望了新世纪的认识论研究走向- -真正从实践的观点走向实践哲学。主体性认识论/生活认识论/实践认识论[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码]0257-2826(2001)12-0057-04南开大学 哲学系,天津 300071/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王维国(1967-),男,陕西榆林人,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刘 宝东(1974-),男,黑龙江牡丹江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从事现代政治思 想与文化研究。 作者:教学与研究京57~60B1哲学原理王维国/刘宝东20022002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我国认识论研究的回顾,重构了由传统主体性认识论走向生活认识论的 发 展理路,分析了认识论研究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展望了新世纪的认识论研究走向- -真正从实践的观点走向实践哲学。主体性认识论/生活认识论/实践认识论[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码]0257-2826(2001)12-0057-04

网载 2013-09-10 21:45:08

[新一篇] 新時期師生關系研究述評

[舊一篇] 新時期文學的邏輯起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