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信息观  ——兼论情报与信息之争及其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霍国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 100080)
  〔摘要〕 美国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对信息及其相关概念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信息是数据处理的产物,知识则是信息与人类经验及分析能力相结合的副产品,它们共同构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概念,并从而奠定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美国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信息观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情报与信息之争及其它学科理论问题。
  〔关键词〕 信息 数据 知识 情报 信息资源管理
  * * *
  1992年国家科委“情报”改“信息”的决策打破了情报学原有的理论规范,在图书情报领域引发了一场决策者始料未及的理论危机并直接导致图书情报教育的大变革。回顾近年来图书情报领域内的理论建设进程,“情报”与“信息”之争仍在持续,新的核心概念体系和理论规范尚未形成。笔者拟通过借鉴美国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实用主义思想,来促成我国图书情报领域新的理论规范的形成与发展。
   1 数据、信息、知识
  信息资源管理(IRM)概念70年代后期首先出现于美国。它是由计算机的应用所触发的信息理论与管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信息实践发展到信息处理自动化和信息传递网络化时期客观上能够和主观上需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时出现的新的概念和理论。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一种“合”的思维而不是“分”的思维,与管理信息系统(MIS)不同,它主要对应于一个组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战略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从本质上而言也是一种信息理论,因此它必然是以信息作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
  信息在美国也有多种解释,但美国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学者们没有陷入概念繁复论证的怪圈,他们对信息的定义采用了传统的实用主义做法,与其说他们是在定义信息不如说他们是在“规定”信息的内涵。他们认为,数据是形式化的信息,是信息的原料;信息则是经过收集、记录、处理和存贮的可供检索的数据或事实,简言之,是数据处理的产物。以下述事物为例,蓝色、红色、45、衬衣、小时、轿车、发带等都具有一般的可接受的意义,蓝色和红色属于颜色,45是数字,衬衣是一块布料,小时是时间的一种测度,轿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发带是一条又长又窄的纸片和布条,它们之间互不相关,对于操作或管理活动也没有意义,因此它们是数据而不是信息;只有当它们经过处理而具有特定意义时,它们才称为信息,如一辆蓝色轿车、一条红发带、45小时工作量、一件蓝色运动衬衣等就是信息。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者所理解的信息不同于通常的信息定义,也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信息——它更类似于我们目前所理解的信息资源,但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知识,据美国学者的理解,是源于信息处理的人类推理和解释,是信息与人类经验及分析能力相结合的副产品,譬如几乎任何人看一眼都可以描述出“蓝色轿车”这样的信息,但只有受过专业训练并具有丰富经验的专门人员才能在同样短的时间内提供更为详细和准确的描述,“一辆蓝色轿车,双门,备用轮胎上有福特雷鸟标志,白胎壁轮胎,箱盖上装着携带式移动电话的天线”,这样的描述更多地被认为是知识(在发生银行抢劫事件等情况时很有用)。一般而言,从数据到信息和从信息到数据的转变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和分析能力。
  以金字塔结构来描述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则数据、信息、知识分别处于金字塔的底层、中层和上层。数据层本身包括各种事实,就企业管理而言,其管理活动所涉及的数据包括库存量、劳动时间、人事活动、时间卡片、收支发票、个人帐户等。信息层的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同时也是知识形成的基础,企业管理活动中涉及的信息有两种类型,正式的信息包括企业文件、信件、业务活动记录等。非正式信息则包括口头报告乃至谣言等。知识处于金字塔的最高层,它本身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信息的蒸馏物,它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并能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企业管理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包括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评估等方面的正式报告。
  联系企业管理的金字塔模型与信息关系模型进行分析,则可发现两者是部分重合的,它们之间具有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管理中的操作层对应于信息关系模型中的数据层,战术管理层对应于信息关系模型中的信息层,战略管理层对应于信息关系模型中的知识层。进一步分析,企业管理中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处理的内容也是与信息关系模型相对应的,操作层的管理者以处理各种数据为主,战术层的管理者以处理各种信息为主,战略层的管理者以处理各种知识为主。总而言之,管理模型中各层次的管理活动是由信息关系模型中相应层次的信息所支持的。
   2 信息的特征
  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是一个组织的重要资源,而经过处理的信息则能够成为组织的重要财富。美国学者认为,适于处理的信息具有许多特征,其中主要包括时间特征、内容特征、形式特征、成本与价值特征。
  2.1 时间特征
  时间特征主要强调信息的流通或传播。与时间特征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信息流”,即从一个事件发生到有关这个事件的信息报告给管理部门以期作出反应或行动的时间差。信息资源管理的功能之一正在于改进数据交流和利用网络系统,以最大限度地缩短管理活动中信息流的时间。与时间特征相关的另一概念是“反应时间”,即从输入一项需求到提供需求结果所需的时间。时间特征还与信息报告的频率有关,信息报告可以一个月呈送一次,也可以一周一次、一天一次等等,频率越高,信息也就越及时,其价值也就越大。
  2.2 内容特征
  信息的内容特征包括许多事项,其中以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最为重要。准确的信息对于生产信息产品或形成知识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人们只利用那些与他们正在承担的任务特殊相关的信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在出现了一种特有的现象,即计算机每日都输出和提供大量信息,但这些信息很少受人注意,因为它们没有特定的目的。我国的一些信息公司给网员提供的也是诸如此类的信息,虽然看上去每日有几万条乃至十几万条、几十万条信息,但与网员需求相关的却寥寥无几,这些信息公司因而也不得不关门大吉。为此,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必须经常研究用户的信息需求及其变化,并从而为他们提供准确而相关的信息。
  与内容特征相关的事项还有信息的完整性、信息内容的水平或深度、信息的冗余度等。不同的管理层次对于信息完整性、信息深度等的要求是不同的,操作信息一般较为简单和专业化,管理信息则较为复杂和全面。但无论哪个管理层次,都不希望信息的冗余度过大,如果人们经常接收冗余度高的信息,他们就会对信息失去信任,信息的价值因而也会衰减。
  2.3 形式特征
  信息的形式特征首先与信息媒介的物理特性以及信息记录手段有关。信息的载体有光学材料、磁性材料和感光材料之分。信息的记录手段既包括传统的印刷设备,也包括与计算机输出相关的视频终端、磁盘拷贝装置、绘图器或图形显示器等。
  与形式特征相关的另一要素是信息的结构。结构与数据的排列有关,数据记录的连续性就是文件结构形成的依据,也是用户解读的依据。为此,连续性的文件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处理。
  信息形式特征的第三个要素是图形设计。一般地讲,用彩色显示的图形信息要优于数字信息和文本信息,它们不仅简明易懂而且相对信息含量大。
  信息形式特征的统一表现为多媒体的出现,它集语音、数据、文本及图形技术于一身,使多种类型的信息得以整合为统一的信息流,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系统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能力。
  2.4 成本与价值特征
  成本与价值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信息的成本包括特定情况下用于发展、人事和信息处理的费用。信息的价值则难于定义,因为特定信息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信息似乎不存在绝对的价值。对于信息资源管理而言,建立信息的价值体系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美国学者对信息特征的认识与表述也是非常实用化的,这些特征都是为其理论体系服务的,对照上述信息特征,我们可以印证一个事实,即美国学者所指的信息绝不是自然信息(自然信息至少是不存在成本的),具备上述特征的信息只能是附加了人类劳动的经过处理的信息,而这正是我们所理解的信息资源。
   3 信息对管理活动的影响
  计算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管理信息职能的增强,其具体表现是西方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中首席信息官员(CIO)的出现。首席信息官员在企业中也称首席信息经理,他们全面负责一个部门或企业中的信息资源管理,直接参与决策的制订,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首席信息官员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而且也标志着管理学已发展到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新时期。
  3.1 信息超载与信息资源管理
  据估计,现有信息和知识的储量平均每5年翻一番。面对超载的信息和知识的刺激,每一个管理人员都感到他们已被信息淹没了。
  学生和实习管理者通常期望他们自己能够消化已出版的知识的主要部分,并且能够应付与他们工作相关的雪崩似的信息。但面对计算机巨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他们也有一种被信息淹没的感觉。各种组织机构都受着信息超载的困扰。回顾历史,人们一直希望拥有更多的信息,但今天的问题却是如何控制与利用信息。
  一般管理者在信息超载的压力下不知何时才能停止信息的搜索,他们也难于决定所搜集的信息是不是最及时的信息。虽然可以利用的检索系统现在应有尽有,但网络如此之大,信息如此之多,要想找到适合需求的特定信息何异于大海捞针。
  现代组织机构的高层管理者则发现用于支持决策过程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他们不仅直接从公司的不同管理层和不同部门直接接受信息,而且通过计算机接受公司外部的相关信息,他们也感到在特定的时刻难于决定什么信息是正确的。
  信息超载给管理活动带来了诸多问题,但却给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宽广的用武之地。超载问题本身说明管理的主旋律已不是物的管理和人的管理,而是信息或信息资源的管理。
  3.2 信息对决策过程的影响
  计算机通过决策支持系统(DSS)已演变为高层管理计划和决策制订的工具。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提供那些可能影响企业未来的信息,它也为经理阶层提供了了解决策的可能后果的工具。利用决策支持系统来评价可替代的各种方案,决策者们可以在实际行动之前首先了解投入新项目的资金和其它稀缺资源可能产生的后果。
  作为一种工具,决策支持系统并不真的做出决策,它只是提供支持决策过程的信息。管理者可以在给定的情形中要求决策支持系统回答诸如“如果……会怎么样?”“将会发生什么事情?”等问题,它们可以根据收入、利润、成本、市场份额和其它标准来给出替代方案的结果。决策仍然是由管理者制定,决策支持系统不过增加了决策的可信度和成功的可能性罢了。
  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信息源是由信息资源管理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当然,随着决策类型的不同,其它信息也可能成为其信息源,如经济发展情况、竞争态势、消费者的偏好、政府的政策等。
  决策支持系统是决策层信息职能强化的产物。对于它的应用,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赞成者认为决策支持系统能够迫使决策者考虑更多的数据与信息,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较好的决策。反对者则认为决策支持系统的运用倾向于量化决策过程而排斥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觉和质的判断,这无助于建设性决策的制订。无疑,决策支持系统的出现是一种进步,它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使决策过程更多地建立在科学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但计算机的功能毕竟是有限的,它有赖于人们输入的数据与信息,如果不重视整体的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则会导致简单的数据演绎。
  3.3 信息对管理者权力的威胁
  信息本身是一种权力手段,控制一个组织的信息资源能够使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拥有政治权力(譬如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和前苏联的克格勃)。信息和信息系统也能够为一个组织提供强有力的竞争工具,譬如,一个组织可以利用市场趋势分析的信息来调整某生产产量或仓储设备的使用方式,而这些变化将会影响一个公司的资源分配,减少其生产成本,确立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在一个组织内部,计算机部门对那些权力欲较强的可以控制信息外流的部门管理者确实构成了威胁。今天,在网络系统上,任何能够接近计算机的人都可以获取他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单个的管理者不再能够控制信息,这也就是说,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实施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权力的丧失——这种否定的反应导致了许多系统的夭折。诚然,首席信息官员对信息控制的前景暗含着对许多流水线管理者的威胁。
  3.4 信息对管理功能的影响
  信息能够用于强化与顾客的交流。譬如,在银行业中,市场变化导致了自动出纳机的出现;这些自动出纳机的服务是由信息所支持的,它们不仅对公众利用银行的习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扩展了银行的业务;顾客可以在购物中心或其它方便的场所利用它们而不必往返银行。自动出纳机是网络系统的一部分,当顾客利用它们时,数据自动输入并存储在数据库文档中;虽然封闭式程度只允许一次让一个用户接近某一特定记录,但获得授权的用户在给定的时间可以利用每一份记录。管理者与用户或顾客之间的信息交流客观上改变了以往的管理模式,并从而带来了管理功能的变化。
  信息的利用还能够改变产业过程乃至整个产业。以出版业为例,印刷时代报纸和杂志的抄写或印刷、修改、校对和重印过程分别是由一个个相互独立的手工环节来完成的,而配备文字处理软件的计算机既可以修改手稿又可以直接联通印刷设备,这样就显着缩短了从手稿完成到最终生产的时间,并极大地改进了印刷的准确性问题。
  信息的利用还能够通过电子会议系统减少企业的业务旅行,通过配备计算机仓储管理功能的信息系统来降低仓储水平并从而节约投资,通过信息检索系统同时与若干供应商保持业务往来,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来设计和销售产品,并有效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以适应现代市场的竞争,等等。所有上述变化都能够促进企业价值的自然增长,并从而导致企业管理功能的某种变化。
  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关市场、竞争者、供应商和社会经济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从企业自建的数据库中检索,也可以从政府或信息商的文档中查找。如果要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建立分公司,还须利用多种来源的文档,以发现所需的特定信息。总之,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已不是简单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信息的利用极大地改变了这些功能;信息不仅构成了这些功能赖以生存的共同基础,而且以信息为核心所形成的信息资源管理本身变成了一种独立的凌架于这些功能之上的特殊功能。
  3.5 信息对管理战略的影响
  如前所述,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与一个组织、一个部门或一个国家的战略管理相对应的,其主导思维是置企业、部门或国家的战略思想、战略任务和战略计划于信息基础之上。具体地讲,信息的战略影响在管理活动中表现为三个层次,即产业层次、组织(企业)层次和战略计划层次。
  信息在产业层次的影响表现为对管理战略思想的影响。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产业是产品型的以提高产品生产率为中心的,这种战略思维一直持续到本世纪60年代中期,这时服务型的产业开始涌现,许多生产线逐渐实现了自动化。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新型的服务产业(也称为知识产业)迅速增长,整个产业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管理者发现他们若没有这些信息系统与资源的支持就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
  信息在组织层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组织战略任务的影响。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强化竞争能力、寻找可替代的供应商等企业战略目标与任务的实现更多地依赖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大量的信息资源,管理者不再奔波于车间与经理办公室之间,或巡游于生产线之间,他们更多地依赖于分布式网络终端来实施管理和实现目标。由于信息资源的增长及其价值的充分体现,现代公司更倾向于将它们看作是一种财产,因而信息资源的生产与管理也就变成了公司新的战略任务。
  信息在战略计划层次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首席信息官员的出现及其对组织计划与决策制订的参与。前述潜在市场、资本流动、库存与生产、原材料供应商等均属于企业战略计划的范畴,它们的计划制订今天也都有赖于信息系统及其提供的信息资源。为此,许多西方企业设置了首席信息官员的职位,并赋予其全面参与企业管理事务及决策制订的职权。首席信息官员的权力也是与前述信息的权力特征相呼应的。
   4 实用主义的启迪
  综观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者对信息及其特征和影响的论述,我们无不感到处处渗透着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然而,这种色彩并未冲减其理论价值,由于这种实用主义是为其理论体系的建立服务的,所以这种色彩反而强化了其理论特色,形成了学科理论的向心力。反观我们的学科理论,虽然不时地闪现出一些理性思辨的光茫,然而,至今情报概念尚未定论,信息管理之争又起,以生理规律度之,若一个人的生活长期处于急剧的动荡之中则不免精神崩溃,而一个学科若对其核心概念长期争持不下又会如何呢?愚意度之,这样的学科或迟或早会瓦解或被兼并。为此,我们应本着科学的认真的求实的敬业的精神,屏弃成见,积极协商,共图大业。
  4.1 情报与信息之争可以休矣
  情报与信息之争源于国家科委1992年晚秋的一项决策,由于新闻媒介的夸张失实报道,致使越来越多的情报界人士卷入了这场论争。据有关文献披露,国家科委是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为与国际市场接轨而改名的,其初衷颇有些无奈,按严怡民先生的话讲是“天可厚非”的,它并不象一些新闻媒介所报道的那样意味着“情报”一词将在大陆地区乃至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四年过去了,有关人士对情报与信息之争的认识也渐趋一致,也就是说,一个研究机构或教学部门可以根据某种目的而改名,但一个学科名称却不可随意变动,若简单套用,势必造成“名不副实”或“羊头狗肉”之嫌。许多高校中目前所设置的信息学专业就是例证,这些专业因对“信息学”理解殊异而导致了发展的无序和失控。
  情报与信息之争的结果还产生了“大情报观”这样的副产品。“大情报观”试图将其研究范围扩展至包括科学情报、经济情报、政治和军事情报等在内的情报复合领域,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它只不过是浮躁心态的一种表现罢了。据实而论,我国并没有形成一般情报学的理论体系,翻开“情报学概论”,其研究对象莫不是米哈依洛夫的“科技文献交流过程”,或与此相关的科技情报工作(准确地说是科技文献情报工作),查阅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也只有“科技情报”专业而未见“情报学专业”;深析情报学的研究内容和科技情报专业的课程体系,诸如科技文献、情报研究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等等,其重点是情报或文献的检索;再放眼国外,美国的“情报学”则总是与“图书馆”联系在一起,称“图书馆与情报学”。笔者认为,情报学还是界定在“科技情报”的范围内为宜,盲目地扩大研究范围只能导致自我消亡。至于情报的概念,布鲁克斯所概括的“情报是使人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小部分知识”,就颇为生动而准确,情报学的理论体系当以此为逻辑起点。
  情报与信息之争可以休矣。但“休矣”并不意味着终结,在“休矣”的背后还需广大理论研究人员协同会商,理出“情报”及其相关概念,争取形成科学共识的核心概念体系。我们不妨借鉴美国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实用主义做法,撇开概念的繁复论证,针对学科研究对象和内容来定义或“规定”核心概念,从而形成统一的理论规范。
  4.2 社会信息还是信息资源?
  情报与信息之争的结果还产生了一个畸形儿,这就是“信息管理”。就在国家科委宣布更名后不久,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率先易帜为“信息管理系”,此后两年,改名浪潮席卷全国。然而,许多大学信息管理系的师生从改名之初就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挠着:什么是信息管理?这个问题似乎就是改名的始作俑者也难以解说明白。或曰,“信息管理”就是“信息资源管理”,然而为什么不直接使用“信息资源管理”一词呢?
  当大多数人还在为信息管理所困惑或所激动时,国内理论界竟突然“冒”出了几种“信息管理”专着。但细细读来,不免担扰,难道改头换面的图书情报学加大众传播学的内容或简单套用的管理学体系便是信息管理学吗?如此没有规范的发展将把这一新的学科带向何方?
  信息管理学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信息管理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的科学。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信息管理不是等同于信息资源管理吗?既然信息管理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的学问,那么信息资源管理学也应是研究社会信息的知识体系,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源自美国的信息资源管理虽也有多种解释,但其基本内核仍然是信息资源。信息管理学认为,社会信息就是在社会中流通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目的的信息,它既包括社会活动所产生以及描述社会活动的信息,也包括那些进入社会交流反映自然活动的信息。信息管理学的这种解释颇有些差强人意,我们知道,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社会信息是相对于自然信息而言的,以“社会信息”包容自然信息(反映自然活动的信息)易于引起混乱;而且社会信息本身就有多种含义,它可以是指“关于社会的信息”,也可以是指“由社会产生的信息”,还可以是指“在社会范围内流通的信息”,其内涵与外延各各不同,若引以为一个新学科的研究对象多少有些失之慎重。我们还是应该回到这个学科本来的名称“信息资源管理”上,以信息资源及其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4.3 多元化的反思
  范并思先生在80年代曾着文盛赞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并引为理论繁荣的标志。然而,曾几何时,我们学科领域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开始演变为一种无序化,其具体表现就是缺乏一个共同的学科规范。笔者认为,在学科理论研究领域,不同研究者研究的切入口可以多样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可以多样化,甚至研究结果也可以多样化,但学科的理论规范不能多样化。笔者认为,一个学科的理论规范主要是指围绕学科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核心概念体系和基本框架结构,而我们所缺乏的正是这些。
  多元化的发展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学科的理论规范。就目前的“信息学专业”而论,其发展可谓多元化,既有以图书馆学或情报学为内核的,也有以信息管理学和经济信息管理来定位的,随便抽取二个院校的信息学专业进行比较,均会因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差距如此之大而吃惊。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信息学”或“信息管理学”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规范。
  我们并不反对多元化,相反,我们提倡多元化,鼓励多元化。但多元化并不等于自由化,更不是无序化。科学研究是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的随意和臆想。本着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和独特性,突出研究者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我们将会看到另一种多元化格局——真正的多元化。
  4.4 整合思潮
  整合是当今社会的潮流。整合意味着凝聚力,也意味着规范与统一。在信息技术领域,多媒体是整合的典范,它集语音、图像、数据、文本、电视、电话、电脑等功能于一身,给人们展示了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并激发了无数人的遐想和创意。日本企业界云,“综合就是创造”,诚如是。在社会领域,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已将世界融为一体,整合的力量充分扩展了人类的智力,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学科理论领域,围绕特定研究对象而出现的多学科整合产生了诸如环境科学、宇航科学和科学学这样的学科,它们均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具体到我们的学科领域,信息资源管理就是整合思潮的产物。最初,由于计算机技术在管理领域的成功应用,有识之士预见到了它的生命力和重要性,因此出现了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第一次整合,其结果产生了管理信息系统(MIS);当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开始全面影响一个企业的生产、销售、产品设计乃至计划制订时,人们的认识出现了飞跃,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最终支配企业行为和命运的是那些可利用的信息,于是出现了信息资源和管理理论的第二次整合,其结果产生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以及首席信息官员的职位。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产生为动荡中的图书情报学提供了整合的理论工具。图书馆学、情报学(科技情报学)、档案学、编辑出版学、文献学、大众传播学、经济信息管理学等学科本是独立地或半独立地发展起来的学科,它们原本也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但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们的研究对象开始出现整合的趋势,譬如多媒体就很难说是哪一个学科特有的研究对象。在图书情报领域,各学科首先在“文献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了第一次整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办公室联合采用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可为例证。然而,文献信息管理(包括图书馆学、科技情报学和档案学)诸学科只是以载体为基础的整合,它们从本质上当然是研究信息而不是载体的科学,准确地说,它们是研究载体信息的交流与管理的学科,这与编辑出版学、大众传播学乃至经济信息管理学没有质的区别,所以,这些学科极有可能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再次整合。整合本身也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和交叉重复的减少,意味着整体优势和科学的胜利。
  主要参考文献:
  1.Allen N.smith,Donald B.Medley.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gtCincinnati,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1987
  2.卢泰宏,孟广均.信息资源管理专集.国外图书情报工作,1992(3)
  3.Donald A.Marchand,Forest W.Hoston,Jr.INFOTRENDS:Profiting from Your Information Resources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86
  4.严怡民等.情报学基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5.胡昌平.信息管理科学导论.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5
  6.严怡民.关于加强学位教育与学科建设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1996(2)
  7.张琪玉.谈一点拙见.图书情报工作,1996(2)
  8.邱均平.关于“情报”改“信息”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1993(1)
  9.姚建,黄炳坤.“情报学”亦应更名——与邱均平先生商榷.图书情报工作,1994(1)
  10.乌家培.信息资源与信息经济学.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4)
  11.马费城,杨列勋.信息资源——它的定义、内容、划分、特征及开发利用.情报理论与实践,1993(2)
  12.霍国庆.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述评.情报理论与实践,1997(2)
  The Information View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Administration
  in American Library Circles
  Huo Guoqing
  〔Abstract〕 There is a common understanding to the information andrelevant concept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administration in AmericanLibrary circles. Information is the outcome of data processing, butknowledage is the by product which combines human experience with theability of analization. Both make up the core cancept and lay a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administration in theory. Itcantributes to us to trecognize and resolve the contention between theinformation and message rightly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theories ofother subjects.
  〔作者简介〕 霍国庆,男,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任山西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现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在读博士。*
  
  
  
图书馆长沙1-6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霍国庆19971997 作者:图书馆长沙1-6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霍国庆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37:53

[新一篇] 美國企業第三代R&D管理及其啟示

[舊一篇] 美國發展高科技的一些特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