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1990年人口普查时,除汉族外,还居住着48个少数民族,其中世代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满、瑶、壮、毛南、 蒙古、 羌和仫佬等16个民族。
1990年贵州少数民族人口达1124.2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4.71%,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2.31 %, 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657.78万人)、云南省(1235.81万人),而列于全国第三位。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遍及全省86个县、市、区(特区),在成片聚居的地区建立了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的土地面积达9.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此外,还建立了254个民族乡。因此,贵州少数民族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贵州省的发展与繁荣,也关系到全国各民族共同繁荣事业的实现。
80年代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变化和转折的重要时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问题:
一、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人口增长规模最大的时期
1953—1990年期间,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人口净增了730.3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88%,而1982~1990年期间净增人口高达381.88万人,平均每年增长5.32%,比1953—1982年期间平均每年增长的2.21%高1. 4倍。
而且,1982—1990年的净增人口占了1953—1990年期间总净增人口的52.29%。
1982—1990年期间,少数民族人口的高速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根据国家民委办公厅(79)政字第166号、(82)86 号和国家民委(82)民政字第240号文件的规定,落实民族政策, 恢复为少数民族成分的人口数量,占了净增人口总数的50%左右,其中的土家族、侗族和仡佬族最为显着。第二,估计自然增长人口约占净增人口总数的40%多。第三,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户所生的孩子,并选报为少数民族成分,占10%左右。
二、育龄妇女生育率明显下降
贵州省的计划生育工作,1971年以后先从汉族开始,80年代以后,对汉族实行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孩的生育政策,少数民族则可以生育二孩,即使如此,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也由1981年的141.36‰降为1989年的96.82‰,下降了44.54个千分点,总和生育率则由1981年的5.24,下降为1989年的3.27,下降了37.6%。
但是,活产婴儿数却由1981年的22.95万个,增加到了1989年的29.06万个,提高了26.6%,表明贵州少数民族妇女的出生高峰今后还将持续下去。
三、在赶超汉族方面,开始出现良好势头
全国的汉族多项人口指标,已经被某些民族赶上、超过,不再占有一项“冠军”。这是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进程快于汉族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贵州省的各个少数民族的某些人口指标,是否也像全国那样赶上、超过汉族呢?从贵州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的30万人口以上的7 个少数民族来看,也开始出现了良好的态势:
1、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 最低的为仡佬族(2.85),汉族(2. 91)则已下降为第二位。
2、育龄妇女的生育孩次构成 相对来说多孩率低于汉族(32.60%)的已有侗族(27.48%)和仡佬族(29.26%)。表明这两个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已高于汉族。
3、15—19岁妇女的生育率和孩次构成 生育率相对较低的仡佬族(10.21‰)、土家族(10.56‰)、彝族(16.13‰)、布依族(19.64‰)、而汉族(23.10‰)则已排在第五位。
在15岁—19岁妇女生育孩次构成方面,只有土家族仅生育了第二孩;布依、侗、水和仡佬族生育了第三孩;而汉族和彝族,则已分别生育了第四孩。后两个民族妇女早育问题的严重性和对产妇、婴儿健康的危害程度,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15—64岁妇女的活产子女数和存活比 这个年龄段妇女从1941年起,经过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累计生育过程,平均每名妇女的活产子女数低汉族(2.57个)的已有布依族(2.46个)、侗族(2.36个)、土家族(2.31个)和仡佬族(2.41个),表明近几十年来汉族妇女比这几个民族,更能生育孩子。生得多,不一定存活得多。存活比相对较高的为侗族(86.9%),其次为汉族(85.6%)。
5、婴儿死亡率 在贵州的8个民族中,婴儿死亡率相对较低的为土家族(41.85‰),第二位才是汉族(48.6‰)。
6、妇女平均初婚年龄 相对较高的为土家族(22.9岁)、 仡佬族(22.7岁)、布依族(22.4岁),而汉族则已排在第四位(21.9岁)。
15—19岁妇女早婚比例,相对较低的为土家族(2.07%)、仡佬族(2.07%)而汉族(4.07%),则已排在第三位。
7、成人文盲率 相对较低的为侗族和仡佬族,分别为32. 71 %和33.42%,汉族(33.51%)则居于第三位。
8、人口生活质量指数 相对较高的为土家族(75.79),第二位才轮到汉族(75.29)。
四、严峻的人口问题,仍然需要认真对待
1、年轻型人口亟须进一步转变 直到1990年,贵州省的苗、 布依、侗和土家等7个民族的少年儿童系数,还在34%—37%之间, 年龄中位数在20.0—21.9岁之间,仍然属于年轻型人口,它的后果是,由于育龄妇女增多、出生高峰还将迭起,即使生育率继续下降,但人口增长的绝对数仍然超过或大大超过以往的水平,将在相当时期内给就学、就医、住房、就业和吃饭、穿衣等,都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困难。
因此,加快人口年轻型转变为成年型,特别是实现像朝鲜族那样(少年儿童系数为24.7%,年龄中位数为27.7岁)的高层次成年型人口,才有可能减缓人口出生高峰和减轻人口高速增长的压力。
促使年轻型人口转变的首要动力,是迅速降低育龄妇女生育度。如果能把少数民族妇女的总和生育率,由1989年的3.27降至2000年的2.50,再进一步降至2010年的2.0以下的话,那么,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便将步入良性循环时代,人口猛增的势头,也将得以大大缓解。
2、降低人口死亡率、延长平均预期寿命的任务还很艰巨 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不仅高于贵州省的汉族,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北方地区的许多民族。降低人口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应进行综合治理和采取相互制约的多种措施,如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经济收入水平,降低早育率和高育龄妇女生育率,减少近血缘通婚,加强农村医疗网点和妇幼保健网点的建设,普及优生、优育、优教知识等等。
贵州省及其少数民族人口的0岁平均预期寿命, 仍然属于全国最低省区之一,要想迅速改变这种后进状况,只有加快降低各个年龄组的死亡水平,特别是低年龄组的死亡水平。
3、当务之急是解决教育“贫困”、文化素质低下的问题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率之高,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之低,是全国有数的,也是制约贵州省人口与发展的最根本问题。
民族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降低妇女生育率和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教育。因此教育投入是物质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双重效应的最有效投资。教育投入力度的大小,是衡量重视知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权威性指标。文盲率和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的高纸,是检验和衡量教育发展状况的权威尺度。
直到1990年,贵州省7个少数民族的成人文盲率还相当高, 苗族和彝族分别为47.8%和48.4%;布依族和侗族分别为43.1%和32.7%;土家族、水族和仡佬族分别为35.3%、52.2%和33.4%,这与全国锡伯族的6.2%和朝鲜族的7.0%相差何等悬殊。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民族的成人文盲的绝对数还在增多,这意味着新生文盲的涌现状况不可低估。
衡量总体教育水平的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在贵州省7个30 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中,直到1990年仅在2.8—4.2之间,而全国的朝鲜族已经达到了8.5,其差距是何等之大。
4、经济贫困面积大,消除贫困难,返贫率高, 是贵州民族地区所面临的又一大重大难题 贵州全省的贫困人口高达1000万,占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1/8,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更占到全省的80%。
由于民族贫困地区多属石山区、封闭地区,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很低,劳动生产率不高,财政赤字的缺口很大等,这些都对消除贫困带来更多、更大的困难。
因此,要争取2000年全面消除贫困,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实施“温饱工程”和“以工代赈”计划;坚持“开发性扶贫”;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此同时,中央及其各部委办、沿海有关省市地区,也应该积极地从多方面给予支持和援助。
5、妇女“半边天”地位与发展问题 贵州少数民族妇女, 能否实现联合国召开列次妇女大会提出和强调的2000年实现男女地位平等和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因为从开发的1990资料中发现,妇女在平等方面仍然处于不利地位。首先,妇女在享受教育权利方面比男性要小得多,如苗、彝、布依、侗、土家、水和仡佬7个民族妇女的成人文盲率高达51%—76%, 男性文盲率则为17%—32%,男女相差达2倍左右; 这几个民族妇女的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仅为1.5—3.0之间,而男性则已提高到4.0—5.2之间,相差约3倍左右;这几个民族妇女在校学生占其总人口的比例仅为8.0%—15.2%之间,而男性则达到了13.0%—21.0%,相差达1倍左右; 这几个民族妇女从事智力型职业活动者仅为1.4%—2.8%,男性则已达到4.6 %—7.1%,相差达3倍左右。
受教育状况和职业构成的不平等,必然造成两性经济收入的悬殊,从而使妇女的社会和家庭地位难以实现平等,并制约妇女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应用作用的发挥。
解决妇女地位和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妇女教育,大大提高妇女的文化科学素质,这样才能激发她们意识到自我人生价值;才能争取和维护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保护好自身权益;才能增强自我解放和参与竞争的能量;才能在职业优化和经济收入方面有所突破,即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半边天”的名实相符的作用。
6、人口生活质量亟须提高 按照国际上的划分, 人口生活质量指数值80—100和60—80分别为高、中等生活质量水平,贵州省的8个民族仅在65—76之间,而且好几个民族人口生活质量与分布在其他省区的同一民族相比都很逊色,尤应引起重视。
7、少数民族人口的趋势预测 利用贵州省人口普查资料, 以1990年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年龄构成、生育率、死亡率等为基础数据,按高、中、低3个方案,对未来60 年内的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变动趋势(不包括改变民族成分和民族通婚的子女选择少数民族成分数量)进行了预测,得出了几个重要数据(以中方案为例):(1)到2000年时, 总人口可能达到1367.20万人,2020年和2050年可能分别增长到1646.12万人和1714.29万人;(2)自然增长率可能分别为15.7‰、5.7‰和-2.9‰,即到2038年可能实现零增长(-0.02‰);以后便转为负增长;(3 )少年儿童系数,可能分别变为31.4%、21.6%和16.9%;老年系数则分别为5.6%、7.9%和16.4%,即到2015左右。步入老年型人口阶段;(4)劳动适龄人口,在2030年前一直呈上升趋势,以后稍有下降, 表明就业压力将持续下去……
8、人口与繁荣问题应引起更大的关注 1994年9月5日至13日, 联合国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了《国际人口与发展大全》,并发表了《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各国政府已更加重视在实现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国发展及环境保护的大框架内,认真解决人口问题。这就是说已把人口的本质问题提高到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来认真地加以对待,并将认真地加以解决。
我国奉行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使各民族共同实现繁荣,而且一直把解决民族人口问题作为衡量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来看待。因此,民族人口与民族繁荣的内在联系表现为人口现代化对现代型民族繁荣发展所起到制约作用。
贵州省各民族的人口指标,虽然距离现代型民族繁荣指标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它在80年代已经迈开了大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今后,各个民族只要加强和提高人口与繁荣的新观念,坚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定会取得更有效的突破性进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民委)
(责任编辑:笑着)*
贵州民族研究贵阳7-11A849民族研究苏太恒19961996 作者:贵州民族研究贵阳7-11A849民族研究苏太恒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