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俄国哲学发展中的贡献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提要:本文论述了俄国着名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与继承,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哲学观点,对俄国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车尔尼雪夫斯基 实践 试金石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         *
  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哲学观点,代表了这一时期俄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成就,为俄国奠定了“坚实的唯物主义传统”。他写下的哲学着作主要有:《艺术和现实的美学关系》(1855年)、《果戈里时期俄国文学概观》(1855—1856年)、《反对公社所有制的哲学偏见的批判》(1858年)、《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理》(1860年)等等。他对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出“黑格尔的原则与结论”的矛盾性
  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黑格尔哲学支配着俄国文坛,人们都如饥似渴地学习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也不例外。但当他读到黑格尔原着时,发现这些原着是令人厌烦的。他说:“要形成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读他的原着显然是徒劳的。”他揭示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原则与结果的矛盾性,指出:“黑格尔的原则是非常有力、非常宽广的,可是结论却狭窄而渺小:不管他的天才的所有巨大瑰伟,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却只有力量说出普遍的观念,但是要不屈不挠坚持这些原理,从这些原理逻辑地发展出一切必然的结果来的力量,却还不够。他预见到了真理,但却只是在最普遍、最抽象、最模糊的轮廓中见到的;面对面看见真理,这已经是下一代人的份了。”〔1 〕在同一着作中他还尖锐指出:“那些反对黑格尔体系所达到的种种结论的人看到,要战胜黑格尔,只有用他自己的武器,于是他们就对这个思想家进行深刻的研究了。他们怀着他们充分成熟的智力,怀着经过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的、经过充满冲突的丰富生活经验锻炼的洞察力——怀着由丰富生活和严格科学赋予的坚定信念,向这一研究迈进。要抵抗这位德国哲学巨人的辩证法,抵抗这种给他的体系披上看来无法损伤的铠甲的、惊人坚强的辩证法,无论怎么困难,这些人还是发现了黑格尔体系的缺陷和不彻底,看出了它结论中的错误,以及它的原则和结论之间、基本观点和应用之间的不一致,理解了这些原则的片面性——最后终于可以说:“我们现在到底理解了黑格尔所理解的一切,但我们比他还要理解得明白、完全。”〔2〕
  黑格尔哲学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想形式,在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粪堆”中,包含着一颗发光的珍珠——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黑格尔对形而上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说,并阐述了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哲学所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不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3〕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 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是,黑格尔所描述的辩证运动仅仅是概念或精神的自我转化、自我运动,他的哲学体系从“纯概念”出发,最后又回到“纯概念”中间,虽然也经历了自然界和社会,但只是现象,都是暂时的,黑格尔认为“太阳下面没有新的东西”,整个世界“永远是表现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
  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原则与其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从本质上看,辩证法首先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运动规律,而黑格尔却把它限制在绝对观念的范围之内,这样就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②辩证法的本质在于承认辩证发展的永恒性,而黑格尔把自己的哲学当作最高的终极真理,把普鲁士国家说成社会发展的顶峰,这样,他又背叛了自己的原则。
  ③辩证法的本质在于承认矛盾斗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却把发展看成一个封闭的圆圈,在这个圆圈中,最终矛盾调和了,斗争取消了,于是陷入了形而上学。
  在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比费尔巴哈全面得多。费尔巴哈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物质统一性的唯物主义原则,但他的唯物主义又是片面的、不彻底的、形而上学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却抛弃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精华,费尔巴哈还没有看到黑格尔哲学中方法与体系的矛盾性,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叫做“人本主义”,正是“人本主义”观点,使他既抛弃了辩证法,又使他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车尔尼雪夫斯基比费尔巴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强调了黑格尔哲学方法和结论之间的矛盾。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方法是非常进步的,从这个方法中应得出革命的结论,但黑格尔得出的结论却是保守的。应当指出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哲学为什么会存在这一矛盾性还不十分清楚,他看到了黑格尔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但还没懂得正是这种唯心主义扼杀了他的辩证法,要想从辩证法中得出革命的结论,必须彻底批判他的唯心主义,按唯物主义原则去改造黑格尔哲学,车尔尼雪夫斯基哲学恰恰缺乏这种“倒过来”的工作。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黑格尔的这种矛盾仅仅是一种时代的限制,新的一代人必然能从中得出革命的结论。因此,列宁指出:“车尔尼雪夫斯基是落后于恩格斯的,因为他在用语上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同形而上学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对立混淆起来了。”〔4〕
      二、战斗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研究了黑格尔,同时读了一些费尔巴哈着作,并且立刻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信徒,他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他的体系具有纯粹的科学性质”〔5〕,费尔巴哈的哲学是科学真理,他批评一些自然科学家说:“那些自命为建立包罗万象的理论的自然科学家,实际上仍然是创造了形而上学体系的古代思想家的门徒,……只消想起下面的事实就足够了:大多数企图建立人类思想活动规律的广泛理论的自然科学家,都重复着关于我们的认识的主观性这一康德的形而上学理论,根据康德的话,他们认为:我们肉体感觉的形态并不和实际存在的对象的形态相似,因此实际存在的对象以及它们的真正的性质、它们的真正的相互关系,仍旧不为我们所知,而且,即使它们是可知的,也不可能成为我们思维的对象,因为思维是将一切知识材料装入与实际存在的形态完全不同的形态中;思维的规律本身只有主观的意义;在现实中,我们认为因果关系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根本没有前因和后果,没有全体和部分,等等。当自然科学家不再说这类形而上学胡话的时候,他们才能够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去探究,并且多半会探究出比费尔巴哈所论述的更为精确和完备的思想体系来。但是直到目前,关于所谓引入探讨的基本问题的科学概念的最好解说,仍然是费尔巴哈的解说。”〔6〕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的战斗性不仅表现在他对当时流行的各种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批判,揭露了当时一些“自命不凡”的“新体系”的创立者,而且他还十分注意政治,他认为“政治理论以及各种一般的哲学学说,总是在它们所属的那个社会地位的强烈影响之下创立起来的,而每一位哲学家往往都是为了在这位哲学家所属的那个社会上占优势而进行斗争的某个政党的代表人物。”〔7〕
  1856—1859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同时代人》杂志社工作,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刊物成了揭露和批判农奴制及其各色各样卫道士的革命阵地,1861年改革前后,他写了一系列文章, 揭露了改革的欺骗性,1862年,《同时代人》杂志被查封,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入狱,1864年被判处流放,在流放中也始终坚持斗争,列宁指出:从他的活动内容看,从他与前后革命家的联系看,他表达了自己的时代,也推动了自己的时代。他“比赫尔岑更前进了一大步。……是彻底得多、更有战斗性的民主主义者。他的着作散发着阶级斗争的气息。”〔8〕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立场的确立是与赫尔岑、别林斯基的斗争分不开的,他批判地吸收了俄国思想家的积极的思想成果,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了一大步。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叫做物质”的论点。他认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叫做物质。物质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叫做这些不同部分的物质的质的表现。”〔9〕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物质下的定义虽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但这个认识使他在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何者为本源的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路线。人的认识、精神不是先天的,也不是什么永恒的“绝对实体”,而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他说“我们把我们对于物质、对于不变的物质的这种认识,按照我们所设想的不同等级分为若干类,并把我们对不变的物质的这些不同等级的认识叫做‘我们关于物质的各种质的认识’”。“自然规律,就是从质点或质点质量起作用的方式方面看的物质本身。”〔10〕
  这样,他就坚持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原则。
  第二,提出“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本性是统一的”思想。
  黑格尔曾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实现了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的统一,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试图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二者的统一,他说:“除了一个统一的本性以外,我们在人身上还看到两种不同的现象:所谓物质方面的现象(人吃饭、走路)和所谓道德方面的现象(人思想、感觉、希望)。这两种现象彼此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它们之间的差别是否和自然科学所指出的人的本性的统一相抵触呢?自然科学回答我们说,我们没有根据做这样的假设,因为没有一个物体只具有一种性质,相反地,每个物体都显示出各种无限多的现象,为了便于判断它,我们把这现象归于不同的种类,给每一类冠以性质名称,因此,每个物体都具有很多不同的性质。”〔11〕他的这些认识很有独到之处。
  第三,提出一套利己主义的伦理学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利己主义是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一个重要思想武器,车尔尼雪夫斯基完全接受了法国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这些主张,孤立地强调个人的感受性,因此,当他把唯物主义的理论应用到社会问题上的时候,就变成了唯心主义。他与前人不同的是,在他社会观中杂揉着19世纪欧洲某些空想社会主义的原则。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作为一个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仍然是一个半截子唯物主义。
      三、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
  第一,在认识论方面,车尔尼雪夫斯基坚持了唯物的可知论,他指出:“我们能认识事物。我们能够确切地认识事物本来的面目。”〔12〕他接着举例说明这种认识的过程,他和一切唯物主义者一样,承认感觉是认识的开端,没有感觉不会有认识,而感觉得来的认识是以外部世界的真实存在为前提的。他说:“感觉按其本性来说,一定要具有两个思想因素,而这两个因素联系为一个思想,第一是引起感觉的外部物体,第二是感觉到本身发生感觉的生物。”因此,感觉不是主观自生的,也决不像不可知论者所说的那样,根本不反映事物本来的面目。他以视觉为例分析,认为客观事物是“正本”,我们的感觉是“副本”,“正本”“副本”是一样的。他说:“我们看到不论什么东西,假定说,看到一棵树,另外一个人也看到了这个同样的物体。我们仔细瞧瞧他的眼珠。在他的眼珠上出现的树,完全是我们看到的那棵树。结果呢?是两幅完全相同的图景:一个是我直接看到的,另一个是在那个人眼珠上看到的。第二种图景是第一种图景的真实副本。”〔13〕他指出,我们关于感觉的认识,是与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一样的。这样在认识论上,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对于思维的本质,他的论证也是相当精彩的。“每个实体、每个现象,在能满足它的需要的一些材料出现时,就要发展和加强起来,同这些材料紧密地相结合,并得到这些材料的滋养。所谓在思维时选择表象和感觉,也正是这么一回事,而思维的本质就在于对它们的选择中,以及在和它们的紧密结合中。”〔14〕虽然他还不能对思维的过程性作详细的描述,但是他已经把思维作为过程,作为一个选择过程来对待了。贝克莱有一句名言:“物是感觉的复合”,车尔尼雪夫斯基虽然克服了唯心主义,但仍局限在“复合”的思维之中,他认为:思维,即使是抽象的思维,也不过是各种表象、各种感觉的组合罢了,在这里看不到思维过程的级差与程度的不同。因此,他还不了解思维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关于思维他最终得出一个错误的推论:即关于思维的特性,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便抹煞了思维的本质,人本主义的狭隘性使他重新陷入了机械的反映论。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承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优越性之后,又重新陷入了形而上学,其原因何在呢?从理论上说,就在于他还没有真正懂得辩证法。他在谈到黑格尔提出的思维的辩证方法时说:“这个方法的实质就是:一个思想家不应当自安于随便哪个肯定的结论,而应当搜索,在他所思索的对象之中,有没有和这种对象起初所表现的东西相对立的质和力;因此,思想家就不得不从各方面来观察对象,而真理,在他看来无非是各种各样对立的意见的斗争的结果。”车尔尼雪夫斯基只要求真理的全面性,这样就曲解了黑格尔对康德形而上学的批判。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者也强调全面性,车尔尼雪夫斯基恰恰同他们一样,停留在一般地要求全面,而不懂得对立面的对立和统一这一根本原则,矛盾着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懂得辩证法。单纯要求全面性,还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当然,车尔尼雪夫斯基没能理解辩证法,更主要的是阶级上的原因,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有着他本阶级固有的局限性。
  第二,在真理观方面,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无可争论的试金石的思想。他说:“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不但在实践的事情上,甚至在感情和思想的事情上也是如此。因此,今天在科学上,实践是判断一切争端的主要标准。‘凡在理论上必须争论的一切,那就干脆用现实生活的实践来解决。’”〔15〕黑格尔把“实践”看作是一种“精神活动”,费尔巴哈把实践看作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日常活动,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对“实践”的理解上,显然向前进了一大步,他批判了唯心主义,认为“实践生活”“不但包括物质方面,而且包括人的理智活动和精神活动”〔16〕。同时,他比费尔巴哈也高明得多,他主张用“实践”来解决理论上的争论问题,用“实践”作为试金石,可见他对“实践生活”的客观性、权威性、能动性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总之,在俄国经过1861年的改革之后,正在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由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迈进,作为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其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具有战斗的意义,他代表革命民主派,一方面向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改良主义作斗争,另一方面要求根本改变农奴制。1911年列宁指出:“60年代的自由派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两种历史倾向、两种历史力量的代表,这两种倾向和力量从那时起一直至今天都在决定着为建立新俄国而进行的斗争的结局。”〔17〕车尔尼雪夫斯基不仅是近代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美学评论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发展了赫尔岑、别林斯基所开创的唯物主义路线,对俄国近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1〕〔2〕车尔尼雪夫斯基:《果戈里时期俄国文学概观》(Ⅵ)。
  〔3〕《马恩选集》第4卷,第212页。
  〔4〕《列宁选集》第2卷,第367页。
  〔5〕〔6〕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第3版序。
  〔7〕〔11〕〔14〕车尔尼雪夫斯基:《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原理》
  〔8〕《列宁全集》第20卷,第241页。
  〔10〕车尔尼雪夫斯基:《1876年7月21 日致亚·尼·车尔尼雪夫斯基和米·尼·车尔尼雪夫斯基》。
  〔9〕车尔尼雪夫斯基:《1878年2月9 日致亚·尼·车尔尼雪夫斯基和米·尼·车尔尼雪夫斯基》。
  〔12〕〔13〕车尔尼雪夫斯基:《1878年致亚·尼·车尔尼雪夫斯基和米·尼·车尔尼雪夫斯基》。
  〔15〕〔16〕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作者自评。
  〔17〕《列宁全集》第17卷,第104页。
  〔作者单位:大庆高专〕     (责任编辑:周克良)*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4B6外国哲学与哲学史耿希联/陈雪平19961996 作者: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4B6外国哲学与哲学史耿希联/陈雪平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39:02

[新一篇] 論路遙小說創作的心理機制

[舊一篇] 論道德價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