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较银行学的研究对象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商品经济和货币信用制度的发展,银行体制的形成,金融对经济的渗透和扩散功能的深化和日益广泛,是当代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共同特征。庞大的银行体系构成当代各国宏观经济控制调节的基础,成为社会经济的调节机构和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成为“万能的垄断者”。银行体系的巨大功能,它的精巧结构和绝妙无比的运行机制与运转方式,早已引起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探索和研究。尽管世界各国的银行体制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然而并非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在各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中显示了错落有致的特点和最基本的规律性。正是所有这一切,构成了比较银行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对象。
  比较银行学是运用比较方法对国别或不同类型国家群体的银行体制进行系统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其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经济金融环境中的运行机制和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新兴、综合性边缘科学。这里需要强调以下几点:(1 )比较银行学的研究对象是银行体制。银行体制这一范畴,并不是若干金融相关因素的简单总和,而是这些相关因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适应的有机整体。(2 )比较银行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法,但并不排斥其他方法,如归纳法和演绎法等。(3 )比较银行学的研究特点在于系统性、多角度、多层次、动态和静态的有机结合。(4 )比较银行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各国银行体制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经济金融环境中运行机制和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具体来说,比较银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比较研究若干具有类型代表性国家及国家群体银行体制的运行机制、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和制约影响这一发展演变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金融环境。(2)比较研究各国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演变、组织形式、 权力结构、职能特点、货币政策、与政府关系的实质和类型、对金融体系监督管理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表现形态,以及赖以存在与运行的一般和特殊条件。(3)比较研究商业银行的本质特征、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外部机构设置类型、业务分工制度、集中垄断的形式和程度、银行与企业及政府关系的类型和利弊优劣。(4 )比较研究各国专业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程度、机构类型、所有制形式、业务方式和地位作用。(5)比较研究若干全球性金融机构的宗旨职能、组织结构、 资金来源、业务特征及作用。(6 )从总体上比较研究各国银行体制的构造方式、结构模式和内外部效应。(7 )集中研究探讨中国金融理论的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指导原则、若干战略模式选择和种种可能的对策。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这种矛盾的特殊性构成各学科相互独立和相互区分的基础。自然,比较银行学也有它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比较银行学的研究对象是各国的银行体制。所谓银行体制,是指银行体系的发展战略模式、组织形式、框架结构、业务分工、监督管理、运行机制、构造方式、运行环境和总体效应等金融相关要素的有机整体。这些相关要素不是彼此分离和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比较银行学强调银行体制各构成要素的整体性特征和各自多层次的个体性特征。我们高兴地看到由九大要素构成的银行体制这一概念,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很大的包容性。这种研究与分析方法被国内不少专家学者用来研究经济学与社会学问题,并且取得了成功。显然,我国学者提出的“体制”这一概念比西方所谓“结构主义”的“结构”和“制度学派”的“政治制度或文化因素”,要深刻和广泛得多。
  现将银行体制的九大构成要素分述如下:
  ——发展战略模式。就战略模式的本来意义而言,战略是指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与策略,模式是指某种标准的系统而稳定的形式和样式。一国金融发展战略模式是指导一国金融发展全局或总体的标准、稳定的计划与策略形式。它由以下一些问题构成:(1 )金融总体发展战略模式的制定和选择,包括金融“超前型”、“常规型”和“滞后型”三种发展战略模式的制定和选择;(2 )对外金融发展战略模式的制定和选择,包括一国对外金融开放或封闭战略模式的选择、引进及利用外资战略、国际收支结构及调整战略、汇率调整战略及外汇管理战略和银行体制国际化发展战略;(3 )关于自然金融倾斜发展战略和人为金融倾斜发展战略的选择。就世界各国金融业和金融业务方式的历史发展而言,一般是先有间接金融,后有直接金融;先有短期金融业务,后有长期金融业务。而且,在间接金融与短期金融之间,直接金融与长期金融之间,有一种大体上的对应关系。这两组对应因素不仅在产生发展的时间上明显地一个在前,另一个在后,远不是平衡的;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总的业务量或市场占有率方面,也远不是均衡的,即间接金融所占的比重大大超过直接金融,即使是直接金融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将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间这种不平衡发展和不均衡发展称之为金融倾斜。显然,这种金融倾斜并不是任何人为设计或构造的结果,而是商品经济和货币信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储蓄量、收入分配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及发展的产物。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国家都顺应历史发展,听其自然,顺应和维持这种金融倾斜局面而不加人为推动或抑制,这就是自然金融倾斜发展战略。与这一发展战略相对应的是人为金融倾斜发展战略,即通过政府自觉的法律约束或政策行动积极推进或抑制直接金融的发展,从而缩小或增大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间的倾斜度的一种发展战略。这种自然金融倾斜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即直接金融在总的业务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接近或超过间接金融,我们称之为“逆向金融倾斜”。
  ——组织形式。银行体系的组织形式是指银行体系中的各类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各种专业性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部组织形式的类型、设置原则、各自特点和优劣。
  ——框架结构。银行体系的框架结构是指:(1 )银行体系的总体框架,即各金融机构的类型构成、彼此间的关系与联系方式;(2 )各类金融机构的数量和地理分布;(3)资产与负债的不同类型、 特点和构成比例;(4)中央银行的权力结构、资本归属、 同政府关系的实质与联系方式;(5)银行与工商企业的联系方式和依赖程度, 这实质是一种产业结构;(6)政府同银行的关系与联系方式。
  ——业务分工。银行体系的业务分工是指各种金融业务在银行体系成员之间分离或结合的制度。其中包括:中央银行业务职能与一般商业银行业务职能的分离或结合;银行业务与非银行金融业务的分离或结合;长短期金融业务的分离或结合;间接金融业务与直接金融业务的分离或结合;政府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业务与一般商业性盈利性金融业务的分离或结合等等。根据这些内容,可以大体上划分为专业化银行制度、综合化银行制度和专业化综合化混合型银行制度及专业化银行制度基础上的适度业务交叉。这种业务分工制度的形成,或者是由于历史的习惯和自然的演变,或者是由于法律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强制。
  ——监督管理。银行监督管理制度包括:(1 )一国金融监督管理当局对银行体系监督管理的体制、原则、方法与内容;(2 )各种金融法律规则和政策方针的保护、强制、约束和诱导;(3 )广义地说还包括对金融市场监督管理的体制、原则、方法和内容;(4 )对外汇与外债监督管理的体制、原则、方法和内容;(5)对国际银行的监督管理及国际合作。
  ——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说,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同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是相同的,即均为利益驱动机制、价值规律机制、竞争淘汰机制,这是最基本的运行机制。除了这些经济性的运行机制以外,还有国家各种行政监督管理机制和法律的强制与保护机制。在实际运行中,这三种机制是同时交叉作用的。
  ——构造方式。银行体系的构造方式是指一国银行体系各单元或细胞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基本方式和构造机制的总和。从全球和历史的观点看,各国银行体系的构造方式可以分为自然构造方式和人为构造方式两种;而每一种构造方式又可以分为银行体系的初始构造和再构造两个层次,即自然初始构造和自然再构造及人为初始构造和人为再构造。对银行体系构造方式的研究构成比较银行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构造方式的研究带有很强的历史性回顾色彩,具有时间和空间跨度大,纵横交错和纷繁复杂的特点。对构造方式的研究突出了一国银行体系的总体性和发展的过程性,突出了形成不同构造方式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突出了银行体制与社会结构及经济体制的联系及相互作用。在广阔的视野范围和漫长的时间序列中,各国银行体制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表现得鲜明、强烈而稳定。在国别和国家群体银行体制特征的研究中,我们之所以普遍广泛地进行了构造方式特点的研究,其原因盖源于此。在比较银行学中,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银行体制自然构造的范例,而苏联银行体制模式的构造方式又是人为构造的典型。
  ——运行环境。任何银行体系的产生、发展、演变与运行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银行的性质、职能与作用、业务种类和发展水平、数量、机构设置和总体规模、运行机制和方式、作用强度等都同一定的运行环境密切联系。
  经济环境是银行体系运行的最直接最基础的条件。它包括:(1 )生产力的一般发展水平;(2 )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3)经济管理机制的基本类型,即市场经济、 中央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4)经济实体的成熟程度——经济细胞具有内在动力、 外在压力和活力,是理智的、行为规范和对利益调整反应灵敏的独立经济法人;(5)竞争的一般环境和竞争实现的程度。
  金融环境从广义上讲,也属于经济环境的范畴,并且是经济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这里之所以将其从经济环境中单列出来,意在强调。金融环境大体包括:(1)一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 这是最为基本的金融环境。在这里强调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的发展水平同商品经济及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是同一或同步的,但仍然有一个货币化程度高或低的问题;其二是说,经济发展水平同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同步的情况,例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可能很高,然而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却很低。(2)货币信用制度和银行体系的发达程度。 货币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不仅指信用形式的种类和各自的发展、运用程度,而且包括各种不同信用形式彼此相到替代和转化的可能性的大小。银行体系发达程度的衡量标准包括:整个银行体系的发达程度、总规模、总能量;中央银行的专业化程度,货币政策的种类和效能,影响宏观经济的能力;商业银行、各类专业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各自的发展水平;各类金融机构彼此协调适应的程度。(3)金融机制的发育程度。 最根本的是金融行为人对经济利益、利率等金融信号反应的灵敏程度,对金融杠杆的适应性和弹性及选择竞争程度。(4)金融市场的发达完善程度。 包括金融市场的层次、结构和规模;金融资产形式的多样化及不同金融资产相互替代转换的可能性和灵活性、渠道、风险和成本;各种金融交易信号的反应灵敏度和传递速度。
  社会环境构成银行体系运行的基本背景,它比其他条件更为持久和稳定地制约和影响银行体系的发展演变。社会环境包括复杂的众多内容:(1)一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或层次;(2)国土、资源和人口的规模、总量及结构;(3)社会历史演变特点, 传统乃至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4)社会政治稳定状况,政治结构和政治制度,开放程度;(5)有关的法律规则和各种政策的调整、制约、 保护程度和完善程度;(6)社会商品意识、金融意识的普及与强化程度, 对经济金融风险及利益调节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而社会心理通常带有历史文化的承袭性、传统思维的习惯性和因人而异的主观随意性等特点;(7)交通、通讯发展水平和信息搜集、分析、 扩散和反馈手段的现代化水平。
  银行体系的运行环境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立体环境。这一环境的构成要素具体形成无数种不同的排列组合,并孕育成了各国银行体系发展演变及其特征的多样性和民族性。不仅如此,即使是大体相同的环境,也会引出极为不同的结果。这就很值得人们深思。对银行体制发展演变及正常运行的社会、经济和金融环境的比较分析构成比较银行学的一个特点和重要内容。因为正是这种具体的对比、分析和研究,才使人们得以清楚地看到那些制约和影响银行体制发展演变的诸环境因素是如何透过各国不同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作用和影响,尤其使人们得以判断和衡量这些复杂因素制约和影响银行体制发展演变的程度和方式。只有这样,一般的抽象理论、条理化了的条件和环境才同活生生的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才得到事实上的贯彻。
  ——总体效应。银行体系的总体效应是指一国银行体系的总体效率和构成要素间的协调与吻合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银行体系整体同社会环境相互协调适应的程度,同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相互协调适应的程度,即外部效应;(2)银行体系内部各构成要素, 即中央银行同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相互协调适应吻合的程度,即内部效应;(3)银行体系总体及各类金融机构系统自身的功能、效率与效益。
  在阐述了各国银行体制的九大构成要素的基本涵义和内容以后,我们希望特别强调这些要素间的联系、影响与制约,以及各构成要素间的整体性特征(整体结构、整体协调与整体效应)和各要素自身多层次的个体性特征。显然,上述银行体制的九大构成要素并不都在同一个层面上,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描述和反映银行体制。按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将它们划分为若干类别,例如,组织形式、框架结构、监督管理这些要素相对比较简单一些,它所反映的层面也相对较浅;而发展战略、运行机制、构造方式、运转环境和总体效应这些要素就要相对复杂一些,它们所反映的层面也相对较深;业务分工制度这一要素,从表面看似乎较浅,好象仅是解决各类金融机构可以从事和不可以从事何种具体金融业务的问题,但在金融领域,业务分工制度是直接对一国产业结构、产业政策、银企关系、竞争与垄断,对一国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问题,也是直接涉及一国金融安全稳定、有效有序的重大问题,近百年来,始终是各国经济、金融、立法及管理当局密切关注的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深层次要素。最后,在九大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对其他八大要素有决定和重大影响作用的要素是运行环境这一基础要素。所以我们不惜笔墨又将运行环境分解为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三个方面,每一方面又细分为更多的子要素,这都是由它本身的基础核心地位和科学分析的客观需要决定的。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从形式上看,比较银行学中运用了大量的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和社会历史资料,个别学者也认为史料太多,建议加以修改。从形式上乍一看,似乎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这恰恰是比较银行学的特点和优点,为什么这样说呢?简而言之,例如构造方式、运行环境这些因素的具体分析一刻也离不开一国的经济史、金融史和社会发展史的有关资料,但在这里这些资料只是一种历史性动态分析的需要、动态分析的工具,不是为资料而资料,不是目的。要彻底了解这一点,就要进一步探讨比较银行学的特有研究方法了。
  本刊收到稿件时间:1998.05.20。
生产力研究7太原10~13F62金融与保险白钦先19991999文章在国内外首次提出比较银行学的研究对象为银行体制,进而将其定义为由金融发展战略、组织形式、框架结构、构造方式、业务分工、监督管理、运行机制、运转环境和总体效应等九大金融相关要素的有机整体,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各要素的构成、彼此关系与各自所处层次地位,从而奠定了该学科研究对象、理论框架结构及研究方法的基础。该学科的独特研究方法是比较法,是大量地、系统地、多层次多角度地、纵横交错与动静态结合的全方位比较研究,文章最后提出了对待本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和经验的正确原则。比较银行学研究对象/银行体制九大要素/独特研究方法T白钦先:男,1940年7月生,辽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中国金融学会、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邮编:110036) 作者:生产力研究7太原10~13F62金融与保险白钦先19991999文章在国内外首次提出比较银行学的研究对象为银行体制,进而将其定义为由金融发展战略、组织形式、框架结构、构造方式、业务分工、监督管理、运行机制、运转环境和总体效应等九大金融相关要素的有机整体,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各要素的构成、彼此关系与各自所处层次地位,从而奠定了该学科研究对象、理论框架结构及研究方法的基础。该学科的独特研究方法是比较法,是大量地、系统地、多层次多角度地、纵横交错与动静态结合的全方位比较研究,文章最后提出了对待本民族文化与外国文化和经验的正确原则。比较银行学研究对象/银行体制九大要素/独特研究方法T

网载 2013-09-10 21:38:42

[新一篇] 論夢與音樂創作的關系及其心理轉換

[舊一篇] 論民族人口與民族的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