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综合考试中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高考"3+X"《文科综合考试说明》要求考生具有“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认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通过思考、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解决问题。“文科综合”主要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内容。目前在我国高中上述学科是单独设课,各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科体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却是不分学科的,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剧增等,仅靠某一学科的知识已无法认清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各学科综合的优势,才能寻求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综合考试能力考查的主体设计思想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这种能力要求,本质上是在促进高中素质教育的深化,同时也与各学科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即考试说明)在内容与呈现方式上方向一致,即更加强调灵活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思维品质。
  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文科综合”考试的目标是准确测量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反映考生学习的潜质,有效地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鉴于此,现行高考"3+X"综合考试中,历史学科考试的能力要求体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历史综合能力首先源于学科内的综合
  在历史的发展中,各种历史现象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前后联系,又要注意本国史与外国史的横向的联系,还要注意相关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发展与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和解释历史的能力”。历史联系主要有两个方面:1.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的事物总是联系的,有的有着因果关系;2.同时期的历史事物也是互为影响的。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政治的变化,文化则是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集中表现。
  如,2000年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广东卷Ⅰ卷第2题。该题由5道小题组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主题。这是一道考查历史纵向联系的题例。5道小题的情境概括了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重大事件。这一组题目考查了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把握历史纵向联系的能力。
  又如,2001年高考综合能力测试(文科适用)上海卷Ⅰ卷第3题。该题由2道小题组成,题目依托的情境是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中最重大的事件,着意于让考生对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走的不同历史道路进行横向的比较,从而对“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成为一个世界体系”这一史实,从宏观和微观均能科学的把握和认识。
  从2001年高考综合能力测试浙江等13省卷(文科)、广东及河南卷、天津及山西卷(文科)、上海卷(文科)来看,考查历史学科内综合的共有16道题目,其中涉及到的专题有:古今中国教育史、中国的社会改革与思想变革史、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近现代探索民族振兴史、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需要学生发掘和把握历史过程的内在联系,并在占有大量历史认知的基础上,再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更深层次的认知活动,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答案往往体现了较强的迁移性,突破了教材的文字表述、章节的限制,是一种建构知识体系的创新性思维。
    二、历史综合能力体现了学科知识间的渗透
  社会的发展是人类活动领域不断拓宽,人类行为手段与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社会要素之间互动性加强的演进过程。时代要求大学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不断加强综合性,历史教学也不断关注各学科之间的渗透,注重多维思维品质的培养。如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解析文字材料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种历史、语文学科间能力的渗透,被称为“文史不分家”。
  历史与政治学科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和认识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如社会变革中体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的演进中体现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历史的作用等;在历史地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时,要注意分清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学习历史的重要目标是学以致用,只有“以史为鉴”,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史论结合地对历史材料、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才能认清历史的本来面目,认清历史规律。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浙江等13省卷)中,体现了历史与政治学科的渗透,属于需要直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回答的题目有25题之多。
  历史与地理学科的渗透主要是因为人类历史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发展的,人类的历史也是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但也充分承认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历史与地理学科间渗透,一方面是认识历史的需要,另外从现实意义上说也是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需要。从1978年全国统考恢复以来,历史试题始终体现着史地学科的渗透,其中有22年的题目还都有地图。2001年高考综合能力测试(浙江等13省卷)史地学科渗透题目多达8题。其中第41题,实现了政治、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的渗透。
  历史科学也包含有门类众多的自然科学的内容,中学历史教学也不能忽视与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的联系。对远古人类的研究需要直接应用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如确定远古人类存在时间需要化学中的“碳14技术”,确定古人类与今人的血亲关系需要生物学基因技术等。又如近年来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成果就是在多种学科共同攻关下完成的,尤其是天文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发展到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应用性越发突显,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三次科技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多年来,历史高考从未忽视大纲、教材设计到的自然科学内容。综合能力测试实施以来,对这些内容的考查进一步拓展了。2001年综合能力测试所使用的三种试卷,不仅实现了历史、地理、政治学科的综合,考查题目还涉及到了建筑学、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内容。
  历史高考命题改革,在实施"3+2"方案时已经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那时能力要求与考查的广泛性同时并举,一些年份试题涉及的教材内容,其分布,按章节统计高达80%。"3+X"方案中的综合考试,对每个学科知识内容的测量不可能达到上述的广泛性,但其能力要求,在灵活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上更加深化了。这是综合考试对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新特点。对此,我们必须调整历史复习的教学策略。
  第一,强化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训练。历史学科的内在知识结构最具综合性,历史学研究的是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风俗等各种社会现象。只有把孤立零散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揭示出历史现象间的因果关系,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的认知过程概括起来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对历史进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这就是学科内的综合能力要求。
  人类历史发展有多样化和统一性(即规律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综合下来可以有下列几种具体作法:
  1.横向的综合。例如,对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这类同时代同类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综合,认识它们各自的性质、成败的原因和历史作用极其启示等。
  2.纵向的综合。无论中国史或世界史,前后发展的某一类历史现象,都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如中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3.宏观的综合。即对历史从整体、多方面和发展上进行比较和综合认识,从而把握历史规律。如对中国封建社会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比较、对中国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比较、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进行比较、对世界上的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格局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
  第二,适度进行学科间综合的练习。文科综合主要是历史、地理、政治学科的综合,从宏观上三门学科分别从时间、空间和意识的维度构成了社会学的主体框架。我们需要认识的重大历史现象均可以找到三者的结合点。例如新航路的开辟,就需要我们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对它产生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有着科学的把握。这类例子在历史长河中几乎俯首皆是,这就要求我们适当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方法、理论,运用在历史学习当中。
  第三,运用学科间综合的能力,剖析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热点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和创新的绝好机会,也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行检测的首选。近年来,综合能力测试题依托的情境许多都是社会热点问题。这些题测量的信度、效度已经得到社会肯定。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化,造成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教学中运用多学科知识剖析社会热点、社会矛盾,其立意在于深化综合能力训练,它所实现的价值目标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
中国考试京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张增强20022002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张增强 作者:中国考试京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张增强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1:39:26

[新一篇] 談素質教育背景下的班級管理

[舊一篇] 談自然語言檢索的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