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力作  ——评《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E
  区域经济是任何大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一方面,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众多的人口赋予大国以广阔的发展空间、持久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地区差距问题、地区资源利用效率问题、各地区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与合作以及巨大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问题等等相互交织,使大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显得更加复杂,更加艰难。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比,特殊的难题主要来源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深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21世纪中国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正是在总结我国建国50年区域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崭新的角度对中国跨世纪区域经济发展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动态的、全面的、深层次的实证研究,实为一部了解、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力作。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一书由一个研究小组集体完成,该小组由我国着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领导小组组长、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京义教授领导,由6 位专门研究区域经济学的博士组成。全书共分5篇,其中第1篇是理论篇,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政策作了简要的评介与论述。虽然笔墨不多,但是站在理论前沿,高屋建辊,内容丰富而深刻,既为读者读其余各篇提供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又很快将读者引入区域经济学的最新领域。第2至5篇都是实证研究,这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分别研究前100 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轨迹、后20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势及框架与政策、中国不同类型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重点产业的空间布局四大问题。时间跨度之大、研究面之广以及对各中要问题剖析的深度、所引用材料、案例的丰富程度和真实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着作的第二、第三篇,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中国区域经济作了总体的分析研究。首先详细描绘了20世纪,特别是近50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阐明半个世纪以采中国区域经济每一次大变迁的宏观背景、具体过程、运行轨迹及其所带采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作者认为,体制变迁是贯穿区域经济发展始终的决定性因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区域经济运行及其管理变得简单和不重要,地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隐性化了。由于缺乏竞争,区域经济运行效率低下。改革前30年,虽然区域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并没有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分权化渐进式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各地区经济获得了普遍的发展,其中制度创新最快的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形成了沿海与内地的地带式核心与外围的区域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固有的矛盾与冲突逐步显露,这些矛盾在体制转换时期表现得更为复杂,它们也构成走向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地区差距问题、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以及地区关系紊乱,其核心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包括总量失衡、结构性失调以及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联系不畅等等。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不仅关系到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下个世纪中国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益。
  作者认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到21世纪中国发展的大局,其措施与途径也是中国在未来时期深化改革、振兴经济必然要作出的选择。这就是;加快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规范的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有序高效的流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在区域发展中主要的功能是提供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制订政策,调节市场运行,并创造条件,改善本区域投资环境。要减少政府直接投资于竞争性经济领域的行为,弱化政府作为区域经济直接主体的功能;通过市场机制,培育大批民营企业,使区域经济成为千百万大众积极参与、自主发展的经济;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承担区域经济主体的角色,并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区域组合,促进全国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各地区大型企业集团所从事的产业共同构成区域中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从而促使地区间形成合理分工的格局;各地区要素禀赋优势得到合理发挥,发展机会大大增加,地区之间结构的协调必然最终导致总量的协调,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如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展顺利,那么,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比2000年翻两翻,将进入比较成熟的工业化后期阶段;地带之间的差距开始缩小,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4.5%,中国将逐步实现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型;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一方面,他们由低消费群体转向高消费群体,使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得以发挥;另一方面:他们从事着更高效率的产业活动,他们所发挥的巨大创造力将成为中国实现21世纪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在第三、第四篇,作者针对不同类型地区(主要包括大城市和大城市地区、沿海新兴工业省份、老工业基地、工矿资源密集区、贫困地区等)的发展及主要产业(主要是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等)的空间布局等一个又一个重大而又具体的区域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是作者在长期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量的案例分析与理性研究相结合,介绍国外解决类似问题的具体措施和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针对主要具体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这些研究对于政府进行科学决策,促进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比如,在“贫困地区的脱贫与经济成长”一章,作者提出要实现扶贫思路的三大转变,即从区域扶贫转变为区域扶贫与扶贫到户相结合并以扶贫到户为主、从重点扶持国有企业转变为主要扶持集体及民营经济、从传统的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观。并进一步指出如何实现扶贫到户,如何扶持贫困地区的民营经济;考虑到贫困县不能涵盖富裕县的贫困人口,作者提出要改进贫困监测指标;根据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作者提出要以2~3年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值而不是某一年的收入指标采考察农民是否脱贫,同时要辅之以教育、医疗、卫生、交通、供电、供水等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全面考察农民的生活状况,切实保证在国家扶持下,贫困地区农民能够真正摆脱贫困,走向健康与富裕。
  总之,本书是一部严肃的学术着作,该书在对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解决现实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等各个方面,都把当前的中国区域经济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地理学报京383~384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张敦富19991999张敦富,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72 作者:地理学报京383~384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张敦富19991999

网载 2013-09-10 21:25:37

[新一篇] 一位經濟學家眼中的宏觀調控

[舊一篇] 上海都市農業建設的特征、問題與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