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研究中的新收获  ——祝贺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发行兼评《上海话音档》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侯精一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音库第一种音档《上海话音档》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次方言音库计划收录40种汉语方言。方言音库的建立,结束了我国汉语方言研究的出版物仅停留于书面描写各地方言现象的历史,它是我国汉语方言研究史上值得祝贺的一件大事。
  我国汉语的方言异常复杂,可深入研究的内容特别丰富。全面准确记录和分析各地方言,对于了解我国语言的全貌,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帮助语言教学,丰富世界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宝库,以及对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等的研究,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方言学者都是用国际音标记录方言语音,用书面文字形式反映复杂的方言现象。语言首先是一种语音现象,通过声音来传递语义信息,用文字和音标符号记下的语音,必然会失去一些信息,人们要按记录来复读了解语音本貌也存在一定困难。在用国际音标记录语音的时候,由于各人掌握音标的宽严不同,再加上记录人的调查水准也有高下不同,阅读方言调查报告的同志缺乏具体形象的口语作为参考,理解某些复杂的语音现象就要大打折扣,要想明白实际语音中的细微差异更是困难,而我们的许多语言学的研究,例如对音变现象的研究,恰恰需要观察那些不容忽视的语音差异。现在记录方言的声调一般采用的是五度制方法,这是一种简便的音位化的记录方法,实际上声调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如上海话阳去调在《上海话音档》中记为13,实际听音时我们能听到它是一个先平后升(平的时间长于升的时间)的调子,当然连读变调的情况更为复杂。这些都是要靠听音档录下的实际语音才能分辨其真貌的。在看方言报告时,理解离自己方言或普通话相对较远的方言更是困难,听录音是十分必要的。在画方言地图时,有时两地相距很近,语音差异也比较小,这时也需要通过听录音来细心分辨两地语音的差异。例如上海原市区方言中古效摄字的韵读[τ],而新市区宝山区(原宝山县)此类字的韵读[?],开口度只相差一点儿,听感很明显,然而过去记音都记作[?],这时就要通过听音档听出其差异来了。音档还能为语音的机器分析提供基础。人们还可以从音档提供的语料中分析发现前人尚未发现的语言现象和报告中未及提到的语言现象,修正前人研究中的错误。汉语方言的差异,最主要最复杂的是语音上的差别,语音的共时描写需要进行方便的全面比较,语音的历时发展也需要保存语音资料,因此,建立现代汉语方言的音档是十分必要的。侯先生主编的这套方言音库因循着深入开展方言研究的需要而诞生,是我国方言研究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上海话音档》是由游汝杰先生编写,顾超、方舟(普通话解释)发音的我国方言研究史上第一个音档。音档录音时间总长约60分钟,内容包括语音音系、常用词汇(182条)、造词法举例、语法例句(55条)和语料《北风和太阳》。音档的编写者一定要是十分熟悉该方言的方言研究专家,方言发音人必须是严加挑选的以该方言为母语的本地人。游先生是研究上海方言的专家,他编写的音档内容简明扼要,概括了上海方言的基本面貌。音档记录的上海中派语音代表了上海当今大多数人说的上海话,音系也与许宝华、汤珍珠等着的《上海市区方言志》基本一致。在有限的方言词汇记录中能尽量反映上海话的特点,在造词法举例里更是较全面地介绍了上海话的构词法特点。不少语法例句反映了上海话所表现的吴语特征,如上海话经常不用“把字句”,把“把那个东西拿给我”说成“拿伊面个物事拨我”;有的也能反映上海话已经吸收的临近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特征,如是非问句“你认得不认得那个人?”在上海话中古老说法和现在优势说法是“侬认得哀个人fa@①?”,上海话也吸收了杭州、绍兴等地和普通话的正反问形式,而说“侬认勿认得哀个人?”音档反映的是当代真实的上海话。顾超先生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优秀的沪语广播员,所以他的发音清晰自然,录音质量很高。这部音档所附的书面记录和磁带发音相当吻合,顾超先生的发音确实是上海中派的代表语音,他过去在电台为了播送偏向老派的上海话、发音特地分尖团,当代上海话已经完成了不分尖团的归并过程,这个音档里他的发音是标准的不分尖团的语音。这个音档虽然还显得短了一些,但还是为我们保存了90年代上海话使用情况的真实记录。在上海刚开埠时,1853年Edkins已用分析音位的方法详细记录过上海话的音系,出版了第一本用现代方法描写上海话的《上海方言语法》,从那时以来对上海话的研究已有150年的历史了,但是迄今为止, 这部《上海话音档》还是国内发行的第一部上海话有声研究资料(日本东方书店曾在1984年出版过由我发音的《上海语会话》两小时的磁带,盒上说明是上海话的第一部录音)。 上海话150年来变化很快,多亏前人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录,才使我们对上海话历史变迁的研究成为可能。在如今这个改革开放新年代里,上海社会又一次面临发展的高潮时期,上海话又在孕育着新的大变化。现在我们为后人留下一份音档,无疑是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的。
  主要方言的词典和音档在海外发行也是必要的。10年前我在美国伯克利遇到一批来自吴语各地区的华裔,在他们之中是通行上海话的。他们知道我是搞语言的,对我说很迫切需要上海话的词典和音档,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英语和广东话的包围之中,已经分不清一些词语是上海话还是别的方言的了,发音也搞不清了,对孩子难以教育,而如要教他们从头学普通话,学三种话则负担太重,于是孩子干脆只学英语了。由此可见,上海话音档的发行对海外华裔社团的维系也有一定的作用。
  这本《上海话音档》的说明除了依次清楚地记录了磁带录音内容以外,还发表了《吴语概况》和《上海话概述》两个附论。这两个附论编写得很有参考价值,对上海话的特点阐述得更为清楚。这对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吴语和上海方言的概貌是相当必要的。
  音档毕竟比书面记录荷载了更全面真实的语音信息。例如我们可以听清上海话的韵尾[η],不是前鼻音韵尾,也已经不再是上海郊县和上海老派那样的后鼻音韵尾了, 大致是舌面中的部位(说明书中48 页倒2行“韵母[η]”系“韵尾[η]”之误), 这样就便于与其他吴语地区的同类音作细微比较,太湖片的不少大城市新派音都有这种趋势。又如造词法举例中3.1“阿乡”、“阿根”、“阿飞”的发音都是3—53的变调,而不是书中说明的3—44的变调规律, 这说明上海话的连读变调中后字为阴平的两字组广用式变调还有一种前字变调后字不变的调型,拙作《当代吴语研究》641页中曾记入过此类变调。 “老母猪”一词的“母”记音为[m],发音为“[mu]”,“ ”一词记有[?]尾, 发音中常读舒声结尾,这些都说明了语言中的两读现象。
  在这个音档“常用词汇”部分里,有几个问题在这里指出一下。“月亮”条下并列上海话“月亮”、“月光”两词,但“月光”不是“月亮”的同义词,如说“有一只月亮”不能改“月光”。“筷子”上海话可说“筷”或“筷子”,不说“筷五”。“父亲”的面称现在大多数人不是说音档中所列的“爹爹”和“阿伯”,而是说“爸爸”。“造词法举例”“动词重叠”一栏用法已超出通常定义的“构词法”范畴,其中除“排排坐”一词成词以外,其他的例子都是句法的构形。在“形容词重叠”中,“老老大”也和两旁的例子不同,因为任何性质形容词都能前加副词“老”或“老老”。另外音档的“声母比字”中,鼻音声母和零声母比,除所比项目外,声调也不同,如果改与带浊流的零声母字比
  (附图 h10528.JPG
  建立现代汉语方言音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重点项目。上海教育出版社一贯支持出版语言学的着作,对出版这套音档相当重视,而且得到参与筹划和提供安子介基金的香港中国语文学会的大力资助。我们衷心感谢他们对发展中国语言学研究事业的支持。我建议这40种方言音档的出版只是系统整理和出版汉语方言音档的开始,建议每种方言的音档都搞1小时,有代表的方言不妨再长一点,使其学术价值更大。 音档的大部分词条和词法例句项目如“总序”中所述应是相同的,这样有利于各地比较。此外,可再录一些特别有该地方言特色的词语和例句,可以简略的倒是比字部分。录音前,要十分注意音档的编写者和发音人的可靠性,要根据发音人的发音修改书面说明,不是让发音人迁就记音人,从而让音档为我们留下最真实的方言记录。*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口右加伐
  
  
  
语文研究太原45-47H1语言文字学钱乃荣19961996 作者:语文研究太原45-47H1语言文字学钱乃荣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36:39

[新一篇] 漢語否定句的語義確定性

[舊一篇] 漢語的規范化問題和語言的自我調節功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