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去年暑假,我在儿子的作文里看到了两个字“造跌”,再看他写的作文内容,不禁哑然失笑,原来他把“造趺”错写成“造跌”了。
儿子快十岁了,却没有机会带他去看上一场造趺表演,怪不得他会把“造趺”错念成“造跌”。
说起民间舞蹈——造趺,一种自豪感便会从我心头升起。作为土生土长的柴桥人,我习惯于把“造趺”说成“穿山造趺”,因为从小到大,几场印象深刻的造趺表演都是由我们柴桥街道穿山造趺队表演的。
记得在我小时候,一到元宵节,小镇上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听说柴桥街上要“行庙会”,镇上以及邻乡邻村的那些人,犹如赶赴一场盼望已久的盛会,不约而同涌向那条贯穿着整个小镇的老街。
我的母亲也把手中的事儿一推,拉着我跑向街头。到了街上,占据一个好位置,然后翘首等待表演队伍从街的另一头走来。不一会,街道两旁挤满了嘈杂的人群,嘈杂中涌动着欢喜。在那些人群后面是一排二层木结构楼房,有许多脑袋就从二楼的窗台上探出来,那可是个绝好的观赏位置啊。
小小的我挤在人群间,满心焦急,后来母亲把我抱了起来,说:“还早呢!你急什么呀!”我躲在母亲臂弯里,“站”得高了,就开心了。不知什么时候,远处隐约传来一阵敲锣打鼓声,人群一下子骚动起来:“来了!来了!”
没一会,街头出现了一支支五彩缤纷的队伍——那都是民间舞蹈表演队。有“马灯”,有“舞龙”,有“跳蚤会”,有“大补缸”……当那些表演者离我们越来越近时,挤在我们前面的人群似乎也在不断长高,我想清楚地欣赏那些节目已经很困难了。
正当我沮丧的时候,眼前忽然一亮,那些高高站在大人肩膀上的“美猴王”、“猪八戒”、“唐僧”正迎着我们翩翩而来,我不费一丝力气就能清晰地看到他们精彩风趣的表演。这时候,人群似乎也不再拥挤了,他们站在那里发出了一连串的惊叹。看——“美猴王”挥舞着手上的金箍棒在打“白骨精”;“猪八戒”扛着一把钉耙正和“沙和尚”玩耍;“唐僧”一手拨弄着佛珠一本正经地闭着眼睛念经呢!
此时此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欢喜。在欢喜的同时,我也为他们揪着心:那些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会不会从上面掉下来?走在地上扶着孩子双脚的大人会不会一不小心松了手或者绊了脚?
长大以后,我知道了我喜欢的民间舞蹈叫“造趺”,站在大人肩上的小孩叫“天盘”,扶着孩子双脚的大人叫“地盘”,表演的时候,“天盘”和“地盘”一定要配合默契,舞蹈动作才能协调统一;那些演员都是我们柴桥穿山人。这个民间舞蹈从一百七十年前开始在穿山村流传,一代流传一代,现在的“穿山造趺”已经有了第七代传人。
六年前,我来到柴桥文化站工作,因而有幸跟着造趺队参加了几次大型庆典和巡游活动,也目睹了“穿山造趺”在演出规模、表演形式与节目内容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当那些喝彩声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观众口中蹦出来时,我觉得很自豪,因为这是来自我家乡的民间艺术。
2006年6月10日,也是我国首届文化遗产日,我们的“穿山造趺”参加了“宁波市庆祝第一届‘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的开幕式。那天,“穿山造趺”被市政府列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8年春节前夕的一个下午,中央电视台委托宁波电视台对“造趺”这一民间艺术进行了拍摄采访。也是在那天下午,我带着儿子去柴桥影剧院广场观赏了“穿山造趺”的精彩表演。这是儿子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厉害的“造趺”,他的惊讶与欢喜竟然出乎我的意料。
春节期间,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穿山造趺”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社区》栏目春节特别节目中。那一刻,儿子欢呼起来!我想,他再也不会把“造趺”错念成“造跌”了。
胡虹 2012-08-14 22:32:3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